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極光:沙丘

2020-07-24 天文在線

內容簡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極光類型,並將之稱為「沙丘」。考慮到極光形成的原因,並類比於「波狀雲」的形成,將這種極光形成的原因與「重力波」聯繫起來。並詳細分析了「重力波」影響下這種新型極光形成的機制。

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觀察極光了,並且使用科學儀器來觀測它們,以求得到對它們更深刻的理解。所以你可能會覺得,我們現在了解了每一種極光。

顯而易見,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一種新型極光,就在近期被一些勇於前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拍攝「北極光」的極光攝影師所發現。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極光:沙丘

圖源:sohu

極光是由於亞原子粒子從太陽猛烈地撞擊向地球(或其它星球)的大氣層而產生的現象。粒子的移動十分迅速,當它們撞擊到上層大氣中的原子和分子時,就會使其發生電離,產生一個或兩個電子。當電子重組成他們的母原子時,就會發出特定波長的光或顏色。顏色取決於是哪種母原子,例如,常見的綠色極光就是氧氣所致。而紅色極光有可能是重組氧原子或分子氮。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極光:沙丘

在這張2018年拍攝於芬蘭盧奧韋西的照片中,一種被稱為「沙丘」的新型極光,呈現為向左延伸的平行波紋。圖片來源:Rami Valonen

像電子或質子這樣的帶電粒子會受到磁場的影響,因此進入的粒子被磁場引向兩極。磁場還可以將它們引導成有序序列,當粒子落下時,在天空中呈現出可愛的彎曲發光的弧線、帘布和絲帶狀。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極光:沙丘

圖源:tuchong

然而,有時會看到另一種更為漫射的光暈從垂直於弧線的方向移動過來,就像一個掛在杆子上的窗簾。2018年10月,在極光攝影師拍攝的照片中就能看到這樣的神奇特殊的光芒:裡面有一個魚骨圖案,平行的波紋指向南方。它們看起來像是沙漠因風吹動的波紋,因此這個極光被稱為「沙丘」。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極光:沙丘

2018年10月,從芬蘭的萊蒂拉看到的「沙丘」極光。圖片來源: Pirjo Koski

這個現象吸引了研究極光的科學家們的目光。他們研究了「沙丘」,並且發布了一篇分析它結構的論文。值得高興的是,兩張照片是在這一現象發生的同時,從相距172公裡的芬蘭兩處地點拍攝的,這使得科學家可以對它們進行三角測量(也可以利用背景中的恆星來很好地定位它們)。他們發現「沙丘」位於地球表面上方約100公裡的高度,這大概是大多數極光形成的地方。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極光:沙丘

兩張在芬蘭相隔172公裡拍攝的同一極光的同步照片顯示了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單個沙丘(標有數字),通過照片可以對它們進行三角測量。圖片來源: Pirjo Koski / Rami Valonen /AGU Advances/Palmroth et al.

但是為什麼會有漣漪呢?是什麼導致了這種驚人的、奇怪的形狀?

我們通常是在較低的大氣高度中,才會見到這樣類似的平行徵狀物。它們被稱為重力波,類似於水中的波。如果大氣中有一層穩定的空氣,並且有什麼東西幹擾了它——比如說,一股冷空氣來襲,或者這層空氣正吹過一座山——空氣就會上升。但是重力開始作用並把它拉回來。這就形成了一種振蕩,一種流向下遊的上下往復運動。在低層大氣中,水蒸氣在上升的氣流中冷卻會形成雲,當空氣再次下沉時又會溶解。這可以產生巨大的平行條狀雲串,我已然見過很多次這種現象(我住在落基山脈以東,那裡的空中經常產生重力波雲)。

雖然中間層中幾乎不會出現重力波,但它也是地球大氣層的一層,從大約50-85公裡的高度延伸出來。中間層被稱為中層或波狀孔,研究難度極高。當移動的空氣與更穩定的層碰撞時,重力波的形成可能類似於在低海拔大氣中的方式。

科學家認為,這可能就是「沙丘」形成的原因。當中層空氣由于波浪而上升時,它會壓縮上層的空氣。這改變了空氣中氧原子的密度,空中將會形成類似波紋的形狀。如果這發生在一束來自太陽的粒子拋向大氣層時,那麼它們使密度的變化更加明顯可視化!由於原子會發光,有更多原子的地方就會更加發亮。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極光:沙丘

2016年1月,我在博爾德縣拍攝了這張重力波雲的照片。我面向南方;每個波紋中的線條都是東西走向的。圖片來源:Credit: Phil Plait

但是還有更多:當大量的能量被排放到穩定層以上的大氣中時,也可能導致中間層的孔洞。這是焦耳加熱,可能是因為太陽的粒子撞擊了大氣層而產生。它們具有大量的能量,並在100公裡左右的高度轉移到大氣中。

所以有可能是極光效應照亮了這些波浪,但也有可能是它引起了它們!這方面也有合理的理由:能看到漣漪的瀰漫極光很常見,但漣漪只是有時會出現。重力波也很常見,所以你會看到比我們通常看到的更多的波紋。但這意味著還有其他東西在幫助形成它們。關於第二種現象成因是什麼,焦耳加熱是一個很好的猜測。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極光:沙丘

我喜歡這個故事的一切。「業餘愛好者」看到了一種新型極光,科學家研究分析了它,並找到了可能的原因。它的照片也很酷!

另外,中間層很難研究,因為它沒有很多容易觀察的特徵。「沙丘」為研究這層大氣層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所以至少可以更好地研究它的這一方面。

現在有這麼多攝影師前往高緯度地區拍攝美麗極光的數字圖像,這意味著我們將能獲得更多關於它們的數據,我們便能更好地理解它們。

作者: Phil Plait

FY: 句號獸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扭曲極光,「太陽事件」的神秘,隱藏地球災難與擔憂
    今年,美國宇航局一名實習生揭示了一種新型的扭曲極光,它可能來自加熱地球高層大氣的太空粒子。這使科學家們陷入了地球磁場的神秘緊縮。 對木星極光的新觀察,光的性質提出了疑問。地球兩極的燈光使研究人員感到驚訝,其他行星的極光也暗示了它們的大氣和磁場的行為。這就是研究人員在過去幾年中了解到的極光。一月份,業餘極光追逐者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極光,像手指一樣在天空中延伸,他們稱其為「沙丘」。與常規的極光不同,沙丘的圖案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而常規的極光從主要的光帶垂直向下擴散。
  • 攝影師拍到罕見極光 被科學家認定為新型天文現象
    日前,在Facebook群組Alberta Aurora Chasers中,多位天文愛好者都分享了如彎刀般的罕見極光,並將之命名為「Steve」。如下圖,由攝影師Dave Markel在加拿大北部拍攝,與普通的極光不同,照片中的極光及其狹窄,猶如一把彎刀立於天地之間。
  • 科學家在火星發現了數百個「幽靈沙丘」,可能是生命的最好掩體
    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了數百個新月形坑,這些坑數十億年前就在火星的U.S. Capitol 區域存在。根據《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中的一項新研究報告,這些古老沙丘印記的曲線記錄了紅色星球盛行風的方向,為人類探索火星過去的氣候提供了線索,可能證明古代生命的存在。
  • 科學家發現一大片火星沙丘正在緩慢地向前推進
    以義大利行星學家Simone Silvestro為首的一批科研人員最近宣布,他們在火星上發現了一種會移動的巨大「漣漪」。火星上的許多沙丘已被證明是會移動的。但是當研究人員對火星上的一處地貌進行了連續10年的觀測後發現,一種人們原以為不會移動的沙丘,也在以我們難以覺察的速度向前推進。火星和地球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比地球更極端。火星上的許多環境是地球環境的極限版本。火星上也有沙丘,大部分火星沙丘是由大小不一的沙粒混合而成的。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許建初研究組自2018年聯合印度科學家,在印度東北部開展多次聯合考察,考察隊在印度東北部梅加拉亞邦竹林中的枯死竹莖上發現一種發光真菌,在GenBank資料庫中對新型真菌的序列進行標準BLAST搜索,對nrITS和nrLSU區域的形態學特徵和系統發育分析均表明,該生物發光真菌屬於Roridomyces屬,是科學上的新物種,也是Roridomyces
  • 揭示太陽系奧秘的4個發現
    1極光極光,在天空中更普遍地被稱為北極光或南極光,通常形成時,會有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也被稱為磁氣圈的碰撞。換句話說,這是我們看到太陽對地球影響的一種可見的方式。極光可能形成於高緯度,靠近兩極,比如典型的極光。極光只能從上方看到,在那裡它看起來像希臘字母。
  • 太厲害了,民間天文愛好者,發現北極光的新形勢,非常好看!
    芬蘭業餘天文愛好者與太空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的極光形式,這一現象被這位天文愛好者命名為「沙丘」。在新發表的研究中,沙丘的起源被追蹤到中間層及其邊界,即中層頂內形成的波導。這項研究還假設,這種新的極光形式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研究高層大氣條件的新方法。這項研究發表在高影響力期刊《AGU Advances》的第一期上。
  • 科學家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現來自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極光
    (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極光(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BGR報導,科學家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現了來自一顆彗星的極光。科學家稱,彗星 67P/Churyumov-Gerasimenko具有肉眼無法看到的遠紫外線極光。極光是由2004年發射的「羅塞塔」號探測器發現的,該探測器花了數年時間在太空中「追趕」這顆彗星。正如美國宇航局(NASA)在一篇新的博客文章中所解釋的那樣,這一發現是在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彗星的圖像時發現的,並意識到看似來自彗星背後的微弱光芒實際上是由它產生的。
  • 中印科學家聯合考察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
    圖為發現的新型發光真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圖為發現的新型發光真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中新網昆明9月7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7日發布消息:中印科學家在印度東北部聯合考察時,從梅加拉亞邦竹林中的枯死竹莖上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據介紹,全球已知有97種生物發光真菌類群。由於在醫學、農業與生態環境傳感器等方面的廣泛應用,生物發光真菌一直受到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 首次發現巨型沙丘在移動,或顛覆人類的認知
    ,但是火星探測器發回的照片,或許會顛覆我們這一個認知,因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火星表面出現了正在移動的巨型沙丘。進入21世紀以來,在火星軌道運行的軌道探測器多次發現了火星表面的巨型沙丘,但是好像沒有出現過任何可測量的變化,所以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沙丘可能是火星的歷史遺蹟。
  • 火星巨型沙丘在移動
    :NASA/JPL/亞利桑那大學近日,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火星沙粒的大波浪遷移。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長期以來的看法,即這些巨型沙丘自數十萬年前形成以來就沒有移動過。這也是這顆紅色星球上的風力強於預期的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據《科學》報導,未參與此項研究的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行星科學家Ralph Lorenz說,人類能探測到火星上的這些變化相當令人震驚。地球沙漠中可以找到巨型沙丘。
  • 《我們的極光》:與科學家一起感受極光之美
    一本讓人一口氣讀完的極光百科全書一本書足夠讓你了解極光的一切集絢麗極光、極地文明、科學探索於一體的魔力極光課《我們的極光:十一堂魔力極光課》 [挪威]保羅·布雷克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我們的極光:十一堂魔力極光課
  • 我國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結構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結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
  • 火星上的「星際迷航」:NASA在火星沙丘中發現「星際艦隊標誌」
    周三,亞利桑那大學的MRO HiRise相機團隊發布了一張火星沙丘的新圖像,發現其神似經典星際艦隊的標誌。「有進取心的觀眾會發現這些特徵看起來很像一個著名的標誌,」該團隊打趣道。這個有趣的火星沙丘具有悠久的地質歷史。它起初是一個新月形的沙丘,但部分沙子最終被風吹走。
  • 火星上空出現特殊極光!肉眼無法直接觀看,需要藉助一種特殊設備
    一項新研究發現,火星上會出現一種特殊類型極光,質子極光,跟地球上空極光一樣,由太陽風與大氣相互作用時而形成。但火星極光只有通過紫外線相機才能看到,並且火星極光可以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火星氣候如何變化,以及水如何流失到紅色星球上太空。
  • 發現極光中的「減速帶」更為複雜!
    新罕布夏大學空間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太空中的「減速帶」比原先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它能使離地球更近的衛星減速。UNH的物理學家馬克·萊塞德(Marc Lessard)說:我們知道這些衛星撞上了「減速帶」或「上升流」,導致它們減速並下降到海拔高度。
  • 火星發現藍色「水滴」,或許是一種罕見寶石,科學家十分興奮
    我們知道,火星從表面上看,是一個紅色的荒蕪星球,地表到處都是乾燥的紅色沙丘,然而在火星上,也有水以固態的形式存在,而且上面還有十分豐富的礦產。最近,科學家們就從探測器捕捉到的一張圖片中,發現了一個非凡的存在,那就是藍色的「水滴」。據了解,這張照片的拍攝是由高解析度成像科學實驗(HiRISE)儀器完成的,拍攝地點位於火星上的哥白尼火山口附近。
  • 首次發現!火星上巨型沙丘不斷移動,異星上物體移動有何機制?
    近日《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上的一篇研究論文引起了大家的熱議,科學家首次發現,火星上的巨型沙丘在不斷移動,這是已經確定的事實。按照一直以來的認知,科學家認為火星上的這些巨型沙丘在幾十萬年前形成之後就從未變化過,這一次的發現讓我們對火星有了更新的認識。
  • NASA發現火星表面遍布絢麗極光:人類肉眼能看到
    圖為藝術家所繪火星上由磁場異常引起的極光的概念圖。如果亮度夠強的話,甚至在沒有磁場的地區,夜空也會被極光照亮。
  • NASA火星探測器發現億萬年前的沙丘「時間膠囊」
    一項關於古代沙丘的新研究指出了10億年前紅色星球上可能存在的情況。由行星科學研究所(PSI)研究科學家Matthew Chojnacki領導的一個團隊仔細觀察了Valles Marineris的風驅動沙丘領域,這是一個以其廣泛的峽谷而聞名的火星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