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段昊書
「請再核一下14時『蘇迪羅』的位置、最大風力情況,並查看滾動更新的颱風風場精細化格點預報情況。」8月7日下午,隨著今年第13號颱風「蘇迪羅」的「腳步」逼近,中央氣象臺會商室裡,氣氛愈發緊張。與以往任何一次颱風來襲前一樣,預報員和氣象專家個個全身心投入,密切關注颱風動態;而稍有不同的是,在此次颱風預報服務中,「精細化」這個詞被提及的頻率相當之高。
時間回到7月13日,在剛剛完成第9號颱風「燦鴻」的預報服務工作後,國家氣象中心組織專家、預報員、服務人員,集中討論、總結颱風預報服務工作經驗、教訓。「颱風預報服務只有做的更加精細化,才能更好服務決策、服務公眾。」中心主任畢寶貴說,「要認真思考並拿出一些新舉措,體現在下一個影響我國颱風的預報服務當中。」
7月30日,《國家氣象中心颱風精細化預報服務業務規範(試行)》「新鮮出爐」。而在「蘇迪羅」來襲時,國家氣象中心正是通過五大新舉措,全力提升颱風預報服務業務的精細化程度。
半小時定位和影響預估成常規業務
在針對颱風「燦鴻」的預報服務工作當中,中央氣象臺啟動的颱風半小時定位業務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高拴柱說,早在2013年,在應對當年第7號颱風「蘇力」時,中央氣象臺就曾對其進行半小時定位。颱風半小時定位,除了有利於預報員更精準判斷颱風路徑和強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為一線防颱風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不過,此前颱風半小時定位並沒有制度化,只是在預報員自身判斷形勢及服務對象提出需求後,才採取的臨時措施。
「通過實踐,我們發現颱風半小時定位這一產品的需求度很高,對於各地防颱風工作能產生很好效益。因此,將它成為常規業務。」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處長毛冬豔介紹道。
據悉,當颱風達到強熱帶風暴級或以上強度時,在其登陸我國前6小時,國家氣象中心將啟動這一業務,並持續定位到颱風登陸之後。內容包括颱風中心的經度、緯度、參照點方位和距離,在整點時增加過去1小時颱風移動方位和距離,同時包括最大可能登陸時間、地點及登陸強度等預報信息。
另一項在「燦鴻」預報服務工作中「大顯身手」,並得以制度化的業務則是「颱風影響預估業務」。其內容包括對颱風大風破壞力和暴雨災害綜合風險影響預估。毛冬豔認為,增加影響預估業務可以幫助決策者更直觀地預判颱風可能造成的災害影響,更好地採取防災減災措施。
首次啟動三大逐小時颱風預報業務
「過去,中央氣象臺對即將登陸我國的颱風,通常採取的是逐3小時預報。針對精細化預報的需求,我們現在要求對所有即將登陸我國的颱風,在其登陸前12小時均啟動逐小時預報業務。」毛冬豔說。
每小時對登陸颱風進行一次預報,需要增加很大的工作量,這意味著,每個小時,預報員都要對該颱風在未來24小時的路徑、強度變化給出預報,並不斷更新颱風登陸地點。但正是因為縮短了更新預報的時間間隔,決策者及公眾對於颱風登陸地點的把握也將更為準確。
同樣首次啟動逐小時預報業務的,還有颱風風場精細化格點預報業務。這一業務針對所有進入24小時警戒區的編號颱風,將每小時更新其在未來24小時,空間解析度為10公裡、時間解析度為1小時的颱風大風精細化格點預報產品。
另一項新業務則是「颱風降水精細化格點預報業務」。同樣針對所有進入24小時警戒區的編號颱風,國家氣象中心將每小時對外發布其在未來24小時,空間解析度為5公裡、時間解析度為1小時的颱風降水精細化格點預報產品。
毛冬豔解釋說:「颱風的精細化預報服務將更加重視對其風雨影響的格點化預報,這是因為颱風帶來的狂風暴雨往往是關鍵致災因子,對公眾生活的影響也最大。因此,我們除了要準確把握其路徑、強度,更要把風雨影響報準確。」
中央氣象臺颱風逐小時精細化大風預報出爐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錢奇峰報導 由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完成的颱風精細化逐小時大風預報產品於8月6日18時在中央氣象臺網站正式發布。
該產品將中科院大氣所「熱帶氣旋風場動力釋用」技術和Grapes-TYM數值預報相結合,形成基於中央氣象臺颱風主觀預報位置和強度的訂正風場,並一天24小時滾動發布10公裡×10公裡的逐小時精細化大風預報,進一步推進了中央臺業務的精細化水平和自動化水平程度。
中央氣象臺颱風逐小時精細化大風預報。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