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首次觀測到磁場重連,太空天氣預報要實現?

2020-11-23 IT之家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你可能不會每天都想到地球的磁場,但它和水一樣對我們的生命至關重要。地球磁場提供了一個隱形屏障,保護我們不受到太陽磁場外層噴射出來的帶電粒子流影響。現在一項最新研究調查了地球和太陽磁場產生的磁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這是朝增加我們對空間天氣的理解邁出的重要一步。

這項由美國馬裡蘭大學物理學家帶領進行的研究展示了美國宇航局磁層多尺度探測(Magnetospheric Multiscale, 簡稱MMS)項目的結果,包括細節研究地球太陽磁場的相互作用。這項研究還揭露了對名為磁場重聯現象的首次直接細節觀測。磁場重聯是指磁場線匯集在一起、打破和重連以朝不同方向移動,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大量能量。

「想像一下兩輛火車在單獨的軌道上相向而行,但火車在最後一分鐘改變至相同的軌道。」研究合作作者、馬裡蘭大學物理學教授詹姆斯·德雷克(James Drake)這樣說道。「每一個軌道代表了兩個相互作用磁場之一的磁場線,而軌道轉換則代表重聯事件。產生的結果是重聯點釋放出能量,就像彈弓一樣。」證據顯示重聯是很多事件,例如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磁暴和美麗的極光現象背後的驅動力量。本周初發表的另一項單獨研究顯示磁場重聯是緩慢太陽風背後的機制。在過去五十年研究人員試圖在實驗室和太空裡研究重聯,但MMS是第一個直接觀察到重聯是如何發生的項目。

「單是看MMS的數據就不可思議。這種細節程度允許我們觀察曾經是一片模糊的事物,」德雷克教授道。「重聯事件發生時間間隔為三秒,這利用歐洲航天局(ESA)的集群2號(ClusterII)衛星幾乎是不可能觀察到的。但MMS數據的質量真是令人興奮,還會不會有另一個像這樣的項目還很難說。」

單是細節觀察重聯就已經是重要的裡程碑,但這項工作尚未結束。MMS項目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確定磁場線是如何短暫斷裂,繼而促使重聯和能量釋放的發生。理解重聯事件過程中電子的行為將幫助科學家們修訂對重聯是如何發生的更精確的描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將揭示重聯是否以整齊有序的過程發生,還是狂暴、類似風暴的能量粒子漩渦。

重聯現象物理學的清晰描述將推動我們更好理解空間天氣,包括太陽耀斑和磁暴是否遵循某種可預測的樣式,就像地球上的天氣一樣。重聯還將幫助科學家理解其它更有能量的天體物理學現象,例如磁星,一種具有異常強大磁場的中子星。

「理解重聯將有助於解答太陽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裡的一系列科研問題,」助理研究科學家馬克·斯維斯塔克(Marc Swisdak)博士這樣說道,他合作分析了MMS數據。「地球磁場邊緣是一個絕佳的測試實驗室,因為它是唯一一個宇宙飛船可以飛經的磁場重聯發生的區域。」

相關焦點

  • 太空時代的「天氣預報」——空間天氣要怎麼報?
    天氣預報,想必大家都知道,每天出門前可能很多人都會打開天氣預報看一看,以便準備一天的著裝安排及出行計劃。但是,「空間天氣」卻鮮少有人提及。此時你是不是有點疑惑:在茫茫宇宙中,也會有天氣存在嗎?會對地球有影響嗎?要怎麼預報它呢?
  • 人類首次360度觀測太陽,發現影響太空天氣的行星波
    論文的主要作者,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Scott McIntosh表示,這種在太陽上發現的磁化的羅貝波,使將來更準確地預報空間天氣成為可能。因為在歷史上,科學家只能從地球這個角度來觀測和研究太陽,但對於地球,我們卻能利用太空中的衛星從無數個角度來觀測。 但在2011年到2014年,科學家終於有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機會,對太陽大氣做一次「全身檢查」。
  • 「月球之門」儀器,為阿耳特彌斯太空人提供天氣預報
    文章簡介:太空人在太空裡如何獲取天氣情報呢?月球網關儀器可解決太空天氣預報的難題,它將採用電離輻射測量方式突破難關。 無論人們去哪裡旅行,他們在出發前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都是,天氣將是怎樣的。
  • 觀測數據與天氣預報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從簡單的溫溼度計到複雜的能見度儀,從藍天中的探空氣球到大海上的浮標站,從矗立在地面的天氣雷達到遊弋於太空的氣象衛星,各種各樣的氣象觀測手段織成了一張精密的大網,忠實記錄著氣象數據。而這些寶貴的數據,正是預報員用以製作天氣預報的第一手材料。
  • 如何給太陽做「天氣預報」?這篇文章講清楚了!
    類似於地球的風雨雷電,太陽也有自己的「天氣變化」。因此,太陽物理學家們希望能預報太陽活動,在太陽劇烈活動前做好應對。 要想了解太陽的活動,一個重要的觀測對象就是太陽風。去年8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了「帕克」太陽探測器,在超近距離下觀測了太陽風,首批研究成果被總結成4篇論文,於今年12月4日在頂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雜誌發表。來看看,太陽上的天氣什麼樣?
  • MIT太空天氣預報軟體模型贏得國家資金
    從新英格蘭到澳大利亞,街上的人們都駐足仰望,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後來人們才知道,這樣的美景原來是一場災難。那時候全世界賴以通訊的電報系統大面積被擊垮。一些電報發報員在收發電報操作的時候遭到電擊,另一些人看到電纜塔上冒出火花。電報通訊中斷了幾天。這是有歷史紀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太陽風暴事件。
  • 美媒:NASA觀測到太陽大氣層出現巨大「黑洞」 景象壯觀
    美媒稱,在太陽的大氣層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黑色「洞孔」,從而使太陽風可以快速吹入太空。這是一種平常的事件,但卻是一種看起來壯觀的現象。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22日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11月20日對外發布了該局的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在11月8日拍攝到的該日冕洞的紫外線圖片。據NASA同時發表的一份聲明稱,由於太陽動態磁場的作用,在其上方大氣層即日冕中可能出現巨大的洞孔。正如磁場的扭結和彎曲可能引起太陽黑子和太陽耀斑一樣,它們同樣可能在日冕上造成暫時的洞孔。
  • 自動化觀測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不知您發現沒有,如今的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了。摸透老天爺的「暴脾氣」,先得觀察清楚老天爺的習性,其中最基礎的手段便是觀測。不久前,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實現自動化的消息被人們廣泛關注。那麼,是什麼催生了自動化氣象觀測?
  • 對太陽進行「天氣預報」?!難道太陽上會下雨嗎?
    天上的衛星、地面的臺站,數不清的儀器在監測著太陽,人們可以藉此預測不同太陽活動變化對地球空間的影響及程度,這就是針對太陽的「天氣預報」。  太陽「天氣」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如何進行預報呢?  太陽天氣 關鍵看黑子  太陽黑子是人們最早觀測到的太陽活動現象。
  • 氣象部門觀測日食,是跨界嗎?有種「天氣」,很特殊!
    殊不知,在地表20至30公裡以外的高空和在千萬公裡的太空,空間天氣也會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當然,宇宙空間中並沒有大氣。因此,空間天氣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天氣,主要是指太陽活動對地球,以及近地區域所造成的影響。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次發現磁通量繩內部的磁場重聯
    中國科大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研究團隊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符慧山教授合作,在磁場重聯的磁能耗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MMS衛星高解析度觀測資料,首次發現在磁場重聯產生的磁通量繩內部絲狀電流中,可發生次級重聯並導致磁能的快速耗散。相關結果8月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磁場重聯是一種基本的等離子體物理過程。
  • 太空裡也有天氣?地球外的太空人也需要看「天氣預報」嗎?
    地球僅僅吸收了太陽釋放總能量的二十億分之一,從太陽輻射出的光、帶電粒子幾乎可以遍及整個太陽系,這些物質的變化湧動就形成了「太空中的天氣」,也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空間天氣。由於太陽耀斑產生的光能以光速傳播,因此預測太陽耀斑並不是很容易,當你在地球附近觀測到它發生時,它的能量就已經傳播到地球周圍的空間了。
  • 漲知識|空氣品質預報、重汙染預警和天氣預報操作有啥不同?
    原因是臨時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市環保局在調研中被該學生「怒懟」:空氣汙染預警你們不能提早一點發布嗎?她希望「空氣汙染預警能夠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未來7天。那麼,空氣品質預報、重汙染預警和天氣預報在操作上有何不同?空氣汙染預警最早能提前幾天?準確性多高?
  • 科學家已能提前20小時預報太空災難天氣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驚人進步,現在連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爆發都還預測不準,科學家們就已經能夠空前準確地預測太陽X級耀斑何時爆發,威力多大了,而且還可以提前到20個小時以上,讓我們有充裕的時間來應對太空災難「天氣」的襲擊。
  • 太空也有「天氣預報」嗎?「下雨」了衛星要打傘嗎?
    日常生活離不開天氣預報空間天氣主要受太陽風的風速和密度、以及太陽等離子體帶來的行星際磁場三者的影響。隨著航天活動增多及其相關應用的推廣普及,空間天氣這種太空中的「陰晴雨雪」,對人類社會的正常運作產生的影響正與日俱增。同時,空間天氣還能對電網造成破壞性幹擾,從而對社會運行所依賴的基礎設施產生巨大的影響。
  • 在太陽表面首次發現奇特磁暴
    美國航天局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望遠鏡(SDO)觀測到一場前所未見的太陽磁爆現象,或許會讓我們對太陽產生新的認知。因此研究磁重聯對認識太陽活動、預測空間天氣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磁重聯非常神秘莫測,變化多端,它是太陽物理學最尖端的內容之一,將其喻為「聖杯」恐怕也不為過。
  • 我國「慧眼」衛星觀測有多強?測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印網友:服
    中國「慧眼」(HXMT)衛星團隊通過對X射線吸積脈衝星GRO J008-57的詳細觀測,採用直接測量的方法得到該脈衝星表面磁場強度為約10億特斯拉,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直接且非常可靠地測量到的宇宙中的最強磁場。
  • 【科技日報】雲南天文臺首次觀測到日冕滑動磁場湮滅新證據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使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的高分辨觀測數據,首次報導了日冕中扇面—脊磁場位形下圓形耀斑帶的來回滑動運動現象,並闡明了這種運動所反映的精細物理過程。最新一期國際天文學雜誌《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天氣預報:從佔卜到經驗分析
    天氣不僅受到各種氣團的影響,而且受到當地地形、水域狀況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任何隨機的因素變化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氣變化,因此,天氣預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歷史性難題。  回顧史料,可以找到許多有關「天氣預報」的記載。不過這些預報談不上什麼科學,可以概括為從佔卜到經驗分析的轉變。
  • 天氣預報準確率能到80%?真的!
    「天氣預報達到『十報九準』甚至『十報十準』,目前來說不大可能。」曾慶存說,天氣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實驗室裡,也不被人為控制,是預報總會有偏差。相當準確的預報,幫助我國實現了多個登陸颱風的零死亡。曾慶存說:「如今,我們已經能把颱風牢牢控制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