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呈精準化趨勢:網格預報精細到點位、分鐘

2020-12-05 人民網環保

原標題:天氣預報呈精準化趨勢:網格預報精細到點位、分鐘

陰晴雨雪關係百姓生活,因此廣受關注。圖為日前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迎來降雪天氣,遊客在古城門外合影留念。梁生仁攝(新華社發)

「看天色可能會下雨,出門時要帶把傘嗎?」這樣的疑問,幾乎人人都有過。夏天,總怕有場「不期而遇」的大雨;到了冬天,又盼著一覺醒來世界銀裝素裹。

過去以周、天為單位,以市縣為區域進行的氣象預報,已經不能滿足公眾的日常生活需要。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希望隨時隨地查詢天氣——10分鐘後會不會下雨?自己所處的街道降雪量會有多少?應運而生的智能網格預報,可以解答大家的疑問,提供更精細、更個性化的氣象服務。

什麼是網格預報?氣象部門官方的網格數據公眾啥時候能用上?智能預報的發展會帶來哪些變化?3月23日「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訪中央氣象臺的有關專家,帶您走近還略顯神秘的網格氣象預報。

預報從定時定點定性走向即時「隨地」定量

氣象部門的網格預報質量、豐富程度、精細程度以及權威性遙遙領先

近兩年經常出現的新詞「網格預報」究竟是什麼?

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室主任、正研級高工宗志平告訴記者,以往傳統的天氣預報是城鎮預報,只用單個的預報點表示一個縣城或城市未來幾天的天氣變化。這種預報方式缺點較明顯,時間空間精度低、預報天數短、氣象要素少。在如今幾乎人手一個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一天只做兩次更新的傳統預報,已經不能滿足公眾需求。中國氣象局提出「網格預報」這一概念,正是為了解決傳統天氣預報的這些弊端。

如何直白地理解網格預報?中央氣象臺預報系統開放實驗室主任、正研級高工薛峰介紹,可以把我國以及每個城市所在的區域,想像成由多個邊長為5公裡的正方形組成的網格,而公眾就生活、工作在一個個網格裡。網格預報就是針對這些正方形小區域,實現空間上的精準化預報。具體而言,是從傳統的大城市預報發展到縣、鄉鎮,甚至村,到現在的任意點位預報。網格預報在時間間隔上也更精細,從原來的只區分白天黑夜,發展為逐3小時、逐1小時甚至分鐘級間隔預報,即時更新,方便公眾根據局地天氣對自己出行等活動做出更精準的安排。此外,原來的城市預報只涉及一種天氣現象,現在網格預報涵蓋的要素更豐富,僅降水天氣就分為雨、雪、雨夾雪、凍雨等。

除了更「細心」,網格預報還更「理性」。相對傳統的等級預報和定性預報,如今的預報正在向定量化轉化。比如,從原來的「小中大暴雨」,變為具體多少毫米或釐米的降水量預報;以往的「大風」「多雲」天氣,將被具體的風向風速值和雲量值預報替代。也就是說,公眾不僅能了解自己所處的「網格」當前、未來是什麼天氣狀況,還能清楚地查到氣溫、降水、風等多個具體氣象要素信息。

「這張時空解析度越來越高的預報網格已經是氣象部門預報業務最為關鍵的產品,是未來實現任意點位預報和山洪地質災害、城市漬澇等預報的基礎。」薛峰說,網格預報是突破傳統的「不規則點」預報。

此前,不少天氣預報APP也能預報到某一具體區域,例如北京市朝陽區某個街道未來兩小時會不會下雨。相較於這些已有的服務,氣象局推出的網格預報有啥獨特之處?

宗志平告訴記者,雖然如今不乏類似產品,但大多數APP背後的氣象機構或公司,數據、技術、資源和研發能力有限,預報時往往是直接從網際網路上獲取基礎數據,經過簡單加工就發布出來,這種網格預報在技術科學性和預報質量上都存在不足。「中國氣象局作為氣象預報的權威部門,在觀測數據、預報模式研發以及網格預報技術上有優勢,在此基礎上統籌醞釀研發的預報服務產品,其質量、豐富程度、精細程度以及權威性優於當前其他機構或公司的產品,是國家力量推進氣象預報服務進步的體現。」

4年研發形成穩定產品,目前已有10省市實現業務運行

公眾將通過氣象部門官方客戶端,享受「私人訂製」的預報服務

按照中國氣象局的計劃,2017年7月開始,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廣東、海南、陝西等7省市已經率先發布智能網格預報。2017年12月底前,我國氣象預報服務統一數據源的「一張網」網格預報業務已經開始正式運行。

薛峰告訴記者,其實國家級網格預報技術和產品的布局、研發早在2013年就開始啟動。到2017年底,網格預報按計劃推出,全國上下聯動的10天逐3小時5公裡多氣象要素網格預報及相應的流程初步實現,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氣象局已經在試驗運行網格預報業務,各省均在進行預報質量評估,已經有10個省區市實現了業務運行。

氣象行業外的公眾,現在能用到這一服務產品嗎?薛峰表示,隨著網格預報的發展,產品的內容越來越全面、豐富,數據量也越來越大。國家氣象中心將這些產品作為基礎產品提供給各級氣象部門及氣象服務單位。各級氣象部門基於精細的網格預報,再結合基於位置、網絡、移動終端等手段,為公眾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和產品。「部分省市已開展相關服務,例如廣東的『繽紛微天氣』、福建的『知天氣』APP,公眾只需下載程序並輸入位置,就能享受『私人訂製』的天氣預報。」

有人不理解,2013年研發的產品,為啥在去年底才開始推出?宗志平說,這不是中國氣象局在「賣關子」,研發過程遇到了很多技術困難,通過近3年的技術攻關,才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一個公眾產品的開發必然要經過內部的嚴格測試,保證預報產品發布的嚴肅性,對公眾負責。作為中國氣象預報的權威發布部門,只有預報服務產品的穩定性以及預報質量達到標準,才能和公眾見面。「氣象部門今後會通過更多的渠道與方式,讓公眾更便利地使用氣象產品。」薛峰說。

可自我訂正優化,提高預報的準確率和時空解析度

智能預報不會完全取代「人工」,但氣象預報員工作內容會發生一定變化

網格預報的基礎是科技進步。目前,中國氣象局可以用衛星、雷達、全國布局的自動站構成三位一體的觀測網絡,實時捕捉當前發生的重要天氣,為預報的實時滾動更新提供觀測資料基礎支持。宗志平介紹,這些觀測資料進入我國自主研發的GRAPES數值同化及預報系統,可提供從短期到中長期的高解析度數值預報原始資料。基於大數據的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先進的數據挖掘技術,這張「網」能進一步自我訂正優化,提高預報的準確率和時空解析度。宗志平認為,這張「網」的出現,意味著我們在氣象預報方面的技術和服務水平向國際先進水平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也意味著公眾需求與預報服務之間的差距又縮小了一些。

預報越來越智能,是否意味著預報員的作用越來越小?宗志平對此不以為然。「首先要更正一個概念,人工智慧與『人工』之間並不存在競爭和淘汰的關係。雖然隨著技術的發展,智能預報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但大氣運動有不確定性,對於災害性、轉折性、突發性的天氣,依然需要依託預報員豐富的知識背景做出合理預報判斷,或者對人工智慧的預報結果做出合理修正。」

薛峰認為,隨著智能預報技術的發展,現有的氣象預報員工作內容會發生一定變化,一部分專注於大氣運動機理的分析理解認識,並做重要的訂正預報,更多關注「影響預報」,即當前的天氣對相關領域和行業有什麼後續影響;而另一些預報員可能會關注人工智慧技術本身,即如何更好地將人工智慧技術與氣象預報服務行業結合,進一步提高準確率,或研發更符合社會需求的預報服務產品。人工智慧將成為預報員掌握的一門技術或工具,二者優勢互補,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氣象服務。

(責編:董菁、朱傳戈)

相關焦點

  • 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 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
    原標題: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  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天氣「不漏網」  公眾所在的位置實時定位,當前的氣溫、風力、降雨實況在手機頁面中一目了然,在精細預報中,還可查閱逐小時的天氣和空氣品質預報
  • 技術引領 面向未來——智能網格預報無縫隙精細化全覆蓋建設紀實
    在全球氣象舞臺上,智能網格預報正成為各國氣象業務中心的重要發展方向。自2014年以來,在中國氣象局部署推進下,國家氣象中心牽頭引領全國發展全覆蓋、無縫隙、精細化網格預報業務體系。一路走來,智能網格預報實現了從全國2500多站的縣級臺站離散點預報到海陸網格的飛躍,預報要素由常規要素向災害性天氣拓展;從北京、廣東等試點建設到國省協同共建「一張網」,網格和離散點預報並行至網格預報單軌運行,在2018年實現了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化,可生成發布全國陸地5公裡和臨近海區10公裡、10天內逐3小時的全要素網格預報產品……點滴突破,打下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的堅實基礎。
  • 全國滾動訂正網格預報產品投入運行
    在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的構建中,該產品填補了短時滾動訂正精細預報的空缺,有力推動我國智能網格預報向無縫隙和精細化方向發展。其中,降水預報對標國際最新流程,區分不同時效、使用不同數據和技術方案進行預報,融合後獲得最終產品,預報質量相較模式預報平均提升20%左右,其中1至6小時提升50%以上;對溫度、相對溼度等連續變量,使用格點建模替代之前站點建模,訂正點數量有質的提升。
  • 感覺重慶的天氣預報更準了?背後有智慧氣象系統的「功勞」
    據了解,這就像地球上的經緯網一樣,把重慶所在的區域分解成許多個2.5公裡×2.5公裡的網格,而公眾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個的網格中。每個網格的天氣情況各異,網格化預報就是針對每一個網格,以格點為單位給出預報意見,以實現最大限度的精細化。 目前,重慶市正在發展0-10天無縫隙的智能網格預報。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出新版預報模式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報導3月10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出了新的預報模式版本,使其全球天氣預報系統的解析度達到新的水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稱此為「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據悉,預報模式的新網格包含多達9億400萬個預測點,是過去的三倍。模式中網格的排列方式得以改善,使其更均勻地分布於地球表面,並由此建立起「立方八面體網格」,極大地提高了模式的運行效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表示,這些改進將使其天氣預報更加精細、準確,而且預報時效提前半日。
  • 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精細化預報看上去很美
    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精細化預報看上去很美 記者邵權達 攝  記者驗證發現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手機天氣預報類APP受到市民歡迎,有的還推出了精細化的預報,預報時段可以達到逐小時。不過記者發現,這些預報軟體給出的結論不盡準確。尤其在天氣多變時,只是「看上去很美」。
  • 用滾動預報追蹤多變天氣
    而截至8月12日17時左右,儘管全市出現了陣性降水,但是,預報中的大暴雨並沒有出現。於是,網上出現了一片調侃聲音。「說好」的大暴雨沒來,是預報不準還是對暴雨滾動預報的理解有偏差?   什麼是滾動預報?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  顧名思義,滾動預報就是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為何極端降水預報是全球科學難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多位氣象專家反覆提到,儘管公眾對天氣預報有一定的誤讀,但必須承認的是,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這其中,暴雨預報更是世界級難題。有人說,下一場雨,就好像從天上往地上潑一盆水。
  • 天氣預報有了更精細的監測數據
    在「風雲四號」衛星天氣預報應用攻關團隊首席專家許映龍眼裡,「風雲四號」A星所提供的監測數據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強化衛星監測分析業務技術、發展衛星監測客觀定量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支撐。對於天氣預報而言,衛星監測數據可以更精準地反映天氣系統以及天氣系統在衛星雲圖上的特徵和變化。通過數據同化技術,衛星監測數據可融入到數值預報模式中,進一步提升預報精度。相比於「風雲二號」G星、F星,「風雲四號」A星的高時空解析度觀測圖像在對颱風監測上有著質的飛躍。
  • 分鐘級降水預報產品上線 可精細至街道
    記者了解到,此前,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系統開放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基於雷達外推技術研發分鐘級降水預報系統;經過數據應用室的數據入庫推送,將其納入最新研發的電子天氣地圖服務中。「該產品可以基於雷達實況監測進行外推,對未來兩小時的降水進行逐分鐘的預報,更新頻率達到6分鐘一次,且能夠精準定位到街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天氣預報中『局部地區』的困難。」 系統開放實驗室正研級高工張國平介紹道。
  • 這套精準天氣預報系統有多厲害 預報網格細至500米 溫差不超2℃
    來源:北京日報原標題:為了實時天氣預報更精準曾經,國內只能進行1天至3天的大尺度天氣預報,精細化短時臨近客觀預報業務系統幾乎是空白。如今,隨著個人移動終端的普及,短時的、身邊小環境的天氣預報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關注。由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研發的睿圖系統,讓每10分鐘更新一次預報成為現實,並且成為臨近災害性天氣預警的重要參考。
  • 2小時內天氣逐10分鐘「精準」預報
    原標題:2小時內天氣逐10分鐘「精準」預報揚子晚報訊(記者 石小磊) 省政府辦公廳、中國氣象局辦公室日前下發《江蘇省「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無縫隙、精細化、智慧型成為江蘇未來氣象事業發展的關鍵詞。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承諾突破天氣預報時限
    全球整體天氣預報的精細度提高3倍以上,天氣預報網格距離從18公裡縮減到5公裡。】這種進步將通過拓展研究和計算的範圍來加以實現,旨在提升ECMWF天氣預報初期階段的描述水平,以及對可控制地球流體情況的物理過程的展現能力。該戰略取得成功的關鍵是持續開展國際研究和計算合作。ECMWF 到2025年的目標:對2016年1月襲擊歐洲西北部的風暴 Tor 等具有重大影響的天氣事件的平均預報期為提前10天,最遠可提前2周。
  • 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煉」成的
    天有不測「風雲」,而如今,得益於氣象觀測與預報技術的進步,人們切身體會到: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可提前3至4天對颱風路徑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這樣的準確度和高效率究竟是如何「煉」成的?請看經濟日報記者的採訪。
  • 促進預報精準 推動服務精細 中國氣象局研討改進全國天氣會商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6月18日,中國氣象局召開全國天氣會商改進研討會,就如何改進天氣會商工作、提高會商質量進行研討。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主持會議,副局長餘勇出席會議。宇如聰指出,改進全國天氣會商是適應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與時俱進改進會商工作,推動以數值預報為主導的客觀數字智能預報發展。持續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加強客觀技術方法研發和應用,增強會商的科技含量。充分應用多源數據融合快速更新的實況分析產品、各類數值模式預報產品和精細化定量化智能網格預報產品,提高預報分析的精細化水平。
  • 天津海洋氣象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渤海預報解析度精細到1公裡
    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臺長劉彬賢說,5年來,本市海上氣象觀測站,從3個增加至18個,面向環渤海區域的海洋氣象觀測站網初步建成,全部實現自動化觀測,觀測數據上傳頻次從1小時加密為10分鐘。通過引進FY—4A垂直探測儀反演系統,實現對風雲衛星數據的反演,進而獲取北方海區海溫、海霧、海浪、海風等多種海上實況信息,精細到逐2小時101層16公裡解析度,為提升海洋精細化預報能力和突發天氣「捕獲」能力提供重要依據。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作為全國三大海洋中心氣象臺之一,承擔著黃渤海海域氣象服務職責。
  • 「智慧氣象」預報精準度達到6分鐘 還能為你私人定製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智慧氣象」已經取代了靠人工觀測、電話傳輸的氣象,預報精細度提高到6分鐘內。甚至每個人都是一座微型氣象站,積極參與氣象活動、分享氣象數據,也會換來更精準、更貼心的氣象服務。
  • 象輯首推企業級智能網格預報,助商業氣象邁上新臺階
    天氣預報:從「指定位置」到「任意位置」「北京,晴,16°C到25°C;哈爾濱,多雲,10°C到18°C;瀋陽……」耳熟能詳的傳統城鎮天氣預報,其預報對象是全國三千多個區縣級城市。而在移動智能互聯時代,「指定位置」預報動輒幾十公裡的定位誤差,很難滿足用戶對精準定位和精準預報的需求。
  • 數值天氣預報(GRAPES)發展規劃
    概括來說,未來3-5年業務數值預報的發展趨勢可歸納為:(1)高解析度模式快速發展。全球模式的解析度將達10公裡,垂直方向擴展到0.01百帕,全球模式將進入高解析度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時代;有限區域數值預報模式的解析度將達1公裡左右。(2)物理過程參數化方案更加精細化。
  • 探討觀點:未來氣象預報發展之路
    「兩端」是指0到12小時的實時監測和短時臨近預警以及11天到30天的延伸期預報,而「中間」則指的是1天到10天中短期災害性天氣預報。「強化兩端,提高中間」的最終目的,是使氣象預報業務針對用戶需求,在時空維度上實現精細化和無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