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雲圖是氣象衛星從太空拍攝後發回到地面氣象中心的照片。由於氣象衛星上裝有不同的感光儀器,因此地面工作站可以接收到不同類型的雲圖。
氣象衛星拍攝的天氣雲圖
目前,我國氣象站接收的衛星雲圖主要有可見光雲圖、紅外雲圖以及水汽圖等。天氣預報節目中通常使用的衛星雲圖主要是可見光雲圖,它是通過計算機處理並編輯而成的假彩色動態或靜態圖片,再通過天氣預報主持人的講解,人們就可以知道數天內的天氣變化情況。
可見光衛星雲圖一般分為白、綠、藍三種顏色,其中,白色區表示地球上空的雲層,白色越濃表示雲層越厚,雲頂越高,在雲層覆蓋和即將覆蓋的地方可能將會出現降雨甚至冰雹、颱風;綠色部分表示大地;藍色部分則代表海洋。當然了,僅僅能看懂衛星雲圖的顏色是不夠的,重點還是要看雲的變化。
雲是天氣的「臉譜」,反映了大氣的「喜怒哀樂」,雲量不僅能反映當時的大氣狀況,而且還能預示未來數天的天氣變化。
例如,到了夏秋季節,我們可以在衛星雲圖上一目了然地看出颱風是一片呈螺旋形旋轉的巨大雲團,中間有個黑點,這就是颱風眼,即颱風中心,它一般以每秒數十米的風速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同時又會以每小時數十公裡的速度向沿海地區靠近。
正因有了衛星雲圖,颱風在形成之初就可以被氣象站的工作人員發現,以便做好防範措施,而在過去,海面沒有氣象記錄,沿海設置的氣象探測雷達又鞭長莫及,颱風靠近沿海時,其強弱、大小及移速移向等就連氣象專家也全然不知,何談準確預報?有了氣象衛星拍攝的天氣雲圖,我們就能提前知道颱風何時會出現。
另外,衛星雲圖在不同的季節也有所不同,特別是在我國冬春季節,雲系一般自西向東移動。當氣象工作人員看到衛星雲圖時,可以根據本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雲層的覆蓋及運動情況,再結合當地氣象臺發布的氣象數據,就可以粗略地判斷出未來數天內的大致天氣變化。
來源:飛天科普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