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現神秘「龍捲風」 推測日冕異常高溫之謎

2020-12-08 遊俠網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一組科學家使用陸基天文望遠鏡和空間望遠鏡平臺觀測到太陽表面出現超級巨型「龍捲風」的情景。科學家認為這些巨型「龍捲風」由炙熱的等離子體組成,每個可延伸達1800英裡,大約為2900公裡的高度,每小時可旋轉移動達9000英裡。在此之前,研究小組曾於2008年首次觀測到疑似太陽「龍捲風」的蹤跡,但直到本次觀測前還無法確認這些巨型渦流是否真實存在。

如同紡紗錯綜交織的太陽「龍捲風」

  根據奧斯陸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本項研究的一位合作研究人員斯文·魏德邁博姆(Sven Wedemeyer-Böhm)介紹:「我們觀察到太陽表面出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炙熱等離子體物質,因此我們意識到那兒正在發生著什麼,但不知道到底是何種機制引發的現象。」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從太陽大氣結構進行推斷,計算出了太陽表面在任一時間存在高達1.1萬個「龍捲風」現象。根據新的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科學家們認為太陽表面出現的神秘「龍捲風」可能是一個懸而未決之謎的一個關鍵因素,即為什麼太陽最外層發生的日冕物質比如太陽光球上層的溫度高出了大約300倍。

  該問題是一個太陽研究學上的熱點,我們可以通過在日全食期間觀測到太陽微弱的上層大氣或者日冕物質。在1939年,研究太陽的天文學家通過日食現象測量了日冕物質的溫度,確定了其值大約在360萬華氏度,大約是200萬攝氏度左右,而太陽大氣上層的溫度為1萬華氏度,約為5500攝氏度。這就是說,太陽日冕的溫度遠遠超過了光球層上層的溫度,而按常規概念理解,太陽核心溫度最高,向外依次降低,最外層的溫度應該處於較低的範圍,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研究人員斯文·魏德邁博姆認為其中必然存在由內之外的能量運輸,但究竟是何總機制記憶何種物質參與其中還不得而知。除了太陽「龍捲風」解釋外,還有兩個理論用於解釋神秘的日冕高溫之謎。一個理論認為太陽可發生無數次的「納米級」太陽耀斑爆發事件,可不斷地向外發射能量,並加熱日冕。另一種理論認為太陽表面存在神秘的阿爾芬(Alfven waves),波速可達到每小時900萬英裡,大約為1450萬公裡,沿著太陽磁場線運動,並將能量轉移到日冕上。

  因此,觀測發現的太陽「龍捲風」為日冕物質高溫之謎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思路,同時也可以吸收另外兩種解釋方法。研究小組開發了新的計算機模型用來解釋太陽「龍捲風」的結構,他們獲得的數據來自於瑞典的1米口徑太陽觀測望遠鏡以及隸屬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基於這個計算機模擬,研究人員斯文·魏德邁博姆和他的同事們認為太陽「龍捲風」形成於太陽表面出現的高溫粒子流動,它們被激發後進入大氣然後沉降下來。

  往下運動的粒子將沿著太陽的磁場線進行旋轉,於是產生了漩渦狀結構。每一個旋轉「龍捲風」場可以延伸數千公裡幹涉太陽的日冕活動,並將炙熱的表面等離子體能量傳遞給日冕物質,持續時間為十三分鐘。然而,在其他恆星上是否也會出現類似的「龍捲風」現象呢?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研究小組認為還缺乏足夠的證據證明其他恆星上「龍捲風」的存在。尤其是在太陽為期11年的周期循環中,我們還不知道太陽「龍捲風」的數量以及強度等信息。研究小組在最近的觀測中發現了新的巨型「龍捲風」的蹤跡,這可能是因為太陽目前正在朝著最大活躍期前進。

  根據倫敦大學的太陽物理學家謝爾蓋·扎爾科夫(Sergei Zharkov)介紹:「我現在想要得到更多的關於太陽龍捲風的觀測數據,以此來評估其對日冕物質加熱的作用效果。」但是這樣的評估可能不足以概況在不同活躍期內整個太陽的活動規律,只能說是一次較為有意義的評估。科學家斯文·魏德邁博姆的研究小組目前正在收集更多的關於太陽「龍捲風」的觀測數據,並將研究結果用於太陽系之外的恆星觀測驗證。在研究人員的模型中,表面溫度僅有太陽一半的恆星,卻產生了磁場「龍捲風」。

相關焦點

  • 破解日冕超高溫之謎
    這便觸及謎團的關鍵所在了:從太陽表面繼續往外,溫度應當繼續降低,直到與宇宙的溫度持平,達到-200℃為止。而實際情況與此完全相反:太陽表面數百千米的距離內,溫度驟然上升了100多萬攝氏度!既然太陽的熱能都來源於它的內核,為何其大氣最外層會達到如此的高溫?是什麼神秘加熱機制聚集大量熱能於日冕?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 在太陽日冕背後等待你的,是高溫,還是未解之謎?
    太陽表面的溫度約為6000開爾文,足夠它發出明亮的白熱光。但就像地球的表面並不是它的最外層一樣,太陽的表面並不是它的最後一層。太陽有一個被叫做日冕的稀薄但廣大的大氣層,日冕有著幾百萬開爾文的溫度。日冕是如何擁有比表層更高的溫度的呢?
  • 能量通道——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鑰匙
    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隨著人類對太陽的了解不斷加深,一些太陽問題的答案卻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引得科學家們競相追逐。 現在,這些問題的謎之面紗被漸漸揭開,讓我們看看科學家們是如何探索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吧。
  • 太陽的表面,炙熱的日冕,為何溫度會如此之高?
    我們手上有一個謎。太陽表面的溫度約為6000開爾文——足夠熱,可以發出明亮的熱白光。但是太陽的表面並不是它的最後一層,就像地球的表面並不是它的最外層一樣。太陽有一個稀薄但廣闊的大氣,稱為日冕。此日冕的溫度高達幾百萬開爾文。
  • 日冕反常加熱之謎新解
    直到七十多年後的1941 年,Edlen將上述日冕輻射譜線解釋為鐵原子的13 次電離時產生的,這一解釋很快得到人們普遍認可。但同時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要使鐵原子產生13 次電離,日冕大氣的溫度必須擁有百萬K以上的高溫。進入20 世紀以來,人們利用各種手段在多波段進行觀測,反覆證實了高溫日冕的存在。
  • 遠離太陽表面的日冕,反而更熱,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
    60年之謎!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帶領一個國際團隊取得了開創性發現,即為什麼太陽的電磁波在從表面浮現時會增強和增長,這可能有助於解開太陽日冕如何保持數百萬華氏度溫度的謎團。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察表明,當電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它們的強度會增加,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觀測證據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日冕的高溫也一直是個謎,通常離熱源越近,感覺就越暖和。
  • 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遠離太陽表面的日冕,反而更熱
    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帶領一個國際團隊取得了開創性發現,即為什麼太陽的電磁波在從表面浮現時會增強和增長,這可能有助於解開太陽日冕如何保持數百萬華氏度溫度的謎團。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察表明,當電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它們的強度會增加,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觀測證據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 揭開太陽日冕神秘面紗
    日全食時,黑暗的太陽外圍是銀白色的光芒,像帽子似地扣在太陽上,因此稱為日冕。日冕是太陽最外圍大氣。平時要觀測日冕,需要用特別的日冕儀。
  • 科學家鎖定太陽風老巢:在日冕層的暗影裡,那股觸發極光的力量
    這項研究加深了我們對太陽風源磁場性質的認知,而我們已經知道,時刻影響著地球太空環境的太陽風,實際上是纖薄又熾熱的等離子流(導電性氣體)。太陽風由質子、α粒子(二次電離的氦)、重離子和電子構成,這些粒子在太陽表面的移動速度在300到800 km/s之間。日冕源區中的重離子會釋放具有一定波長的紫外輻射;當重離子飛向地球(追蹤著新生太陽風),其發射的紫外光波長會變短。這種現象被稱作都卜勒效應,最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一輛接近或遠離觀察者的警車,其警笛聲在聽覺上的變化。
  • 神秘的太陽風起源-距太陽最近的地方發現
    NASA的帕克太陽探測器於2018年8月發射,旨在研究太陽並對日冕進行最清晰的觀察。2018年10月,該探測器到達距離太陽2655萬英裡(4230萬公裡)的範圍內,超過了1976年Helios 2太空飛行器創下的紀錄。
  • 帕克太陽探測器靠近太陽,發現快速翻轉的磁場和異常的等離子波
    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大衛·麥科馬斯表示:「當然,太陽是地球上的生命的洞裡源泉,也是我們能在這裡的原因。但是,太陽也有與之相關的危險。」 從地球上看,在日全食期間,很容易看到太陽的日冕,一種等離子體的光環,它是太陽的外層大氣。帕克太陽探測器的設計目的,是通過測量磁場、等離子體和高能粒子的儀器來探測日冕。所有這些都讓研究人員能夠探索太陽風的起源,太陽風是不斷從太陽中噴出的帶電粒子。
  • 相機捕捉巨大「龍捲風」太陽表面旋轉
    (孝文)  圖集詳情:  北京時間9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相機捕捉到一個巨大「龍捲風」在太陽表面旋轉的情景。美國宇航局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觀測到這個風暴。它在9月1日到3日間持續了40個小時。  科學家將這個龍捲風一樣的形狀描述為「一個很小但很複雜的等離子體團」。它呈現出旋渦狀,在太陽表面旋轉。
  • 天文冷知識:太陽上的日冕環是什麼?這個巨型火圈是如何形成的?
    在太陽表面上方呈弧形的明亮彎曲的帶電等離子體結構,是由於其強大的不規則磁場而形成的,被稱為日冕環。自從人類學會用新發明的望遠鏡觀察宇宙的那一刻起,恆星就是最受歡迎的研究對象。太陽,對於地球而言距離最近和最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成為了研究的首要選擇,因此我們可以儘可能準確地了解它的性質。
  • 耗費15億美元,能抗住日冕110萬度高溫,離親吻太陽不遠了!
    我們在探測其他星球的過程中也沒有忘了太陽,畢竟太陽是整個太陽系的中心,關於這個星球還有著太多的未解之謎,比如說太陽日冕的溫度,我們就無從得知,據悉它的等效溫度可以高達110萬攝氏度以上,那麼這些熱量是從何而來的呢?
  • 知新科普:來自太陽的撫觸,「太陽風」究竟是什麼?
    這兩種元素也代表了太陽98%的化學成分,這並非巧合。與這顆恆星相關的極高溫度會分解大量的氫和氦原子,以及來自其他各種元素(如氧)的原子。在高溫的激勵下,電子開始遠離它們曾經環繞的原子核。這就產生了等離子體,這是一種物質的相,包括自由活動的電子和它們留下的原子核的混合物。它們都帶電荷:漫遊的電子帶負電荷,而那些廢棄的原子核帶正電荷。
  • 頂住1370度超高溫一頭扎入太陽,人類首次觸摸到這個龐然大物
    川陀太空認為SPP探測器要解決4個主要問題:確定太陽風源的磁場結構和動力學、跟蹤加熱日冕和太陽風的能量流、確定太陽加速高能粒子的機制、探索近太陽空間環境塵埃等離子體現象及其它們對太陽風和高能粒子產生的影響。其中日冕高溫之謎和太陽風加速問題是最核心的兩個點,要圈起來。
  • 破解日冕與太陽風的秘密 NASA啟動「接觸太陽」計劃
    科學家很早就想要透過太陽的外部大氣層與日冕,來了解太陽風與太陽系所帶來的物質,以及太陽恆定的帶電粒子流如何影響地球上的生命,也為了要理解目前人類尚未得知什麼原因導致日冕比太陽表面溫度高出許多。自1958年以來,「接觸太陽」(Touch the Sun)的概念已計劃了50年之久,此次NASA計劃將在2018年夏天發射「太陽探測器」,預計2024年12月靠近太陽。
  • 有史以來最接近太陽照片公布:表面布滿「營火」,還發現一種神秘生物
    NASA和ESA合作,在今年2月9日,發射太陽探測器Solar Orbiter,展開為期10年的太陽之旅。Solar Orbiter由ESA主導研發,後交由NASA發射,6月中首次通過近日點,距離太陽7700公裡,大約位於金星和水星的軌道間,隨後展開磁訊號觀測,為將來的探測任務踏出重大一步。
  • 十大超自然未解之謎?
    10 日冕溫度高達200萬度之謎日冕為太陽大氣最外層部分,厚度達到幾百萬公裡以上。奇怪的是太陽表面溫度約為6000度,而日冕最高溫度可達200萬度。好似一朵盛開的「玫瑰」被綠葉包裹著7 土星北極颶風之謎根據NASA測量的數據,該颶風的風眼直徑長達1250英裡(約合2011公裡),比地球颶風風眼大20倍。
  • 太陽表面溫度才6000度左右,為什麼日冕層溫度會高達200萬度?
    對於太陽的結構,我們平常描繪的太陽,是太陽色球層的邊界;在色球層之上,還存在日冕層,日冕層需要在日全食時,或者利用日冕儀才能看到。日冕層的厚度有幾個太陽半徑,其中內冕層延伸到2.3倍太陽半徑,大於2.3倍太陽半徑的日冕層稱之為外冕;日冕層的溫度高達150~200萬度,粒子密度約10^15每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