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鐘級降水預報產品上線 可精細至街道

2020-11-29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7月28日,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公服中心」)研發的基於雷達外推的分鐘級降水預報產品正式上線。

  記者了解到,此前,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系統開放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基於雷達外推技術研發分鐘級降水預報系統;經過數據應用室的數據入庫推送,將其納入最新研發的電子天氣地圖服務中。「該產品可以基於雷達實況監測進行外推,對未來兩小時的降水進行逐分鐘的預報,更新頻率達到6分鐘一次,且能夠精準定位到街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天氣預報中『局部地區』的困難。」 系統開放實驗室正研級高工張國平介紹道。
    此外,電子天氣地圖產品還將溫度、降水、風、相對溼度這四種天氣要素的實況和逐三小時預報進行集成,實現了點面兼顧、一圖盡覽天氣形勢,大幅度提升了氣象服務數據的可用性與易用性。

  目前正值汛期,局地性洪澇因其突發性強、難測難報等特點,不僅影響道路交通安全,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內澇、農田漬澇、江河水漲、地質災害等次生災害,給人民生活財產造成了極大影響。

  「常規天氣預報因12小時時效性,無法更精準地在時間、空間尺度上持續捕捉到局地性短時強降雨;天氣越強,其生命史越短,並伴有劇烈變化,預報的不確定性越大,但分鐘降水預報系統將會對此發揮巨大作用,因為它能告訴公眾接下來的降水會怎樣。」張國平說,「分鐘級降水預報產品在時間尺度上可以提供未來兩小時、甚至精細到5分鐘的降水預報信息;在空間尺度上精細到街道,能為道路交通、出行旅遊提供更及時、更有效的氣象服務信息,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公眾出行的舒適度和安全性。」

  分鐘級降水預報還屬於試運行產品,據悉,公服中心將進一步收集國家級、省級對分鐘級產品的需求,完善系統,擴大預報區域,豐富面向對象天氣服務產品,採用氣象雲技術實現產品共享。
   

  (責任編輯:賴敏)

   

相關焦點

  • 湖南上線分鐘級降水預報!精準定位到街道 了解一下!
    廖春花介紹,雷達圖是氣象雷達探測降水粒子後生成的產品,用的主要指標叫"基本反射率"。雷達圖常以黑或白色為底,由綠色、黃色、紅色、紫色等組成,圖例的顏色色標有數值,數值大小表示雷達回波的強度,單位為dBZ,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數值,數值越大表示雷達回波強度越大,出現短時強降水和對流性天氣的可能性越大。
  • 分鐘級天氣預報產品來了!可預測哪條街道幾時幾分下雨
    天氣預報總感覺不準?多變的天氣常讓我們猝不及防,而惡劣天氣還會導致氣象災害。每年一到雨季,持續的降雨會使得內澇災害頻發,甚至會導致山洪,讓「看海模式」「滴滴打船」紛紛上線。雖然有些情況可提前預警,但現有公眾氣象服務,沒有辦法提供更精準預測。市場急需一種更精細化的氣象預報來防災減災,這讓氣象專業出身的念國魁更是感同身受。
  • 天氣預報呈精準化趨勢:網格預報精細到點位、分鐘
    原標題:天氣預報呈精準化趨勢:網格預報精細到點位、分鐘 過去以周、天為單位,以市縣為區域進行的氣象預報,已經不能滿足公眾的日常生活需要。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希望隨時隨地查詢天氣——10分鐘後會不會下雨?自己所處的街道降雪量會有多少?應運而生的智能網格預報,可以解答大家的疑問,提供更精細、更個性化的氣象服務。 什麼是網格預報?氣象部門官方的網格數據公眾啥時候能用上?智能預報的發展會帶來哪些變化?
  • 華為天氣優化版正式上線:八大亮點 精準至分鐘級預報
    官方稱,新版本從每日實時的天氣預報,到細緻入微的生活服務,帶你遇見晴天的燦爛,遠離突發天氣的擾亂,讓你擁有無憂暢玩的體驗。本次更新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更精準的天氣預報,天氣詳情實時更新,精準至分鐘級,氣候盡在掌握,計劃調整應對自如。
  • 華為天氣優化版正式上線:精準至分鐘級預報
    10月19日,華為終端雲服務官方微博宣布,華為天氣優化版正式上線,八大功能亮點。官方稱,新版本從每日實時的天氣預報,到細緻入微的生活服務,帶你遇見晴天的燦爛,遠離突發天氣的擾亂,讓你擁有無憂暢玩的體驗。
  • 短時預報上線:墨跡天氣踐行更精細化的服務
    基於此,擁有4.7億多用戶且在全球天氣類應用下載量排名領先的墨跡天氣,在其強大的用戶群、資料庫以及專業氣象機構合作的基礎上有了新動作--"墨跡分鐘報"短時預報功能上線。  更個性、更精細--方圓500米以內、未來1小時的分鐘級預報  "短時預報"這個名詞,用戶也許不太熟悉。
  • 華為天氣優化版正式上線:八大功能亮點 精準至分鐘級
    10月19日,華為終端雲服務官方微博宣布,華為天氣優化版正式上線,八大功能亮點。官方稱,新版本從每日實時的天氣預報,到細緻入微的生活服... 10月19日,華為終端雲服務官方微博宣布,華為天氣優化版正式上線,八大功能亮點。
  • 天氣預報有了更精細的監測數據
    對於天氣預報而言,衛星監測數據可以更精準地反映天氣系統以及天氣系統在衛星雲圖上的特徵和變化。通過數據同化技術,衛星監測數據可融入到數值預報模式中,進一步提升預報精度。相比於「風雲二號」G星、F星,「風雲四號」A星的高時空解析度觀測圖像在對颱風監測上有著質的飛躍。
  • 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 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
    原標題: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  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天氣「不漏網」  公眾所在的位置實時定位,當前的氣溫、風力、降雨實況在手機頁面中一目了然,在精細預報中,還可查閱逐小時的天氣和空氣品質預報
  • 「中央氣象臺」決策服務手機應用軟體上線
    經過頂層設計,綜合決策領導者意見和決策服務業務需求,手機應用軟體在用戶體驗、基於位置的服務(LBS)的實況監測、預報預警和決策服務產品智能推送等方面都有質的提升。手機應用軟體「中央氣象臺」支持在地圖模式和列表模式下對稠密自動站的降水(1小時,6小時,24小時,48小時,72小時)、氣溫(逐小時、24小時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24小時變溫)等要素的顯示、查詢、時序分析,還可查詢任意時段內降水量累加值;集成了強天氣、環境、颱風等實況監測數據和產品;提供單站、區域、全國雷達拼圖和衛星雲圖的動畫顯示。
  • 從「手工作坊」繪製降水落區到邁向預報「現代化工廠」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陶亦為 於超報導 經過一個月的正式業務運行,國家氣象中心主客觀融合定量降水預報(QPF Master Blender)業務系統各方面表現出色且穩定,在增強定量降水預報(QPF)業務自動化水平、
  • 北京:提供高考考點逐時精細化天氣預報
    中國氣象報記者馮子晏報導 又到高考季,記者從北京市氣象局了解到,今年高考氣象服務首次提供全市91個考點逐時的精細化天氣預報。北京市氣象臺從6月4日起,通過傳真向高考服務保障機構滾動發布高考期間的天氣預報,並提前與中央氣象臺等部門加強會商,開展天氣聯防。市氣象服務中心積極利用@氣象北京微博、微信發布高考天氣諮詢。  為讓考生和家長更好地了解具體考點的天氣,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製作了北京高考氣象服務專題網站。
  • 全國滾動訂正網格預報產品投入運行
    在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的構建中,該產品填補了短時滾動訂正精細預報的空缺,有力推動我國智能網格預報向無縫隙和精細化方向發展。  針對過去智能網格預報與實況不一致,24小時內時間解析度低、對中尺度對流系統捕捉能力不夠等問題,國家氣象中心歷時3年,綜合利用高解析度實況信息和高更新頻率的多源國產中尺度數值模式,研發全國滾動訂正網格預報產品,可對溫度、相對溼度、風和降水四個要素進行滾動訂正。
  • ——國家氣象中心五大舉措提升颱風預報服務精細化程度
    半小時定位和影響預估成常規業務  在針對颱風「燦鴻」的預報服務工作當中,中央氣象臺啟動的颱風半小時定位業務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高拴柱說,早在2013年,在應對當年第7號颱風「蘇力」時,中央氣象臺就曾對其進行半小時定位。
  • 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煉」成的
    天有不測「風雲」,而如今,得益於氣象觀測與預報技術的進步,人們切身體會到: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可提前3至4天對颱風路徑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這樣的準確度和高效率究竟是如何「煉」成的?請看經濟日報記者的採訪。
  • 技術引領 面向未來——智能網格預報無縫隙精細化全覆蓋建設紀實
    一路走來,智能網格預報實現了從全國2500多站的縣級臺站離散點預報到海陸網格的飛躍,預報要素由常規要素向災害性天氣拓展;從北京、廣東等試點建設到國省協同共建「一張網」,網格和離散點預報並行至網格預報單軌運行,在2018年實現了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化,可生成發布全國陸地5公裡和臨近海區10公裡、10天內逐3小時的全要素網格預報產品……點滴突破,打下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的堅實基礎。
  • 秋雨形勢嚴峻,新晴天氣上線雷達雲圖預測降雨
    為解決短時降雨預測這個問題,新晴天氣APP上線全國降雨雲圖,可查看全國任意經緯度未來120分鐘的降水情況,以及大風、冰雹、雷電等強對流天氣發生概率。通過新晴天氣APP降雨雲圖,可提前掌握降雨信息,包括何時下雨及雨停,雨勢大小等,提前應對洪澇、滑坡等次生災害隱患。
  • 這套精準天氣預報系統有多厲害 預報網格細至500米 溫差不超2℃
    來源:北京日報原標題:為了實時天氣預報更精準曾經,國內只能進行1天至3天的大尺度天氣預報,精細化短時臨近客觀預報業務系統幾乎是空白。如今,隨著個人移動終端的普及,短時的、身邊小環境的天氣預報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關注。由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研發的睿圖系統,讓每10分鐘更新一次預報成為現實,並且成為臨近災害性天氣預警的重要參考。
  • 天津海洋氣象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渤海預報解析度精細到1公裡
    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臺長劉彬賢說,5年來,本市海上氣象觀測站,從3個增加至18個,面向環渤海區域的海洋氣象觀測站網初步建成,全部實現自動化觀測,觀測數據上傳頻次從1小時加密為10分鐘。依託天津一體化氣象業務平臺,對渤海和黃海北部、中部空間預報解析度精細到1公裡,0到3天海洋氣象預報時間解析度精細到逐小時,4到10天的時間解析度精細到逐3小時。西北太平洋範圍內空間預報解析度精細到10公裡,時間解析度精細到逐3小時。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在國家氣象中心工程師朱文劍看來,「更高、更快、更強」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如何達到更高解析度、更快給出結果、更準確地預測,是現代大氣科學面臨的新考驗。「人工智慧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國內氣象行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關注度正在快速提高。」朱文劍指出,中央氣象臺在定量降水融合預報、颱風智能檢索等方面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  去年9月,由天津市氣象局開發的智慧氣象決策服務平臺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