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眾所周知,地球是一顆充滿生命的地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甚至還有地下鑽的生物。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地方,哪怕是一個角落,都擁有頑強的生命力。一直以來人類都在尋找外太空的生命,太陽上會存在生命嗎?
所謂生命,其實到底是什麼呢?從生物學的知識來解釋,繁殖與新陳代謝就是生命的標誌。生命之所以與其他的東西不一樣,主要的原因就是生命可以通過新陳代謝來維持生命體徵,有一個生物的過程,可以通過繁殖延續生命的存在,並且會對生命體外的刺激作出反應。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熱力學認為生命是一種低熵體。這裡當然不是我打錯字了,真的不是智商的商。最早是1854年克勞修斯提出了entropie的概念,由我國物理學家胡剛復在1923年將其翻譯成「熵」,並將這一概念引進國內。熵表示的是一個系統內部的紊亂程度。紊亂程度越高,熵也就越高。生命的特徵就是會利用環境中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減小自己的熵增。生命體並沒有和熱力學第二定律有矛盾,生命在減小熵增的同時,會導致外部環境的熵增增大。
通常我們能夠接觸到的物質只有三種狀態,分別是固態,液態以及氣態。一般來說,任何物質都沒有絕對的狀態,即使熔點再高物質,也能被融化成液體,甚至是氣體。但是它們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分子和原子之間的距離增加了而已。但是如果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不存在中性的原子,電子很容易就會擺脫原子的束縛,變成自由電子。科學家們這種狀態的物質成為等離子態。太陽的內核就像是一個壓力與溫度都非常高的火爐,那麼太陽上會存在由等離子態的生命嗎?
如果你記住了剛才所說的生命的定義,這裡等離子態的生命當然不是像人類一樣的大分子生物。等離子態在目前的條件下並沒有存在有機物的可能。但是太陽上有著比地球還強烈的磁場,等離子態由於帶電的原因受到磁力作用穩定地形成一個等離子態環,構成像原子一樣的生命體。根據新陳代謝的定義,等離子態環在磁場中也會存在新陳代謝。讓人以外的是,這種等離子態的生命長度可以達到幾千米,不過針對人類與地球的比例,幾千米對於太陽來說可能還沒有人那麼高。
除了處於主序恆星的太陽之外,恆星在其他時期還會存在等離子生命嗎?弗蘭克·德雷克是一名專業的天文學家,他認為太陽上的等離子體跟氣體差不多,但是對於已經死亡的恆星,中子星將內部核心通過引力坍縮固定在表面。原子核經過中子的交換,它會由於強引力的作用下被固定成「核分子」。讓人喜悅的是,科學家通過研究已經發現了這種核分子。不過它的性質十分地不穩定。即使存在,但也猶如曇花一現,壽命並不會太長。
在充滿未知數的太空裡,除了太陽高溫高壓的環境,還存在許多其他的環境,例如中微子輻射,光輻射或者其他能量的輻射。這其中是否也會出現類似的生命體呢?我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