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極光邊界波動是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的光學表象

2021-01-10 手機光明網

  太陽風和行星際磁場在驅動地球磁層能量耗散中扮演著決定性角色。當行星際磁場具有南向分量時,太陽風物質和能量就會進入地球磁層,在其中對流,並最終釋放到電離層和高層大氣中,產生絢麗多彩的極光現象。在磁層中傳播的大部分電磁能量由超低頻波(Ultra-low Frequency,ULF,0.1 mHz~10 Hz)攜帶,並能耦合不同的等離子體區域。ULF波在產生準周期性地磁脈動和加速輻射帶高能離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廣泛認可的ULF產生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外部太陽風擾動和磁層頂表面波,另一種是內部驅動,如夜側磁層中的等離子體不穩定性。許多極光現象都與磁層中的ULF波動相關,如亞暴膨脹相起始、極光弧、極光強度波動等。由磁層頂表面波激發的ULF波是向內傳播的(指向地球),在磁暴期間能穿透到內磁層,但相反的過程能否發生目前仍未知。

  地球內磁層的主要部分是等離子體層,它是由繞地球共轉的緻密冷等離子體組成。等離子體層粒子密度隨高度增加以對數趨勢下降,在3–6 RE(1 RE=6378 km,為地球半徑)處出現一個密度銳減的外邊界叫等離子體層頂(Plasmapause)。等離子體層頂將溫度和密度特徵顯著不同的兩種等離子體區分開來,內側是低能高密度冷等離子體,外側是高能低密度的熱等離子體。等離子體層頂外的高能粒子(電子和離子)可以沿磁力線沉降到極區電離層,在地球兩極產生絢麗的極光。由於地球特殊的偶極磁場,兩極的極光形態呈現橢圓環帶結構,通常也稱為極光卵。在平靜條件下,極光卵的赤道邊界通常是平滑的,對應於平滑的等離子體層頂和等離子體片內邊界。在磁暴主相期間,隨著磁層對流電場增強並穿透到內磁層,等離子體層外側的共轉流被剝蝕,形成陡峭的等離子體層頂。基於傳統的磁流體動力學理論,Chen & Hasegawa在1974年就預言當外部壓力脈衝作用在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時,會激發等離子體層頂的本徵膜,產生表面波。但是,一直以來並沒有直接的觀測證據,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Plasmapause Surface Wave,PSW)對磁層動力學的影響也一直不清楚。

  另一方面,雖然通常情況下極光卵的赤道邊界是平滑的,在磁暴期間也經常在磁地方時下午到夜間時段觀測到極光卵赤道邊界的大幅波動現象。雖然有很多等離子體不穩定性機制用來解釋這些波動,但由於缺乏極光粒子沉降源區的共軛觀測,目前對其成因一直沒有定論。極光邊界和等離子體層頂在空間上處於相鄰的磁通量管,兩者的波動可能存在物理聯繫。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何飛、堯中華、研究員魏勇,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研究員張效信,北京大學教授濮祖蔭、宗秋剛,山東大學教授史全岐等結合我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風雲三號衛星廣角極光成像儀極光圖像、國際衛星遙感和就位探測數據、以及地磁臺站數據(涉及9顆不同軌道衛星和2個地磁臺站系統),首次發現了PSW證據,證明了極光邊界波動(命名為「鋸齒極光(Sawtooth Aurora)」)是PSW的光學表象,並且首次發現PSW激發了向外傳播的ULF波(如圖1所示)。此項工作還發現PSW驅動的鋸齒極光在磁暴期間的發生頻率高於90%,表明這一物理過程是磁暴期間的常態,並且對磁層空間能量輸運具有關鍵影響。

  風雲三號衛星廣角極光成像儀是目前低軌衛星上視場範圍最大、空間解析度最高的遠紫外波段成像儀(Zhang et al., 2019),2017年12月發射成功後,在2018年各種等級磁暴期間都拍攝到了大量清晰的鋸齒極光圖像(圖2)。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了2014-2018年期間DMSP衛星極光圖像,發現這期間所有Dst小於-40 nT的磁暴主相中,90%以上產生了鋸齒極光。這表明磁暴主相期間,昏側磁層內發生了常態化的、系統性的物理過程。

  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前期工作中建立的全球等離子體層頂動態模型(He et al., 2017),根據鋸齒極光資料庫,自動搜索和匹配磁層就位探測衛星數據,在2017年7月16日磁暴主相期間,輻射帶探測衛星(VAP-A和VAP-B)穿越等離子體層頂過程中,首次發現了PSW證據(圖3),詳細計算發現PSW和鋸齒極光在空間上共軛,鋸齒波長、傳播速度、傳播方向一致,表明兩者是相互關聯的物理現象。進一步研究表明,PSW調製了等離子體層頂外的電子靜電迴旋諧波(ECH波),後者散射粒子沉降到極區,產生鋸齒極光。相同時間段內,IMAGE地磁臺鏈的共軛觀測表明,地磁場產生了和PSW相同頻率的ULF波動,北向和垂直分量ULF波向高緯傳播(相當於在磁層中從等離子體層頂向外傳播),東西分量ULF則向西傳播(圖4)。這表明是PSW激發了向外傳播的ULF波,並且在傳播過程中還產生了磁力線共振。

  該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於初步釐清了長期以來關於PSW和鋸齒極光的疑問和爭論,發現了磁層內波動能量激發和傳播的新模式,更新了磁層物質和能量輸運圖像。表面波和ULF波的產生是空間環境中基本的等離子體過程,也廣泛存在於其它行星空間環境。在等離子體層頂發現的這些物理過程也可能存在於其他行星磁層中(如木星和土星磁層),這為今後行星空間物理研究工作提供了關鍵的方向指導。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該成果受到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鴻鵠專項,XDA170102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和鋸齒極光

圖2 風雲三號衛星廣角極光成像儀觀測到鋸齒極光

圖3 表面波(a、d-f、g-i)和關聯的鋸齒極光(b-c)觀測證據

圖4 地磁臺鏈觀測ULF傳播(a、c-e)和磁力線共振(b)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NC: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震蕩磁層和極光
    許多極光現象都與磁層中的ULF波動相關,如亞暴膨脹相起始、極光弧、極光強度波動等。由磁層頂表面波激發的ULF波是向內傳播的(指向地球),在磁暴期間能穿透到內磁層,但相反的過程能否發生目前仍未知。 地球內磁層的主要部分是等離子體層,它是由繞地球共轉的緻密冷等離子體組成。
  • 日本研究發現脈動極光成因
    新華社東京2月2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東京大學等機構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員利用地球空間觀測衛星發現了地球脈動極光的成因。  極光是在高緯度的天空中帶電的高能粒子(通常是電子)和高層大氣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極光的出現通常呈現有規律的明暗,這種現象被稱為脈動極光,它的具體成因一直是個謎。
  •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主要用於研究表面或界面處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樣品表面或界面處的行為特徵。目前常用的表面波光學顯微鏡是利用金屬(通常為金或銀)薄膜負載的表面等離子體波(Surface Plasmons, SPs)作為照明光源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顯微鏡(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icroscopy, SPRM),它被廣泛應用於細胞、細菌、病毒、DNA、蛋白質等生物體的無標記成像研究。
  • 日本研究發現脈動極光成因—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東京2月2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東京大學等機構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員利用地球空間觀測衛星發現了地球脈動極光的成因。
  • 日冕的溫度為何比太陽表面更高?太陽磁波60年謎團終破解
    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測表明,當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強度會增加,但其內在緣由一直是未解之謎。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日報導,現在,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終於破解了這個謎團:太陽表面和外部日冕之間溫度的顯著變化,會創造出一些邊界,有些邊界具有反射性,可捕獲波並使波顯著增強。
  • 西安光機所表面等離子體亞波長光學研究取得進展
    表面等離子體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是由外部電磁場與金屬表面自由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相干共振,具有巨大的局部場增強效應。它能夠克服衍射極限,產生許多新穎的光學現象,如負折射、完美稜鏡、隱形等。這些複雜的現象有可能預示著新原理、新理論、新技術。
  • 中科大物理學院在表面波光學顯微鏡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主要用於研究表面或界面處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樣品表面或界面處的行為特徵。目前常用的表面波光學顯微鏡是:利用金屬(通常為金或銀)薄膜負載的表面等離子體波(Surface Plasmons, SPs)作為照明光源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顯微鏡(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icroscopy, SPRM),它被廣泛應用於細胞、細菌、病毒、DNA、蛋白質等生物體的無標記成像研究。但SPRM存在兩個不足之處,限制了其更為廣泛的應用。
  • 磁層頂磁場重聯的低混雜波研究
    由於地球磁層、磁鞘等離子體和磁場環境的差異,在地球磁層頂發生的磁場重聯通常表現為非對稱重聯。非對稱重聯的較多特徵與對稱重聯不同,其中之一即表現為低密度磁層一側的低混雜波。這些低混雜波是由重聯非對稱性相關的密度梯度所帶來的低混雜漂移不穩定性,或磁鞘離子由於有限迴旋效應進入磁層帶來的修正雙流不穩定性所激發。
  • 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在光催化、納米集成光子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太陽能電池,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這些功能和金屬納米結構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太陽磁波60年謎團終破解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日報導,現在,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終於破解了這個謎團:太陽表面和外部日冕之間溫度的顯著變化,會創造出一些邊界,有些邊界具有反射性,可捕獲波並使波顯著增強。這一最新研究或有助於揭示日冕的溫度為何比太陽表面更高。
  • 磁層頂磁場重聯的低混雜波研究獲進展
    由於地球磁層、磁鞘等離子體和磁場環境的差異,在地球磁層頂發生的磁場重聯通常表現為非對稱重聯。非對稱重聯的較多特徵與對稱重聯不同,其中之一即表現為低密度磁層一側的低混雜波。這些低混雜波是由重聯非對稱性相關的密度梯度所帶來的低混雜漂移不穩定性,或磁鞘離子由於有限迴旋效應進入磁層帶來的修正雙流不穩定性所激發。
  • 遠離太陽表面的日冕,反而更熱,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
    然而,這與發生在太陽上的情況正好相反,太陽的外層比其表面的熱源更熱。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磁波將能量從太陽巨大的內部能量儲存庫(由核聚變提供動力)輸送到其大氣層外部區域。因此,了解磁波是如何產生並在整個太陽中傳播的,對研究人員來說非常重要。
  • 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遠離太陽表面的日冕,反而更熱
    專家們組成了一個名為「低層太陽大氣波(WaLSA)」的聯盟來進行這項研究,並使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位於新墨西哥州的鄧恩太陽望遠鏡先進高解析度觀測來研究這些波。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數學和物理學院的大衛·傑斯博士領導了該專家小組並解釋說:這種對磁波動的新理解可能有助於科學家揭開,為什麼太陽外層比其表面更熱謎題中缺失的一塊。通過將太陽的光分解成基本顏色,能夠檢查其大氣中周期表中某些元素的行為,包括矽(形成於太陽表面附近),鈣和氦(形成於色球中,波放大最明顯)。
  • 科學家帶領國際研究小組破解了太陽電磁波的60年之謎
    然而,這似乎與太陽的情況相反,太陽的外層比表面的熱源要熱。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電磁波將來自太陽內部巨大能量庫的能量輸送到太陽的外層。因此,理解波動是如何產生並在太陽中傳播的對研究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團隊由女王大學領導,包括13名科學家,來自5個國家和11個研究機構。
  • 終於揭示了表面電磁波的拓撲起源!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在為波物理學幾個領域(包括麥克斯韋電磁學、拓撲量子態和等離子體/超材料)提供見解的研究工作中,科學家們已經表明,在經典麥克斯韋電磁學中獲得的均勻各向同性介質之間的界面上著名表面電磁波也有一個純粹的拓撲起源
  • 石墨烯探測器利用等離子體波的幹涉揭示了太赫茲光的偏振
    這項研究發表在ACS納米快報上。新的探測器依靠等離子體波的幹擾。幹擾就是許多技術應用和日常現象的基礎。它決定了樂器的聲音,產生了肥皂泡中的彩虹顏色,以及許多其他效果。電磁波的幹擾被各種光譜設備所利用,這些設備用來確定物體的化學成分、物理和其他屬性——包括非常遙遠的星體,比如恆星和星系。金屬和半導體中的等離子體波最近引起了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的廣泛關注。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利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多種多樣的金屬納米顆粒,系統地研究了其物理、化學、光學等特性,開發了它們在催化、光子學、等離子體光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等諸多方面的功能和應用,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上述的許多功能和金屬納米顆粒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磁層頂迴旋各向異性電子分布函數研究取得進展
    在之前的研究中,迴旋各向異性電子分布通常發現在磁場重聯的電子擴散區或其附近區域,是反映電子尺度動力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在2017年9月20日MMS的一次磁層頂穿越中,研究團隊發現了在磁層頂非重聯電流片中同樣也會存在迴旋各向異性電子分布。
  • 石墨烯能用於t波探測?t波也將在醫學掃描中取代x射線!
    石墨烯光電自從Andre Geim和Kostya Novoselov因研究石墨烯獨特的電子特性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人們對這種材料的興趣從未減弱過。石墨烯是二維的:由一層只有一個原子那麼厚的碳層組成,這也是其性能如此驚人的原因之一。它很薄,但機械強度很高,甚至對氦原子都不滲透,而且導電和導熱性能非常好。
  • 太陽等離子體中的電磁波可能是太陽之謎的來源
    這證實了關於太陽的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它的上層大氣溫度是它表面溫度的數百倍——僅僅幾千公裡遠。根據物理定律,這沒有多大意義,這就像直接測量一個燈泡周圍空氣的溫度,然後發現它比燈泡本身要熱幾個數量級。近一百年來,這種差異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但最近我們終於開始了解磁動力學如何在太陽等離子體大氣的加熱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