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日冕與太陽風的秘密 NASA啟動「接觸太陽」計劃

2020-12-05 太平洋電腦網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人類終於可以近距離觀察太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即將在2018年發射「太陽探測器」(Solar Probe Plus),接近太陽640萬公裡內的空間進行觀測與研究,面對極端的熾熱溫度以及輻射量就為了解開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corona)的數據秘密。

科學家很早就想要透過太陽的外部大氣層與日冕,來了解太陽風與太陽系所帶來的物質,以及太陽恆定的帶電粒子流如何影響地球上的生命,也為了要理解目前人類尚未得知什麼原因導致日冕比太陽表面溫度高出許多。

自1958年以來,「接觸太陽」(Touch the Sun)的概念已計劃了50年之久,此次NASA計劃將在2018年夏天發射「太陽探測器」,預計2024年12月靠近太陽。觀測器雖無法進入太陽表面,但這將是人類史上第一次靠近太陽的觀測任務。

根據NASA的觀察,此次計劃探索最新的觀點有助於理解星星如何運轉的相關物理學,以及太陽與行星、地球的關係,並且能提高天氣的預測能力,改善會影響地球生命的主要天氣事件,以及協助太空衛星和太空員的觀測。

「太陽探測器」將在距離太陽表面640萬公裡內進行軌道運轉,這與以往任何一艘宇宙飛船面對的困難不同,必須在太空船裝備11.43公分左右厚的碳複合材料屏蔽層抵抗高溫輻射,承受高達攝氏1400度的溫度,才能探索太陽外部作出重要觀察。

預計7年後,「太陽探測器」將會完成20幾個太陽軌跡,使用7個重力補助飛行物不斷靠近太陽的日冕。「太陽探測器」在最靠近太陽的地方將以每小時72萬公裡的速度行駛。

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其內部分別為光球層和色球層),日冕的光雖然比「光球層」(Photosphere)、「色球層」(Chromosphere)還弱,但溫度超過100萬K(絕對溫度)。由於氫、氦等原子在高溫下被電離成正電質子、氦原子核和負自由電子,沿著磁場線傳送和傳播,這些帶電粒子運動速度非常快,秒速200至800公裡,可以掙脫太陽的引力,向外射出而形成「太陽風」。

當太陽發生強烈活動,造成大量的帶電粒子所形成太陽風就會吹向地球的南北極,在兩極的電離層形成美麗的極光,也會讓地球電磁場發生變化,影響短波通訊。此外,太陽風也會流入太陽系與其他宇宙,科學家們發現隨著帶電粒子遠離太陽,也會影響衛星和通信設備的問題。

「太陽探測器」的觀測重點即是了解太陽風的起源、運動速度,以及日冕所產生太陽風、冕洞、日珥、以及日冕物質拋射等。

相關焦點

  • 美歐兩探測器將近距離揭秘日冕、太陽風和太陽磁場—新聞—科學網
    太陽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量,在人類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太陽風和帶電粒子也會引發某些太空天氣事件,幹擾無線電通信、電網等。這些事件為何以及如何發生?對地球產生何種影響?迄今還未被人類完全理解。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類現在終於可以與太陽「親密接觸」。
  • 日冕、太陽黑子、太陽耀斑、磁暴、太陽風與太陽有關的活動
    日冕是什麼現象?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由高溫、低密度的等離子體組成。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總亮度比太陽圓面亮度的百分之一還低,相當於滿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時才能展現其光彩,平時觀測則要使用專門的日冕儀。
  • 科學網—太陽風和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風和日冕物質拋射
  • 天文學家終於揭開:太陽日冕磁場,而且大小至少有4個太陽半徑!
    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太陽的日冕,日冕是太陽最外層的大氣,可以擴展到星際空間。這種從太陽表面輻射的帶電粒子流被稱為太陽風,並擴展到充滿整個太陽系。日冕性質是太陽複雜磁場的結果,磁場在太陽內部產生並向外延伸。現在天文學家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利用日全食觀測來測量日冕磁場的形狀。
  • 在實驗室裡造一個太陽:物理學家成功模擬太陽風
    來源 公眾號「原理」 撰文 不二北鬥 太陽的秘密 我們的宇宙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即使是熟悉如太陽這樣的天體也有著諸多的未解之謎
  • 新科普|我,尤金·帕克,決定把它叫做太陽風!
    作為第一次太陽活動的源頭採樣,帕克探測器對於認識太陽以及空間天氣的意義重大,將第一次實現人類與太陽接觸的亙古夢想。而帕克探測器的命名,也恰恰來自現代太陽風和磁重聯理論的奠基人、美國科學院院士——尤金·紐曼·帕克。 什麼吹拂了彗星?
  • NASA的2018:首次接觸太陽,搜尋土衛二生命
    他們已擬定一系列項目,包括派遣生命基礎儀考察土衛二或外太陽系的其他冰冷世界是否有外星生物存在,並首次啟動接觸太陽計劃——要對我們的恆星進行前所未有的近距離探測。   無論是追尋海洋世界的微生物,還是觸碰熾熱環境下的高能粒子,NASA都堅持著它的信條:只有發射探測器到這些活動實際發生的地點,才能了解最真實的情況。
  • 太陽也能吹風?太陽風是什麼?
    日冕是太陽的外層,溫度高達華氏2百萬度(110萬攝氏度)。在這個水平上,太陽的引力無法控制住快速移動的粒子,而從恆星中流走。太陽活動周期為11年,太陽黑子數、輻射水平和噴射物質隨時間變化。這些變化影響太陽風的性質,包括它的磁場、速度、溫度和密度。根據太陽的位置和旋轉速度,風力也有所不同。
  • 耗費15億美元,能抗住日冕110萬度高溫,離親吻太陽不遠了!
    ,更何況太陽表面日冕層的溫度就達到了110萬攝氏度。厚度達到了幾百萬公裡,想要穿過日冕層到達太陽的核心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NASA第1次以健在人物命名的太空飛行器,在1976年的時候,阿波羅2號到達了距離太陽表面4273萬公裡處,成為了有史以來最為接近太陽的人造物體,但是帕克太陽氣打破了它的紀錄,成功的進入到了太陽的日冕層飛行。
  • 太陽風的誕生和帕克太陽探測器你知道多少?
    1958年帕克提出了一種理論,表明太陽的高溫日冕(當時已知的溫度為華氏數百萬度)是如何熱到超過太陽的重力的。根據理論,日冕中的物質不斷向四面八方膨脹,形成太陽風。一年後,蘇聯宇宙飛船月球1號在太空中探測到了太陽風粒子,三年後,美國宇航局的水手2號宇宙飛船證實了這一發現。多年前「水手2號」探測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太陽風流:一種是每秒大約215英裡的慢流,另一種是每秒兩倍於此速度的高速流。
  • 25年的太陽風科學研究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需要更好地了解地球周圍不斷變化的動態空間系統 - 包括測量太陽風的屬性,以及太陽不斷釋放的帶電粒子。響應這一號召的是於25年前的1994年11月1日啟動的「風」任務(Wind mission)。目前,Wind衛星的運行軌道處於第一拉格朗日點L1處,這是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力平衡點,使得太空飛行器可以一直面向太陽。
  • NASA 將發射探測器 「接觸」太陽:需承受超 1371℃高溫
    該探測器將以每秒200公裡的速度飛掠太陽,同時承受超過1371攝氏度的高溫。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往往與耀斑等太陽活動聯繫在一起,有時會給地球帶來嚴重威脅。在日冕物質拋射期間,太陽表面釋放出大量的帶電粒子,會對地球的電力系統、飛行器和衛星造成破壞。更嚴重的是,這些帶電粒子還可能傷害國際空間站上缺乏地球大氣層保護的太空人。
  • 太陽活動之太陽風
    太陽風是一種連續存在,來自太陽並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的等離子體流這種物質雖然與地球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當然,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的風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中,每立方釐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釐米有2687億億個分子。
  • 我們的太陽內部有什麼東東?
    地球上生機勃勃的生命所需要的能量都來自於太陽,太陽作為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它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太陽已經存在45.7億年了。儘管如此,我們對它也不是百分之百地了解。充分了解太陽的奧秘,是人類進一步認識周邊億萬恆星的基礎。
  • 地球大氣有分層,那麼太陽大氣分幾層?-虎嗅網
    帕克是目前人類歷史上最近距離的「探日」,探索太陽風形成過程及對太空天氣的影響,嘗試解開日冕的極端高溫之謎, 簡言之就是探索太陽的大氣。由於太陽風是來自日冕的物質流,所以廣義的日冕包括了太陽風所能達到的範圍,也就是超過150億公裡的範圍。日冕的溫度隨高度增加較為緩慢,幾乎是均勻的,所以才會有學者把過渡區單獨當作圈層。日冕中的密度已經很低了,且在這樣高的溫度之下,太陽大氣的成分是完全電離的,甚至一些元素的原子中較為內層的電子也電離逃逸,出現一些在地球上自然情況無法出現的離子。
  • 噴薄而出的太陽風,爆發的太陽耀斑,你可了解這些神奇的太陽現象
    我們將這些陣風稱為太陽風。產生太陽風的原因是什麼?坦白說,我們不太確定。六十年來,這個謎團一直困擾著宇宙學家。我們知道太陽風的突然爆發是由變化莫測的太陽磁場引起的,但它的磁場無比複雜,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它的演化和行為。
  • 地球大氣有分層,那麼太陽大氣分幾層?
    帕克是目前人類歷史上最近距離的「探日」,探索太陽風形成過程及對太空天氣的影響,嘗試解開日冕的極端高溫之謎,簡言之就是探索太陽的大氣。由於太陽風是來自日冕的物質流,所以廣義的日冕包括了太陽風所能達到的範圍,也就是超過150億公裡的範圍。日冕的溫度隨高度增加較為緩慢,幾乎是均勻的,所以才會有學者把過渡區單獨當作圈層。
  • 什麼叫做太陽風?
    太陽風將等離子體和太陽顆粒流入太空。雖然風是恆定的,但它的性質卻不是。導致此流的原因是什麼,它如何影響地球?風之星日冕外層 的日冕溫度高達200萬華氏度(110萬攝氏度)。這些洞發生在極地和低緯度地區,當太陽活動達到最小時,它們達到最大。快風中的溫度可高達100萬F(800,000 C)。在赤道附近的日冕流光帶上,太陽風以每秒200英裡(300公裡)的速度傳播得更慢。緩慢的風速達到290萬華氏度(160萬攝氏度)。太陽及其大氣由等離子體組成,在極高溫度下是正電荷和帶負電粒子的混合物。
  • 迄今最接近太陽的探測器發回首批成果:揭示詭異的太陽磁場
    在飛離地球的一年多時間裡,Parker 已經三次近距離接觸太陽,在不斷靠近太陽的過程中,為了不掉入太陽的熾焰中,Parker 也順手創下了人造太空飛行器最快的速度紀錄。在太陽日冕層的高溫(一百萬攝氏度)下,氫、氦等原子已經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質子、氦原子核和帶負電的自由電子等。這些帶電粒子運動速度極快,以致不斷有帶電的粒子掙脫太陽的引力束縛,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
  • 捕捉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攻防」全景
    捕捉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攻防」全景  本報記者 唐 婷  天聞頻道  太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太陽系天體。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們一直使用望遠鏡對木星兩極的極光進行觀測。近日,他們發表論文稱,太陽風對木星兩極加熱的程度超過預期,太陽風對木星的影響是「空間天氣的極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