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象中心五大舉措提升颱風預報服務精細化程度

2021-01-1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段昊書

  「請再核一下14時『蘇迪羅』的位置、最大風力情況,並查看滾動更新的颱風風場精細化格點預報情況。」8月7日下午,隨著今年第13號颱風「蘇迪羅」的「腳步」逼近,中央氣象臺會商室裡,氣氛愈發緊張。與以往任何一次颱風來襲前一樣,預報員和氣象專家個個全身心投入,密切關注颱風動態;而稍有不同的是,在此次颱風預報服務中,「精細化」這個詞被提及的頻率相當之高。

  時間回到7月13日,在剛剛完成第9號颱風「燦鴻」的預報服務工作後,國家氣象中心組織專家、預報員、服務人員,集中討論、總結颱風預報服務工作經驗、教訓。「颱風預報服務只有做的更加精細化,才能更好服務決策、服務公眾。」中心主任畢寶貴說,「要認真思考並拿出一些新舉措,體現在下一個影響我國颱風的預報服務當中。」

  7月30日,《國家氣象中心颱風精細化預報服務業務規範(試行)》「新鮮出爐」。而在「蘇迪羅」來襲時,國家氣象中心正是通過五大新舉措,全力提升颱風預報服務業務的精細化程度。

  半小時定位和影響預估成常規業務

  在針對颱風「燦鴻」的預報服務工作當中,中央氣象臺啟動的颱風半小時定位業務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高拴柱說,早在2013年,在應對當年第7號颱風「蘇力」時,中央氣象臺就曾對其進行半小時定位。颱風半小時定位,除了有利於預報員更精準判斷颱風路徑和強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為一線防颱風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不過,此前颱風半小時定位並沒有制度化,只是在預報員自身判斷形勢及服務對象提出需求後,才採取的臨時措施。

  「通過實踐,我們發現颱風半小時定位這一產品的需求度很高,對於各地防颱風工作能產生很好效益。因此,將它成為常規業務。」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處長毛冬豔介紹道。

  據悉,當颱風達到強熱帶風暴級或以上強度時,在其登陸我國前6小時,國家氣象中心將啟動這一業務,並持續定位到颱風登陸之後。內容包括颱風中心的經度、緯度、參照點方位和距離,在整點時增加過去1小時颱風移動方位和距離,同時包括最大可能登陸時間、地點及登陸強度等預報信息。

  另一項在「燦鴻」預報服務工作中「大顯身手」,並得以制度化的業務則是「颱風影響預估業務」。其內容包括對颱風大風破壞力和暴雨災害綜合風險影響預估。毛冬豔認為,增加影響預估業務可以幫助決策者更直觀地預判颱風可能造成的災害影響,更好地採取防災減災措施。

  首次啟動三大逐小時颱風預報業務

  「過去,中央氣象臺對即將登陸我國的颱風,通常採取的是逐3小時預報。針對精細化預報的需求,我們現在要求對所有即將登陸我國的颱風,在其登陸前12小時均啟動逐小時預報業務。」毛冬豔說。

  每小時對登陸颱風進行一次預報,需要增加很大的工作量,這意味著,每個小時,預報員都要對該颱風在未來24小時的路徑、強度變化給出預報,並不斷更新颱風登陸地點。但正是因為縮短了更新預報的時間間隔,決策者及公眾對於颱風登陸地點的把握也將更為準確。

  同樣首次啟動逐小時預報業務的,還有颱風風場精細化格點預報業務。這一業務針對所有進入24小時警戒區的編號颱風,將每小時更新其在未來24小時,空間解析度為10公裡、時間解析度為1小時的颱風大風精細化格點預報產品。

  另一項新業務則是「颱風降水精細化格點預報業務」。同樣針對所有進入24小時警戒區的編號颱風,國家氣象中心將每小時對外發布其在未來24小時,空間解析度為5公裡、時間解析度為1小時的颱風降水精細化格點預報產品。

  毛冬豔解釋說:「颱風的精細化預報服務將更加重視對其風雨影響的格點化預報,這是因為颱風帶來的狂風暴雨往往是關鍵致災因子,對公眾生活的影響也最大。因此,我們除了要準確把握其路徑、強度,更要把風雨影響報準確。」

中央氣象臺颱風逐小時精細化大風預報出爐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錢奇峰報導  由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完成的颱風精細化逐小時大風預報產品於8月6日18時在中央氣象臺網站正式發布。

  該產品將中科院大氣所「熱帶氣旋風場動力釋用」技術和Grapes-TYM數值預報相結合,形成基於中央氣象臺颱風主觀預報位置和強度的訂正風場,並一天24小時滾動發布10公裡×10公裡的逐小時精細化大風預報,進一步推進了中央臺業務的精細化水平和自動化水平程度。

中央氣象臺颱風逐小時精細化大風預報。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提升颱風路徑與強度預報精細化水平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向純怡 王皘報導 為進一步提升颱風預報產品的精細化水平,7月1日起,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對兩項業務產品進行了補充和改進:一是72小時預報時效內增加12小時預報間隔產品,當颱風移入我國24小時警戒區內,加發24小時預報時效內的
  •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
    從追趕到領先——颱風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  自2007年成立以來,臺海中心始終堅持提高預報準確率和提升服務效益的發展理念,不斷鑽研颱風監測預警技術,為實時業務提供科技支撐。  近年來,我國颱風預報預警業務取得長足進步,颱風預報時效不斷延長、精細化程度不斷提升、準確率不斷提高。2012年我國颱風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小於100公裡、2013年小於90公裡、2014年小於80公裡,特別是2015年至2016年,連續兩年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均穩定在70公裡以內,明顯好於日本和美國颱風預報中心,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墨跡天氣以氣象科學技術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日前,"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及示範應用課題"(以下簡稱:課題)啟動會在北京召開,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氣象局科技發展處、北京市氣象臺、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國家氣象中心的領導專家及墨跡天氣VP程倩、技術VP黃耀海出席啟動儀式現場,共同探討課題相關工作的開展進程。
  • 上海颱風研究所:提升颱風、風暴潮精細化預報創新能力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以下簡稱颱風所)積極組織颱風研究領域的各類科技攻關,努力提高優勢研究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為業務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颱風理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  颱風所針對颱風、區域數值預報以及海洋氣象等業務系統開展了大量技術開發工作。
  • 墨跡赤必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展現氣象科學力量
    基於北京冬奧會對天氣服務要求更加精準的需求,由北京市科委給予立項支持,墨跡天氣企業服務品牌——墨跡赤必牽頭,並聯合北京市氣象臺及北京大學共同負責「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及示範應用課題」的研究內容、技術方案設計與實施,旨在提升針對冬奧賽區/賽道的精細化預報準確率水平。
  • 航空氣象預報特點:及時性、精細化、國際性
    航空氣象預報特點:及時性、精細化、國際性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3年02月20日15:14   「各位旅客,我們的飛機遇到不穩定氣流,機身有些顛簸
  • 氣象服務覆蓋南海邁向全球 海南省局創新手段機制發展海洋氣象業務
    2018年11月16日,海南省氣象局研發上線「南海天氣」中英文網站,全球用戶都可通過登錄該網站,實時獲取中國、越南、柬埔寨和新加坡等10個國家的主要城市、景點、港口等精細化氣象信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來往於南海的船舶、漁民獲取氣象信息的手段少,且服務產品單一、精細化程度低。
  • 國家973項目颱風精細結構觀測預報獲準立項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科技處了解到,根據國家科技部發布的《關於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2015年項目立項的通知》,973計劃項目「登陸颱風精細結構的觀測、預報與影響評估」獲準立項,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作為項目第一承擔單位
  • 海洋氣象服務全接觸——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工談...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近期我國仍需要重點防範海上大風的危害。海上大風為什麼來勢如此兇猛?它帶來的影響與危害究竟有多大?除了大風天氣以外,還有哪些海洋災害性天氣值得我們關注和防禦呢?在防禦海上災害性天氣的時候,氣象部門都採取了哪些措施?提供了哪些服務?《嘉賓訪談》欄目非常榮幸地請到了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的兩名高級工程師尹盡勇和劉濤老師,和我們聊聊這些話題。
  • 淺談如何提高航空氣象 精細化產品的服務水平
    預報結論及服務產品與用戶的需求融合度不高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脫離實際需求的產品還在不停地製作,用戶需要的我們不能、不願提供;產品的精細化(時間、強度、範圍)程度不夠,產品的及時性(預報、修訂、輔助決策、傳遞)不夠,用戶無法大膽使用產品,產品的價值在縮水;服務意識、理念仍處於慣性狀態,沒有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去體驗,服務水平不高。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將進一步拓展全球業務 提升全球監測預報服務...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3月30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年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將圍繞國家總體外交大局和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結合「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需求,著眼全球著力區域積極拓展全球業務,形成統籌協調、規範高效、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為「一帶一路
  • 國家氣象中心加強航空氣象技術服務
    加強技術攻關 服務國產大飛機研發  2015年,國家氣象中心在航空氣象服務領域收穫頗豐。最為人熟知的是,在2015年「9·3」紀念活動期間,該中心針對性研發低空最強百米風切變、低空顛簸指數等航空氣象預報產品,有力保障了受閱飛機的低空飛行安全。
  • 海南省氣象服務中心黨支部:為自貿港建設匯入氣象力量
    他們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扛起海南自貿港建設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責任!  他們,是來自海南省氣象服務中心的黨員同志。  人民群眾的需求在哪,氣象服務的「雷達」就轉向哪!  來自海南瓊海潭門的瓊瓊海漁05176號船長李奮有發言權。
  • ——記氣象部門2015年汛期氣象服務準備工作
    面對複雜、嚴峻的天氣氣候形勢,面對不容樂觀的防汛抗旱減災形勢,氣象部門作為「發令槍」上好膛了嗎?  天氣預報:精細準確、注重影響成為關鍵詞  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工作人員對「風雲二號」G星相關業務進行深入探討。4月29日,該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即將在今年汛期投入業務運行,以更強的觀測能力為汛期氣象服務提供支持。
  • 精細化氣象服務保障全國冬季運動會開幕式
    第十二屆冬運會安保部副部長孫武巖告訴中國氣象報記者,感謝氣象部門的精細化服務!我們三天前就收到了開幕式的天氣預報,早上又看到了天氣實況和場館預報。今天的一切都有條不紊、非常順利!  「要保障開幕式圓滿成功,與我們建立的全省精細化預報系統是分不開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我們新引進了國內先進的峰值超過6萬億/秒的高性能並行計算機系統,新建了DLP大屏幕預報預警實時分析監控系統,建立了時空解析度為3公裡和1小時,實效60小時的全省精細化預報系統。這些都為十二冬精細化氣象保障服務奠定了基礎」。
  • 福建海洋氣象預報服務精細化提高 實現信息覆蓋
    中國網6月15日訊 福建省氣象部門開展臺灣海峽氣象預報服務業務已經40多年,針對福建沿海和臺灣海峽每天3次發布72小時海洋天氣預報,內容包括海峽天氣和風向、風速,為兩岸民眾提供氣象服務。2006年專門成立了福建省海洋氣象臺,製作、發布福建省沿海和臺灣海峽的天氣監測和天氣預報警報,2007年起開展了臺灣海峽及鄰近海域漁場氣象與海況預報,深受兩岸漁民的歡迎。
  • 海洋精細化預報業務覆蓋沿海省份
    中國氣象報記者日前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目前我國各沿海省份均建立了沿岸海區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和強對流天氣臨近預警業務,針對139個島嶼、54條航線、67個港口、7個漁場和石油平臺開展了精細化預報,部分省份氣象部門還開展了港口梯度風、陣風預報等特色預報業務。
  • ...可視化 氣象預警服務系統優化 大幅提升海南省局海洋氣象服務能力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胡玉蓉 記者符曉虹報導日前,記者從海南省氣象局獲悉,北鬥船載終端可視化氣象預警服務系統在海南氣象部門的不斷優化下,目前可向全省6000多艘漁船持續提供公益性海洋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極大解決了海上通信手段匱乏、信息接收困難等問題,成為出海漁民特別是遠洋漁船獲取天氣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預報        近30年來,中國數值預報模式及其使用技術不斷發展,業務平臺不斷升級,颱風預報業務取得長足發展。颱風預報時效越來越長,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預報產品更加豐富。   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氣象局積極開展颱風客觀預報釋用和融合技術的研發,突破了登陸颱風精細化預報的技術瓶頸。
  • 國家氣象中心召開寒潮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交流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曉蘭報導 2月13日至16日,今年首次寒潮天氣過程自北向南影響我國,國家氣象中心高度重視、統籌安排、全力以赴完成了寒潮天氣預報服務工作。3月6日下午,國家氣象中心聯合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安徽、山東、湖北、湖南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共同召開寒潮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視頻交流會。  交流會上,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胡寧博士寒潮天氣實況及預報服務情況進行了回顧,並圍繞華北東北極端降水、北京雨雪相態轉化、積雪深度特點及預報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