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人類對生命的理解,智慧生命需要生活在行星之上,所以科學家非常關注地外行星的探索。
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的系外行星,認為對什麼位置會存在行星有了一定的心得。
然而廣闊無垠的宇宙總是讓人驚訝,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發現了一顆在80光年外的系外行星,它的存在打破了行星位置的常識。
這顆行星並不是圍繞正常的恆星在旋轉,它圍繞的是一顆死去的恆星-白矮星在旋轉。為什麼這個簡單的事實會讓科學家們迷惑不解呢?
我們知道,恆星的體積通常要比行星大數千數萬倍,而且恆星能夠發光,行星不能發光。
即使這樣,在望遠鏡中,恆星通常也只是一個點,那比它小那麼多又不發光的行星又是如何發現的呢。
行星很難直接觀測,現在都是通過長時間觀察一顆恆星。如果這個恆星有行星,每當這個行星穿過恆星和望遠鏡之間時,恆星的亮度就會下降。科學家們通過分析恆星亮度下降的規律來判斷行星的大小和軌道。
這次發現的行星所圍繞的恆星被稱作WD1856。大約60億年前,當它的核燃料大體用盡之後,WD1856爆炸損失了大部分質量,只剩下了一個超緻密的核心,稱之為白矮星。
在恆星轉變成白矮星的過程中,WD1856先會變成紅巨星。直到現在,科學家們相信,在恆星變成紅巨星的過程之中,會吞沒其附近的任何行星。而現在這顆行星的軌道離它所環繞的白矮星非常接近,按照經典理論的計算,這麼近的距離一定會被紅巨星吞沒。
而現實是這顆行星好好地在哪裡。
對於這顆行星,科學家們認為,要使它倖免於這顆恆星的紅巨星過程,它的軌道直徑至少要是現在的2.5倍,在恆星紅巨星過程結束後,有一個過程神秘的減小了這顆行星的軌道。
科學家們會提出各種科學合理的解釋,但在這裡讓我們做一個瘋狂的猜測,或許在這顆行星存在著很發達又不是足夠發達的文明,他們知道他們的恆星將要變成紅巨星。就像流浪地球一樣,他們首先提升了他們行星的軌道,在紅巨星過程結束塌縮成白矮星後,他們又縮小了他們行星的軌道,讓這顆行星處於新白矮星的宜居帶中,白矮星壽命很長,他們的壽命又能延續很久。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