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973項目颱風精細結構觀測預報獲準立項

2020-11-23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科技處了解到,根據國家科技部發布的《關於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2015年項目立項的通知》,973計劃項目「登陸颱風精細結構的觀測、預報與影響評估」獲準立項,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作為項目第一承擔單位,聯合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有關高校共同承擔,該院研究員端義宏成為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科技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項目計劃從登陸颱風精細結構的野外科學試驗和分析入手,開展登陸颱風精細結構的多源資料分析理論和方法、登陸颱風精細化結構演變規律及其對風雨分布的影響機理、高解析度颱風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等方面研究,並建立精細化風雨預測系統,開展颱風災害影響(預)評估方法研究,建立基於颱風致災因子的影響評估系統。

  此外,通過該項目的研究,項目組將在颱風精細化結構及其演變以及預報理論和方法上取得新突破,逐步壯大有較高水平的颱風研究專門隊伍,使我國颱風研究得到持續發展,提高我國颱風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並培養一批在颱風研究領域有國際影響力的青年學術帶頭人。

  據記者了解,我國颱風災害嚴重,防颱風減災工作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精細化的颱風監測、預報警報以及影響評估能力提高是現在我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精細化颱風風雨強度和分布的監測預報能力仍然是防颱風減災的「短板」,颱風風雨強度和分布取決於颱風精細結構及其演變,提高颱風精細化監測、預報水平就必須掌握颱風精細結構的演變規律。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提升颱風路徑與強度預報精細化水平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向純怡 王皘報導 為進一步提升颱風預報產品的精細化水平,7月1日起,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對兩項業務產品進行了補充和改進:一是72小時預報時效內增加12小時預報間隔產品,當颱風移入我國24小時警戒區內,加發24小時預報時效內的
  • ——國家氣象中心五大舉措提升颱風預報服務精細化程度
    時間回到7月13日,在剛剛完成第9號颱風「燦鴻」的預報服務工作後,國家氣象中心組織專家、預報員、服務人員,集中討論、總結颱風預報服務工作經驗、教訓。「颱風預報服務只有做的更加精細化,才能更好服務決策、服務公眾。」中心主任畢寶貴說,「要認真思考並拿出一些新舉措,體現在下一個影響我國颱風的預報服務當中。」
  • 上海颱風研究所:提升颱風、風暴潮精細化預報創新能力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以下簡稱颱風所)積極組織颱風研究領域的各類科技攻關,努力提高優勢研究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為業務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颱風理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  颱風所針對颱風、區域數值預報以及海洋氣象等業務系統開展了大量技術開發工作。
  • ——解析自旋穩定氣象衛星區域觀測項目
    該項目負責人魏彩英介紹,「這樣不僅觀測時效低,而且不易追蹤颱風、暴雨等強對流天氣的發生發展趨勢,因此對滿足氣象觀測精細化的需求,多少有些力不從心。」  自立項伊始,項目組就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與嘗試,解決了連續區域觀測下的圖像定位算法、業務測控、星地系統協同調度等一系列難題,首次實現我國靜止氣象衛星區域觀測業務提供的6分鐘高時效觀測產品;並利用區域觀測圖像定姿、衛星姿態預報、粗精姿態關係模型的綜合區域觀測圖像定位算法,實現了區域觀測模式衛星姿態的精確確定和區域觀測圖像的精確定位。
  • 天氣預報有了更精細的監測數據
    對於天氣預報而言,衛星監測數據可以更精準地反映天氣系統以及天氣系統在衛星雲圖上的特徵和變化。通過數據同化技術,衛星監測數據可融入到數值預報模式中,進一步提升預報精度。相比於「風雲二號」G星、F星,「風雲四號」A星的高時空解析度觀測圖像在對颱風監測上有著質的飛躍。
  • 高分四號「看」颱風妮妲:颱風眼區精細化結構可見
    人民網北京8月2日電(趙竹青)來自國家氣象衛星中心消息,我國自主研發的高分四號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靜止軌道50米解析度的秒級觀測。動畫顯示的是高分四號衛星對颱風「妮妲」的觀測結果,空間解析度達50米,觀測頻次為1分鐘。
  • 科學網—16個新項目獲973計劃立項批准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的需求和專家評審結果,以及中央財政支持情況
  • 追入颱風眼 探颱風奧秘
    據雷小途介紹,在亞太地區,制約颱風強度研究進一步深入、預報能力進一步增強的核心問題,在於颱風結構和強度變化的基本觀測事實缺乏。因此,「近海及登陸颱風強度變化科學試驗預研究」就是要利用更多新型探測技術和儀器進行颱風外場觀測,並開展近海颱風「邊界層風場結構特徵」和「颱風定強技術」等應用示範初步研究。
  • 餘暉:讓世界了解中國颱風研究
    2010年,作為國際颱風諮詢專家組成員和項目聯絡人,餘暉加入了世界氣象組織登陸颱風預報示範項目。在這個討論交流世界主流颱風預報產品和技術的舞臺上,她向大家展示了我國在颱風路徑、強度、風雨影響方面的監測技術和預報方法,還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誤差估計的颱風強度集成預報方法和預報可信度預估分析思路,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肯定。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長期以來,風雲衛星為颱風的監測預報提供了重要支撐。靜止氣象衛星重點在於颱風的實時定位定強,並監測颱風登陸的時間地點和造成的風雨影響。極軌氣象衛星具有大氣三維探測能力,可以揭示颱風內部熱力和雲雨結構,為颱風路徑和強度預報提供依據。
  • 有了衛星和雷達,為何還要用高空無人機探測颱風
    近年來,我國颱風路徑預報誤差改進明顯,但是,颱風的精細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仍然無法滿足防颱風減災的實際需求。這不僅是我國面臨的困難,全球所有受到颱風(熱帶氣旋)影響的國家和地區都如此。錢傳海表示,特別是弱颱風的準確定位、近海颱風的快速增強、登陸颱風的精細降水和大風預報、多颱風相互作用造成的異常路徑等一直是颱風業務中面臨的巨大挑戰。颱風在海上生成,海上觀測資料稀疏,甚至是觀測盲區,現有天基觀測手段無法對颱風進行精細的「直接」探測,預報員有時無法準確知道颱風中心到底在哪裡,數值模式也無法準確描述颱風渦旋結構,從而造成預報誤差偏大。
  • 我國首次高空無人機颱風綜合探測試驗成功,意味著什麼?
    近年來,我國颱風路徑預報誤差改進明顯,但是,颱風的精細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仍然無法滿足防颱風減災的實際需求。這不僅是我國面臨的困難,全球所有受到颱風(熱帶氣旋)影響的國家和地區都如此。颱風在海上生成,海上觀測資料稀疏,甚至是觀測盲區,現有天基觀測手段無法對颱風進行精細的「直接」探測,預報員有時無法準確知道颱風中心到底在哪裡,數值模式也無法準確描述颱風渦旋結構,從而造成預報誤差偏大。海上觀測資料極其珍貴。
  • 有了衛星和雷達,為何還要用高空無人機探測颱風?
    近年來,我國颱風路徑預報誤差改進明顯,但是,颱風的精細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仍然無法滿足防颱風減災的實際需求。這不僅是我國面臨的困難,全球所有受到颱風(熱帶氣旋)影響的國家和地區都如此。錢傳海表示,特別是弱颱風的準確定位、近海颱風的快速增強、登陸颱風的精細降水和大風預報、多颱風相互作用造成的異常路徑等一直是颱風業務中面臨的巨大挑戰。
  • 無人機無人艇衛星追風車齊上陣 多平臺協同觀測颱風科學試驗成功
    據悉,我國長期缺乏適用於颱風惡劣環境的直接觀測平臺,颱風內核精細結構觀測資料不足成為制約我國颱風預報能力發展的瓶頸之一。此次試驗利用多個觀測平臺對「浪卡」進行觀測,有效解決了觀測資料不足的問題。該試驗在颱風「浪卡」登陸前組織三架飛機(1架有人機、2架無人機)同時觀測颱風內部前側結構,成功獲取颱風登陸過程不同層次、區域、階段的高解析度氣象數據;利用機載雷射雷達實現對海上颱風前側環流內部高解析度風場結構的觀測;追風觀測車成功實施颱風「二次探空」(升空氣球達到一定高度爆裂後,小降落傘彈出並攜帶觀測設備形成下落期間第二次探空)。
  • 數值天氣預報(GRAPES)發展規劃
    重點任務包括:優化目前業務颱風渦旋初值形成技術,並將其與GRAPES 全球模式耦合,建立GRAPES全球檯風數值預報系統,提高GRAPES全球模式對颱風路徑的預報能力;發展有效融合衛星雷達等多源觀測資料的颱風模式初始化技術,改進颱風渦旋初值;研究改進颱風模式物理過程參數化方案,提高GRAPES模式的風雨預報能力;研究GRAPES颱風集合預報擾動技術,降低颱風數值預報的不確定性。
  • 2020年國家自然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重大項目」立項清單
    由我校牽頭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面向移動通信的模塊化射頻電路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正式獲得立項資助,項目直接經費1783萬元,這是我校首個作為牽頭單位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是我校科研工作的又一項重要突破。
  • 氣象環境兩類衛星配合 提高我國氣象預報預測精細化水平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1月19日,我國成功將環境一號C星送入預定軌道,將與在軌運行的環境一號A、B衛星三星組網運行,與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相互配合,提高我國氣象預報預測精細化水平。
  • 實時觀測實況分析系統:3D刻畫颱風「形象」
    RTOAS「眼中」的颱風  每年汛期,颱風都是災害防禦的重點對象。在RTOAS的研發過程中,如何為颱風強度預報提供更為可靠和直觀的資料,成為系統要解決的重要任務之一。  風圈、假相當位溫、暖心結構,是實況分析系統產品中衡量颱風是否穩定維持和颱風強弱的重要指標,為颱風強度預報提供支撐,也為衛星產品提供有力驗證。    RTOAS如何刻畫颱風?
  • 項目啟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緯度地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高緯度地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2018YFC1506800)」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京召開,標誌著該項目研究工作全面啟動。項目實施方案論證專家組、中國氣象局職能司領導、課題牽頭單位主管領導、項目參與單位科研骨幹等50餘人參會。 「高緯度地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項目重點開展高緯度地區暴雨及強對流機理研究,發展高解析度區域模式物理方案、先進資料同化和對流尺度區域集合預報等關鍵技術,以提升我國大北方地區氣象預報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 ——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加密觀測新模式
    據悉,「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加密觀測新模式提供的掃描資料比常規觀測提供了更為豐富精細的觀測信息,可揭示出天氣系統的精細結構和變化情況,能夠做到比雷達探測更早反映雲團的生消發展,有利於提高對強對流天氣的早期監測預警時效性。  「利用『風雲二號』F星加密觀測,氣象工作者可以提前10分鐘對颱風進行定位以及DVORAK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