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的2018:首次接觸太陽,搜尋土衛二生命

2020-11-22 人民網

原標題:NASA的2018:首次接觸太陽,搜尋土衛二生命

  「帕克」號太陽探測器效果圖圖片來源:NASA

  201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雄心勃勃。他們已擬定一系列項目,包括派遣生命基礎儀考察土衛二或外太陽系的其他冰冷世界是否有外星生物存在,並首次啟動接觸太陽計劃——要對我們的恆星進行前所未有的近距離探測。

  無論是追尋海洋世界的微生物,還是觸碰熾熱環境下的高能粒子,NASA都堅持著它的信條:只有發射探測器到這些活動實際發生的地點,才能了解最真實的情況。

  以最先進技術揭秘土衛二

  「卡西尼」號探測器於2015年發現,土星第六大衛星「恩克拉多斯」(土衛二)上有呈羽狀噴發的冰噴射到了太空,其中含有大量氫氣分子和二氧化碳——這二者存在的最佳解釋是,它們由冰下溫暖海洋的水熱反應產生,這恰恰能為深海微生物提供能量。

  到了2017年4月,NASA一場世所矚目的發布會之後,人們都知道原來太陽系真正的「大招」就在土衛二——它幾乎具備生命所需的所有條件——水、有機物以及能量來源。

  現在,據NASA官網消息稱,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科學家已經構想並計劃建造一架亞毫米波或無線電儀器,搭載在土衛二上,用以研究其噴射出的間歇泉中水汽和冰粒的成份。這臺儀器名為「亞毫米土衛二生命基礎儀」(SELFI),這是人類在這一波段進行的較新實踐。它最終要解答的問題是:在土衛二及其他外太陽系的世界中,是否存在繁榮的生命。

  目前在土衛二上,大約有100個地點在不斷射出羽狀噴發物,SELFI的高頻無線電波可以非常敏感地找到其中的化學物質痕跡。在改進後,該儀器可同時檢測分析13種分子,包括各種同位素形式,讓科學家能毫不費力地推斷出衛星冰殼下的海洋組成。

  以最近的距離探索太陽

  NASA設立之初,科學家們曾描繪了一份任務清單,包括:發射繞地球軌道運行的望遠鏡、發射探測器對太陽系的恆星及行星進行探測、將人類送上月球等。

  現在,所謂「幻想」正一步步變為現實——哈勃望遠鏡的升空改寫了天文學教材,讓地基和軌道望遠鏡有了真正區分;除了「旅行者」號外層星系空間探測器外,還有「卡西尼」號、「朱諾」號等行星探測器;上個世紀,「阿波羅計劃」實施,人類也成功登上了月球。迄今為止,這份早年的清單中只有一個尚未實現:對太陽進行近距離觀測,因為,人類的技術一直難以保護科學設備免受太陽輻射的傷害。

  今年夏天,NASA的「帕克」號探測器即將開啟一段裡程碑式的探索——接觸式探測太陽。研究人員表示,人們在享受太陽的光與熱的同時,往往容易忘記這是一顆任性、多變的恆星。科學家尤金·帕克在上世紀50年代就意識到,日冕放射出的帶電粒子太陽風,傳播速度比音速還快。現在,人們已經確切知道太陽風暴會干擾運行中的人造衛星,甚至嚴重影響範艾倫輻射帶。NASA將這個太陽探測器以帕克的姓氏命名。他已90歲高齡,而在此之前,還從未有任何一個太空飛行器是以一位仍然在世之人姓氏為名的。

  這架探測器將通過引力加速環繞太陽飛行24次,每一次抵近太陽,都將穿越被稱為日冕的太陽大氣層。據《華盛頓郵報》在線版消息,「帕克」號抵近太陽表面的最近距離大約為643.74萬千米,比歷史上太空飛行器曾抵近太陽的最小距離要近7倍。它將以72.4萬千米/小時的速度從太陽大氣層掠過——按照這個速度,從華盛頓到紐約僅需要1秒鐘。

  該探測器的隔熱板將直接暴露在太陽光的嚴酷直射之下,其自身也需經受住1427攝氏度的高溫「考驗」,以確保未被陽光直射一側的設備能在大約室溫的溫度範圍內穩定工作。「帕克」號的隔熱板由碳複合材料製作,雖只有一本百科全書厚,卻能在日冕穿越中確保探測器經受住極端高溫。而30年前,這還是人們想都未敢想的技術。

  從實驗室測試開始,這架探測器就要接受高溫烘烤、雷射轟擊、熱真空試驗的「錘鍊」,包括在為期7周的測試裡,先被放置於零下180攝氏度的黑暗實驗室,以模擬太空的寒冷,然後再加熱到探測器在抵近太陽時將會經受的高溫,從而確保它在未來高危的「職業生涯」中安然無恙。

  研究團隊表示,這架探測器是60多年科技進步的結晶,它將幫助人類探索太陽的秘密,並監測太陽的活動。而這些結果,對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著重要影響。目前,太陽風加速過程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幸而,答案可能很快便會揭曉了。

  

(責編:張歌、熊旭)

相關焦點

  • 搜尋流浪行星
    https://nasa.tumblr.com 碰撞和近距離接觸有時會使行星脫離其母恆星的引力束縛,形成流浪行星。不過流浪行星也可能形成於孤立的塵埃氣體雲,這些塵埃氣體雲因規模太小而無法創生出恆星。
  • 搜尋流浪行星
    https://nasa.tumblr.com流浪行星源自何處?行星的形成過程相當混亂。碰撞和近距離接觸有時會使行星脫離其母恆星的引力束縛,形成流浪行星。不過流浪行星也可能形成於孤立的塵埃氣體雲,這些塵埃氣體雲因規模太小而無法創生出恆星。
  • 在太陽表面首次發現奇特磁暴
    美國航天局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望遠鏡(SDO)觀測到一場前所未見的太陽磁爆現象,或許會讓我們對太陽產生新的認知。它們從太陽表面噴發出來,短暫離開表面,形成巨大的圈,然後再被太陽強大的引力拽回表面。這種現象過去只能同日全食才能看到,因其掛在太陽邊緣如耳環一般,故而得名日珥。除了這些壯觀景象以外,太陽上也時常發生不可見的奇特現象,例如磁場。
  • 破解日冕與太陽風的秘密 NASA啟動「接觸太陽」計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即將在2018年發射「太陽探測器」(Solar Probe Plus),接近太陽640萬公裡內的空間進行觀測與研究,面對極端的熾熱溫度以及輻射量就為了解開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corona)的數據秘密。
  • 美宇航局系外行星搜尋探測器首次發現地球級宜居行星和雙太陽行星
    美國宇航局系外行星搜尋探測器宣布兩項重要發現:發現它的第一顆位於恆星宜居帶內的地球級系外行星,以及它的第一顆繞著兩顆恆星公轉的環雙星系外行星。TOI 700行星系統示意圖TESS衛星是美國宇航局2018年發射的系外行星搜尋探測器,主要任務就是去搜尋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運行在遠離地球的一個軌道上,當行星從恆星前方經過時,將會導致恆星的亮度出現輕微減弱,TESS利用這種減弱反推出恆星周圍行星的存在,並測算出行星的大小。
  • NASA黑幕!NASA公開資訊中黑方塊下的秘密無意中被揭開了!
    這是國際天文愛好者從NASA資料庫破解出來的,聯想到以往很多關於太陽邊大型UFO(參閱以往的<NASA黑幕>資訊),也正是NASA的黑方塊想方設法要掩蓋的。有更多視頻請點擊「NASA黑幕」網頁,持續更新!請耐心,大量的視頻會在後面陸續發出。
  • 發現、新疆界、旗艦……盤點NASA深空探測三大梯隊
    洞察號工作示意圖。來源:NASA發射於2007和2009年,但幾乎同時在2018年底結束任務的黎明號(Dawn)小行星帶探測器和克卜勒號(Kepler)系外行星探測器,是2001年當選的Discovery項目。
  • NASA選定新任務,研究巨型太陽離子爆成因
    ——被稱作太陽離子風暴——進入星際空間。,此外這還有助於我們了解太陽如何影響星際空間,「尼克·福克斯表示,他是NASA下屬的太陽物理學部門主任。六個數據立方體會共同協作來繪製3D地圖並精確指出巨型離子爆發生在太陽何處以及它們如何演化並向外太空擴展。換言之,這將幫助我們確定是什麼促發並加速了這個巨大的輻射噴流。這六個獨立的飛行器還將共同協作來首次繪製由太陽延伸到星際空間的磁場圖像。
  • NASA宣布首次在月球的太陽照射面發現水:「沙漠」月球已成過去
    「 編者按: 據新華社報導,美國航天局26日發表公報稱,其「平流層紅外天文臺(SOFIA)」首次在月球的太陽照射面發現了水。這一發現表明水可能分布在整個月球表面,而不僅限於寒冷、處於陰影的區域。
  • 熱核藝術的震撼:NASA發布30分鐘太陽4K影像
    熱核藝術的震撼:NASA發布30分鐘太陽4K影像 NASA 2015-11-02 18:41 來源:澎湃新聞
  • NASA稱帕克太陽探測器完成熱力保護系統的首次安裝
    美國宇航局NASA準備於8月4日向太陽發射人類首枚探測器--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這一被稱為「觸碰太陽」雄偉計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太陽風。帕克太陽探測器於6月27日首次安裝部署了尖端的熱保護系統(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 ),近日NASA揭示其首次安裝正式完成。 這一尖端科技的熱保護系統將保護帕克太陽探測器能夠在最近距太陽4百萬英裡的距離,承受嚴苛的高溫和宇宙環境。
  • ESA-NASA太陽軌道飛行器首次飛躍金星!逐日而去
    【CNMO新聞】據外媒消息,ESA和NASA的聯合探測器——「太陽軌道飛行器」首次完成了金星飛越,目前正在向太陽前進。 太陽軌道飛行器 太陽軌道飛行器於12月27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7:39左右完成了首次飛越金星的飛行,但是該探測器上的望遠鏡主要集中在研究太陽的主要任務上
  • 到底要不要繼續搜尋外星生命呢?
    ,海洋將會成為沙漠,這樣的情況發生的概率比較低,以目前人類的理論知識,短時間內太陽是不會急劇發熱的,雖然我們能夠感受到太陽的活動,比如太陽黑子、太陽風、太陽耀斑等,但是總體而言,太陽所輻射的能量變化幅度很小,不會影響人類的生存,這種狀態將至少保持50億年,也就是說太陽還能穩定地發光、發熱50億年,可是周圍的恆星就不一定了。
  • NASA「朱諾號」為木星的水之謎提供了新發現
    Gill)NASA的朱諾號任務提供了其關於木星大氣中水含量的首次測量結果。根據近期發表於《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的朱諾號探測器的測量結果估計,在木星的赤道地區,水分子佔大氣中分子的0.25%左右,幾乎是太陽的三倍。
  • NASA「毅力」號發射升空!降落地點可能出現過火星生命
    這次探測任務共耗資24億美元,在承接美國此前的火星探測任務(檢測火星上的水、有機物等)的同時,毅力號也將搜尋火星上生命存在或曾經存在的證據,並將儲存樣本,等待搭乘未來的火星探測器返回地球。此外,毅力號火星車的腹部首次攜帶了「機智」號火星直升機。如果機智號能在火星稀薄的大氣中起飛,這也意味著人類將首次實現飛行器在其他星球的受控飛行。
  • 太陽誕生在哪裡?50億年前銀河系與矮星系的「親密接觸」
    目前,西班牙科學家表示,太陽的誕生是由於50億年前銀河系與體積較小的人馬座矮星系近距離碰撞所致,這一事件為後續地球生命的孕育拉開了帷幕。對太陽系鄰近恆星年齡的分析表明,銀河系至少3次碰撞人馬座矮星系,每次碰撞事件不久在銀河系形成了恆星爆炸式孕育,此類宇宙碰撞引起一系列漣漪事件,其中之一導致了47億年前太陽的形成。
  • 迄今最接近太陽的探測器發回首批成果:揭示詭異的太陽磁場
    2018 年 8 月,具有歷史意義的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由德爾塔4 重型火箭發射升空,隨後獨自踏上了奔赴太陽的漫漫長路,也就此揭開了人類探索太陽的新徵程!
  • NASA不間斷火星探索23年
    2001年,火星探測衛星奧德賽順利發射並進入火星軌道,奧德賽採用太陽同步軌道,有利於持續獲得光線探測火星。通過熱成像系統繪製出高解析度火星地形圖,它利用搭載的伽馬射線光譜儀,首次探測了火星表層水和礦物成分,並利用中子探測儀對火星地表放射性物質水平進行評估。此外,火星奧德賽持續超期服役,甚至為2012年好奇者號任務提供數據中繼。
  • NASA發布阿耳忒彌斯計劃,將於2024年實現首位女性太空人登月
    這期間,NASA不斷取得新進展,向載人登月計劃不斷邁進,這將是繼1972年「阿波羅」(Apollo)登月任務後,人類首次重返月球。首次飛行測試任務,即阿耳忒彌斯1號任務(Artemis I)為無人飛行測試,計劃於2021年實施;阿爾忒彌斯2號任務(Artemis II)為載人飛行測試,計劃於2023年實施。
  • NASA 將發射探測器 「接觸」太陽:需承受超 1371℃高溫
    該探測器將以每秒200公裡的速度飛掠太陽,同時承受超過1371攝氏度的高溫。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往往與耀斑等太陽活動聯繫在一起,有時會給地球帶來嚴重威脅。在日冕物質拋射期間,太陽表面釋放出大量的帶電粒子,會對地球的電力系統、飛行器和衛星造成破壞。更嚴重的是,這些帶電粒子還可能傷害國際空間站上缺乏地球大氣層保護的太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