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層頂磁場重聯的低混雜波研究獲進展

2020-11-09 今日科學

由於地球磁層、磁鞘等離子體和磁場環境的差異,在地球磁層頂發生的磁場重聯通常表現為非對稱重聯。非對稱重聯的較多特徵與對稱重聯不同,其中之一即表現為低密度磁層一側的低混雜波。這些低混雜波是由重聯非對稱性相關的密度梯度所帶來的低混雜漂移不穩定性,或磁鞘離子由於有限迴旋效應進入磁層帶來的修正雙流不穩定性所激發。低混雜波被認為是磁層頂三維非對稱重聯的一個基本特徵,它們為磁場重聯提供反常電阻,並對磁鞘等離子體向磁層的擴散輸運有顯著貢獻。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赤團隊成員副研究員唐斌斌、李文亞與國內外合作者,利用MMS衛星在一個磁層頂非對稱引導場重聯事件中發現,低混雜波可以存在與重聯的磁層一側,也可以出現在重聯的磁鞘一側。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在非對稱引導場重聯中,由於Hall磁場和引導場的疊加,重聯一側出流區內的磁場會顯著增強。為了保持壓力平衡,出流區的等離子體密度會降低,繼而在重聯的磁鞘一側形成等離子體的密度梯度(圖1)。這個密度梯度會為低混雜漂移不穩定性提供自由能從而激發低混雜波。在實際觀測中MMS1、3和4三顆衛星觀測到明顯的低混雜波動現象,但是MMS 2衛星並未觀測到明顯的低混雜波動。這是由於等離子體密度梯度在遠離重聯x線(x-line)的出流區下流會逐漸變得不明顯,低混雜波因此較難增長——這也是低混雜波在重聯磁鞘一側較少被觀測到的原因。從重聯磁鞘側壓力梯度存在性的角度來看,低混雜波在有引導場的磁層頂磁場重聯中應該表現得更顯著。

觀測到的低混雜波沿著電子運動方向(電子的電場漂移和梯度漂移方向相同)傳播,這與非對稱引導場重聯中x線的抗磁漂移方向一致。由於低混雜波的相速度大於x線的漂移速度,當低混雜波傳播到重聯x線附近後物理過程值得進一步關注。同時,低混雜波還能夠有效引起等離子體從磁鞘到重聯出流區的擴散輸運,從而有助於深入理解重聯過程中的物質傳輸過程。

相關焦點

  • 磁層頂磁場重聯的低混雜波研究
    由於地球磁層、磁鞘等離子體和磁場環境的差異,在地球磁層頂發生的磁場重聯通常表現為非對稱重聯。非對稱重聯的較多特徵與對稱重聯不同,其中之一即表現為低密度磁層一側的低混雜波。這些低混雜波是由重聯非對稱性相關的密度梯度所帶來的低混雜漂移不穩定性,或磁鞘離子由於有限迴旋效應進入磁層帶來的修正雙流不穩定性所激發。
  • 磁層頂迴旋各向異性電子分布函數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唐斌斌、李文亞、研究員王赤等同瑞典空間科學研究所(Uppsala)、美國Goddard飛行中心和其它機構的科研人員一起利用MMS衛星數據報導了一個磁層頂非重連電流片中的迴旋各向異性電子分布函數的觀測事件。
  • 科研動態 | 磁場重聯出流區中的電子雙流不穩定性研究取得進展
    磁場重聯被認為是太陽風物質能量進入地球磁層的最重要方式,但長期以來由於觀測手段的限制,人們對其中的具體物理過程依然缺乏了解。
  • 磁場重聯可能是罪魁禍首
    中、奧、美三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金星上首次發現的磁場重聯現象,可能是導致這顆星球缺水和高溫的重要原因——該成果刊登在最新出版的《科學》雜誌上,並被列為「亮點文章」。  所謂「磁場重聯」,是指當太陽風(太陽向外噴射的高速帶電粒子流)「刮」向本身有磁場的行星如地球時,如果二者磁場的磁力線方向相反,就會發生磁力線交叉、瞬間斷開、再重新聯結等現象。當這一現象發生時,磁場重聯區域的帶電粒子被加熱、加速,太陽風的部分能量進入地球磁層,從而造成空間天氣變化,如地球磁層亞暴、極光等。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空間天氣的研究、建模和預報有了長足進步。特別是在基本物理過程,如太陽風的加熱、加速、磁重聯、粒子加速等研究方面有了重大進展;有關太陽、行星際、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近20種重要空間天氣建模研究取得進展,並向業務化需求過渡。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空間天氣的研究、建模和預報有了長足進步。特別是在基本物理過程,如太陽風的加熱、加速、磁重聯、粒子加速等研究方面有了重大進展;有關太陽、行星際、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近20種重要空間天氣建模研究取得進展,並向業務化需求過渡。
  • 捕捉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攻防」全景
    幸運的是,地球大氣之外的地球磁層撐起了一把「保護傘」。地球磁層可以使大量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偏轉方向,對地球生物、人造衛星和空間站等形成有效的保護。  如果沒有「保護傘」,地球大氣將被太陽風吹走,液態水也難以保存。「用科學的語言來講,這把傘主要指『磁層頂』,即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分界區。通過研究,我們知道『保護傘』是存在的,但對於它的整個形貌並不清楚。」
  •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但是在極端太陽風條件下,磁層頂會壓縮至同步軌道以內。這將導致同步軌道衛星故障風險大大增加。過去對磁層頂位置的研究僅考慮太陽風動壓及行星際磁場等外部驅動因素。為了預測磁層頂的位置及位形,研究者們基於不同的磁層頂穿越事件的資料庫建立了大量的磁層頂經驗模型。但所有這些模型都只是針對當前的地磁場強度所建立。
  • 中國學者發現太陽磁通量繩內部的磁場重聯
    來源:科技日報我學者發現太陽磁通量繩內部的磁場重聯科技日報合肥8月18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研究團隊,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符慧山教授合作,在磁場重聯的磁能耗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我學者發現太陽磁通量繩內部的磁場重聯
    科技日報合肥8月18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研究團隊,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符慧山教授合作,在磁場重聯的磁能耗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次發現磁通量繩內部的磁場重聯
    中國科大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研究團隊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符慧山教授合作,在磁場重聯的磁能耗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MMS衛星高解析度觀測資料,首次發現在磁場重聯產生的磁通量繩內部絲狀電流中,可發生次級重聯並導致磁能的快速耗散。相關結果8月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磁場重聯是一種基本的等離子體物理過程。
  • 「磁場重聯」理論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磁場重聯是空間物理中的經典問題,它是太空等離子體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物理過程。太陽耀斑的爆發、日冕物質拋射的形成、太陽風-行星磁層在邊界層的相互作用、行星磁尾蓄積能量的爆發等等,都是磁場重聯的不同表現形式。磁重聯觸發通常在很小的重聯區,但對宏觀系統有全球尺度的影響。重聯區的物理機制緊密關係著磁場重聯的本質問題,2015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大型科學衛星 MMS星簇, 首要科學目標就是磁場重聯區裡的物理機制。
  • 空間中心等發現行星際激波作用下的磁層-地表磁場響應鏈現象
    深入研究磁層-電離層系統對行星際激波的響應過程在空間物理學研究及空間天氣預報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行星際激波作用於磁層後會壓縮磁層,因而向陽側磁場總是增強,但是在夜側磁層,磁場則既可以表現為增強也可能減弱,即磁場正負響應區並存。
  • 找到電子動力學觸發地球磁尾磁場重聯證據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團隊與歐美多位科學家合作,結合磁層多尺度衛星高解析度觀測資料和數值模擬,找到了電子動力學觸發地球磁尾磁場重聯的證據。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第一個詳細模型誕生:揭開水星磁化風和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
    ​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也是太陽系中兩顆具有全球磁場的巖態行星之一,可以屏蔽宇宙射線和太陽風。現在,由普林斯頓大學太陽物理中心的物理學家董傳飛(音譯)和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物理學家董傳飛領導的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第一個詳細模型,描述了磁化風和圍繞水星磁場或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火星周圍的更強磁場。
  • 磁場可以轉化為能量?NASA最新研究成果,磁重聯現象成為焦點話題
    根據中科院科學家的介紹,磁重聯過程可以改變磁場的拓撲形態,釋放磁場能量,使得等離子體能量急劇升高,並產生高速的粒子噴流,從而使行星磁層變得不穩定,觸發磁層亞暴以及磁暴,導致極光等現象的爆發。這個過程,主要發生在磁層頂區域。磁層頂區域在哪呢?就是行星磁層和太陽風的交界處,這裡就叫磁層頂。也就是說,任何有磁場的行星都有磁層頂區域,也就可以發生磁重聯現象。
  • 磁場可以轉化為能量?NASA最新研究成果,磁重聯現象稱為焦點話題
    根據中科院科學家的介紹,磁重聯過程可以改變磁場的拓撲形態,釋放磁場能量,使得等離子體能量急劇升高,並產生高速的粒子噴流,從而使行星磁層變得不穩定,觸發磁層亞暴以及磁暴,導致極光等現象的爆發。這個過程,主要發生在磁層頂區域。磁層頂區域在哪呢?就是行星磁層和太陽風的交界處,這裡就叫磁層頂。也就是說,任何有磁場的行星都有磁層頂區域,也就可以發生磁重聯現象。
  • NASA 首次觀測到磁場重連,太空天氣預報要實現?
    這項由美國馬裡蘭大學物理學家帶領進行的研究展示了美國宇航局磁層多尺度探測(Magnetospheric Multiscale, 簡稱MMS)項目的結果,包括細節研究地球太陽磁場的相互作用。這項研究還揭露了對名為磁場重聯現象的首次直接細節觀測。磁場重聯是指磁場線匯集在一起、打破和重連以朝不同方向移動,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大量能量。
  • 空間中心解讀行星際磁場南向期間Kelvin-Helmholtz渦旋
    ,以全新的視角解讀磁層頂邊界層Kelvin-Helmholtz渦旋的觀測特徵。來自於磁鞘的速度剪切在磁層頂激發了Kelvin-Helmholtz不穩定性,引起的Kelvin-Helmholtz渦旋結構沿著磁層頂向尾向傳播,從而使衛星周期性的穿梭於磁層頂兩側,形成周期性的多次磁層頂穿越信號。衛星所觀測到的具有顯著旋轉特徵的速度場表明了渦旋的存在,所觀測到的電場的旋轉特徵則表明了磁層頂由於渦旋結構而被扭曲的特點。
  • 地球磁尾磁場重聯由電子動力學觸發證據找到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的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研究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盧三博士和其他多家歐美科研機構,在地球磁尾磁場重聯觸發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結合MMS(磁層多尺度衛星)高解析度觀測資料和數值模擬,發現了地球磁尾磁場重聯由電子動力學觸發的證據。相關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