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 我區基礎研究領域取一重要成果:馬鈴薯新種質創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2020-10-13 創新內蒙古

近日,內蒙古大學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齊建建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植物學知名學術期刊《植物學報》(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刊發了「利用小孢子培養技術創製用於馬鈴薯遺傳研究的新體系」(Developing a new model system for potato genetics by androgenesis)最新科研成果。該科研成果在馬鈴薯新種質創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的菜糧兼用作物,也是自治區特色優勢作物。廣泛栽培的馬鈴薯商業品種是基因組高度雜合的四倍體,遺傳分離複雜,且存在嚴重的自交衰退。缺乏合適的模式研究材料,是目前馬鈴薯功能基因遺傳定位與分離克隆工作面臨的主要難題。

該科研團隊以雜合二倍體馬鈴薯Solanum verrucosum為供體,通過小孢子誘導培養獲得23份再生材料。經根尖染色體計數、流式細胞等方法鑑定,從中發現6份二倍體再生植株。多態性InDel(Insertion/Deletion, 插入/缺失)標記分析表明,這6份二倍體的理論純合度接近100%。

科研團隊對上述二倍體材料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表型評價(包括株型、自交親和性、實生種結籽率、結薯情況等),最終成功篩選出兩份表現優良的二倍體SVA4和SVA32。全基因組重測序進一步證明SVA4和SVA32是完全純合的二倍體。此外,科研團隊還開發了基於重測序數據的再生植物材料純合度鑑定方法。與傳統的凝膠電泳相比,該方法可將遺傳位點檢測數量提高1000倍以上,並且可用於其他物種後代群體的純合度評估。

該研究創製的SVA4和SVA32具備了經典模式植物純合、可自交、易於遺傳轉化等特點,豐富了馬鈴薯遺傳研究的材料類型。該科研團隊正在用上述材料進行馬鈴薯突變體庫創製工作,以期為我國馬鈴薯功能基因挖掘、品質改良等提供技術支撐,推動自治區馬鈴薯基因組學研究和分子設計育種的快速發展。

齊建建,教授、博士生導師,2014年畢業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獲農學博士學位。2015年以學科帶頭人引進至內蒙古大學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入選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青年科技英才」計劃,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內蒙古傑出青年培育基金等項目。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ipb.13018

(基礎研究處、內蒙古大學黨委宣傳部)

相關焦點

  • 我省在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創新成果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陝西臺 劉松燾 楊凌臺 孫雅楠 何家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經過15年潛心研究,在我國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的創新性成果。這頭毛色發亮、膘肥體壯的肉牛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昝林森團隊運用一系列創新性技術選育出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母牛,僅2年多點時間,它的體重就達到585公斤。資料顯示,國外肉牛每天可生長1到1.5公斤,而我國地方黃牛每天只生長0.5公斤。品種對外依存度高、自主育種周期長、生長速度慢、經濟效益低,已經成為制約肉牛產業發展的瓶頸。
  • 基礎研究 | 我區基礎研究領域取一新成果:稀土元素摻雜水滑石類電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蕾研究員課題組在國際知名期刊ACS Catalysis發表最新科研成果該研究在稀土元素摻雜水滑石類電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802320, 21965024)、內蒙古傑青培育基金(2020JQ01)和內蒙古大學人才啟動基金(21300-5195102)等項目的支持。
  • 微波光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基礎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nbsp&nbsp&nbsp&nbsp國家973計劃項目「面向寬帶泛在接入的微波光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基礎研究」重點針對微波光子相互作用下的高帶寬轉換機理、高精細調控方法、高靈活協同機制等3個科學問題,在微波光子作用機理、關鍵器件與原型系統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未來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理論與技術支撐
  • 「磁場重聯」理論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戴磊和王赤等科研人員最近在磁場重聯區的基礎理論研究上取得突破,用自主提出的理論解釋了NASA-MMS衛星在重聯區的最新精細觀測,研究發現,MMS的高精度測量驗證了兩個重要預言:1)霍爾電場大小由離子熱壓梯度決定;2)霍爾電場和霍爾磁場大小的比值落在幾個阿爾芬速度的量級。
  • 南大一附院馮珍教授團隊在NNR雜誌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近日,南大一附院康復醫學科馮珍教授團隊在全球神經康復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NNR雜誌(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發表重要研究成果《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Earl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Regulating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該書是國際上第一部關於超臨界流體應用於能源化工系統方面的專著,是由中國科學家領銜、各國權威專家通力合作的成果。它的出版顯示了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為代表的中國科研機構在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近年來,工程熱物理所在該領域的重點方向上,特別是在大型跨臨界設備、布雷頓循環及電力循環中適用的緊湊式超臨界換熱器設計、超臨界系統裝備製造、超/近臨界環境化工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成為中科院在超臨界流體戰略技術的重點突破方向之一。超臨界流體技術憑藉其在能源動力領域的重大潛力,被稱作是下一代「戰略技術」。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該書是國際上第一部關於超臨界流體應用於能源化工系統方面的專著,是由中國科學家領銜、各國權威專家通力合作的成果。它的出版顯示了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為代表的中國科研機構在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近年來,工程熱物理所在該領域的重點方向上,特別是在大型跨臨界設備、布雷頓循環及電力循環中適用的緊湊式超臨界換熱器設計、超臨界系統裝備製造、超/近臨界環境化工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成為中科院在超臨界流體戰略技術的重點突破方向之一。超臨界流體技術憑藉其在能源動力領域的重大潛力,被稱作是下一代「戰略技術」。
  •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2019-02  本報訊(邵龍飛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裴楠)病毒感染因其變異性強、傳播迅速等特點成為重大疫情防控的主要挑戰,對機體抗病毒機理的深刻認識是應對病毒感染的關鍵所在,日前,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我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小編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利用雷射製冷等冷卻手段將原子製備到溫度極低),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量子力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量子力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技大學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開展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中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通過操控束縛的超冷原子(利用雷射製冷等冷卻手段將原子製備到溫度極低),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中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同時,研究團隊將該控制理論及算法成功應用到「平移振蕩器旋轉執行器」實際系統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該項成果標誌著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在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了世界前列。
  • 重要進展!阜師大教師團隊在電化學領域取得新突破
    安青網訊 近日,阜陽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夏娟博士、武海教授、凡素華教授合作在金屬納米材料的製備及其在電化學領域中的應用取得系列重要成果。,一區)。該成果以題為「Highefficiencybifacialquasi-solid-statedye-sensitizedsolarcellbasedonCoSe2nanorodcounterelectrode」發表在AppliedSurfaceScience(2020,530,147238,IF:6.182,二區)上。
  • 財經大數據團隊在JCR一區國際期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1日訊(通訊員 孫光)日前,JCR一區期刊CMC(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連續發表湖南財院副校長樊曉平教授領銜的財經大數據研究團隊兩篇研究論文Expanding Hot Code Path for Data
  • 我國納米技術在多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來源:央廣網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中科院今天(13日)通報,我國納米技術已在動力鋰電池、綠色印刷、納米催化、健康診療及飲用水處理等產業領域取得重要成果。從2010年開始,我國納米領域的科技論文和納米技術專利數量已位居國際第一。2013年中科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變革性納米產業製造技術聚焦」,簡稱「納米先導專項」,經過5年攻關已取得多項亮點成果。首先,在長續航動力鋰電池方面取得突破。
  • 我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 中國、加拿大、比利時、瑞典專家合作取得科研突破!
    大學,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科研創新的重要陣地。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主體,我國高校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林業大學積極承擔高校的社會責任,在科研領域不懈探索,成果頻出。近期,北林科研人又在不少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
    一、基礎研究始終推動著新的科技進步   人類文明進步史告訴我們,在科學的基礎研究中每一個重大突破,往往都會對科學技術的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產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在近代科學產生之前,許多技術發明曾經走在相關理論知識發展的前面。但是近二百年以來,基礎研究越來越成為發明與創新的源頭,現代技術已經名副其實地成了搣科學的技術攠。
  •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大質量恆星(超過8倍太陽質量)在宇宙演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如何形成是現代天體物理的重要研究課題。大質量恆星在宇宙演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快速演化過程中伴生的星際介質反饋及元素核合成過程,推動了其所在星團、甚至整個星繫結構與化學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