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7月28日,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公服中心」)研發的基於雷達外推的分鐘級降水預報產品正式上線。
記者了解到,此前,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系統開放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基於雷達外推技術研發分鐘級降水預報系統;經過數據應用室的數據入庫推送,將其納入最新研發的電子天氣地圖服務中。「該產品可以基於雷達實況監測進行外推,對未來兩小時的降水進行逐分鐘的預報,更新頻率達到6分鐘一次,且能夠精準定位到街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天氣預報中『局部地區』的困難。」 系統開放實驗室正研級高工張國平介紹道。
此外,電子天氣地圖產品還將溫度、降水、風、相對溼度這四種天氣要素的實況和逐三小時預報進行集成,實現了點面兼顧、一圖盡覽天氣形勢,大幅度提升了氣象服務數據的可用性與易用性。
目前正值汛期,局地性洪澇因其突發性強、難測難報等特點,不僅影響道路交通安全,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內澇、農田漬澇、江河水漲、地質災害等次生災害,給人民生活財產造成了極大影響。
「常規天氣預報因12小時時效性,無法更精準地在時間、空間尺度上持續捕捉到局地性短時強降雨;天氣越強,其生命史越短,並伴有劇烈變化,預報的不確定性越大,但分鐘降水預報系統將會對此發揮巨大作用,因為它能告訴公眾接下來的降水會怎樣。」張國平說,「分鐘級降水預報產品在時間尺度上可以提供未來兩小時、甚至精細到5分鐘的降水預報信息;在空間尺度上精細到街道,能為道路交通、出行旅遊提供更及時、更有效的氣象服務信息,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公眾出行的舒適度和安全性。」
分鐘級降水預報還屬於試運行產品,據悉,公服中心將進一步收集國家級、省級對分鐘級產品的需求,完善系統,擴大預報區域,豐富面向對象天氣服務產品,採用氣象雲技術實現產品共享。
(責任編輯: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