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普|我,尤金·帕克,決定把它叫做太陽風!

2021-01-17 上觀

編者按:8月12日,帕克太陽探測器由Delta-4重型火箭發射升空,將歷時7年抵達目標軌道,在日冕之內實地勘測太陽風,探索日冕加熱、太陽風加速和高能粒子產生的機理。

 

作為第一次太陽活動的源頭採樣,帕克探測器對於認識太陽以及空間天氣的意義重大,將第一次實現人類與太陽接觸的亙古夢想。而帕克探測器的命名,也恰恰來自現代太陽風和磁重聯理論的奠基人、美國科學院院士——尤金·紐曼·帕克。

 

什麼吹拂了彗星?

 

195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空間與天體物理實驗室。

 

約翰·辛普森教授覺得來自德國的德維希·比爾曼博士的思路似乎跑偏了,他把一個名叫尤金·帕克的年輕人叫來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年輕時的帕克博士(圖片來源:芝加哥大學)

 

約翰·辛普森教授是芝加哥大學空間與天體物理實驗室的創始人,這位具有高能物理背景的科學家曾作為組長,參與到研發第一顆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中。後來,辛普森教授將研究方向轉向了自己真正喜愛的宇宙線和日地物理。從德國遠道而來的比爾曼博士向辛普森教授展示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試圖說服辛普森接受一個事實:除了光和熱,太陽還在源源不斷的向外釋放物質。

 

比爾曼發現,彗星在太空中穿行時,會出現兩個指向不同的尾巴。其中一個慧尾,無論彗星是朝向太陽還是遠離太陽運動,總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比爾曼推測,太空中應在存在一些流動的物質,吹拂著彗星,形成了這個特別的慧尾,而這些物質的來源就是太陽。

圖中的Gas tail,即為彗星被太陽風吹拂形成的「氣體尾」,也稱「離子尾」。這個慧尾總是指向遠離太陽的方向。(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et_tail)

 

但辛普森教授無論如何都難以接受這個結論。按照當時日地物理界權威查普曼的理論,太陽大氣的形態與地球類似,由日冕高溫產生的向外膨脹的力和太陽對日冕物質的引力相平衡,形成了靜止的太陽大氣。也就是說,日冕是靜止的,而不是動態的,更不會向外釋放物質。辛普森教授覺得,就算某些時刻太陽的確向外拋出了什麼東西,這個過程也只會在某些時刻發生,而不會持續吹拂彗星的尾巴。在比爾曼博士走後,辛普森教授把比爾曼帶來的資料交給帕克,希望帕克能進一步看看比爾曼的研究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那時,馬上就要奔三的帕克幾年前剛剛拿到博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謀到一份教職。像小帕這種愣頭青,在學術圈中的地位是無法與辛普森、查普曼這兩位大牛相比的。對於個人發展來說,比較「精明」的選擇是抱緊牛人的大腿,好發論文拿項目。在外界看來,辛普森多半只是想讓帕克再去給比爾曼挑點刺,把太陽向外釋放物質的歪理邪說扼殺在萌芽之中。

 

帕克的叛逆

 

幾個月後,帕克對約翰·辛普森教授斬釘截鐵地說:「比爾曼是對的,查普曼搞錯了!太陽的大氣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在日冕幾百萬的的高溫驅動下,整個日冕將會沸騰,有些東西將會噴湧而出。雖然它有時多,有時少,但從來不會消失。我,尤金·帕克,決定把它叫做太陽風!」

 

其實,證明日冕大氣不是靜止的物理相當簡潔。日冕中的物質主要受到兩個力,一個是太陽的萬有引力,另一個則是日冕因為高溫而產生的向外膨脹的力。如果日冕中太陽大氣處於靜止,則這兩個力必須完全平衡。以此為物理模型,求解一個一維方程後會發現一個與觀測相悖的矛盾:在無窮遠處,太陽風的壓強比星際介質壓強大幾個量級,二者根本無法平衡。

日食期間拍攝到的白光日冕形態,太陽風就沿著那些向遠處延伸的條紋湧向太空之中。(圖片來源:https-//wordlesstech.com/solar-corona-in-total-eclipse/)

 

而如果讓太陽日冕動起來,讓它在日冕高溫產生的熱壓梯度力驅動下克服重力,不斷的向太空中流去,求解新的方程後會得到一副全新的圖像:太陽大氣中的物質從太陽表面開始被逐漸加速,最終由亞音速態變成了超音速態,在地球附近的速度能夠達到數百公裡每秒。這樣的物理圖像不但能夠解決查普曼的靜止大氣模型所面臨的理論困境,還能夠解釋比爾曼對慧尾的觀測結論。

 

於是太空變得不再空了,成了一個熱鬧的、多變的、充滿活力的地方。

 

然而對於帕克這個驚世駭俗的發現,辛普森教授表現得完全不感冒。也許是受查普曼的思想荼毒太深,作為帕克上司的辛普森拒絕支持帕克的結論。據在同一個實驗室工作的凱恩博士回憶,辛普森和帕克當時的對話是:

 

辛普森:「你真打算把你的理論拿去發表?」

 

帕克:「除非咱們芝加哥大學命令禁止我這麼做,否則我一定要發表。」

 

辛普森:「咱們芝加哥大學開放得很,什麼怪異的理論都能拿去投稿。但是帕克,你聽著,看在上帝的份上,你可千萬別把我的名字寫在論文上。」

 

來自太空中的證據

 

為了讓自己的理論被學界了解,帕克經歷了相當艱辛的論文發表過程。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加一個挑戰權威的開創性理論,等於一篇在一年內被多家學術期刊拒稿的論文。最後,走投無路的尤金·帕克遇到了命中的貴人,天文學家錢德拉塞卡。錢德拉塞卡此時正在距離芝加哥大學一百英裡的葉凱士天文臺工作,每周要來芝加哥大學講課兩次。錢德拉塞卡還是《天體物理學雜誌》的主編,掌握著論文的生殺大權。在看到帕克塞過來的論文後,錢編輯憐憫的說:「尤金啊,我也覺得你小子在胡扯。但是我還是想給你一個發表的機會。」於是,這篇歷經坎坷的論文終於得以在1958年的《天體物理學雜誌》第128卷第664頁與廣大同行見面。

 

水手2號,帕克的「福星」(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iner_2)

 

發表後,帕克的論文在學術界得到的反應相當冷淡。既沒有什麼人支持他的結論,也沒有什麼人發表論文激烈的反駁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學術會議上,帕克拼命向與會的科學家宣講自己的太陽風理論,但招來的總是尖銳的批評。在一片苦痛中,帕克將希望寄予在了人類剛剛擁有的航天能力上。正如他1959年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那篇論文中所寫:

 

「人們或許會問,這些理論該如何被檢驗。我想,不久之後就能獲得決定性的證據。MIT的羅西教授正在推動一項觀測計劃,在那個計劃中,從太陽被吹拂出來的物質將被NASA的一艘探測器直接測量。」

 

證據不久之後就來了!隨著美蘇兩國太空競賽如火如荼的進行,能夠到達太空中新的區域的衛星被不斷的設計和製造出來。1959年,在蘇聯用於探月的月球3號衛星數據中,蘇聯科學家們發現了持續的遠離太陽的帶電粒子流,但還無法側準粒子流的速度。1961年,美國的探測者10號衛星斷案的飛出了地球磁場能夠控制的區域,發現了速度在300公裡/秒的帶電粒子流,給太陽風的發現寫好了「引子」。1962年,水手2號持續104天的觀測數據為太陽風的存在帶來了「實錘」。水手2號探測到了遠離太陽的高速帶電粒子流,其速度在400到700公裡/秒間變化,但從來沒有中斷過。太空不空,太空中有太陽風!

 

此時,人們才想起了芝加哥大學中的「臥龍」帕克早就在幾年之前就已經看透了這一切。隨著衛星觀測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懷疑帕克是不是在夢中和上帝通過電話:行星際磁場在地球附近的徑向分量和切向分量的比的確符合帕克提出的螺旋線結構理論,而行星際磁場極性(也就是符號、方向)的變化,也與帕克預言的一模一樣。

 

以他之名,解他之謎

 

今年,帕克教授已是91歲高齡。1958年那篇多次被拒稿、發表後又遇冷的論文,已經被引用了1916次(2018年7月26日ADS資料庫數據)。而對太陽風進行研究的人,已經從孤身一人的帕克,變成了全世界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氣領域裡眾多的科技工作者。筆者也有幸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所在的課題組開發改進了一系列複雜的三維磁流體力學太陽風模型,它能夠在超級計算機中重現整個日冕-行星際空間中接近真實的太陽風結構。我們的模型啟動時,依然會使用帕克那個簡潔的太陽風模型生成計算的等離子體初始條件。在CPU和內存中的0101之間,帕克的智慧跨越時間和空間,閃耀著光輝。

 

一開始,帕克太陽風探測器的名字僅僅是「太陽風探測器」(Solar Probe)。後來,蘋果手機教壞了科學家們,讓他們將修改後的探測器設計稱為「太陽風探測器Plus」(Solar Probe Plus)。據帕克教授回憶,某天他的一位朋友打電話給他,說他們正在商量將一艘探索太陽風未解之謎的探測器以帕克教授的名字命名,帕克教授欣然同意,帕克太陽風探測器便正式誕生了!

帕克太陽風探測器命名儀式上的帕克教授(圖片來源:NASA)

 

帕克發現太陽風後,留給後來人兩道未解的謎題:日冕的數百萬度高溫時如何形成的?太陽風具體是通過怎樣的物理過程才加速到超音速狀態的?在60年的過程中,研究者們提出了不少理論來解釋這一點,爆發了激烈的爭論。

 

和六十年前衛星的觀測數據迅速終結了太陽風是否存在的爭論一樣,即將發射的帕克太陽風探測器將深入日冕一探究竟,終結曠日持久的爭論。帕克太陽風探測器與地面的通訊主要在軌道的遠日端進行,而在日冕中進行科學探測時,帕克太陽風探測器只能向地球發出「我很好,還在工作」這樣非常有限的信息,也聽不到地面對她的指令。在很多時候,她都像六十年前的帕克教授一樣,孤身一人承受著來自太陽的炙熱輻射,在日冕中獨自追尋著太陽風的秘密。

 

最終,她將以帕克的名義,解開帕克的謎題。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均已獲得授權)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博士後  李會超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什麼叫做太陽風?
    太陽風將等離子體和太陽顆粒流入太空。雖然風是恆定的,但它的性質卻不是。導致此流的原因是什麼,它如何影響地球?風之星日冕外層 的日冕溫度高達200萬華氏度(110萬攝氏度)。在赤道附近的日冕流光帶上,太陽風以每秒200英裡(300公裡)的速度傳播得更慢。緩慢的風速達到290萬華氏度(160萬攝氏度)。太陽及其大氣由等離子體組成,在極高溫度下是正電荷和帶負電粒子的混合物。但隨著太陽風攜帶的物質離開太陽,它變得更像氣體。
  • 比預期熱10倍,到達地球的太陽風異常炎熱,或就是它導致全球變暖
    太陽吹出的太陽風也不例外,按照「氣體膨脹製冷」的原理,太陽風的溫度應該會在星際空間中快速衰減,但是全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太陽風的溫度衰減速度並沒有預測的這麼快。根據2020年4月15日發表於《物理學家組織》的一篇文章,威斯康星大學的物理學家發現了來自太陽風溫度的異常。
  • 追風少年——尤金·帕克和帕克太陽探測器
    帕克太陽探測器的飛行軌道涵蓋了從地球到八個半太陽半徑的廣闊太空,這意味著它可以探測沿途各處的太陽風狀態,有點像氣象學家開著載滿儀器的汽車研究地球上的風。當然,太陽風和地球上的風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太陽風的速度非常快,慢的時候都有每秒三百千米左右,快起來可以達到每秒七八百千米,帕克太陽探測器這個世界冠軍在太陽風看來還是跑得有些慢呢。
  • 太陽風
    太陽風太陽風指的是從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向空間持續拋射出來的物質粒子流美國科學家帕克給它取名為「太陽風」。這種微粒流是從日冕的冕洞中噴射出來的。 太陽風有兩種。一種持續不斷地輻射出來,速度較小,在飛到地球附近時,平均速度約為每秒450千米;粒子含量也比較少,每立方釐米含質子數為1~10個。這種太陽風稱為「持續太陽風」或被科學家們稱作「寧靜太陽風」。另一種是在太陽活動時輻射出來,速度比較大。
  • 來自太陽和月球的禮物——太陽風和潮汐
    有人問「太陽風是什麼?和潮汐有關係嗎?」在這裡我要說的是,這兩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太陽風中是大量的帶電粒子,抵達地球時,被地球磁場所束縛,充其量引起地球的地磁擾動而已。而潮汐與萬有引力相關,所以和太陽風沒有直接的關係。既然提到了太陽風和潮汐,本文將為您科普一下太陽風和潮汐是什麼。什麼是太陽風?
  • 在實驗室裡造一個太陽:物理學家成功模擬太陽風
    | 圖片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太陽風幾乎影響著太陽系中的一切,比如它可以破壞人造衛星的正常運作,也能導致極光的產生。太陽風雖變化無常,但本質上可分為兩種類型——快太陽風和慢太陽風。隨著延伸到太陽系外圍的磁環而逃離太陽的等離子體成為了快太陽風。
  • 深度科普:太陽風,空間氣象的幕後推手
    這個面內所包含的空間,就叫做「日球層」。而太陽大氣向外膨脹的物質流,就叫做「太陽風」。太陽風由完全的等離子體組成,其成分主要是質子和電子,有極少量的重離子。這些物質充斥在整個日球層之內。大約有100個天文單位的大小。一個日地的平均距離,就叫一個天文單位,約為1.496億千米。
  • 科普:什麼是太陽風?
    事實上,太陽風是從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強烈的磁暴會破壞地球上的衛星和電力系統,並產生美麗的極光。也許,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彗星在接近太陽時的「長尾巴」。彗星的塵埃粒子會被風颳走。太陽風:起源,特點它來自太陽的上層大氣,稱為日冕。在這個區域,溫度超過100萬開爾文,而且粒子的能量電荷超過1千電子伏特。實際上有兩種太陽風形式:緩慢(低速)和快速(高速)。這種差異可以在彗星上看到,如果仔細觀察彗星的圖像,你會發現它們通常有兩條尾巴,其中一個是直的,另一個是彎曲的。
  • 防疫新科普 | 什麼是抗體藥物?為何有望治療和預防新冠肺炎?
    防疫新科普 | 什麼是抗體藥物?為何有望治療和預防新冠肺炎?它來自康復患者血漿的B淋巴細胞,是「全人源」,所以副作用往往較小,而且能通過單克隆等基因工程技術大規模生產,不會像康復患者血漿那麼稀缺。鑑於此,科技部4月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抗體產品研發應急項目申報指南》。上海市科委正在與科技部積極溝通,希望共同推動君實生物、三優生物等單位的研發進程。
  • 什麼是太陽風,猛烈的太陽風會把地球吹跑嗎?
    科學界一般把低於400km/s的太陽風稱為低速太陽風,把750km/s的太陽風稱為高速太陽風,最高速度的太陽風可達1000km/s。這樣一比就知道了在太陽風面前,地球上的風暴是蝸牛了吧?這又是地球上的風暴與太陽風不同之處。如果像地球這麼密度的風以太陽風的速度吹來地球,地球不要說被吹跑,恐怕早就被撕碎了,還會有人類?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太陽風。
  • 能量是如何從太空中混沌電磁場轉化為太陽風的
    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QMUL)科學家表示,這項發現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太陽風穿越太空中如何加熱。理解太陽風中這些粒子對於研究星際物質、存在於太空中的輻射以及黑洞周圍等離子體盤是至關重要的。目前來自美國宇航局人造衛星觀測數據已測量到該過程,並證實了該結論該研究主要作者、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克裡斯多夫·陳(Christopher Chen)博士說:「等離子體是目前宇宙中最豐富的可見物質形式,通常是一種叫做湍流的高度動蕩、明顯混沌狀態。」這種湍流將能量轉移至等離子體粒子上,導致這些粒子加熱並載有能量,從而使得湍流和相關加熱現象在宇宙中非常普遍。
  • 能量是如何從太空中混沌電磁場轉化為太陽風
    之前科學家認為,「朗道阻尼(Landau damping)」過程負責給太陽風中的電子提供能量,並使星際空間溫度升高。目前來自美國宇航局人造衛星觀測數據已測量到該過程,並證實了該結論。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QMUL)科學家表示,這項發現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太陽風穿越太空中如何加熱。  太陽風是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流,或被稱為等離子體,充滿了我們整個太陽系。
  • 太陽活動之太陽風
    太陽風是一種連續存在,來自太陽並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的等離子體流這種物質雖然與地球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當然,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的風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中,每立方釐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釐米有2687億億個分子。
  •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風源頭
    太陽風是太陽經常向四面八方發射出的一連串帶電粒子流。這些粒子從太陽到達地球所需的時間不超過10天,並且當太陽風變成風暴時,它們與地球磁場結合,就會產生在極地的天空中舞動的美麗極光。從太陽的赤道區域發射出來的太陽風,起源於太陽大氣內部的亮區邊緣,當兩個亮區的磁場結合時,就會產生這種太陽風。上周,相關科學家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舉行的皇家天文學會國家天文學會議上宣布了這項研究結果。
  • 冥王星是如何抵禦太陽風?
    今天我們繼續說那顆帶心形的星——冥王星,說的是它如何抵禦太陽風,雖然它距離太陽的距離比較遠,但是太陽風依然會侵蝕冥王星。
  • 太陽風為何比預期更「火熱」?最新研究成果給出了答案
    當太陽發散等離子體時,就形成了太陽風,當它向太空擴散時會經歷降溫,只不過降溫過程比物理現象原理所預期的要更晚一些。在《美國科學院學報》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物理學家們解釋了為何太陽風的溫度與預期溫度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