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帶領國際研究小組破解了太陽電磁波的60年之謎

2020-12-05 萬象經驗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位科學家領導了一個國際團隊,突破性地發現了為什麼太陽的磁波在從其表面出現時增強和增長,這可能有助於解決太陽日冕如何保持其數百萬度的溫度的謎題。

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測表明,當電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它們的強度會增強,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觀測證據來解釋為什麼會這樣。

日冕的高溫也一直是個謎。通常我們離熱源越近,我們就越感到溫暖。然而,這似乎與太陽的情況相反,太陽的外層比表面的熱源要熱。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電磁波將來自太陽內部巨大能量庫的能量輸送到太陽的外層。因此,理解波動是如何產生並在太陽中傳播的對研究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團隊由女王大學領導,包括13名科學家,來自5個國家和11個研究機構。專家們組成了一個名為「低層太陽大氣中的波」(WaLSA)的聯盟來進行這項研究,並使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位於新墨西哥州的鄧恩太陽望遠鏡(Dunn Solar Telescope)進行的高解析度觀測來研究這些波。

女王大學數學和物理學院的大衛·傑斯博士領導了這個專家小組。他解釋說:「這種對波動的新理解可能有助於科學家揭開這個謎團中缺失的部分:為什麼太陽的外層比它的表面更熱,儘管它離熱源更遠。」

通過將太陽的光分解成基本的顏色,我們能夠檢查元素周期表上的某些元素在其大氣中的行為,包括矽(在太陽表面附近形成),鈣和氦(在波放大最明顯的色球層形成)。

這些元素的變化使得太陽等離子體的速度得以暴露。他們進化的時間尺度是有基準的,這允許記錄太陽的波動頻率。這類似於一個複雜的音樂合奏是如何通過可視化它的樂譜來分解成基本的音符和頻率。

然後,研究小組使用超級計算機通過模擬來分析數據。他們發現波放大過程的形成可以歸因於一個「波諧振器」,在這個諧振器中,太陽表面與其外部日冕之間的溫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形成了部分反射的邊界,並起到了捕捉波的作用,使波的強度得以增強和顯著增長。

專家們還發現,諧振腔的厚度與溫度之間的距離的顯著變化是控制探測到的波運動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傑斯博士評論道:「我們通過研究發現的效果類似於原聲吉他通過其中空的身體形狀來改變其發出的聲音。如果我們想到這個類比,我們可以看到太陽捕獲的波在離開太陽表面並向外層和外部移動時是如何增長和變化的。」

埃克塞特大學的本·斯諾博士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之一,他說:「這項新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扇大門,讓我們對圍繞太陽磁波的奧秘有了新的認識。這對於解釋日冕加熱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遠離太陽表面的日冕,反而更熱,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
    60年之謎!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帶領一個國際團隊取得了開創性發現,即為什麼太陽的電磁波在從表面浮現時會增強和增長,這可能有助於解開太陽日冕如何保持數百萬華氏度溫度的謎團。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察表明,當電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它們的強度會增加,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觀測證據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日冕的高溫也一直是個謎,通常離熱源越近,感覺就越暖和。
  • 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遠離太陽表面的日冕,反而更熱
    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帶領一個國際團隊取得了開創性發現,即為什麼太陽的電磁波在從表面浮現時會增強和增長,這可能有助於解開太陽日冕如何保持數百萬華氏度溫度的謎團。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察表明,當電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它們的強度會增加,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觀測證據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 太陽磁波60年謎團終破解
    科技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劉霞)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測表明,當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強度會增加,但其內在緣由一直是未解之謎。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日報導,現在,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終於破解了這個謎團:太陽表面和外部日冕之間溫度的顯著變化,會創造出一些邊界,有些邊界具有反射性,可捕獲波並使波顯著增強。這一最新研究或有助於揭示日冕的溫度為何比太陽表面更高。
  • 日冕的溫度為何比太陽表面更高?太陽磁波60年謎團終破解
    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測表明,當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強度會增加,但其內在緣由一直是未解之謎。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日報導,現在,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終於破解了這個謎團:太陽表面和外部日冕之間溫度的顯著變化,會創造出一些邊界,有些邊界具有反射性,可捕獲波並使波顯著增強。
  • 科學家如何鑑別普通電磁波和外星信號?
    科學家如何分辨普通電磁波和外星信號?我們知道,宇宙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電磁波。就以我們的太陽為例,每秒鐘太陽都會向宇宙空間輻射出大量的電磁波,它們包含各種不同的波長。而且當太陽內部發生劇烈變動的時候,輻射的電磁波可能會因此而暴漲。但是這些電磁波有一個共同特性,那就是沒有規律!
  • 科學家破解8大"未解之謎":鯊魚"處女"為何產子
    科學家破解8大「未解之謎」   鯊魚「處女」為何產子   數十年、甚至數百年都無法解釋的科學之謎現已找到答案。美國《生命科學》雜誌近日刊出科學家近年揭示的8項科學發現,將這些「未解之謎」的謎底揭曉。
  • 電磁輻射與電磁波應用介紹
    無線電波是一種電磁波。事實上,X光和伽瑪射線的能量之鉅,足以令原子和分子電離化,故被列為「電離」輻射。這兩種射線雖具醫學用途,但照射過量將會損害健康。X光和伽瑪射線所產生的電磁能量,有別於射頻發射裝置所產生的電磁能量。射頻裝置的電磁能量屬於頻譜中頻率較低的那一端,不能破解把分子緊扣一起的化學鍵,故被列為「非電離」輻射。 電磁輻射的來源有多種。
  • 太陽大氣為何比太陽還熱
    地球的大氣比地表要冷,但太陽的情況正好與地球相反,最外層的日冕溫度最高。如今,科學家對這個謎團有了新的解釋。最近,英國的一個科學家聯合小組,就找到了破解這個謎題的重要線索。科學家把研究對象鎖定在了太陽表面的磁場,特別是鎖定在了太陽表面有著看上去猶如深洞的巨大黑色區域。因為就是在這些地方,黑色區域內的磁場突破了灼熱的太陽內部,上升到炎熱的太陽大氣層。為了便於研究,聯合小組選定太陽的一個黑色磁場區域——磁洞。
  • 破解宇宙線起源「世紀之謎」 中國「拉索」拉開科學探索序幕
    這也意味著核心目標為探索宇宙線起源這一「世紀之謎」的中國「拉索」,已拉開科學探索的序幕,開啟它與另三大國際宇宙線研究中心攜手破解宇宙線起源及宇宙演化和暗物質等研究的徵程。  1912年,宇宙線被奧地利科學家赫斯首次發現,百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宇宙線的研究,首次發現了基本粒子,開創了粒子物理學,並在相關領域產生5枚諾貝爾獎牌。不過,因絕大多數宇宙線為帶電粒子,在傳播過程中會在星際磁場中發生偏轉,到達地球時失去了原初的方向信息,無法反推源的方向,所以人類至今仍未找到宇宙線起源,也無法證實其產生機制及加速原理。
  • 通古斯大爆炸之謎將破解
    通古斯大爆炸之謎將破解  義大利科學家發現通古斯地區一個湖底的大隕石坑  舉世聞名的通古斯大爆炸已經過去一個世紀了。但沒有人確切知道,1908年6月30日清晨在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上空發生的事情。
  • 破解日冕超高溫之謎
    2002年,科學家捕捉到一系列信號,表明在太陽耀斑周圍有磁場渦流,似乎正在漸漸向外傳送能量。2007年,科學家發現了磁振蕩的存在:阿爾文波穿越過渡區,並將帶電粒子攜帶到日冕層。2011年,一個美國研究小組發現磁場能夠在太陽表面形成管道,向日冕層持續注入熾熱的氣體……幾乎每有一次新發現,天體物理學家就會急切地建立新模型,預測能量的分布,每次他們都期待成功模擬強磁場的運作,能夠解釋加熱日冕的那些能量的來源。「其中有些在理論上說得通,但就連提出理論的科學家自己都懷疑現實是否如此。」塞巴斯蒂安·高蒂耶說道。
  • 太陽等離子體中的電磁波可能是太陽之謎的來源
    自從20世紀初發現了這種奇怪的行為以來,天文學家對太陽的進一步觀察已經得出了一些解釋,包括太陽表面爆發的納米耀斑和通過帶電等離子體傳播的電磁波。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的一篇論文中,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賈斯汀·卡斯珀和克裡斯特費爾·克萊因發現了熱離子和被稱為阿爾文波的磁振蕩之間的一種新的潛在聯繫。
  • 重慶最大天然湖小南海形成之謎破解
    2000年,市地震局邀請國內權威地震專家實地考察,小南海被定性為地震形成。但4年多來具體成因卻一直沒有定論。記者昨日從市地震局獲悉,經過中俄專家四次現場探測,我市第一大天然湖泊———小南海形成之謎被徹底破解:地震系由斷層引發的構造型地震。
  • 太陽「心跳減弱」 地球2030年進入小冰河期?
    這句貫穿《冰與火之歌》的預言,不知是不是作者喬治·馬丁在創作初期閱讀了大量關於太陽黑子活動減弱的科學論文而得到的靈感。近年來,各國科學家的發現均支持太陽「心跳減弱」這一事實,而根據英國一組科學家團隊的最新預測模型成果,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並有可能導致地球再次步入「小冰河期」。
  • 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原標題: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四川省甘孜州人民政府、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籤署協議,計劃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海子山建造一座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寂靜空曠的宇宙深處,時時刻刻都有人們看不見的宇宙線穿行,對宇宙線的觀測和研究是人們探索大自然的重要手段之一。經過7年論證,這個人類歷史上耗資第二大的宇宙線觀測站最終落戶四川省甘孜州稻城海子山,這是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又一裡程碑事件。利用觀測站,科學家將「對話」宇宙,破解宇宙線起源的世紀謎題。   研究宇宙線有啥用?
  • 科學家揭示埃及吉薩大金字塔之謎:可以聚焦電磁能量
    這座數千年前為法老胡夫建造的481英尺(147米)高的金字塔,一直因其傳說中的神秘特性激起眾多科學家興趣,這項研究是針對它的眾多研究中的一項。這些研究的目的是搞清楚它的物理特性。這項研究的科學主管、協調員安德烈·埃夫尤辛(Andrey Evlyukhin)博士稱,「埃及金字塔一直備受關注。」
  • (原創)「太陽初級射線」與「電磁波」是不同的概念!
    「太陽初級射線」與「電磁波」是不同的概念!經典力學是從時間與位移兩個方面描述運動的物體;對於電磁波的描述,時間與位移已經束手無策,而對「太陽初級射線」這類高能粒子,物理學家們尚未予以重視量子力學應該研究「太陽初級射線」或「高速流動的物質」在磁場裡產生的金屬氫聚合形成新元素時伴生的電磁波。
  • 美國科學家破解巴基球籠狀碳分子形成之謎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日(北京時間)報導,經過25年的探索,科學家們最近揭開了富勒烯家族中巴基球的籠狀碳分子形成之謎。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的國家高磁場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取得的這一成果,清晰地展示了巴基球是如何自組裝成籠狀結構的,其對於碳納米技術的發展意義重大,同時也為探究宇宙中廣泛存在的太空富勒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科學家們於1985年發現了富勒烯。
  • 西媒:研究表明手機電磁波並不會導致患腦腫瘤
    西班牙《趣味》月刊1月號發表題為《電磁波恐慌》的文章稱,伽馬射線來自天然或人造的核輻射以及星體的劇烈爆炸。地球的大氣層保護著我們得以不被太空中的伽馬射線傷害。無論如何,如果在我們周圍的宇宙出現超新星爆炸,那麼整個地球就將被輻射掃平。幸運的是,太陽附近目前還沒有任何天體以如此壯烈的形式犧牲。
  • 中國科學家破解蜈蚣毒液致命之謎—新聞—科學網
    很多人都知道與其毒液密不可分,但其中的分子機制仍然是一個謎。 1月22日,我國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破解了蜈蚣利用毒液捕殺大型獵物的秘密。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發現將有助於臨床救治蜈蚣叮咬中毒導致的心肌衰竭等嚴重症狀。 蜈蚣毒液的秘密 與毒蛇不同,蜈蚣的毒腺並不在牙齒,而是在由腳進化而成的螯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