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9個地球年前進1米。
「麥克勞林(McLaughlin)」環形山中的沙丘。NASA / JPL / University of Arizona
火星上沒有水,但卻泛起了漣漪。火星的魅力在於,它常常能在我們自以為了解它的時候,給我們「驚喜」。
以義大利行星學家Simone Silvestro為首的一批科研人員最近宣布,他們在火星上發現了一種會移動的巨大「漣漪」。
火星上的許多沙丘已被證明是會移動的。但是當研究人員對火星上的一處地貌進行了連續10年的觀測後發現,一種人們原以為不會移動的沙丘,也在以我們難以覺察的速度向前推進。
火星和地球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比地球更極端。火星上的許多環境是地球環境的極限版本。火星上也有沙丘,大部分火星沙丘是由大小不一的沙粒混合而成的。而火星上有一種連成一片的沙丘「漣漪」,構成它們的卻是一種更為細小,且大小非常接近的沙粒。
義大利科學家監視的這片「漣漪」,其沙丘的構成又有所不同。這一大片沙丘位於「尼利(Nili)」槽溝和「麥克勞林(McLaughlin)」環形山附近。這些沙丘中的每一個平均寬度在10米左右,高度為1至2米。研究人員認為它們的底部由細沙構成,而頂部由粗沙構成。這種結構導致它們在稀薄的火星大氣中難以移動。一些科學家因此認為,這些「漣漪」實際上是某種古老環境的遺蹟,它們形成於古代火星風力較強的時期。
但是當科學家使用「火星勘測軌道器」「高解析度成像科學實驗儀」對這片「漣漪」進行了連續10年的跟蹤觀測之後,才發現這一大片沙丘實際上也在移動,只是速度極慢,每9個地球年才能前進大約1米。
這表明火星其實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行星。風的流動,正在逐漸改變它的面貌。
研究人員還將對這片巨大的「漣漪」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比較它們在不同季節裡推進速度的差異,以及它們和其他遷徙性沙丘間的關係。
對沙丘「漣漪」的研究其實早就開始了。一個半世紀前,我們就已經有了對沙丘「漣漪」的研究報告。但不同的是,那次我們的研究對象在地球上,而現在在火星。
正在緩慢推進的火星沙丘「漣漪」。NASA / JPL / University of Arizona
參考來源
Megaripples: Mars shifting sands revealed by long-term observations
https://astronomy.com/news/2020/07/long-term-observation-on-mars-reveal-shifting-s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