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的驚人進步!科學家已能提前20小時預報太空災難天氣了

2020-08-19 徐德文科學頻道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驚人進步,現在連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爆發都還預測不準,科學家們就已經能夠空前準確地預測太陽X級耀斑何時爆發,威力多大了,而且還可以提前到20個小時以上,讓我們有充裕的時間來應對太空災難「天氣」的襲擊。

太空天氣是一項新興的科學,旨在研究地球周圍太空環境條件的改變,主要包括太空中的等離子、磁場、輻射和其它物質,以及它們對地球的影響,比如地磁風暴、電離層擾動、極光等。太空天氣主要是和太陽有關,因此對太陽的觀測和研究就尤為重要。

這其中可能對地球產生重要影響,甚至造成巨大災難的就是太陽耀斑。2010年,美國宇航局(NASA)發射了太陽動力學天文臺衛星,幫助科學家們了解了太陽磁場是如何產生的,磁場結構是怎麼樣的,太陽耀斑是如何形成的,以創建預測太陽活動的模型。

經過10年的觀測和努力,SDO的科學家們獲得了大量數據,目前已開發出一種新的模型,成功地預測了上一個太陽周期中九個最大太陽耀斑中的7個。

這項研究由日本名古屋大學太空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Kanya Kusano領導,科學家們發現,太陽耀斑主要取決於接近太陽表面的磁極性反轉線的磁扭通量密度。耀斑開始之前,巨大的能量沿著扭曲的磁力線流動,形成不穩定的弧形,兩個相鄰的弧形可以形成類似「M」的雙拱形,當它們重疊在一起時,就會導致不穩定的磁重聯,從而觸發以爆發形式出現的巨大能量釋放。磁扭通量密度決定了太陽耀斑何時發生,發生在太陽何處,以及太陽耀斑究竟有多大,高度扭曲的繩狀線是太陽巨大耀斑爆發的先兆。

這就像是地球上的雪崩,先從細小的裂縫開始。繼而發生巨大的崩塌。太陽上的裂縫則是磁重聯,當重聯發生在邊界附近時,就有可能發生大耀斑。因為在遠離邊界的地方,可利用的能量較少,剛萌芽的耀斑就可能會逐漸熄滅。通過對太陽表面磁場的監測,科學家們建立了一個基於物理學的k-scheme模型,對大的太陽耀斑進行預測,依據2008年到2019年上一個太陽周期的數據,他們可以預測最新的9個X級耀斑中的7個,遠遠高於其他世界上其他太空機構的預測。而且他們的預測能提前20個小時,精確給出耀斑的外觀、出現的位置以及威力究竟有多大。

有人可能會對這項研究不以為然,太陽離我們那麼遠,預測耀斑有什麼用?太陽耀斑釋放的能量可以高達6×10^25焦耳,是整個太陽每秒鐘釋放能量總和的6倍,是1994年撞擊木星的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釋放能量的25000倍。如果正對地球而來,就會對現代文明產生巨大威脅,類似於1859年卡靈頓事件中的太陽風暴,只是破壞力肯定會遠超該次事件,有研究稱可能癱瘓整個地球的電力、通訊、金融等系統,導致2萬億到4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損失。

所以如果能提前準確預測到超級太陽風暴會衝著地球而來,我們就可以提前做好防範,關閉電力設施電子設備,減少由此造成的損失,減輕對現代文明的破壞。

這項研究發表在7月30日《科學》雜誌上,並被推薦為封面文章。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背後的高科技
    下面,就來聽聽專家介紹那些助力天氣預報準確率提升的「高科技」吧,正是它們在極端天氣到來前,為公眾通風報信,保駕護航。颱風是夏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現象,它雖能緩解高溫伏旱,補充淡水資源,但與之相伴的巨大風力、猛烈暴雨以及風暴潮,也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災難。近幾年,藉助集合天氣預報模式及衛星觀測等技術的進步,我國颱風預測路徑誤差正在不斷縮小。
  • 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他以常規高空觀測系統為例,目前該系統所提供的有關暴雨的觀測資料和信息主要是針對天氣尺度的,而對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觀測並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這就好比用網捕魚,網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氣系統難免會成為漏網之魚。」藍渝說,所以暴雨預報中,常會出現「局地」這一名詞,正是因為以目前的預報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預報局地強天氣可能出現的範圍,還不能提前預知其發生的準確位置。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他以常規高空觀測系統為例,目前該系統所提供的有關暴雨的觀測資料和信息主要是針對天氣尺度的,而對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觀測並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這就好比用網捕魚,網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氣系統難免會成為漏網之魚。」藍渝說,所以暴雨預報中,常會出現「局地」這一名詞,正是因為以目前的預報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預報局地強天氣可能出現的範圍,還不能提前預知其發生的準確位置。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權威專家:準確率達80%,我們已牢牢控制颱風
    也就是說3天之內的預報可信度都已經相當高了。72小時的降水預報除了預報陰晴雨雪外,天氣預報的進步還幫助我們「抓捕」自然災害,比如每年夏季,都會有數個颱風襲擊我國,帶來大範圍的狂風暴雨。在過去,人們只能靠觀察「跑馬雲」等特徵來防範颱風,但這種觀測效率很有限,而且難以防範一些小規模的颱風。
  • 為什麼有些天氣很難準確預報?
    那麼,公眾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天氣預報?從科學角度看,天氣預報又能做到什麼程度?哪些天氣是不可預測的?需求無限 但天氣可預報性有限提到天氣預報,大多數人最想知道的是:我這裡幾點下?幾點停?下多大?但這個問題,預報員卻常常很難回答,主要原因就在於天氣的可預報性與天氣類型、時空尺度和預報時效息息相關。
  • 誰發明了天氣預報?
    船民農夫在沒有預報的情況下倚賴一些天象學上的經驗,如雲的形狀和動物的反應來判斷天氣。當一頭公牛衝到田裡、青蛙跳上了茶缸或者一個燕子飛到籬笆上,便可知暴雨將至,當現代科學理性敲開維多利亞時代之門前,這是一種「維多利亞時代理性」的古老方法。19世紀早期已經有幾項理論的進步,包括暴風雨,當風在一團低氣壓周圍逆時針旋轉,雨團就形成了。
  • 天氣預報準確率能到80%?真的!
    預報準確率可達80%曾慶存介紹,目前的3天預報,在全球範圍可達70%至80%的準確度,如果是一定區域,比如我國華南地區的3天預報,準確度能高於80%。同時,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已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
  • 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時移勢易,我們現今邁進了數值天氣預報時代,得益於這一預報技術的進步,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時序更替雖有規律,但也經常「天有不測風雲」。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從科學角度來看,天氣預報不可能保證每次都對,更何況極端天氣預報,因此更需要做的是對公眾普及科學知識。5) 最後,重大天氣過程往往伴隨著多種氣象衍生災害,例如山洪暴發、泥石流、森林火災等。2005年美國Katrina颶風的預報是比較準確的,但是海水倒灌、城市內澇等導致了很多災難。
  • 強天氣預報:能提前監測到初生對流
    中國氣象報記者牛彥元 通訊員劉鑫華    在目前的觀測條件下,各國對於強天氣信息的掌握都還不夠全面。如今各個國家強天氣預報都採用了潛勢預報的方式,即在某一個相對比較長的時間段裡,某個地區可能會有對流天氣發生,很難作出時間地點精準的預報,距離業務應用還有差距,需要採取臨近預報方式來支持氣象服務。    「風雲四號」發射後,將為強對流天氣預報提供重要的觀測手段。在強對流天氣預警中,快速更新的靜止氣象衛星產品提供關鍵的信息,配合雷達圖像,可幫助預報員提前更長時間發布預警信息。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他以常規高空觀測系統為例,目前該系統所提供的有關暴雨的觀測資料和信息主要是針對天氣尺度的,而對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觀測並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這就好比用網捕魚,網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氣系統難免會成為漏網之魚。」藍渝說,所以暴雨預報中,常會出現「局地」這一名詞,正是因為以目前的預報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預報局地強天氣可能出現的範圍,還不能提前預知其發生的準確位置。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承諾突破天氣預報時限
    轉載自美通社 英格蘭雷丁2016年9月12日電  【對具有重大影響的天氣事件的預報期可延長至提前2周,而對大規模天氣模式和天氣狀況轉變的預報期可延長至提前
  • 如何讀懂一份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
    電視、廣播天氣預報節目中,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某氣象臺發布的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在氣象部門製作發布的天氣預報中,未來24小時包括8時至次日8時、14時至次日14時、20時至次日20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8時至次日8時和20時至次日20時兩個時次的預報。
  • 如何讀懂一份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
    電視、廣播天氣預報節目中,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某氣象臺發布的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未來24小時到底指的是什麼時間段?裡面有什麼玄機嗎?顧名思義,未來24小時是從當前某個時間點算起往後的24個小時。在氣象部門製作發布的天氣預報中,未來24小時包括8時至次日8時、14時至次日14時、20時至次日20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8時至次日8時和20時至次日20時兩個時次的預報。通俗地說,8時至次日8時的預報對應的是當天白天至夜間的預報,雖然時間上跨到了第二天的早晨8點,實際上相當於預報的是當天上午到次日早晨的天氣,但在表述上是當天白天到夜間。
  • MIT太空天氣預報軟體模型贏得國家資金
    不像地球上的風暴,人們有一定的知識可以預報災難性風暴的到來,對於來自太空的風暴,何時到來以及其強度,都很難預料。這正是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航天系助理教授利納雷斯(Richard Linares)引領的團隊正在做的事情。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
    預報準確率越來越高  曾慶存介紹,目前的3天預報,在全球範圍可達70%至80%的準確度,如果是一定區域,比如我國華南地區的3天預報,準確度能高於80%。同時,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已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
  • 天氣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 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
    本報記者 郭靜原攝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和先進的氣象信息系統,建成了無縫隙智能化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還將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受偏南暖溼氣流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12月15日,本市將有大雪、道路結冰和大霧天氣。
  • 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煉」成的
    天有不測「風雲」,而如今,得益於氣象觀測與預報技術的進步,人們切身體會到: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可提前3至4天對颱風路徑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這樣的準確度和高效率究竟是如何「煉」成的?請看經濟日報記者的採訪。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他以常規高空觀測系統為例,目前該系統所提供的有關暴雨的觀測資料和信息主要是針對天氣尺度的,而對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觀測並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這就好比用網捕魚,網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氣系統難免會成為漏網之魚。」藍渝說,所以暴雨預報中,常會出現「局地」這一名詞,正是因為以目前的預報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預報局地強天氣可能出現的範圍,還不能提前預知其發生的準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