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說:火星巨星,在紅色行星上發現巨大的移動沙波

2020-08-19 木子木子南


據報導,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在火星兩個地點觀測到的巨浪正在以每年12釐米的平均速度移動。

據《科學警報》報導,雖然美國宇航局的「毅力」號飛船現在正朝火星飛去,希望能進一步擴大人類對火星的認識,但地球上的科學家研究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即火星表面的「移動結構」。

據這家媒體報導,由義大利INAF卡波迪蒙特天文臺行星科學家Simone Silvestro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地證實,火星上發現的巨大巨浪並非靜止不動,而是一種「流動現象」。

通過對比美國宇航局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HiRISE相機在2007年至2016年間拍攝的圖像,科學家們確定尼利福薩和麥克勞夫林隕石坑的巨浪平均每年移動12釐米,最高記錄速度為每年19釐米。

Silvestro說:「我們有機會看到這些巨浪在移動,因為現在我們已經進行了10多年的觀測。」

研究人員還認為,上述兩個火星地點靠近較大的沙丘可能有助於風改變巨浪,「細粒度的沙丘提供了大量的沙流,可能有助於取代位於巨浪波峰頂部的粗顆粒」。

相關焦點

  • 美國科學家宣布:火星曾經擁有一個巨大的光環!
    遠古的火星有光環嗎? SETI研究所和普渡大學的科學家們對火星上最小的衛星「火神號」進行了一項新研究,結果顯示火星在幾十億年前曾有一個巨大的環狀系統。
  • 科學家發現,火星表面有類似「水波」結構東西,人類文明或要移居
    人類如今還是將發展放在第一位,對地球的保護毫不在意,雖然有部分的國家或地區確實不斷提升對地球的保護,但是這並非是一個人可以改變,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才行,所以如今地球的整體破壞趨勢在加劇之中,並沒有變好,而火星移居就成為了科學家們持續發展和跟進的目標。而根據《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發布新研究指出,科學家在近些火星探索的時候,又發現了一種新現象。
  • 科學家發現第一個圍繞白矮星的巨型行星
    領導這項研究的英國沃裡克大學的研究員Boris Gnsicke說:「這個發現只是一個偶然發現的結果。」近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該小組檢查了斯隆數字天空調查所觀測到的約7000個白矮星,發現其中一個與眾不同。通過分析來自恆星的光線的細微變化,他們發現了極少量化學元素的痕跡,這是科學家在白矮星之前從未觀察到的。
  • 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水資源,難道火星真的存在生命?
    人們便將目光投向火星和月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探測器被發往火星和月球,如果未來人們在這兩個星球上有重要的發現,那麼就意味著人類的歷史將被延長。為什麼是火星和月球?先說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衛星,其存在生命或者說適宜人類生存的可能性其實並不小。
  • 火星巨型沙丘在移動
    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長期以來的看法,即這些巨型沙丘自數十萬年前形成以來就沒有移動過。這也是這顆紅色星球上的風力強於預期的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據《科學》報導,未參與此項研究的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行星科學家Ralph Lorenz說,人類能探測到火星上的這些變化相當令人震驚。地球沙漠中可以找到巨型沙丘。
  • 首次發現!火星上巨型沙丘不斷移動,異星上物體移動有何機制?
    近日《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上的一篇研究論文引起了大家的熱議,科學家首次發現,火星上的巨型沙丘在不斷移動,這是已經確定的事實。按照一直以來的認知,科學家認為火星上的這些巨型沙丘在幾十萬年前形成之後就從未變化過,這一次的發現讓我們對火星有了更新的認識。
  • 科學家們發現一顆新行星,打破常識,讓他們迷惑不解
    然而廣闊無垠的宇宙總是讓人驚訝,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發現了一顆在80光年外的系外行星,它的存在打破了行星位置的常識。這顆行星並不是圍繞正常的恆星在旋轉,它圍繞的是一顆死去的恆星-白矮星在旋轉。為什麼這個簡單的事實會讓科學家們迷惑不解呢?
  • 火星上的尋水之旅,細說科學家們如何在火星上發現水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怎麼在火星上找水,為什麼在火星上找水呢?了解太陽系的你肯定知道火星,火星是太陽系行星家庭的一員,它的軌道在地球和木星軌道之間,從很多方面來說,火星和地球很相似,因此火星也屬於類地行星。正因為火星和地球很相似,離得又近,所以火星人一直是熱門的科幻主角,科學家則更為實際一點,它們希望能在火星上發現生命的跡象,但是這一點也很困難,到前為止,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火星有生命存在。
  • 火星上是否有外星生命存在,人類探測器在火星上有哪些發現?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火星土壤中富含有氧化鐵。由於長期受太陽紫外線照射,表面形成一層紅色和黃色的氧化物。所以火星探測器拍攝的一些火星照片遠看是一顆紅色球體。 由於火星跟地球太過相似,科學家們一度認為火星上很有可能有生命存在。火星表面有移動的沙丘、沙塵暴,火星也存在四季交替現象。火星南北極也有類似地球南北極的冰川,經研究這些冰川是由乾冰組成的。而且火星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極高,空氣中佔比95%,還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蒸氣。
  • 科學家發現火星上有地下湖泊的證據
    科學家認為,他們發現了更多證據,證實了早在2018年首次發現的火星表面下存在著大量液態水。事實上,他們相信,在該主湖周圍發現了另外三個地下鹽水湖-一個巨大的發現,因為這些湖泊是生命的潛在棲息地。正如《自然》雜誌在其關於科學家論文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樣,第一個發現遭到了很多懷疑,因為它僅基於2012年至2015年的29項觀察。
  • 九大行星:火星
    ,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 火星基本參數:軌道半長徑: 22794萬 千米 (1.52 天文單位)公轉周期: 686.98 日平均軌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軌道偏心率: 0.093軌道傾角: 1.8 度行星赤道半徑: 3398 千米質量(地球質量=1): 0.1074
  • 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膨脹的紅巨星吞噬行星
    騰訊科學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對太陽系未來演化的探索中,科學家們認為你存在一個重要時刻,大約在50億年之後太陽將變成一顆紅巨星,體積可膨脹至火星軌道附近,將把地球摧毀。
  • 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了「此前未被發現的水冰庫」
    據外媒CNET報導,由行星科學研究所(PSI)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在火星的Nereidum Montes地區有一個「巨大的、以前未被發現的水冰庫」。這篇發表在《Icarus》雜誌上的論文研究了粘性流動特徵(VFFs),即在紅色星球上發現的冰層。
  • 「行星連珠」機不可失 太陽系冰巨星備受關注
    圖片來源:《自然》網站   太陽系八大行星。  圖片來源:網絡(CBS news)  今日視點  科學家對火星開展了長期持續的探索,也向木星、土星、水星和金星分別派遣了多位「使者」,窺探到這些行星不少秘密,唯獨天王星和海王星,迄今只有「旅行者2號」探測器於上世紀80年代拜訪過。
  • 紅巨星,太陽的宿命!
    膨脹的紅巨星將會吞沒那些離它太近的行星。紅巨星和太陽的比較。紅巨星的直徑約為1到10億千米,約為我們太陽現在尺寸的100到1000倍。表面溫度的下降使得恆星的顏色傾向紅色,因此稱為紅巨星。紅巨星的存在期為數百萬年不等,當其氦耗盡,氦融合停止時,又會出現一次收縮。氦燃燒完後,恆星的外層飄散成巨大的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行星狀星雲,恆星就此魂飛魄散!
  • 大發現!科學家發現一顆巨大的行星在死星的屍體附近運行
    新探測到的木星大小的外行星候選行星wd1856b比白矮星大7倍,每34小時繞一圈。「WD1856b以某種方式非常接近它的白矮星,並設法保持在一個整體,」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助理教授安德魯·范德堡在一份聲明中說。範德堡說:「白矮星的產生過程摧毀了附近的行星,而任何一個離得太近的東西通常都會被恆星的巨大引力撕裂。」
  • 科學家們首次發現火星存在巨大地下水系統的證據
    火星並不總是一個多塵、貧瘠的星球。先前的模型已經證明,這顆行星曾經充滿了水,最終在地表下消退。但新的研究詳細說明了「火星地下水系統」的第一個直接地質證據,解釋了火星的水資源歷史,並為未來尋找生命跡象的任務提供了新的地點。
  • 科學家發現火星上有多個地下湖泊的證據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9月30日報導,根據最新研究,科學家們發現了更多證據以證明火星表面下存在著大量的液態水,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發現了三個新湖泊的證據,這是繼2018年發現湖泊之後的又一發現。
  • 火星新發現,巨型沙坡移動,表面的風暴比你想像的更大
    大家都知道火星是類地行星,還是有名的沙漠行星,地表滿是沙丘和礫石,大氣稀薄且寒冷,沙塵暴時有發生。隨著時間推移,火星探測得到的信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具體。這也為我們更好的研究火星提供了更多的證據。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長期以來的看法,即這些「巨型沙丘」自數十萬年前形成以來就沒有移動過。這也是火星上強風強於人類預期明顯的證據。人類能在火星上探測到這些變化是相當令人震驚的。可以這樣說,人類現在可以實現測量另一顆行星表面進程的速度比我們頭發生長的速度快幾倍。這樣的發現其實對於我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對於火星研究跨出了比較大的一步。
  • 探測器在火星發現巨大冰坑,再次證明火星存在水的事實
    人類剛走出地球的時候探索過月球,發現月球大氣層都沒有,不可能存在地外生命,隨後探索了金星,金星雖然有濃厚的大氣層,可金星大氣的二氧化碳太高了,導致其表面的溫度高達460攝氏度,如此高的溫度,金星存在水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也非常小。最後科學家將目光放在了另一顆宜居帶內的行星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