沒現代儀器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溼度的?

2021-01-11 川北在線網

沒現代儀器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溼度的?

時間:2017-04-02 09:42   來源:有史有終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現代儀器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溼度的? 江南連著陰天,說說古人是怎麼做天氣預報的。 相比起來,在古代氣象預報中,對大氣溼度的觀測難度更大些,因為現代有精確的溼度儀,在古代有嗎?也有呢。 空氣溼度是指空氣中水汽含量和溼潤程度。溼度對人影響都很

  原標題:沒現代儀器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溼度的? 

 

  江南連著陰天,說說古人是怎麼做天氣預報的。

 

  相比起來,在古代氣象預報中,對大氣溼度的觀測難度更大些,因為現代有精確的溼度儀,在古代有嗎?也有呢。

 

  空氣溼度是指空氣中水汽含量和溼潤程度。溼度對人影響都很大,現代醫學已證實,溼度與呼吸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在一定的溼度下氧氣比較容易通過肺泡進入血液,溼度過高影響人調節體溫的排汗功能,人會感到悶熱。總的來說,人在高溫但低溼度的情況下(如沙漠),比在溫度不太高但溼度很高的情況下(比如雨林)的感覺要好。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溼度的?古人這招絕妙!
 

  (現代電子測溫測溼)

 

  古人雖然沒有發現溼度與人體健康的科學關係,但也認識到了溼度對人們生活、學習有多方面的影響,所以很早就知道「測溼」了,而且想出來的方法甚是絕妙。

 

  觀測空氣溼度,先秦時期的氣象預報工作中便應該出現,西漢時已有文字記載。《淮南子·本經訓》中便有這樣的說法:「雷震之聲,可以鐘鼓寫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

 

  這句話裡透露時人已注意到了溼度問題。 為什麼?東漢王充《論衡·變動篇》稱:「故天且雨,螻蟻徙,丘蚓出,琴弦緩,固疾發。」這裡的「琴弦緩」,就是溼度發生變化所致。元末婁元禮《田家五行》一書中對此有具體說法。

 

  書中記載一句流行諺語,叫「晴幹鼓響,雨落鐘鳴」。婁元禮就此注釋:「琴瑟弦索調得極和,則天道必是一望略無纖毫,方能如是;若是調卒不齊,則必陰餘之變,蓋亦氣候致而然也。若高潔之弦忽自寬,則因琴床潤溼故也,主陰雨。」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溼度的?古人這招絕妙!
 

  (古人撫琴)

 

  大概意思是,古人通過聽琴聲,凡能知道空氣溼度大小,預知陰陽。如果琴弦鬆了,音律調不準,是因為空氣溼度增加了,預示天氣有變,未來是陰雨天。可見秦漢時,人們對空氣溼度已有準確的認識,通過琴弦變化知道大氣溼度變化。

 

  通過琴弦的變化來觀察空氣溼度,一直到清朝都在用。清明發明家黃履莊發明的」驗燥溼器「,就是利用「弦線吸溼」的原理製作出來的,相當靈驗,靈敏度並不比現代的溼度差:「內有一針,能左右旋,燥則左旋,溼則右旋,毫髮不爽,並可預證陰晴。」但是,現代科學家再也製作不出這樣的「測溼儀」了。

 

  1658年來華傳教的比利時人南懷仁,也曾使用鹿筋,於清朝康熙年間製作了一件「溼度器」。需要注意的是,選用動物的筋線制弦有講究,動物不能太老,動物越小筋對溼度越敏感,測溼時越靈。南懷仁製作的溼度器,用的便是小鹿的筋。
 

  (南懷仁)

 

  為了準確觀測,西漢時用上了「測溼儀」,這比達·文西於十五世紀時設計出的溼度計要早一千多年。這種測溼儀是利用炭吸溼性強的特點,藉助天平原理實現測溼目的。

 

  中國是最早發明測溼儀器的國家。《史記·天官書》記載:「冬至短極,縣(懸)土炭,炭動……略以知日至,要決晷景。」

 

  西漢時人們有「縣土炭」的風俗:冬至節氣前,把土和炭分別掛在天平兩側,通過觀測天平兩端升降,來判斷溼度變化。如果空氣乾燥,炭中水份散發快,會變輕,放炭這端就發上升;如果空氣溼度增加,正好相反。

 

  此即《淮南子·天文訓》中所謂:「燥故炭輕,溼故炭重。」《淮南子·泰族訓》則進一步說明了測溼儀工作原理:「夫溼之至也,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風之至也,莫見其象而木已動矣。」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古人如何測量空氣溼度
    [摘要]琴弦變松,是天變潮溼、弦線伸長所造成的,表示空氣溼度較大。可見,古代的弦琴也可當作原始的空氣溼度測量儀器。現代毛髮溼度計中的「毛髮」,其實就是古代琴弦的微縮和精確。古人甚至還能根據空氣溼度的大小進行天氣預測,唐代黃子發著的《相雨書》裡便有「壁上自然生水者,天將大雨」、「石上津潤出液,將雨數日」等記載。空氣溼度肉眼是看不到的,怎樣大致評估出空氣溼度的大小,其實就涉及空氣溼度的測量了。
  • 為啥感覺天氣比預報更熱?探秘國家基準氣候站,帶你看如何測溫度
    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岑 / 文 徐洋 / 攝)天氣預報 35 ℃,你卻感覺有 40 ℃?氣象臺發布的氣溫到底怎麼來的?近日,現代快報記者走進南京國家基準氣候站,揭秘天氣預報背後的高科技手段。百葉箱測溫、草地溫度、地表溫度、探空氣球測溫 光是溫度測量就有好幾種!
  • 天氣這麼悶熱溼度預報卻取消了?氣象部門回應了
    絕對溼度對於公眾沒有太高的參考價值,而空氣相對溼度與溫度的關係十分密切,普通公眾在關注溼度數據時,應該以氣象部門發布的相對溼度數據為標準。此外,相對溼度數值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相反的是,在一天中,它的往往起伏很大,尤其是在晴朗、晝夜溫差較大的地區,變化更加明顯——下午氣溫達到最高時,相對溼度最低夜間清晨氣溫較低時,相對溼度也較高。這與氣溫每天每小時都產生變化,是一樣的道理。
  • 現代天氣預報是被一場戰爭催生的?
    「草船借箭」中的天氣預報「草船借箭」的故事來自三國演義,諸葛亮憑藉對天氣的準確預測「借」到了10萬支箭。這個故事用來形容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當然未嘗不可,但是就中國古代的天氣預報水平來說,孔明應當並無精準預測3日內有大霧的能力。因為即便在當今的科技水平下,預測3日內的霧都有很大難度。
  • 天氣預報是如何預測的?
    我們觀看或收聽了這麼多年的天氣預報,但你不一定知道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首先,我們要搞明白什麼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測)或氣象預報(測)是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未來某一地點地球大氣層的狀態進行預測。當今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數據(氣溫、溼度、風向和風速、氣壓等),然後使用目前對大氣過程的認識(氣象學)來確定未來空氣變化。
  • 中國古代若干天文氣象儀器
    中國古代氣象學中有很豐富的天象記錄,這是通過天文氣象儀器進行觀測所取得的。天文氣象儀器是人類感覺的延伸,亦是研究日、月、星、辰、雲、雨、風、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天文氣象儀器的研製,是天文氣象學發展的基礎。我國古代天文氣象儀器有很多,比如圭表、晷儀、日晷、漏壺、更香、秤漏、渾象、假天等等。
  • 天氣預報中的溼度代表什麼意思?
    不過導致北方的冷是「物理攻擊」、南方的冷是「魔法攻擊」的罪魁禍首就是溼度。實際上空氣中的水分最多可以佔到空氣體積的4%,但是我們小學的時候就學過「空氣中主要氣體成分是氮氣和水,剩下二氧化碳等氣體佔比不到1%」,是筆者說錯了還是小學的時候學錯了?
  • 天氣預報的誕生
    天氣預報的誕生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4年01月15日   天氣預報(weather forecast)是氣象工作者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未來某一地點地球大氣層的狀態進行預測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小據帶你了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吧~古人如何預測天氣01在我國古代,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農業生產的記載。古代先人所總結出的二十四節氣在當時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今天也為我們所熟知。根據二十四節氣以及長期觀測總結出來的經驗,出現了許多如:「天上魚鱗般,曬穀不用翻」「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的天氣諺語。根據史料記載,到漢代時,人們已經開始試著用一些科學的方式來預測天氣了。
  • 「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天氣預報(weather forecast)是氣象工作者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未來某一地點地球大氣層的狀態進行預測,發布將要出現的天氣狀況,主要包括氣溫、陰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強度、風力的大小、空氣的能見度等。
  • 天氣預報為什麼越來越準?
    從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到很久以前,人類都認為神對天氣有使用權和支配權,渺小的自己,怎麼能預測天氣呢?觀測意識和儀器的出現啟蒙運動帶來了理性之光。你手裡有了錘子,那看啥都想敲一敲。你心中有了理性,那看啥都想測一測。於是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人陸續開發了一系列的儀器,對溫度、溼度、風向、氣壓等天氣因素進行定量觀測。
  • 天氣預報瓶真能測晴雨?
    原標題:天氣預報瓶真能測晴雨?   「玻璃瓶、玻璃瓶告訴我,明天是雨還是晴。」如果你厭倦了天氣預報經常不準,請試試這個玻璃瓶靈不靈。  5、調試水位,天氣預報瓶完成。  二、觀察步驟:  ●首次下雨:4個瓶子沒反應  12月4日,重慶晚報記者從市內兩家禮坊店以一個30元的單價,買回兩個天氣預報瓶,並按網帖方法自制了兩個瓶子。然後,分別為4個預報瓶注入有顏色的水後,所有瓶管內的水柱均低於瓶身水面。
  • 空氣溼度超80%為「高溼天氣」 柳州12日溼度達95%
    > 2014年03月14日 07:16 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 作者:陳楓 編輯:蘇琳 什麼樣的天氣算
  • 天氣預報App:2019年天氣大事件盤點 十大優質空氣城市出爐
    天氣預報都記錄好了。在今年即將結束之際,天氣預報App聯合心知天氣,參考中國天氣網信息,為大家盤點了2019天氣大事件,一起來看看吧!太陽持續失蹤,南方上演「流浪太陽」北上廣不相信眼淚,江浙滬曬不幹棉被。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長三角周圍地區就進入了連綿不斷的陰雨天,將近2個月沒見過大晴天。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 體感溫度和天氣預報為啥有差異?
    比如空氣溼度大,即使氣溫沒那麼高,公眾都會感覺很悶熱;再比如胖人和瘦人在相同的溫度下,感受到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體感溫度和氣象預報有時存在差異,這是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藍藍天工作室的記者曾專訪過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他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 媒體回顧天氣預報發展歷程:從佔卜到科學(圖)
    1.甲骨文中大量內容是佔卜預報天氣古代人類為了生存,為了適應多變的天氣和氣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遇上風雨雷電,他們住進了洞穴。再往後,他們開始蓋一些可以適應不同氣候帶的房屋,讓自己儘可能少受風雨雷電的侵擾。不過,古代的天氣預報談不上什麼科學。
  • 北京天氣最新預報:今日空氣溼度大 明後兩天有雷陣雨氣溫回落
    本周北京地區前期天空雲量比較多,後期是晴到多雲天氣,最高氣溫在28℃至32℃之間,夜間最低氣溫為20℃到23℃,午後天氣比較悶熱或晴熱,沒有了高溫炎熱,總體來看天氣比較舒適。劉平 攝資料圖昨天的北京空中處在偏東氣流控制下,一會陰雲布滿天空,一會又見到了太陽,白天南郊觀象臺最高氣溫27.2℃,天氣是涼爽舒適。
  • 世界氣象日專家科普知識 天氣預報是咋製作出來的
    手機上3個天氣預報咋都不一樣 「手機上的天氣預報為何與氣象局發布的不太一樣?」市民李先生說,之前,他經常在報紙或者電視上了解天氣預報。前段時間,兒子幫他在手機上下載了天氣預報軟體,隨時隨地想看就能看。 李先生對比後發現,手機上的3個氣象數據,經常不一樣。
  • 【空氣溼度與體感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