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材料損傷破壞與強度研究領域取得系統性突破

2021-01-08 化工網

  近日,複合材料力學知名期刊《複合材料結構》(Composite Structures)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黃爭鳴教授的最新代表性長文:「連續纖維、短纖維及顆粒增強複合材料的本構、變形、破壞與強度」(Constitutive Relation, Deformation, Failure and Strength of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Continuous/Short Fibers or Particles)。

  固體材料和結構分為各向同性與各向異性,其本構、變形、破壞和強度,是固體力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雖然各向同性材料的基本力學問題已有解決方案,但各向異性暨複合材料的損傷、破壞和強度分析卻依然是固體力學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在這一重要學科領域,黃爭鳴歷經多年研究,取得了系統性突破。他創建的複合材料彈-塑性解析本構理論——橋聯模型,是唯一滿足內應力計算一致性的理論,不滿足一致性,就須採用三維本構方程計算纖維和基體中的內應力,相比二維方程的計算量至少增加一個數量級;基體進入塑性後,只有橋聯模型的本構方程是解析式,其他模型依賴的Eshelby張量無顯式,數值積分須取200個以上高斯積分點方足夠精確(Comp. Mech., 7: 13-19, 1990);眾多國外評估證實,橋聯模型精度高於其他模型(Int. J. Impact Engng., 2009, p. 899),也是「世界範圍破壞評估(WWFE)」參評精度最高的細觀力學理論(Comp. Sci. Tech., 64: 565, 2004),並且是唯一計算了纖維和基體中熱殘餘應力的參評理論(Comp. Sci. Tech., 64: 450, 2004)。橋聯模型已成為世界複合材料力學界的一個著名理論,得到了廣泛應用,不完全統計,國內外他人基於橋聯模型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已達220篇。

  複合材料除沿軸向的破壞可能源自纖維外,其它破壞一般都源自基體。因此,幾乎所有挑戰性問題皆因無法準確預測基體破壞所致,關鍵是現有理論只能求得基體均值應力,而複合材料的性能預報必須基於真實應力,黃爭鳴開創並系統建立了基體真實內應力理論。他還首次將複合材料的破壞定義為強度型和損傷型,指明了損傷型破壞主要有三類,即纖維和基體界面開裂、層合板分層及層合板中的非致命破壞,其中,非致命破壞包括基體的拉伸與壓縮破壞,一舉解決了如何確定飛機等先進複合材料結構「損傷容限設計」中的損傷容限難題。

  基體拉伸和壓縮破壞依據其破壞面上的外法向應力大於或小於0確定,黃爭鳴依據堅實的物理原理,創建了普適的基體拉、壓強度理論。他還徹底解決了任意載荷下纖維和基體界面何時開裂這一難題,除了纖維和基體性能外,只需提供一個複合材料橫向拉伸強度即可。

  航空界往往視複合材料為脆性材料,蓋因其軸向和橫向拉伸直至破壞皆為線性的,但無法解釋為何剪切非線性變形卻異常顯著。黃爭鳴通過研究揭示纖維和基體界面開裂後的相對滑移是剪切非線性變形的主因,其次是基體塑性和真實內應力影響。

  針對為什麼從T300到T1100,碳纖維的強度大幅提升,但複合材料沿纖維的壓縮強度卻幾乎不變?黃爭鳴揭示,當纖維強度足夠高后,纖維偏折導致軸向壓縮下基體先發生剪切破壞。因此,進一步提升纖維強度無助於改善複合材料軸向壓縮強度,只有通過減少纖維偏心排列、提高基體剪切強度方可改進。

  層合板分層是複合材料最為常見的破壞形式,目前預測分層存在兩大難題:一是幾乎每個加載步都須迭代,計算量極為龐大,工程中無法用;二是有些輸入數據的確定甚至沒有實驗標準可依。黃爭鳴建立的分層萌生與擴展分析方法無需任何迭代,除了纖維和基體性能,只需提供單向層合板的臨界斷裂韌性即可。

  黃爭鳴建立的理論皆為解析公式,其分析所需的複合材料輸入數據不僅降到最低,而且這些數據都可依據現有實驗標準預先獨立測定。這對複合材料的工程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來源:同濟大學)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ompstruct.2020.113279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化工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info@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航空複合材料強度技術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發展
    與傳統金屬相比,採用複合材料可使結構減重20-30%。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材料,複合材料也不例外,在諸多環節中不斷出現的問題以及因複合材料強度問題所引起的飛行事故,使得工程師們逐漸意識到,複合材料的研發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航空複合材料的抗衝擊性能差是其不可迴避的問題,在受衝擊後複合材料層間性能非常薄弱的缺陷暴露無遺,一旦出現分層損傷,則會對結構整體性能造成嚴重破壞。
  • 我國絕緣高分子複合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楊小牛研究員課題組在半導體/絕緣體高分子複合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結果被國際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以
  • 清華團隊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魏飛、副教授張如範團隊在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了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相關成果以「超耐久性的超長碳納米管」為題,於8月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清華團隊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魏飛、副教授張如範團隊在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了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相關成果以「超耐久性的超長碳納米管」為題,於8月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聚苯硫醚PPS/纖維複合材料研究進展
    王港等[16]通過製備 PPS/GF 複合材料,研究了玻璃纖維和改性聚合物對複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玻璃纖維被 PPS樹脂包覆較少,這是由於基體樹脂與填料的界面結合力弱,當受到外力衝擊時,材料發生脆性斷裂。使用改性聚苯乙烯(PS)對 PPS 進行預增韌後,複合材料的衝擊強度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 獲重要突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攪拌摩擦焊接領域持續發力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哈爾濱工業大學青年科學家工作室建設項目的支持下,哈工大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黃永憲教授、曹健教授團隊在國際材料科學研究領域著名期刊《材料科學進展》發表了題為「攪拌摩擦焊固有模式及其控制策略」(Recent progress on control strategies for inherent issues in friction stir welding)的長文綜述
  • 爆炸式破壞:碳纖維板強度的根本保障
    2017年6月8日上午10點,卡本人沸騰了,配方設計、工藝升級、測試方法優化歷經數千次試驗卡本碳纖維板實現爆炸式破壞,強度突破2800MPa預應力碳纖維板被評為國際先進水平!  一、何為碳纖維板「爆炸式」破壞?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 【會議動態】ISCT-8峰會分會場:複合材料測試及評價精彩預覽
    >複合材料具有重量輕、比剛度、比強度高、加工成型方便、耐化學腐蝕等特點,已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電子電氣等領域,在近幾年更是得到了快速發展。複合材料測試及評價技術是複合材料研發和複合材料結構設計的重要基礎。
  • 【行業資訊】高分子複合材料在裝甲防護上的研究與應用進展
    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具有高比強度、高比模量、正向的複合效應、性能和功能的可設計性等特點,其密度只有裝甲鋼的1/8~1/4,比強度是裝甲鋼的(4~10)倍;其防護機理不同於裝甲鋼和陶瓷主要依靠高硬度抵禦彈丸侵徹,而主要是能量吸收機制,即通過材料塑性變形和斷裂吸收能量,不僅具有良好的防穿甲性能,還具有優異的防碎片、防爆轟波性能。
  • 戰略研究丨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刊發《裝備升級換代背景下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一文,從產業化發展戰略的角度出發,對我國金屬基複合材料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評述。文章簡要總結了我國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歷程,梳理了當前快速發展階段中金屬基複合材料的主要製備方法,如原位自生法、攪拌鑄造法、粉末冶金法、壓力浸滲法中取得的關鍵性技術突破。
  • 中國合金材料又獲突破,強度比鋼鐵硬一百倍,助力高端製造輕量化
    最近,烯碳鋁合金錠坯從上海烯碳金屬基複合材料工程中心的生產線上成功下線,這標誌著這種複合材料的中試取得了巨大成功。它從仿生學出發,成功解決了石墨烯合金的結構問題,替代傳統鋁合金,有助於我國航空、高鐵、汽車等高端製造領域步入輕量化時代。
  • 碳納米管全球高校應用研究7大領域!
    近年來,國際高校在碳納米管的諸多應用領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電子領域(電晶體、傳感器等)、生物醫療領域、航空航天(研究用太空飛行器鏡片、複合材料增強體、功能材料)、軍事領域(生化防護服和地雷、爆炸物探測器)、能源領域(超級電容器、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熱光伏設備)以及雷射器等,其中,碳納米管在電子器件、醫療領域以及傳感器方向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
  • 碳纖維複合材料應用於海洋領域,促進我國海洋能源開發
    江蘇博實科技:近年來,碳纖維複合材料在海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海洋環境下的腐蝕,高壓,水底暗流流動帶來的強剪切作用對材料的耐腐蝕性,強度和疲勞性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風力發電葉片90%以上重量由複合材料組成,海上風力大,發電功率大,勢必要求更大的葉片和更優良的比強度和耐久度。而碳纖維複合材料比強度和比剛度都很高,能夠滿足開發大型化、輕量化、高性能、低成本的發電葉片的要求,與玻璃纖維複合材料相比,碳纖維複合材料更適合應用於海洋領域。碳纖維複合材料在海洋風力發電中具有顯著的優勢。
  • 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碳纖維複合材料應用領域是什麼?
    碳纖維複合材料是先進複合材料中重要的增強材料,被廣泛的應用用於國防工業領域,是軍用飛機、無人機、軍用箱體、火箭、飛彈、衛星、艦船等先進裝備不可缺少的戰略性材料。在風力發電、體育休閒、交通運輸、汽車工業、能源、化工、建築等民用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 合肥工業大學在碳纖維復材組合結構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王靜峰教授課題組在碳纖維復材組合結構領域取得研究進展,其論文Performance and design of partially CFRP-jacketed circular CFT column under eccentric compression發表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上,並被國際著名工程學科技網站
  • NawaStitch新工藝有望使碳纖維複合材料更輕更強
    這些納米管具有極強的強度和高導電性,在電子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但Nawa現在也在考慮用它們來推進材料的發展。Nawa已經收購了N12 Technologies的資產,這是一家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公司。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自2012年成立以來,N12 Technologies籌集了近3300萬美元,目標是利用VACNT技術使碳複合材料結構更輕、更強。
  • 日美競相突破第三代碳纖維技術
    第二代碳纖維模量偏低現階段,航空航天等領域應用最廣泛的是第二代高強度中等模量碳纖維,由於模量偏低,且碳纖維材料脆性大,易導致複合材料結構部件的疲勞損傷,甚至發生災難性破壞,限制了航空武器裝備性能的提升,更難以滿足新一代航空武器裝備的性能要求。
  •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比熱固性碳纖維的優勢是什麼
    蘇州挪恩複合材料一直專注碳纖維領域,不僅在碳纖維箱體、碳纖維機械臂等領域擁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其研發團隊也成立了一些針對熱塑性碳纖維的研究項目,目前正在研究當中。挪恩復材對熱塑性碳纖維擁有一定的了解,就讓他們的研究人員來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相較熱固性碳纖維,熱塑性碳纖維的優勢是什麼。
  •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比熱固性碳纖維的優勢是什麼
    在碳纖維複合材料家族中,不同的基體選擇可以造就出性能差異巨大的製品,目前使用率最多的便是熱固型的樹脂材料,這種材料做基材能夠很好地發揮出碳纖維的優勢,但是也純在難回收、效率低、成本高等缺陷,熱塑性的碳纖維復材相對這方面來說佔有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