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鎖定太陽風老巢:在日冕層的暗影裡,那股觸發極光的力量

2020-11-22 手機鳳凰網

一個中德科學家小組已經確認出了太陽日冕中的磁結構,高速太陽風就是在這裡產生的。利用來自太陽輻射紫外光測量(SUMER)光譜儀的圖像和都卜勒圖,以及由歐洲航天局(ESA)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天基太陽和日球層天文臺(SOHO)上的麥可遜都卜勒成像儀(MDI)提供的磁圖,該小組注意到太陽風是從形似漏鬥的磁場中流出的,這些磁場被固定在太陽表面附近磁網的狹窄磁軌上。

圖解:太陽風作用下的地球磁場藝術想像圖

這些觀測結果於今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這項研究加深了我們對太陽風源磁場性質的認知,而我們已經知道,時刻影響著地球太空環境的太陽風,實際上是纖薄又熾熱的等離子流(導電性氣體)。

圖1、當太陽表面的磁場線沒有回落閉合時,太陽風便得以從中逃逸出來。

太陽風由質子、α粒子(二次電離的氦)、重離子和電子構成,這些粒子在太陽表面的移動速度在300到800 km/s之間。日冕源區中的重離子會釋放具有一定波長的紫外輻射;當重離子飛向地球(追蹤著新生太陽風),其發射的紫外光波長會變短。這種現象被稱作都卜勒效應,最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一輛接近或遠離觀察者的警車,其警笛聲在聽覺上的變化。在太陽的情形中,朝向我們(也即遠離太陽表面)運動的等離子體,被檢測出在紫外光譜中存在藍移。因此,利用這個現象,可以確定太陽風流的初始位置。

圖解:天鵝周圍水流的都卜勒效應

太陽輻射紫外光測量(SUMER)的紫外光譜看上去和用稜鏡將白光分離成的彩虹條帶類似。但紫外光人肉眼不可見,而且無法穿透地球大氣,所以通過對空間觀測站SOHO上SUMMER光譜儀採集的紫外光譜進行分析,太陽物理學家可以獲得大量關於太陽的原始信息,並推測太陽的大氣溫度、化學組分和不同大氣圈層的運動。

科學論文第一作者,來自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的屠傳義教授說:「太陽風源區的精細磁結構仍然難以捉摸。多年來,太陽和空間物理學家一直在觀測發源於日冕層中具有開放磁場線和低光密度的區域,即冕洞,的高速太陽風。然而,只有用一種新穎的方式結合SOHO的複雜觀測結果,我們才能推斷日冕洞內源的性質。日冕漏鬥似乎就是高速太陽風的發源地,速度約10 km/s,高度可達20000 Km,位於光球層上方。

圖2、歐洲航天局ESA和NASA的日球層天文臺(SOHO)捕捉到了這張圖片。巨大的冕洞盤旋在太陽北極的上空。圖源:ESA&NASA/SOHO

屠教授說:「Ne7+離子可用作良好的熱等離子流示蹤劑。當高速太陽風開始從冕洞中的漏鬥頂部以10 km / s的速度流出時,會表現為600000 開爾文(K)下Ne+7離子發射線的都卜勒藍移中的色斑。通過比對磁場,即利用MDI磁資料從光球層中推斷出的磁場,我們發現這條線的藍移模式與20000 Km處的開放場結構之間相關性最好。

SUMER光譜儀通過觀察來自太陽北極地區大面積的紫外線輻射,仔細查看了太陽風的來源。科學論文的合著者,埃卡特·馬什(Eckart Marsch)教授說:「明確識別源區的詳細磁結構(現在已顯示為日冕漏鬥)以及確定釋放高度和太陽風初速度,是解決質量供給和基礎加速度問題的重要步驟。而現在,我們可以集中注意力研究更深層次的等離子體條件,和發生在膨脹著的日冕漏鬥及磁網窄頸中的物理過程。」

圖3、三維太陽大氣中的磁場結構。黑色實線表示開放磁場線,紅色的表示封閉磁場線。因為日冕中磁場強度隨高度(Z)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對於不同的高度,色斑的規模會有所不同。在4 Mm處插入的平面中,我們將Si II的輻射與推測的Bz進行了比較。外形線描繪了Si II輻射度80%的等級。在20.6 Mm處插入的平面中,我們將小於–7 km / s的Ne VIII都卜勒頻移與推測的Bz進行了比較。陰影區域暗示Ne7+出流速度大於7 km / s的範圍。

解決太陽風的性質和起源問題是設計日球層天文臺(SOHO)的主要目的之一。冕洞是高速太陽風的出風口對於天文學界早已不是新鮮事,新聞是,這些太陽風流被發現是源自日冕漏鬥的,漏鬥的源位於磁網的邊緣。太陽表面之下有許多大型對流單體,每個單體都有與之聯繫的磁場,這些磁場通過磁對流聚集在網絡通道中,漏鬥頸就固定在其中。等離子體,雖然仍被限制在小型環形迴路,但會被磁對流帶進漏鬥中,然後從中釋放出來,就像一桶水被倒進一個開放的水道一樣。

圖4、太陽大氣中的磁漏鬥。(A)強調開放磁場線和出流速度大於8 km/s的Ne7+(暗陰影區)的相關性。(B)圖示漏鬥邊界和由相鄰環繞的雙極磁環限制的磁單極通量。

馬什(Eckart Marsch)教授說:「 人們認為快速的太陽風起源於光球層上方很近的電離氫原子層中,任意給定的開放磁場線。碳離子發射線的低都卜勒頻移表明,在5,000 km的高度尚未發生大量的粒子外流。太陽風等離子流現在被認為是由很多小磁環產生的等離子體提供的,這些磁環只有幾千公裡高,擠滿了漏鬥。通過磁性重連,等離子體從各個方向灌入漏鬥,在其中可能被加速,並最終形成太陽風。」

SUMER儀器的建設,由德國林道的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原馬克斯·普朗克高層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克勞斯·威廉博士(也是該論文的合著者)領導,法國奧賽的空間研究所、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的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和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參與核心工程,德國、法國、美國和瑞士國家機構提供財政支持。SOHO是歐洲航天局(E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之間的國際合作項目,於1995年12月在NASA的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由一枚Atlas II-AS火箭運載,戈達德航天中心執行操作。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科學雜誌網站- blue feather- universetoda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翻譯:天文志願文章組-blue feather

審核:天文志願文章組-

終審:天文志願文章組-PN結

排版:天文志願文章組-零度星系

美觀:天文志願文章組-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原文來自:https://www.universetoday.com/10455/solar-wind-flows-from-magnetic-funnels-on-the-sun/(必須保留原文連結!!,請自行插入原文連結)

本文由天文志願文章組- blue feather翻譯自universetoday的作品,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運營者刪除。

注意:所有信息數據龐大,難免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及歡迎斧正。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浩瀚宇宙無限寬廣 穹蒼之美盡收眼底

相關焦點

  • 看太陽,就知道是否有致命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當來自太陽的高能物質撞擊地球磁場時,極光就會被觸發。其結果是在南北高緯度地區看到的波光粼粼的彩色條紋,也被稱為北極光和南極光。(小科普:除了地球有極光外,其他行星如土星木星等都有極光,這都是行星磁場和太陽的功勞)圖註:這張照片拍攝於2017年9月,由一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拍攝。
  • 中國科大最新研究表明太陽噴流觸發日冕物質拋射
    中國科大汪毓明教授領導的日地空間物理課題組最新研究表明,有別於經典的日珥觸發日冕物質拋射的模型,相對沒有那麼劇烈的太陽噴流同樣可以觸發十分劇烈的日冕物質拋射事件。
  • 觀察太陽以便知道什麼時候能看到極光
    當能量物質從太陽撞擊到地球的磁場就會觸發極光。結果就是在北極和南極地區能看到閃閃發光的彩色光帶,也叫做北極光和南極光。這張加拿大上空的北極光是由一名太空人在2017年9月拍攝的。(圖片:美國宇航局)有兩種情況會產生極光,但都與太陽有關。
  • 知新科普:來自太陽的撫觸,「太陽風」究竟是什麼?
    太陽風是由等離子體構成的,日冕也是。日冕是太陽大氣層的一層微弱的物質,從太陽表面上方約2100公裡處開始,一直延伸到太空深處。即使按照太陽的標準,它也是酷熱難耐。日冕內部的溫度可以遠遠超過110萬攝氏度,使得這一層的溫度比它下面的太陽表面高出數百倍。在離太陽表面約3200萬公裡的地方,部分日冕轉變為太陽風。
  • 破解日冕與太陽風的秘密 NASA啟動「接觸太陽」計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即將在2018年發射「太陽探測器」(Solar Probe Plus),接近太陽640萬公裡內的空間進行觀測與研究,面對極端的熾熱溫度以及輻射量就為了解開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corona)的數據秘密。
  • 火星上有極光,那人在火星上能看到極光嗎?
    我們知道太陽是一個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巨大球體,你可以簡單地把它理解為一個等離子球體,它會產生太陽風,那是一種從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秒速可達200-800km/s。太陽風和地球上的空氣不一樣,它並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簡單基本粒子如質子和電子等構成,僅僅只是由於它們像風一樣可以流動,因此被稱為太陽風。
  • 太陽現神秘「龍捲風」 推測日冕異常高溫之謎
    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從太陽大氣結構進行推斷,計算出了太陽表面在任一時間存在高達1.1萬個「龍捲風」現象。根據新的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科學家們認為太陽表面出現的神秘「龍捲風」可能是一個懸而未決之謎的一個關鍵因素,即為什麼太陽最外層發生的日冕物質比如太陽光球上層的溫度高出了大約300倍。  該問題是一個太陽研究學上的熱點,我們可以通過在日全食期間觀測到太陽微弱的上層大氣或者日冕物質。
  • NASA稱近日太陽風暴將襲擊地球 北美和英國大部分地區可見極光
    據外媒報導,近日,一場可能破壞電力供應、影響衛星電視和觸發極光的太陽風暴將猛烈衝擊地球大氣層。科學家稱,太陽日冕上出現了一個大洞,極光將覆蓋北美和英國的大部分地區。快速移動的太陽風產生於恆星磁場向太空開放的地方,在衛星圖像中被捕捉為巨大的黑色區域。
  • 太空天氣:黑子,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如果一個黑子獨自站在夜空中,那將比滿月亮10倍。日冕的熱等離子體與太陽磁場的相互作用會產生日冕孔,從而使等離子體從太陽中迅速流出。與日冕孔有關的影響通常要比日冕質量拋射的影響要溫和,但是,當太陽粒子大量流出時,可能會對在軌衛星造成危險。」2017年,科學家首次使用NASA的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及其太陽地球關係天文臺(STEREO)將高能伽馬射線爆發與太陽耀斑聯繫起來。
  • 日冕、太陽黑子、太陽耀斑、磁暴、太陽風與太陽有關的活動
    日冕是什麼現象?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由高溫、低密度的等離子體組成。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總亮度比太陽圓面亮度的百分之一還低,相當於滿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時才能展現其光彩,平時觀測則要使用專門的日冕儀。
  • 太陽風暴襲擊地球:極區可看到美麗極光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與歐洲空間局的太陽與日光層空間探測器發現太陽發出的兩個日冕物質拋射,並向地球方向襲來。上周三,科學家發現在太陽表面較為活躍的區域形成了X1.6級耀斑,現在研究人員進一步證實了在2158區形成了日冕物質拋射。
  • 5分鐘學地理: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和極光
    太陽輻射的影響因素二、太陽活動它主要包括3種形式:(1)黑子,主要發生在光球層,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的活動現象。太陽黑子爆發(2)耀斑、日珥和譜斑等,主要發生在色球層。耀斑爆發(3)太陽風,主要發生在日冕層。
  • 能量通道——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鑰匙
    日冕加熱之謎太陽不是一個質地均勻的氣體球,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太陽更像一個巨型「大洋蔥」。它的中心是核反應區,核反應區的外面一層層包裹著輻射區、對流區、光球層和色球層,最外層則是稀疏的太陽大氣——日冕。
  • 極光這麼美,它是怎麼產生的呢?
    碰撞放射的能量產生了使人類讚嘆數世紀的光之奇觀,但這些粒子的旅行不只是離開太陽抵達地球那樣簡單。就像任何一個越野自駕遊,要兜很大的圈子且沒有任何人幫助來指引方向。讓我們來通過關注它們旅行中的三個重要的點來跟隨這星際航行:離開太陽,在地球的磁場裡歇歇腳,然後到達我們頭頂的大氣層。那些創造北極光的質子和電子離開太陽的冕。
  • 美歐兩探測器將近距離揭秘日冕、太陽風和太陽磁場—新聞—科學網
    為何日冕比太陽表面熱很多 據NASA官網近日消息,這兩款探測器都將研究太陽的外部大氣層——日冕。日冕的大部分行為都無法預測,科學家對其知之甚少。目前有兩大疑問尚待解開:日冕的溫度為什麼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高很多?太陽風為何持續不斷地以極高的速度噴湧而出?
  • 環形耀斑與日冕變暗有關?太陽爆發活動都是「團夥作案」
    關於環形耀斑科學家知之甚少,而對於環形耀斑與日冕暗化關係的研究也非常欠缺。這兩者同時出現,引發了科學界的關注。耀斑與其他太陽大氣現象之間是否還存在其他關聯?日冕區域暗化意味著什麼?大面積暗化區域物質去向哪裡?
  • 太陽的表面,炙熱的日冕,為何溫度會如此之高?
    太陽表面的溫度約為6000開爾文——足夠熱,可以發出明亮的熱白光。但是太陽的表面並不是它的最後一層,就像地球的表面並不是它的最外層一樣。太陽有一個稀薄但廣闊的大氣,稱為日冕。此日冕的溫度高達幾百萬開爾文。日冕的溫度如何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高?就像我說的那樣,是個謎。
  • 科學網—我國太陽風起源研究獲系列進展
    一連幾天,極光都很強烈,甚至在溫帶地區都能看到。羅盤的指針也會不安分起來,發狂似的擺動。 隨著科技的進步,極光的奧秘也漸為人知,原來,這美麗的景象是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合作表演的作品。另外彗星的兩條尾巴中的離子彗尾(另一條被稱為塵埃彗尾)也由太陽風造成,當彗星靠近太陽時,周圍的氣體會被太陽風吹到後面,形成長長的離子彗尾。
  • 太陽表面只有5500攝氏度,而最外層日冕,卻超過10萬攝氏度!
    太陽的最外層日冕,溫度超過一百萬開爾文(10萬攝氏度),比太陽表面溫度只有5500開爾文(5500攝氏度)要高得多。此外,日冕非常活躍,會噴射出一股帶電粒子風,每年釋放出相當於月球質量百萬分之一的帶電粒子。其中一些粒子轟擊地球,產生極光,偶爾中斷全球通訊。天文學家正在努力回答關於日冕兩個重要、長期存在的相關問題:它是如何加熱到比表面熱得多的溫度?日冕是如何產生風的?
  • 太陽表面卻只有5500攝氏度,而最外層日冕,卻能超過10萬攝氏度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太陽的最外層日冕,溫度超過一百萬開爾文(10萬攝氏度),比太陽表面溫度只有5500開爾文(5500攝氏度)要高得多。此外,日冕非常活躍,會噴射出一股帶電粒子風,每年釋放出相當於月球質量百萬分之一的帶電粒子。其中一些粒子轟擊地球,產生極光,偶爾中斷全球通訊。天文學家正在努力回答關於日冕兩個重要、長期存在的相關問題:它是如何加熱到比表面熱得多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