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也有「天氣預報」嗎?「下雨」了衛星要打傘嗎?

2020-10-27 陝西科普

日常生活

離不開天氣預報

明天是晴天還是下雨天

決定著我們的穿衣和出行方式

但你知道嗎?不僅僅是人類

遠在地球之外的衛星也需要「天氣預報」

地球上的天氣主要受太陽的影響,正是太陽的能量驅動著地球上的水與空氣,形成了豐富的天氣現象。

那麼問題來了,遠在「九霄之外」,接近真空的宇宙空間裡會有「天氣」存在嗎?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

什麼是空間天氣?

空間天氣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衛星如何應對空間天氣?

空間天氣

太陽上出現的耀斑和日冕物質的拋射等劇烈活動,會給地球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衛星運行和安全等帶來影響,人們把這種由太陽活動引起的短時間尺度的變化,稱之為空間天氣

空間天氣主要受太陽風的風速和密度、以及太陽等離子體帶來的行星際磁場三者的影響。

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都與空間天氣相關,包括地磁風暴和亞暴、在範艾倫輻射帶的電流、電離層擾動和閃爍、極光以及在地球表面的磁場變化誘導的電流等。

空間天氣對於我們進行太空探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研究員表示:

空間天氣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20公裡以上的空間領域,主要包括日地空間的太陽日冕、行星際、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等。

我們目前大部分的航天、衛星、通訊、導航活動都發生或依賴於這個空間領域。因此,災害性的空間天氣也會對我們日常生活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空間天氣的變化產生的影響

空間天氣由太陽活動控制,太陽爆發產生的電磁波、高能粒子和高速等離子體經過行星際空間的傳播到達地球,在地球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中誘發一系列劇烈變化,進而使空間天氣變得惡劣。

隨著航天活動增多及其相關應用的推廣普及,空間天氣這種太空中的「陰晴雨雪」,對人類社會的正常運作產生的影響正與日俱增。同時,空間天氣還能對電網造成破壞性幹擾,從而對社會運行所依賴的基礎設施產生巨大的影響。

1、太空飛行器的隱形殺手

1991年5月,我國上天僅半年的風雲一號B衛星忽然開始失控翻轉,在控制人員發現並採取措施時,衛星上的推進劑早已噴完,設計壽命為1年的衛星僅過了半年便不得不提前報廢。

而造成這一切的,就是太陽高能粒子和地球附近的熱等離子體,在空間天氣狀況惡劣的情況下,他們的出現將會非常頻繁,對太空飛行器安全產生威脅。

太空飛行器上的微電子元器件,最懼怕的就是高能粒子中能量更高的那一部分,這些高能粒子能夠穿透電子元件,造成數據錯誤、電路功能混亂或計算機整機癱瘓,引發衛星的異常或故障,甚至將衛星徹底摧毀。

而能量相對低一些的高能粒子,則可以在太空飛行器內部的電路板、導線等位置產生電荷堆積,阻礙太空飛行器的正常工作。

雖然熱等離子體的單個粒子能量不及高能粒子,無法侵入太空飛行器內部,但它們在太空飛行器表面的堆積同樣會引發表面充放電效應,幹擾太空飛行器的正常運行甚至造成損傷。

2、空間站提前墜落的元兇

地球大氣的密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迅速減小,在LEO軌道幾百公裡的高度上已經相當稀薄。然而,對於高速運動的太空飛行器來說,這裡的大氣阻力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如果不主動使用發動機進行軌道維持,太空飛行器的軌道就會不斷衰減,軌道高度越來越低,最終隕落。

太陽耀斑產生的電磁輻射,和日冕物質拋射誘發的地磁暴對中高層大氣的加熱,都會使LEO軌道上的大氣密度比正常情況下有所增加,太空飛行器在此影響下必須進行額外的軌道維持,否則就可能遭遇不測。

而且空間天氣產生的影響,還會使得中高層大氣的密度變得更加難以預測,對於交會對接這類需要進行軌道精準控制的操作,在大氣密度的實際值與預測值偏差較大的情況下,飛行器的實際飛行軌跡與預測的軌道就可能出現較大偏差,需要耗費更長的時間來不斷修正軌道,才能完成對接。

3、衛星定位與無線電通信的幹擾源

在距離地面60~1000公裡的區域中,存在著由帶電粒子組成的電離層。無線電信號能否穿過電離層、穿過電離層時信號參數發生的變化,都與電離層的性質有關。

例如,短波信號能夠跨越大洲傳播,利用的就是電離層對這個頻段無線電信號的反射;而地面與衛星通信時,則必須使用能夠穿透電離層的高頻信號。

電離層性質主要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一旦有耀斑發生,電離層的性質在耀斑發生的同時就會馬上產生變化,而日冕物質拋射吹襲地球時,引起的地磁暴同樣會誘發電離層性質的變化。

地面設備在接收北鬥、GPS等衛星定位系統所發射的定位信號,並由此推算位置信息時,已經考慮了電離層在一般情況下的性質。

而一旦電離層的性質由於空間天氣原因發生變化,定位信號的實際變化情況就會和設備中預置情況產生差異,定位設備的定位精度就會因此下降

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手機定位,由於定位精度的要求不高且能夠藉助手機基臺的位置進行較差定位,因此不會明顯的感受到空間天氣的影響。

然而,對於定向鑽井等野外高精度作業和新一代航空導航與儀表降落系統來說,電離層變化的定位精度降低足以幹擾他們的正常工作。

4、摧毀高壓電網的幕後黑手

地磁暴對社會生活的威脅,在於其可能對電網產生破壞。地磁暴引起的磁場的劇烈變化會在長距離高壓輸電線中產生強烈地磁感應電流,引起電網供電不穩或徹底崩潰。

1989年3月的地磁暴使得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的電網癱瘓,數百萬人在寒冷中度過了沒有電能供應的夜晚。如果更加強烈的太陽風暴來襲,燒毀電網大型核心變壓器,電網將會發生長時間的癱瘓。

這是因為這些大型核心變壓器多為特別定製產品,沒有現成的貨架備份可供替換,一旦損壞,短時間內無法找到備件替換。電能是現代社會運作的基本條件,一旦失去供電,整個社會的運轉便會陷入停滯。

衛星如何應對空間天氣

目前,衛星常用的有三把抗輻照「雨傘」,既有防護措施,也有糾正措施,比較典型的有:三模冗餘、錯誤檢測與糾正、抗輻照加固晶片等。

●三模冗餘,顧名思義就是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同樣的運行模塊要備三份,將三份模塊運行結果進行比對,是「少數服從多數」在航天領域的典型應用。

三模冗餘表決(來源:Altera&中國科普博覽)

三模冗餘的建立前提是高能粒子在同一時刻最多只能造成一份模塊運行異常,這種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單粒子翻轉,缺點是不能對出錯模塊進行修復,而且資源開銷大。

●錯誤檢測與糾正是通過約定的算法,將因輻照造成的錯誤的地方找出來並進行糾正。

該方法優點是對錯誤發生點能夠進行修復,缺點是如果錯誤發生點太多,算法也就失去作用。

錯誤檢測與糾正(來源:Slideserve&中國科普博覽)


●採取高性能的抗輻照加固晶片是抵抗單粒子翻轉的有效防護措施。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龍芯抗輻照晶片目前已經應用於北鬥導航衛星上,實現了「中國芯」在太空中的運用,是衛星對抗高能粒子的保護傘。

有了這三把「雨傘」,在變化莫測的太空天氣中,就算有「風吹雨打」,衛星也能夠「勝似閒庭信步」了!

|本文內容來源:中國航天報、數字北京科學中心、科學大院、科普中國

[1].https://mp.weixin.qq.com/s/f5V5f_O32o_bReOxwi6GVg

[2].https://mp.weixin.qq.com/s/VrlkU2PUrDXftxDu8FiVtg

[3].https://mp.weixin.qq.com/s/mwWHRGgqwaT3d7Kah_EP4A

[4].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654088757866917888

| 編輯:小科

| 審核:科普

相關焦點

  • 太空裡也有天氣?地球外的太空人也需要看「天氣預報」嗎?
    」存在嗎?地球僅僅吸收了太陽釋放總能量的二十億分之一,從太陽輻射出的光、帶電粒子幾乎可以遍及整個太陽系,這些物質的變化湧動就形成了「太空中的天氣」,也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空間天氣。要知道2012年電子設備已經融入各行各業,如果此次爆發「命中」地球,後果不堪設想。
  • 對太陽進行「天氣預報」?!難道太陽上會下雨嗎?
    天上的衛星、地面的臺站,數不清的儀器在監測著太陽,人們可以藉此預測不同太陽活動變化對地球空間的影響及程度,這就是針對太陽的「天氣預報」。  太陽「天氣」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如何進行預報呢?  太陽天氣 關鍵看黑子  太陽黑子是人們最早觀測到的太陽活動現象。
  • 為什麼地震的地方容易下雨?天氣可以預報,地震能預測嗎?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似乎剛剛發生過地震的地方更容易下雨。但是,地震和下雨這兩種自然現象之間,是否就真的存在什麼密切關聯呢?關於下雨(如果不是足以引發洪澇的強降雨),在日常生活中,它除了會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不便之外,其實也並無其他太大的影響,因而也並無多少人會對其特別在意。
  • 太空時代的「天氣預報」——空間天氣要怎麼報?
    天氣預報,想必大家都知道,每天出門前可能很多人都會打開天氣預報看一看,以便準備一天的著裝安排及出行計劃。但是,「空間天氣」卻鮮少有人提及。此時你是不是有點疑惑:在茫茫宇宙中,也會有天氣存在嗎?會對地球有影響嗎?要怎麼預報它呢?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天氣預報與生活密切相關。老百姓通常依據氣象臺預報的陰晴冷暖計劃穿衣和出行。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天氣預報的笑話和疑問也不少,「天氣預報怎麼越來越不準了?」「為什麼一開運動會就下雨?」「局部地區是什麼地方,怎麼老下雨?」……實際上,這些常見的和看似簡單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很多科學問題和天氣預報的實踐問題。1.
  •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的手機天氣預報不準嗎?
    現在大家出門之前都會習慣的看一下天氣預報,大致感知一下當天的溫度及天氣,以便出行。但是小編卻覺得天氣預報員是「最不靠譜的人」,說多雲卻下雨,說大雪卻沒見著雪花……那為什麼,天氣預報總讓人覺得不準呢?2.時效性和地域性不夠深入天氣預報不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天氣預報的時效性和地域性了解得不夠深入造成的。天氣預報根據時效長短可分為:0一2小時的現時預報或臨近預報;0-12小時的短時預報;3天以內的短期預報;4—10天的中期預報;10天以上的長期預報以及一年以上的超長期預報。
  • 為什麼衛星雲圖可用來預報天氣
    那麼,為什麼人造衛星拍攝的雲圖能夠預報天氣呢? 每天晚上,電視節目裡要播出由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天氣預報。一開始總要播出一幅全國性的雲圖。這雲圖是由氣象衛星發送下來的衛星雲圖。 衛星雲圖已廣泛使用於天氣預報上,而且是十分理想的預報工具。
  • 中央氣象臺自嘲「天氣預報是不準的!」明兒北京最高溫28℃,會準嗎
    中央氣象臺科普時間第一,首先要明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嗯,不是百分百保準那種。雖然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是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僅供大家參考。第二,不管你們是從什麼平臺獲取天氣預報,一般能看到的都是基於本人地理信息的城市預報。也就是明天多少度啊,會不會下雨,是大雨還是小雨,屬於常規的天氣預報。第三,當你有特殊需求,比如要出海滑板啊,需要坐個飛機去餵鴿子之類,建議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臨近天氣預報。
  • 讀衛星雲圖,教你看天氣預報
    衛星雲圖是氣象衛星從太空拍攝後發回到地面氣象中心的照片。由於氣象衛星上裝有不同的感光儀器,因此地面工作站可以接收到不同類型的雲圖。
  • 天氣預報衛星雲圖版
    天氣預報衛星雲圖版 生活工具 大小: 4.33M 版本: 3.0
  • 氣象部門觀測日食,是跨界嗎?有種「天氣」,很特殊!
    >聽說你們要觀測日食這不是天文學家的事兒嗎?殊不知,在地表20至30公裡以外的高空和在千萬公裡的太空,空間天氣也會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當然,宇宙空間中並沒有大氣。因此,空間天氣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天氣,主要是指太陽活動對地球,以及近地區域所造成的影響。
  • 風雲四號衛星發射成功 天氣預報準確度將大幅提高
    並在此基礎上,在國內率先實現了振源隔振裝置和有效載荷隔振裝置的工程化,使衛星平臺對敏感載荷的振動幹擾,降低到0.1mg(用手輕輕擊桌面的振動量級約為300mg)。這相當於把地面的隔振平臺,直接「搬到」了太空。  此外,衛星裝載的我國自主研製的閃電成像儀一秒鐘可拍攝500張閃電圖,對強對流天氣進行監測與跟蹤,提供閃電災害預警。  衛星雲圖對天氣預報到底有何用?
  • 天氣預報是個啥?憑啥說預報不準?氣象局有話說!
    &nbsp&nbsp&nbsp&nbsp膠東在線7月7日訊(記者 辛中欣 通訊員 郭磊)每逢天氣預報要下雨,各種群必調侃氣象局,想必各位是看到了他們的預報,但是真的看懂了嗎?會正確的打開方式嗎?&nbsp&nbsp&nbsp&nbsp晚上要下暴雨了,哇有的聊啦。
  • 空客「風神」衛星支持歐洲疫情期間天氣預報
    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與天氣相關的數據急劇減少之後,於2018年發射升空的空中巴士「風神」(Aeolus)衛星承擔起了為歐洲提供準確天氣預報所需數據的重任。全球大部分關於溫度、風速和風向的數據通常由商業客機裝備的傳感器採集並提供,疫情爆發以來,航班量的大幅減少造成了上述氣象輸入數據的缺失。
  • 從看「天兒」預報到衛星雲圖實時監測系統 天氣不再靠眼力 風雨欲來看雲圖
    2003年起,氣象部門增加了一周滾動天氣預報,每天更新發布,而且由原來的120小時,增加到168小時。    上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深入開發,衛星雲圖實時監測系統投入業務,每小時生成一次觀測雲圖資料,並能夠接收數字雲圖資料,為預報員提供了更清晰高效的衛星雲圖觀測資料及多種衛星監測產品,但是局地預報仍存在問題。
  • 天氣預報呈精準化趨勢:網格預報精細到點位、分鐘
    圖為日前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迎來降雪天氣,遊客在古城門外合影留念。梁生仁攝(新華社發) 「看天色可能會下雨,出門時要帶把傘嗎?」這樣的疑問,幾乎人人都有過。夏天,總怕有場「不期而遇」的大雨;到了冬天,又盼著一覺醒來世界銀裝素裹。 過去以周、天為單位,以市縣為區域進行的氣象預報,已經不能滿足公眾的日常生活需要。
  • 氣象工作者:天氣預報這樣出爐
    □記者 白 雲 [閱讀提示] 天氣預報這件事兒,可是從古至今都有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穀雨、驚蟄等二十四節氣就是一種「簡版的天氣預報」,從秦漢開始,就有專門的機構負責觀天象。 今天,現代人對天氣預報的依賴越來越大:明兒能不能洗車?出門要加衣服嗎?播種要的雨什麼時候到?
  • 古人能「觀天象」預測天氣,這種技術為何現代天氣預報從來不用?
    眾所周知,古人是可以夜觀天象預測天氣的,而古代有關預測天氣的科學技術基本沒有,只是靠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一些自然現象與天氣變化的經驗來預測天氣。那麼為何這種技術現代天氣預報從來不用呢?天象與天氣變化《尚書·洪範》中提到過:「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意思是說,月亮在箕星位置預示要颳風,在畢星位置,多要下雨。古人云:「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是說月亮周圍出現光暈,第二天颳大風的可能性很大,房屋柱石上發潮,下雨的可能性大。
  • 沒手機也能看天氣預報?家門口的這些植物告訴你明天下不下雨!
    點擊播放 GIF 0.0M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燕子蜻蜓飛的低是下雨的前兆等等,動物有預報天氣的本領被大家所熟知。那麼在植物界裡,也有很多非常奇妙的花草,人們也能根據它們的特性得知天氣的變化。在我國廣西忻城縣有棵青岡樹,人們叫它「氣象樹」。它的葉子色澤會隨天氣變化而變化。晴天的話,它的葉子為深綠色;如果要下雨,樹葉就會變成紅色;等雨過天晴了,葉子又恢復到原來的深綠色。
  • 外國天氣預報離不了中國衛星,揭秘我國氣象衛星到底多強大!
    有人說,從「風雲三號」D星搭載的儀器上,便能看出它卓爾不凡:廣角極光成像儀不僅在全國首次實現從太空觀測極光,也是世界上首個低軌道大視場極光成像儀;電離層光學儀器則是繼美國氣象衛星搭載之後再度亮相太空,而美國的衛星因白天監測功能失效,未完全成功,因此「風雲三號」D星的成功入軌運行意義重大。不僅如此,「風雲三號」D星還是國內首顆利用南極衛星數據接收站接收數據的對地遙感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