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場可以轉化為能量?NASA最新研究成果,磁重聯現象成為焦點話題

2020-10-18 科學求知之者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我們知道,物質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這個過程遵循著E=m·c^2。這個過程,如今已經被科學家所接受,甚至是理所當然的常識了。

不過,近些年來,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更神秘的現象,可以讓磁場「湮滅」,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這個神秘的現象,就是磁重聯現象。那麼,磁場究竟是怎樣」湮滅「的呢?磁重聯究竟是什麼現象呢?

不尋常的耀斑

2003年10月底,全世界的科學家們嚴陣以待,準備接受來自太陽的挑戰。這段期間,人類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劇烈的一次太陽耀斑,就這樣爆發了。

耀斑,是太陽活動的一種,指的是太陽表面局部區域突然釋放大量能量的爆發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電磁輻射伴隨著各種微觀粒子,射到太空中,波及範圍極遠,對人類的電子設備會造成巨大的影響甚至破壞。

為了保護還在太空中的太空人,地面人員命令他們躲到國際空間站專門防輻射的區域。可是,還暴露在太空的衛星就倒黴了,即使採取了暫時關閉的措施,但很多衛星仍然難逃永久性破壞的命運。

對於地球上的人們來說,有了地磁場的保護,還算是相對安全。可是,瑞士南部仍然因此而導致電力系統出現問題,5萬戶居民因此斷電。

導致這個結果的,正是磁重聯現象。

什麼是磁重聯

所謂磁重聯現象,其實看名字就明白了,就是磁場、或者說磁力線發生斷裂,然後重新連接的過程。

這個過程聽起來就那麼詭異——場還能斷?沒錯,就是這麼詭異。

根據中科院科學家的介紹,磁重聯過程可以改變磁場的拓撲形態,釋放磁場能量,使得等離子體能量急劇升高,並產生高速的粒子噴流,從而使行星磁層變得不穩定,觸發磁層亞暴以及磁暴,導致極光等現象的爆發。

這個過程,主要發生在磁層頂區域。磁層頂區域在哪呢?就是行星磁層和太陽風的交界處,這裡就叫磁層頂。也就是說,任何有磁場的行星都有磁層頂區域,也就可以發生磁重聯現象。比如下圖,就是當初卡西尼號探測器捕捉到的土星磁重聯現象。

磁重聯和太陽活動的關係

當然,磁重聯也不是只有磁層頂可以發生。目前來說,科學家認為太陽內部也會發生磁重聯現象,由於重聯區磁場與等離子體的解耦效應,磁重聯會表現為反向平行磁力線先相互靠近「斷開」再「重新連接」的現象。這其中磁力線的斷開過程,也可以看作是磁力線之間的湮滅,因此磁重聯現象又被稱作磁場湮滅。

重新連接後,富餘的磁場能量就會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動能、熱能等),釋放出去。這些能量衝破太陽大氣,就形成了日冕、耀斑等各種太陽活動。

當這些太陽活動所輻射的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來到行星的磁層頂時,就會形成行星的磁重聯。其實,磁重聯的過程也可以簡單地來理解,比如NASA做的這張動圖:

在地球上,我們如何運動可能更多的是取決於重力。而在地球上空,這些微觀帶電粒子的運動方式,則要由磁重聯現象說了算。

磁層頂發生的磁重聯現象,也不是只會導致不好的結果。科學家認為,地球絕美的景觀——極光,也很有可能是磁重聯導致的。

而當我們觀看極光的時候,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是地球磁場為了保護地表生物而與太陽風進行的搏鬥。正是它與太陽風產生的磁重聯,讓太陽輻射的粒子無法傷害生物。極光,就是這場搏鬥過程中的「火花」,也是地球給生物的溫柔。

相關探測器

由於磁重聯是個相對比較新的研究領域,所以世界上的相關探測器也並不很多。最著名的一個,就是NASA的磁層多尺度任務(Magnetospheric Multiscale Mission,簡稱MMS)。

2015年,NASA在佛羅裡達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了四顆衛星,這些衛星就是執行MMS任務的主要武器。據介紹,這4顆直徑3米、高1米的八角形小衛星(天線在太空中展開,其長度可達60米),攜帶著相同的等離子分析儀、高能粒子探測儀、磁力計、電場儀器以及防幹擾設備,以4.5英裡的間距分布,收集相關信息,提供給地面的科學家。

剛發射的時候,四顆衛星在地球上空4.35萬英裡上空盤旋,後來由GPS導航控制調整到11.63萬英裡,約合18.7萬公裡,幾乎是地月距離的一半了,它們也是目前世界上飛得最高的繞地球人造衛星。

我國科學家也有對磁重聯現象進行研究,不過據我了解,還沒有像NASA的MMS這樣的設備。同時,和MMS專注於對地球磁場的研究不同,我國科學家對太陽內部的磁重聯現象研究得比較多(根據我所了解的信息)。

未來研究

至少從目前來看,MMS任務還是人類探索磁重聯的最重要渠道。儘管很多科學家已經開始用計算機進行模擬,也有些科學家觀測其他天體的磁重聯現象,但都沒有從太空中看來得直接。不論是相關研究人員,或者選擇該方向研究的學生,都以參考MMS的數據為主。

從50多年前有一點磁重聯概念的端倪,到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初窺其門徑,再到現在的MMS任務,人類已經越來越重視磁重聯現象了。它不僅是解釋太陽活動的最佳候選者,也是地球保護人類和地表電子設備免受太陽輻射傷害的關鍵,因此,磁重聯的研究對於人類來說至關重要。

可是,不得不承認,人類對於磁重聯現象的了解還非常有限,比如磁場能量究竟是怎樣轉化成其他形式能量的,以及其他很多問題,目前仍是未解之謎。從事該研究的科學家們,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好在,MMS的工作狀態還很好,原本只有2年計劃壽命的四顆衛星,如今已經多工作了3年。而據NASA的科學家介紹,只要控制得好,它們的能源足夠支持它們工作20年。

同時,隨著其他國家陸續加入該領域的研究,相信磁重聯現象的謎題,早晚會被揭開。屆時,不僅電磁學可以大幅發展,而且人類也可以找到一個有效的辦法,再也不用擔心太陽輻射對我們的影響了。而且,由於磁重聯現象也會出現在黑洞附近,到時候人類可以通過新的方式,來探測黑洞的秘密。

相關焦點

  • 磁場可以轉化為能量?NASA最新研究成果,磁重聯現象稱為焦點話題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我們知道,物質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這個過程遵循著E=m·c^2。這個過程,如今已經被科學家所接受,甚至是理所當然的常識了。不過,近些年來,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更神秘的現象,可以讓磁場「湮滅」,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這個神秘的現象,就是磁重聯現象。那麼,磁場究竟是怎樣」湮滅「的呢?磁重聯究竟是什麼現象呢?
  • 觀察類星體3C279,黑洞噴流通過磁重聯過程補充能量
    說到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大家想到最有名的成果可能是第一張黑洞直接成像,不過EHT團隊之一今年其實帶來了另項有趣的黑洞研究:發現噴流在距離黑洞1,000倍以上的距離突然變亮,中間仿佛隔著條無形信道。現在最新分析指出,黑洞噴流突然增強顯現,應與磁重聯現象有關。
  • 觀察類星體3C279,黑洞噴流通過磁重聯過程補充能量
    說到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大家想到最有名的成果可能是第一張黑洞直接成像,不過EHT團隊之一今年其實帶來了兩項有趣的黑洞研究:發現噴流在距離黑洞1,000倍以上的距離突然變亮,中間仿佛隔著條無形信道。現在最新分析指出,黑洞噴流突然增強顯現,應與磁重聯現象有關。
  • 科學家研究地球磁場 磁力線重新排現象
    2014年4個探測器將組成一個監測網,研究從太陽延伸至地球甚至更遠深空的磁場結構。這就是磁層多尺度(MMS)任務。www.planetsdaily.com 地球探索  無論是一個巨大的太陽耀斑還是一個漂亮的藍綠色極光,這些空間中有趣現象的發生都可以歸結為磁重聯現象的影響。當磁場線發生重新分布時,就能產生能量爆發,可相當於幾兆噸的TNT能量釋放。
  • 連時空都被迫旋轉,發現黑洞通過磁重聯,為類星體噴射流供能
    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有一個黑洞,黑洞具有難以想像的巨大質量,因此可以吸引物質、氣體甚至光。但它們也可以以等離子射流的形式發射物質:一種從星系中心噴出具有巨大能量的等離子束,等離子射流可以延伸到數十萬光年的遙遠太空。當這種強烈的輻射被發射出來時,黑洞仍然是隱藏的,因為它附近的光線被強烈地彎曲,即事件視界,導致了黑洞「陰影」的出現。
  • 磁重聯擴散區動力學過程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奧地利科學院空間研究所,在磁重聯擴散區內部動力學過程及其能量釋放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證實了磁重聯擴散區內部多磁通量繩相互作用並最終演化為湍流的物理過程
  • JGR:磁重聯和偶極化過程驅動木星的晨爆和極光注入現象
    根據極光形態和發生位置等特徵,該現象被命名為木星極光晨爆(Auroral Dawn Storm)。雖然木星晨爆事件被發現至今已有20多年,其物理機制依然不清楚。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木星晨爆事件對應的磁層觀測,因此很難判斷木星晨爆事件是由何種磁層過程所驅動。
  • 美國4顆衛星呈陣列飛行,發現地外神秘磁重聯現象!或解決大難題
    而掌握太陽風暴襲擊地球的規律以及能量的流向是天文物理學界最大的難題之一。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對地球籠狀磁場進行了大量研究,掌握了磁場線與帶電粒子間的作用規律,但由於磁鞘區域太過波動,研究存在許多困難,因此很難準確模擬它們是如何與太陽發射出的高能帶電粒子相互作用的規律。
  • 【科技日報】雲南天文臺首次觀測到日冕滑動磁場湮滅新證據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使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的高分辨觀測數據,首次報導了日冕中扇面—脊磁場位形下圓形耀斑帶的來回滑動運動現象,並闡明了這種運動所反映的精細物理過程。最新一期國際天文學雜誌《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研究確定了湍流對太陽耀斑中等離子體加熱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確定了湍流對太陽耀斑中等離子體加熱的作用,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湍流在爆發性太陽耀斑中加熱等離子體的作用」,發表在最近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圍繞太陽爆發的物理本質問題,建立了太陽爆發的解析模型。物理學家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通過求解磁流體力學方程組,幫助理解太陽爆發過程。磁流體力學,英語:Magnetohydrodynamics,簡稱:MHD,是研究等離子體和磁場相互作用的物理學分支,其基本思想是在運動的導電流體中,磁場能夠感應出電流。
  • 耀斑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於12月13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太陽耀斑是太陽上劇烈的爆發活動之一,這些劇烈的太陽爆發活動可能導致災害性空間天氣的產生,研究耀斑的觸發機制對太陽耀斑的預測有重要的意義。發生在活動區的同一位置、具有相似拓撲結構的耀斑被稱為相似耀斑。
  • 又進步啦:最新研究揭示了太陽耀斑,再一次完善教科書上的模型!
    研究人員使用了佛蘭芒超級計算機和一種新的物理模型組合。太陽耀斑是太陽表面的爆炸,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相當於一萬億顆「小男孩」原子彈同時爆炸。在極端情況下,太陽耀斑可以使地球上的無線電連接和發電站癱瘓,同時太陽耀斑也是基於令人驚嘆的太空天氣現象。
  • 物理所等在實驗室中利用強雷射模擬對日地磁場活動
    地球磁場保護著地球免受來自太陽及宇宙深處的高能射線的侵害。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作用,會造成地磁場由於壓縮拉伸甚至交叉而發生重聯過程,導致磁場拓撲結構的改變並以高能粒子與射線的形式釋放出巨大能量。對磁場重聯物理過程的研究對人類的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 日冕物質拋射及其對地有效性研究獲系列成果
    耀斑發生時,強烈的輻射可以覆蓋從γ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到射電波整個電磁波譜。 CME是太陽低日冕中的物質瞬時向外膨脹並噴射的現象。一個大的CME可含有10億乃至百億噸物質,這些物質被加速到每秒幾百甚至上千公裡。太陽活動最大年,太陽每天產生大約6 次CME,而活動最小時,大約每2天產生1次。
  • 日冕磁場衰變與太陽耀斑爆發
    因此,太陽耀斑的相關研究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焦點。 太陽耀斑能量的存儲和釋放過程是重要問題。標準太陽耀斑模型假設磁能是在日冕磁場中通過磁重聯釋放出來的,但日冕磁場無法直接測量,只能通過間接方法。傳統方法是對觀測的光球層磁場進行外推,該方法雖然可以獲得量化的結果,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如外推法無法在足夠短的時間尺度上對局部磁場的動態變化進行量化。
  • 日本科學家成功利用極強的雷射爆炸在等離子體內部產生磁場重聯
    該研究可能會使黑洞等天文天體的X射線發射理論更加完整。 被黑洞吞噬的物質除了受到極端的引力外,還可能受到強烈的熱量和磁場的衝擊。等離子體是比固體、液體或氣體更熱的第四種物質狀態,它是由帶電的質子和電子組成的,這些質子和電子的能量太大,無法形成中性原子。相反,它們在磁場的作用下瘋狂地跳動。
  • 雲南天文臺發表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進展綜述
    在太陽黑子精細結構及震蕩、光球米粒動力學演化、小尺度磁重聯、太陽暗條形成和爆發、太陽耀斑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太陽黑子是太陽光球上最明顯的活動體,其動力學演化一直是太陽物理學家關注的重點,基於NVST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太陽黑子中存在1分鐘震蕩及其他各種震蕩特徵,研究了太陽黑子本影亮點的動力學參數等。
  • 中考物理磁場、電磁波、能量專題總結
    在初中物理知識中,磁場、電磁波、能量這部分內容在中考理科綜合試卷中佔有相當的分值,是中考物理總複習的重要內容。同時,這部分內容也是高中物理的重點內容,學好了這些內容,也能夠為高中物理打下很堅實的基礎。另外,磁場、電磁波、能量這些內容之間也可以「互相交織」。
  • 能量是如何從太空中混沌電磁場轉化為太陽風的
    北京時間3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研究人員直接測量到能量如何從太空中混沌電磁場轉化為太陽風。之前科學家認為,「朗道阻尼(Landau damping)」過程負責給太陽風中的電子提供能量,並使星際空間溫度升高。目前來自美國宇航局人造衛星觀測數據已測量到該過程,並證實了該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