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場重聯」理論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0-12-05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磁場重聯是空間物理中的經典問題,它是太空等離子體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物理過程。太陽耀斑的爆發、日冕物質拋射的形成、太陽風-行星磁層在邊界層的相互作用、行星磁尾蓄積能量的爆發等等,都是磁場重聯的不同表現形式。磁重聯觸發通常在很小的重聯區,但對宏觀系統有全球尺度的影響。重聯區的物理機制緊密關係著磁場重聯的本質問題,2015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大型科學衛星 MMS星簇, 首要科學目標就是磁場重聯區裡的物理機制。

    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戴磊和王赤等科研人員最近在磁場重聯區的基礎理論研究上取得突破,用自主提出的理論解釋了NASA-MMS衛星在重聯區的最新精細觀測,研究發現,MMS的高精度測量驗證了兩個重要預言:1)霍爾電場大小由離子熱壓梯度決定;2)霍爾電場和霍爾磁場大小的比值落在幾個阿爾芬速度的量級。這一理論解釋了磁場重聯區的霍爾效應,闡明了磁場重聯區一系列其他觀測事實,包括場向電流,霍爾磁場等。

    這一研究結果入選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研究亮點,AGU專刊詳細介紹和重點推薦。

相關焦點

  • 科研動態 | 磁場重聯出流區中的電子雙流不穩定性研究取得進展
    磁場重聯被認為是太陽風物質能量進入地球磁層的最重要方式,但長期以來由於觀測手段的限制,人們對其中的具體物理過程依然缺乏了解。
  • 中國學者發現太陽磁通量繩內部的磁場重聯
    來源:科技日報我學者發現太陽磁通量繩內部的磁場重聯科技日報合肥8月18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研究團隊,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符慧山教授合作,在磁場重聯的磁能耗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我學者發現太陽磁通量繩內部的磁場重聯
    科技日報合肥8月18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研究團隊,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符慧山教授合作,在磁場重聯的磁能耗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次發現磁通量繩內部的磁場重聯
    中國科大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研究團隊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符慧山教授合作,在磁場重聯的磁能耗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MMS衛星高解析度觀測資料,首次發現在磁場重聯產生的磁通量繩內部絲狀電流中,可發生次級重聯並導致磁能的快速耗散。相關結果8月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磁場重聯是一種基本的等離子體物理過程。
  • 磁層頂磁場重聯的低混雜波研究
    由於地球磁層、磁鞘等離子體和磁場環境的差異,在地球磁層頂發生的磁場重聯通常表現為非對稱重聯。非對稱重聯的較多特徵與對稱重聯不同,其中之一即表現為低密度磁層一側的低混雜波。這些低混雜波是由重聯非對稱性相關的密度梯度所帶來的低混雜漂移不穩定性,或磁鞘離子由於有限迴旋效應進入磁層帶來的修正雙流不穩定性所激發。
  • 磁層頂磁場重聯的低混雜波研究獲進展
    由於地球磁層、磁鞘等離子體和磁場環境的差異,在地球磁層頂發生的磁場重聯通常表現為非對稱重聯。非對稱重聯的較多特徵與對稱重聯不同,其中之一即表現為低密度磁層一側的低混雜波。這些低混雜波是由重聯非對稱性相關的密度梯度所帶來的低混雜漂移不穩定性,或磁鞘離子由於有限迴旋效應進入磁層帶來的修正雙流不穩定性所激發。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量子力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量子力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技大學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開展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頭條 | 我區基礎研究領域取一重要成果:馬鈴薯新種質創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該科研成果在馬鈴薯新種質創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的菜糧兼用作物,也是自治區特色優勢作物。缺乏合適的模式研究材料,是目前馬鈴薯功能基因遺傳定位與分離克隆工作面臨的主要難題。該科研團隊以雜合二倍體馬鈴薯Solanum verrucosum為供體,通過小孢子誘導培養獲得23份再生材料。經根尖染色體計數、流式細胞等方法鑑定,從中發現6份二倍體再生植株。多態性InDel(Insertion/Deletion, 插入/缺失)標記分析表明,這6份二倍體的理論純合度接近100%。
  • 我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國科大新聞網10月11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日前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這一關鍵突破將對促進新奇拓撲量子物態的研究,進而推動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深入理解帶來重大影響。
  • 地球磁尾磁場重聯由電子動力學觸發證據找到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的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陸全明、王榮生研究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盧三博士和其他多家歐美科研機構,在地球磁尾磁場重聯觸發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結合MMS(磁層多尺度衛星)高解析度觀測資料和數值模擬,發現了地球磁尾磁場重聯由電子動力學觸發的證據。相關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複合材料損傷破壞與強度研究領域取得系統性突破
    固體材料和結構分為各向同性與各向異性,其本構、變形、破壞和強度,是固體力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雖然各向同性材料的基本力學問題已有解決方案,但各向異性暨複合材料的損傷、破壞和強度分析卻依然是固體力學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在這一重要學科領域,黃爭鳴歷經多年研究,取得了系統性突破。
  • 磁場重聯可能是罪魁禍首
    中、奧、美三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金星上首次發現的磁場重聯現象,可能是導致這顆星球缺水和高溫的重要原因——該成果刊登在最新出版的《科學》雜誌上,並被列為「亮點文章」。  所謂「磁場重聯」,是指當太陽風(太陽向外噴射的高速帶電粒子流)「刮」向本身有磁場的行星如地球時,如果二者磁場的磁力線方向相反,就會發生磁力線交叉、瞬間斷開、再重新聯結等現象。當這一現象發生時,磁場重聯區域的帶電粒子被加熱、加速,太陽風的部分能量進入地球磁層,從而造成空間天氣變化,如地球磁層亞暴、極光等。
  • 日冕物質拋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由我校汪毓明教授領導的日地空間物理課題組在太陽大氣噴流觸發高速日冕物質拋射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圖2、研究中觀測到的太陽日冕噴流  太陽大氣噴流(Jet)是太陽大氣中爆發的瞬時磁場能量釋放過程它們被認為可能對日冕加熱和太陽風加速有重要貢獻。而日冕物質拋射(CME)則是一種泡狀結構的爆發活動,通常以極高的速度向行星際空間和地球注入大量的等離子體物質和能量,可以對地球周圍的空間環境、人類的航天活動和電力、通訊產生重要影響。但是這兩種太陽大氣中的爆發活動是否有所聯繫?
  • 中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通過操控束縛的超冷原子(利用雷射製冷等冷卻手段將原子製備到溫度極低),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中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 微波光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基礎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nbsp&nbsp&nbsp&nbsp國家973計劃項目「面向寬帶泛在接入的微波光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基礎研究」重點針對微波光子相互作用下的高帶寬轉換機理、高精細調控方法、高靈活協同機制等3個科學問題,在微波光子作用機理、關鍵器件與原型系統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未來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理論與技術支撐
  • 中國科大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中科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王奉超教授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Andre Geim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早在150年前,著名的英國科學家威廉·湯姆森(William Thomson,後來被冊封為開爾文勳爵)從理論上描述了毛細管內彎曲的液氣界面引起的蒸氣壓變化,被稱為開爾文方程,這是固液界面潤溼領域三大經典理論之一。數十年來,研究者致力於研究開爾文方程在納米尺度的適用性問題。
  • 大連理工大學在可控核聚變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2010年國家科技部為ITER計劃共設立9個人才課題,王正洶副教授的研究課題「撕裂模不穩定性與微觀湍流相互作用及相關反常輸運的研究」以第一名獲得該人才課題資助(資助191萬元),主要是採用大規模計算機模擬來研究核聚變反應堆中的磁流體不穩定模式。近日,王正洶課題組通過大規模計算機模擬給出了核聚變裝置中反磁場剪切位形下的無碰撞雙撕裂模的定標關係。
  • 我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