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發現脈動極光成因—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新華社東京2月2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東京大學等機構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員利用地球空間觀測衛星發現了地球脈動極光的成因。

極光是在高緯度的天空中帶電的高能粒子(通常是電子)和高層大氣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極光的出現通常呈現有規律的明暗,這種現象被稱為脈動極光,它的具體成因一直是個謎。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東京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2016年12月日本發射的地球空間觀測衛星「Arase」,觀測了地球極光現象,獲取並分析了電子和等離子波動數據。

通過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磁場電子分布測量,研究小組發現穿梭於地球磁場的電子受到等離子體波的影響而進入地球大氣層,這種被稱為合聲波的等離子體波導致了極光的明暗現象。雖然此前已有這種猜測,但這次是首次發現直接的證據。

研究小組認為,這一發現對於理解極光的多樣性非常重要,將有助於人們詳細了解宇宙空間中普遍存在的等離子體波和電子的相互作用。

這一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雜誌網絡版上。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日本研究發現脈動極光成因
    新華社東京2月2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東京大學等機構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員利用地球空間觀測衛星發現了地球脈動極光的成因。  極光是在高緯度的天空中帶電的高能粒子(通常是電子)和高層大氣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極光的出現通常呈現有規律的明暗,這種現象被稱為脈動極光,它的具體成因一直是個謎。
  • 「地球脈動」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謎
    「地球脈動」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謎 來源:北京日報時間:2020-11-26 08:09:49 但其脈動微弱,人體根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過去60年來,世界地震學家一直在對「地球脈動」進行追蹤和研究,但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謎。1961年6月6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傑克·奧利弗在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通過紙質記錄儀,第一次記載下了「地球脈動」,每26秒跳動一次。1980年,美國地質學家使用地震儀,初步確定「地球脈動」源頭在南大西洋或赤道附近某個地方。
  • 日本「雞尾」,是極光乍現?還是彗星露臉?
    當代科學家回顧這段記錄時,設想這種景觀是由極光或彗星引起的,但這兩種解釋都並不十分合理。相關圖片:冰島上空的亮綠色極光是一幅鳥飛兔躍圖片岡裡穗任職於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研究空間氣候。他和同事發表聲明,打算弄清楚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緋紅色現象。
  • 研究發現極光邊界波動是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的光學表象
    當行星際磁場具有南向分量時,太陽風物質和能量就會進入地球磁層,在其中對流,並最終釋放到電離層和高層大氣中,產生絢麗多彩的極光現象。在磁層中傳播的大部分電磁能量由超低頻波(Ultra-low Frequency,ULF,0.1 mHz~10 Hz)攜帶,並能耦合不同的等離子體區域。ULF波在產生準周期性地磁脈動和加速輻射帶高能離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研究發現葉邊緣鋸齒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的研究發現,生長素運輸蛋白PIN1介導的生長素最大化和生長抑制因子CUC2形成的反饋調控環共同調控葉邊緣鋸齒的發育。除此之外,一些小RNA分子如miR164A等也參與葉鋸齒的發育。但是否有其他分子參與調控葉鋸齒發育尚不夠明晰。 12月2日,《植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李旭剛課題組題的研究論文。
  • 研究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解離新通道—新聞—科學網
    大連相干光源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新的解離通道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結果10月15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據悉,高熱導率材料在製冷系統散熱、電子元器件熱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而低熱導率材料則常常用來構建絕熱環境。電子、磁振子、晶格均可導熱,晶格作為固體材料最基本的導熱載體,其聲速越大,熱導率也越大。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在對模式植物擬南芥的研究中發現,在光強突然增加的前20秒內,葉綠體並不能建立充分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進而導致過剩的電子從光系統II傳遞到光系統I,引發活性氧自由基的產生並造成光系統I損傷。雖然光系統I反應中心的過度還原會激發環式電子傳遞,但這仍然無法避免擬南芥光系統I發生損傷。由於擬南芥的水水循環活性很低,這一結果仍然不能排除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
  • 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新聞—科學網
    利用拮抗微生物進行病害防治,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最具發展前景,也是農作物病害防治領域的研究熱點。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唐燦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朱荷琴團隊合作開展了棉花黃萎病生物防治機制研究,發現解澱粉芽孢桿菌中果膠裂解酶具有抑菌和誘導免疫雙重活性,對棉花黃萎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危險材料雜誌》。
  • 真奇怪,木星的南北極光是彼此獨立的
    這一點在木星強大的極光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它在某些方面與地球上的極光相似。近年來,天文學家試圖研究木星大氣和磁氣圈的模式,以解釋木星上的極光活動是如何運作的。「朱諾」號探測器的數據與x射線觀測相結合,以發現有關木星南北極光的一些有趣現象。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林嘉平團隊在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的製備上取得了新發現。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已入選熱門論文。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聚(γ-苄基-L-穀氨酸酯)(PBLG)均聚物與聚(γ-苄基-L-穀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體系在溶液中自組裝形成尺寸均勻、手性可控的螺旋環狀多級納米結構。通過調控嵌段共聚物與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發現環狀結構是由均聚物組裝形成的。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極光:沙丘
    內容簡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極光類型,並將之稱為「沙丘」。考慮到極光形成的原因,並類比於「波狀雲」的形成,將這種極光形成的原因與「重力波」聯繫起來。並詳細分析了「重力波」影響下這種新型極光形成的機制。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自近半個世紀前「地幔柱假說」被提出後,常被用來解釋巨大洋底高原和一系列有年齡序列的海山鏈成因。這個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從深部上升到淺部後形成了巨大量的巖漿。地幔柱的啟動方式非常類似於一個原子彈的引爆過程,形成洋底高原的地幔柱「頭」相當於引爆過程的蘑菇雲頂部,形成海山鏈的地幔柱「尾巴」相當於蘑菇雲的頸。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NC: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震蕩磁層和極光
    ULF波在產生準周期性地磁脈動和加速輻射帶高能離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廣泛認可的ULF產生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外部太陽風擾動和磁層頂表面波,另一種是內部驅動,如夜側磁層中的等離子體不穩定性。許多極光現象都與磁層中的ULF波動相關,如亞暴膨脹相起始、極光弧、極光強度波動等。由磁層頂表面波激發的ULF波是向內傳播的(指向地球),在磁暴期間能穿透到內磁層,但相反的過程能否發生目前仍未知。
  • 美洲乳齒象曾向北遷徙躲避熱浪—新聞—科學網
    白令極光下的三頭美洲乳齒象  圖片來源:Julius Csotonyi 更新世(250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科學家發現測定地球古老地層年齡有效「標尺」—新聞—科學網
    發現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雲南地區火山灰的有效指標。相關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固體地球》上, 火山噴發是地球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之一。一些火山噴發出的火山灰高達幾十公裡,直抵平流層,可影響天氣變化,火山灰形成的降塵也會給當地民眾造成極大的生活困難。
  • 日本科學家abc猜想證明將發表—新聞—科學網
    8年前,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當時用共長達500多頁的四篇論文,表示自己解決了abc猜想,引發學界討論,然而很少有數學家能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