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揭示了表面電磁波的拓撲起源!

2021-01-21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

在為波物理學幾個領域(包括麥克斯韋電磁學、拓撲量子態和等離子體/超材料)提供見解的研究工作中,科學家們已經表明,在經典麥克斯韋電磁學中獲得的均勻各向同性介質之間的界面上著名表面電磁波也有一個純粹的拓撲起源,類似於量子拓撲態。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形成於150年前,是物理學上的一大突破。它把電和磁結合起來,提供了包括光在內的電磁波最終描述,並預見了20世紀的相對論和場論。60多年前,科學家們發現電磁輻射不僅能在自由空間傳播,而且還能在金屬與空氣或玻璃等介質之間的界面上形成表面波。

博科園-科學科普:這促使了等離子體和超材料的發展,其中表面電磁波支撐了許多現象和有用的應用。表面波在現代物理學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是拓撲量子系統,它對微小的擾動和連續的變形具有很強的魯棒性。凝聚態量子系統中非平凡拓撲相的發現,以及拓撲不同材料之間界面拓撲表面模的存在,促使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誕生。現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 Cluster)從事開拓性研究的科學家證明:

在經典麥克斯韋電磁(Maxwell's電磁學)中獲得的均勻各向同性介質界面處的著名表面電磁波,也有一個純粹的拓撲起源,類似於量子拓撲狀態。這種新方法闡明了表面電磁波的起源,並解釋了為什麼這些波出現在介質參數之一(介電常數或磁導率)改變其符號的界面上。表面模態的數量由界面處改變其符號的體積-介質參數的數量決定,拓撲形式主義稱之為「體積-邊界對應」。Konstantin Bliokh說:在表面麥克斯韋波的拓撲描述和之前已知的拓撲表面模式之間有一個關鍵區別。

到目前為止,各種波系的拓撲性質和分類都依賴於哈密頓函數的數學性質。(能量)描述系統的算子,相反,麥克斯韋波的拓撲性質是由所謂的螺旋度算子來描述,螺旋度算子描述了圓極化電磁波的手性。因此理論也擴展了拓撲方法對其他波系的適用性。這表明拓撲分類不僅與哈密頓函數有關,而且與其它與守恆物理量對應的算子有關。研究工作為波物理學的幾個領域提供了新視角:麥克斯韋電磁、拓撲量子態和等離子體/超材料。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日本理化研究所參考期刊文獻:《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19-08397-6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界面超導體系與拓撲半金屬體系的表面電子-聲子相互作用研究獲進展
    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在凝聚態物理中極為重要,不僅與材料的熱力學、載流子動力學等宏觀物理性質密切相關,還在超導電子配對、電荷密度波的形成等微觀物理現象中起到重要作用。該系統將一個帶有特殊設計電磁透鏡組的電子束單色器與商業化的二維半球形分析器結合,可以同時探測到散射電子能量和動量的信息。該譜儀可以對表面元激發進行高分辨、高效率的測量,能夠給出電子、晶格及其集體激發的綜合信息,是研究低維材料體系電子-聲子等多體相互作用的利器。
  • 進展|界面超導體系與拓撲半金屬體系的表面電子-聲子相互作用
    該系統將一個帶有特殊設計電磁透鏡組的電子束單色器與商業化的二維半球形分析器結合,可以同時探測到散射電子能量和動量的信息。該譜儀可以對表面元激發進行高分辨、高效率的測量,能夠給出電子、晶格、及其集體激發的綜合信息,是研究低維材料體系電子-聲子等多體相互作用的利器。
  • 新絕緣體材質的發現,使得表面波在傳播上,取得了重大的進步
    從物理的角度來說,光可以說是在生活裡面最為常見的一種電磁波的表現形式,它其實不僅能夠在空中存在,同時它其實也是可以在具有引導電磁波的波導器裡傳遞的。又或者是在兩個介質層的交界處沿著界面進行傳播,這其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表面波。
  • 聲子晶體- 2018 Nature 外爾晶體中聲表面波的拓撲負折射
    在模數哥恩威並施之下,今天終於迎來了第一份投稿,貢獻了我們公眾號第二篇聲學類帖子(第一篇是Acoustics- 2018 PRL Comsol仿真單向「聲聚焦」和「聲透明」),作者是我的學長&師兄&老弟:小熊貓。小熊貓多年來一直關注於人工帶隙材料的理論研究,尤其在光子晶體、聲子晶體能帶計算方面頗有建樹,發表了多篇不錯的論文。
  • 遠離太陽表面的日冕,反而更熱,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
    博科園:本文為太陽物理學類終於破解太陽磁波然而,這與發生在太陽上的情況正好相反,太陽的外層比其表面的熱源更熱。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磁波將能量從太陽巨大的內部能量儲存庫(由核聚變提供動力)輸送到其大氣層外部區域。因此,了解磁波是如何產生並在整個太陽中傳播的,對研究人員來說非常重要。
  • 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遠離太陽表面的日冕,反而更熱
    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帶領一個國際團隊取得了開創性發現,即為什麼太陽的電磁波在從表面浮現時會增強和增長,這可能有助於解開太陽日冕如何保持數百萬華氏度溫度的謎團。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察表明,當電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它們的強度會增加,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觀測證據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 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研製成功
    此前,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該領域仍是空白,光學拓撲絕緣體的實驗研究僅局限於二維空間。據悉,在二維空間下,表面波傳播時只有一維單向的拓撲邊界態,而表面波在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中傳播時,其拓撲表面態表現為二維無質量狄拉克費米子。「實驗實現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十分重要,將推動該新興領域的發展。」《自然》匿名評審專家在評價該研究時說。
  • 拓撲絕緣體或構建光子「高速公路」
    1月10日,中新研究團隊通過聯合攻關,設計出一種特殊結構的人工電磁單元,構建出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首次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相關成果發布在《自然》上。  這條三維世界光子的「高速公路」為「Z」字形,但光子在傳播時,能夠無障礙地繞過「Z」形拐角。
  •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不過有科學家認為:探索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的奧秘的關鍵所在,應該要了解電磁波理論。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揭示了物質的形態與物質的實在性是意識的變現。哲學上,人生意義的剖析揭示了人類創造就是意識創造,人生需求就是意識需求。意識決定了物質,意識也決定了生命。
  • 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這項研究由浙江大學教授陳紅勝課題組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Baile Zhang、Yidong Chong課題組合作完成,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博士楊怡豪為論文第一作者,陳紅勝、Baile Zhang、Zhen Gao為共同通訊作者。
  • 科學網—拓撲絕緣體或構建光子 「高速公路」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 通訊員柯溢能)1月10日,中新研究團隊通過聯合攻關,設計出一種特殊結構的人工電磁單元,構建出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
  • 高性能S、C波段聲表面波微波延遲線
    1引言隨著晶片材料和半導體工藝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本文作者通過扇型結構聲表面波換能器的拓撲設計,晶片材料和製作工藝流程的優化設計,研製出S、C波段聲表面波(SAW)微波延遲線,它比聲體波(BAW)微波延遲線的結構、生產工藝流程更加簡單
  • 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讓一束光跑出「Z」形彎道
    「我們能讓光像流水一樣,在物體表面不發生散射,而像溪水流經石頭,順著石頭的形狀繞過去,繼續按照原來的傳播方向前進。」陳紅勝介紹,沒有散射光的情況下,人眼就識別不出物體了。  在科學家希望隱形的名單中,材料的雜質、缺陷佔據著重要位置。電磁波在光波導或者在介質交界面傳播時,「途中」遇到的雜質、缺陷,都能讓電磁波發生散射,導致傳輸效率下降。
  • 從電磁波中汲取能量
    這類晶片主要用於為手錶充電,或與一些移動中的設備綁定在一起使用;溫差型晶片是利用身體表面與外界環境的溫度差異發電。由於人體與周圍環境的溫差通常有限,大約能產生200毫伏左右的電壓,這適合那些可以在低壓情況下運轉貼近人體的電子設備;光能型晶片則利用光電效應,將太陽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目前,這類晶片已用在為大部分傳感器供電。磁能型晶片是利用電磁波發電。
  • 對屏蔽材料屏蔽電磁波的通俗理解
    當一束電磁波入射到一塊導電材料時,電磁波中磁場就會在導電材料的表面感應出電流,這個電流會產生一個磁場。電磁感應定律使我們有一個直覺,這就是這個被激發出來的磁場的方向與入射電磁波的磁場方向相反。事實也是這樣,因此這個感應磁場削弱了入射電磁波。
  • 電磁波來了(1855-1888)
    《電磁學通論》封面據此,1865年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麥克斯韋經過理論推演,認為電磁波只可能是橫向傳導波,並計算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同時,他的靈感促使自己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光是電磁波的一種形式。這揭示了光現象和電磁現象之間的聯繫。麥克斯韋將這些理論的論證和推導結論整理成冊,於1873年出版了科學名著《電磁學通論》(Treatise o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系統、全面、完美地闡述了電磁場理論。
  • 「舒曼共振」揭示太陽系的起源
    地球上每秒都會出現約50次閃電,這些閃電釋放的電量凝聚在一起變得更強,形成了環繞在地球周圍的電磁波,並創造出地面和距地面大約95千米大氣層中的低電離層之間的脈衝。這種電磁現象被稱為「舒曼共振」,以前舒曼共振只在地球表面觀測到過,直到2011年,科學家們發現用美國空軍的通信/導航中斷預報系統(C/NOFS)衛星上的矢量電場儀器(VEFI)同樣可以觀測。
  • 可見光不屬於電磁波
    人們總是在問:為什麼在整個電磁波頻譜系列範圍裡,同樣是電磁波,一個能成為可見光而其它則不能,原因何在呢?本文就此問題展開一下理論探索。因而,相對於電磁波而言,它只能被物體反射而不能穿透物體。 可見光的特點是:光電子的可反射性。我們應該知道,只有能被物體反射的光子,才能把物體的外貌反射進我們的眼睛、視網膜和枕葉視覺皮層,並從中獲得對該物體的表面存在感覺。而電磁波恰恰相反。電磁波因為能夠深入或穿透物體,所以電磁波介質的電子往往一去不回。
  • 調控電磁波於股掌之間丨瑞中校友何瓊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瑞安中學校友何瓊憑藉參與「超構表面對電磁波的調控」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何瓊是瑞安中學1997屆畢業生,先後在中國海洋大學、法國格萊諾貝爾第一大學、法國巴黎第六大學、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求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 取出拓撲絕緣體表面態
    這裡,無非是要表達,在很多情況下揭示基礎科學概念與現象與實際造福社會之間的距離其實很遙遠。看到了不古之象,就想當然以為馬上即可鴻達世界、澤被人間,其實是不現實的。我們說「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就一件事情的充要條件,在這裡,「天時喻指發現、地利喻指需求、人和喻指有效的行動」。一個新的效應要付諸應用,其實也還要克服萬水千山。缺少其中一個環節,一項有價值的基礎科學效應付諸應用會變得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