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等離子體中的電磁波可能是太陽之謎的來源

2020-12-05 老胡說科學

這張日冕的圖片包含了2008年日食的高電離鐵譜線和白光發射的彩色疊加。紅色表示鐵線Fe XI :789.2 nm;藍色表示鐵線Fe XIII: 1074.7 nm;綠色表示鐵線Fe XIV :530.3 nm。在19世紀中期,德國科學家發現了如何利用光譜學將一束光分解成它的組成波長——就像稜鏡一樣。在新發現的光頻率中隱藏著原子元素的跡象。不同大小的原子,不管是吸收還是發射光,都會以不同頻率出現在電磁波譜上。天文學家們很快就開始從天空的光源中收集光譜細節,揭示出在太陽和恆星中發現了哪些化學物質。

事實上,這就是宇宙中第二豐富的物質——氦——最初的證據是如何通過自然界最壯觀的景象——日全食——被發現的。氦最初是在1868年被發現的,當時天文學家分析了幽靈般的日冕的光線,只有當月球完全擋住太陽時,等離子體的電流才可見。直到1882年,義大利物理學家路易吉·帕爾米耶裡在維蘇威火山的熔巖中發現了它,人們才在地球上發現了它。

但是氦並不是唯一一個出現在太陽大氣中的奇怪信號。另一條光譜線是在大約同一時間被發現的,但它從未與地球上發現的任何元素相對應。

這種元素被稱為『科溴銨』,出現了一個更大的謎團。結果證明它不是一種新的化學物質,而是一種高電荷的鐵離子。這是一個鐵原子,它的26個電子中有13個被剝離了,只有當它被加熱到極高的溫度時才會發生。

這證實了關於太陽的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它的上層大氣溫度是它表面溫度的數百倍——僅僅幾千公裡遠。根據物理定律,這沒有多大意義,這就像直接測量一個燈泡周圍空氣的溫度,然後發現它比燈泡本身要熱幾個數量級。近一百年來,這種差異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但最近我們終於開始了解磁動力學如何在太陽等離子體大氣的加熱中發揮作用。

太陽表面,或者說光球層,溫度範圍在4500到6000開爾文之間。科學家們在日冕中觀察到,要將鐵、鎳和鈣等重金屬離子電離,需要幾百萬度的高溫。這些離子也被加熱到不同的溫度,因為較重的離子可以被加熱到比附近的氫熱十倍,所以這個區域被稱為「優先加熱區」。自從20世紀初發現了這種奇怪的行為以來,天文學家對太陽的進一步觀察已經得出了一些解釋,包括太陽表面爆發的納米耀斑和通過帶電等離子體傳播的電磁波。

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的一篇論文中,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賈斯汀·卡斯珀和克裡斯特費爾·克萊因發現了熱離子和被稱為阿爾文波的磁振蕩之間的一種新的潛在聯繫。以漢內斯·阿爾文的名字命名,他因為在等離子體物理學方面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阿爾文將大爆炸理論視為一種創世論,並提出等離子體是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連續宇宙的基礎——但這是另一篇文章的故事。

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的工作概述了離子溫度飆升區域與另一種太陽現象之間的聯繫,即在太陽大氣中傳播的低頻但速度驚人的電磁波的存在。由於Kasper和他的團隊之前已經觀察到這些離子的加熱距離有多遠,所以他們能夠比較優先加熱發生的位置和Alfven波傳播的極限,即Alfven點。

他們發現,加熱區延伸到太陽半徑的10到50倍。阿爾芬點也會擴張和收縮,這進一步激發了研究人員對兩者進行比較。卡斯珀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令我震驚的是,儘管完全是獨立計算,但優先採暖區和阿爾芬點的外邊界卻以完全可預測的方式同步移動。」

這個想法是,這些電磁波是加熱離子的能量來源,反過來,也加熱了位於阿爾文點邊緣的較輕的粒子。在這個邊界上發現的粒子以太陽風的形式流進太陽系,因為太陽磁場的引力被它的熱力所抵消。

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對這一重離子優先加熱區域的測量,能夠證明「阿爾芬波加熱」機制是延長日冕的主要加熱過程。如果這可以測量,這可能意味著太陽日冕的其他部分也是通過同樣的過程被加熱的,也許這就回答了日冕加熱之謎,」奧尼爾說。我們對太陽活動過程的了解來自於繞著燃燒的氣體球運行的宇宙飛船。但這種情況將在2020年末發生改變。

耗資15億美元的帕克太陽能探測器(PSP)於2018年8月發射升空,並被拋向太陽。到11月,這艘宇宙飛船打破了此前最接近太陽的記錄,接近太陽約4200萬公裡。PSP在今年四月又一次飛越了近日點,以每小時34.2萬公裡的速度在2500萬公裡內飛行。

這張攝於美國東部時間11月8日凌晨1點12分的照片來自帕克太陽探測器的WISPR(用於太陽探測器的廣域成像儀)儀器。它顯示了一個日冕流光,一個在太陽活躍區域形成的明亮的結構。圖片中心附近的亮點是水星。PSP將繼續打破記錄,繼續探索太陽大氣層的內部。研究人員預計,到2020年晚些時候,這艘宇宙飛船將突破優先加熱的界限,利用它的傳感器每秒測量太陽磁場200萬次。奧尼爾說:「這項任務將是首次對太陽超高溫大氣的等離子體環境進行直接(原位)測量,從而獲得太陽物理學家幾十年來只能間接測量到的日冕加熱機制的『基本事實』。」

它是太陽風的來源,太陽風將行星包裹在電離粒子中。不過,偶爾也會有被稱為日冕物質拋射(CMEs)的等離子體大規模噴發遠離太陽。根據太陽活動的當前周期,日冕物質拋射可以一天發生三次。這些噴射出的物質最終到達地球,並可能成為很多問題的根源。衛星設備和無線電通訊容易受到幹擾。1989年,魁北克省遭受了12小時的停電,因為太陽風暴襲擊了地球的磁場保護系統。太陽風中的粒子通常會在兩極產生絢麗的極光,但在這些數量中存在著級聯的相互作用。

當帶電粒子撞擊地球的磁層,或地球旋轉的鐵芯產生的磁場時,它們會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拖曳和幹擾,從而在地下誘發更多的電流。能夠更詳細地預測這些事件可能會讓我們有時間做準備——因為太陽風粒子通常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PSP對日冕的探索是前所未有的,它可能揭示出這一不可預測現象的核心新機制。太空飛行器在2020年後的工作將確定太陽天氣和磁性阿爾文波之間的聯繫。奧尼爾說:「如果我們知道這一點,我們就能開發出更好的太空天氣預報模型,如果向我們的方向發射強大的耀斑或日冕物質拋射,就能使我們的高科技文明免遭嚴重破壞。」

相關焦點

  • 遠離太陽表面的日冕,反而更熱,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
    60年之謎!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帶領一個國際團隊取得了開創性發現,即為什麼太陽的電磁波在從表面浮現時會增強和增長,這可能有助於解開太陽日冕如何保持數百萬華氏度溫度的謎團。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察表明,當電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它們的強度會增加,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觀測證據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日冕的高溫也一直是個謎,通常離熱源越近,感覺就越暖和。
  • 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遠離太陽表面的日冕,反而更熱
    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帶領一個國際團隊取得了開創性發現,即為什麼太陽的電磁波在從表面浮現時會增強和增長,這可能有助於解開太陽日冕如何保持數百萬華氏度溫度的謎團。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察表明,當電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它們的強度會增加,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觀測證據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 太陽現神秘「龍捲風」 推測日冕異常高溫之謎
    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從太陽大氣結構進行推斷,計算出了太陽表面在任一時間存在高達1.1萬個「龍捲風」現象。根據新的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科學家們認為太陽表面出現的神秘「龍捲風」可能是一個懸而未決之謎的一個關鍵因素,即為什麼太陽最外層發生的日冕物質比如太陽光球上層的溫度高出了大約300倍。  該問題是一個太陽研究學上的熱點,我們可以通過在日全食期間觀測到太陽微弱的上層大氣或者日冕物質。
  • 揭示太陽大氣中的等離子體的無線電光
    要養黑子爆發時會釋放很大的能量,在太陽的最外層,也就是在接近宇宙真空之間的過渡層中會出現一些高能帶電粒子在要辦爆發時產生極高的速度向外噴射的現象。我們簡單形象的將其稱為太陽風,如果規模與威力較大的時候我們會稱之為太陽風暴。這些太陽大氣的活動會對地球的無線電通訊造成一些幹擾,嚴重時也會使通訊中斷,而且也會影響指南針對地球磁極的感應,使指南針失靈。
  • 科學家帶領國際研究小組破解了太陽電磁波的60年之謎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位科學家領導了一個國際團隊,突破性地發現了為什麼太陽的磁波在從其表面出現時增強和增長,這可能有助於解決太陽日冕如何保持其數百萬度的溫度的謎題。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測表明,當電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它們的強度會增強,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觀測證據來解釋為什麼會這樣。日冕的高溫也一直是個謎。通常我們離熱源越近,我們就越感到溫暖。然而,這似乎與太陽的情況相反,太陽的外層比表面的熱源要熱。
  • 關於太陽黑子的認知被推翻 等離子體的流動成就了神奇的太陽黑子
    太陽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宇宙中的天體,而對於發生在太陽的各種奇特現象,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太陽黑子想必就是其中一個。這種類型的反應堆科學家已經關注,一個球體將電子等離子體包含其中,使其自行組織成特定的模式。這個模型與太陽的正常圖片完全不同,它能揭示太陽磁現象的性質和來源,以及太陽是如何工作的。在這個模型中,一層薄薄的磁通量和等離子體,或者說漂浮的電子,以不同的速度在太陽的不同部分上移動。兩種流動之間的速度差異產生了與一些聚變反應堆類似的磁螺旋性。
  • 太陽常數之謎和日珥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車看科技,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太陽常數之謎和日珥的介紹。太陽常數之謎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釋放著巨大的能量,而地球接受到的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二十二億分之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之大,由此可以想見。「太陽打個噴嚏,地球就得感冒。」這話一點兒也不過分。因此,精確地測量出「太陽常數」即地球接受的太陽能量,是十分重要的。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天文學家艾博特經50年的測算,得到的太陽常數是2卡/釐米2·分,並為其他科學家廣泛應用。現在的測定值更精確一點是1.97卡/釐米2·分。說它是個常數,但沒有多少人相信它是個不變量。
  • 在地球上「重現」太陽:太陽風和等離子體「打嗝」
    太陽本質上是一個由熱等離子體組成的大球:一種由電離氣體構成的物質高能狀態。當太陽自轉時,等離子體也在自轉,太陽核心等離子體運動產生的磁場充滿了太陽大氣層,在離太陽表面一定距離的地方,也就是阿爾文表面,磁場減弱,等離子體脫離太陽,產生太陽風。伊森·彼得森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物理系的一名研究生,也是2019年7月29日發表在《自然物理》上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
  • 太陽上的「終結者」引發等離子體海嘯,並將開始新的太陽周期!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在發表在《科學報告》和《太陽物理學》兩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描繪了一幅太陽周期如何突然死亡的圖景,這可能導致等離子體的海嘯穿過太陽內部,並在短短幾周後引發下一個太陽黑子周期的誕生。
  • 太陽能量之謎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車看科技,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太陽能量之謎的介紹。太陽能量之謎太陽給我們帶來了光亮和溫暖,它是黑夜的永遠徵服者,也是地面上一切可用能量的來源(只有原子能是一種例外)。太陽的結構從裡向外主要分為:中心部分的熱核反應區,中心之外是輻射層,輻射層外為對流層,對流層之外是太陽大氣層。
  • 科學網—巨大等離子體「炮彈」繞太陽飛馳
    圖片來源:SDO/GSFC/NASA 本報訊 科學家發現,巨大的熱等離子體團從太陽的色球層——太陽表面和外層大氣之間的區域「飛馳而出」。這有助於解釋太陽大氣是如何變得如此灼熱的。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 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Shuhong Yang和同事在2017和2018年的一系列觀測中發現了所謂的「色球炮彈」。 平均而言,這些等離子體「炮彈」的大小約為15億立方千米,略超過地球上所有水的總體積,同時平均質量幾乎是「鐵達尼號」的3倍。它們還以平均每秒56公裡的速度橫穿太陽。
  • 在太陽日冕背後等待你的,是高溫,還是未解之謎?
    就像我說的一樣,這是個謎。一份熱的日冕,謝謝儘管這很奇怪,但如果你要遊過日冕,你並不會感受到它的熱量。它不只是稀薄,而且非常稀薄,僅佔太陽表面密度的萬億分之一。(需要澄清的一點是,你接近太陽表面這件事本身毫無疑問會使你融化,但這並不是日冕的錯)日冕本身非常大,綿延數百萬公裡,是太陽可見表層外半徑的兩倍,但同樣,因為它的稀薄,日暈很難用肉眼看到。只有在完整的日食過程中,當月亮的身體完美地隱藏起太陽的圓盤時,日暈才在所有的光輝中出現,和來自太陽表面反射的微粒組成的大氣的光芒一起發光。
  • 等離子體被太陽磁場塑造成有形狀的狀態
    等離子體被太陽磁場塑造成有形狀的狀態即使太陽看起來非常結實,但它實際上更像一片滾燙的海洋,溫度高到可將原子分解,釋放出的電子和原子核相互環繞流動形成等離子體,等離子體被太陽磁場推動並塑造成一定的形狀,就像太陽的重力場延伸向各行星並將它們束縛在公轉軌道上一樣,但是磁力和重力有很大的區別。
  • 太陽內部是否可能進化出等離子體生命?
    生命的特徵就是會利用環境中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減小自己的熵增。生命體並沒有和熱力學第二定律有矛盾,生命在減小熵增的同時,會導致外部環境的熵增增大。通常我們能夠接觸到的物質只有三種狀態,分別是固態,液態以及氣態。一般來說,任何物質都沒有絕對的狀態,即使熔點再高物質,也能被融化成液體,甚至是氣體。但是它們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分子和原子之間的距離增加了而已。
  • 太陽上會進化出等離子體生命嗎?
    生命會不斷從周圍環境中獲取有能用,從而降低自身的熵,維持低熵體的狀態。作為低熵體的生命並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因為生命在消耗能量時會導致整個宇宙的熵增加,熵增原理始終成立。太陽上的物質狀態太陽上存在著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種自然元素,主要為氫(質量比例73.5%)和氦(24.9%),另外還有氧、碳、鐵、氮、矽和硫等元素。
  • 科研人員在太陽上觀測到運動等離子體放大磁場現象
    太陽上,熾熱的等離子體流動會驅動起發電機過程,產生各種尺度的太陽磁場。大尺度的磁特徵(如太陽黑子)被認為是起源於太陽內部、浮現至太陽表面的產物;小尺度的磁特徵(如網絡內磁場)被認為由近太陽表面的湍流引起,亦被稱為局地發電機過程。局地發電機時刻在發生,但很難區分該過程和浮現過程。
  • 重磅:在太陽大氣中發現奇異物質!
    在太陽大氣中發現奇異物質,來自愛爾蘭和法國的科學家2019年5月24日宣布了一項關於物質在太陽大氣極端條件下行為的重大新發現。科學家們在美國宇航局太空飛行器上使用大型射電望遠鏡和紫外線照相機,以更好地理解這種奇特但人們知之甚少的「第四種物質狀態」。這種物質被稱為等離子體,它可能是開發地球上安全、清潔和高效核能發電機的關鍵,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能量通道——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鑰匙
    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隨著人類對太陽的了解不斷加深,一些太陽問題的答案卻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引得科學家們競相追逐。 現在,這些問題的謎之面紗被漸漸揭開,讓我們看看科學家們是如何探索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吧。
  • 你知道太陽能量的來源嗎?
    ,目前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太陽常數值為1368瓦每平方米,用一個半徑為1.5億千米的大源球的表面積乘以太陽,就能夠算出太陽的總功率了最終的結果是3.868乘以十的26次方法,對這個數字可能沒有概念我們打一個比方,你就會知道這是多麼巨大的一個能量了,根據2017年6月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間2016年全球總發電量大約是2.48乘以十的十三次方千瓦時,這就意味著太陽一秒鐘發出的量就足以讓地球用上432萬年
  • 太陽噴出等離子體雲抵達地球,或影響地球磁場
    中新網12月11日電 綜合報導,12月7日,太陽表面發生大型噴發,它發射出的等離子云被拋射入太空,10日抵達地球,或對地球磁場產生影響。資料圖:太陽耀斑爆發。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太陽x射線天文學實驗室表示,大約在莫斯科時間10日凌晨四點,密集的太陽氣體與地球發生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