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在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創新成果

2021-01-10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陝西臺 劉松燾 楊凌臺 孫雅楠 何家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經過15年潛心研究,在我國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的創新性成果。

這頭毛色發亮、膘肥體壯的肉牛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昝林森團隊運用一系列創新性技術選育出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母牛,僅2年多點時間,它的體重就達到585公斤。

資料顯示,國外肉牛每天可生長1到1.5公斤,而我國地方黃牛每天只生長0.5公斤。品種對外依存度高、自主育種周期長、生長速度慢、經濟效益低,已經成為制約肉牛產業發展的瓶頸。2006年開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昝林森教授的科研團隊開始了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

經過15年的科研攻關,他們首次解析了中國不同地區的代表性地方黃牛遺傳多樣性和起源進化,豐富了世界上牛的遺傳變異資料庫,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SNPs晶片,打破了國際晶片的壟斷。這一研究成果也加快了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的選育進程,突破了傳統肉牛育種周期長、難度大、效率低等卡脖子技術難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昝林森:「我們把它的選種的時間縮短,由原來的3到5年,我們這3個月內就確定了。」

目前,昝林森團隊自主選育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已經走向市場,在品質性能、生長速度、經濟效益等方面大幅提升,為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動力。

編輯:張娟

相關焦點

  • 歷時15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肉牛基礎研究獲多項創新性成果
    西部網訊(通訊員 李曉春)12月18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科學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犛牛
  • 西農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世界領先
    「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犛牛高原適應性馴化歷史與特徵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 宣益民、祝世寧兩位院士獲我省首個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 基礎研究...
    日前揭曉的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首次增設了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宣益民,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獲得該獎項。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他們披荊斬棘數十年,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為我省在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 大連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
    大連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2020-06-24 0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
    大連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2020-06-24 0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江省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浙江省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2008年度我省獲國家科技獎和省科技獎情況綜述  2008年,我省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明顯提升,全省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我省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再創佳績,共有24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 我省緻密油和泥頁巖油成藏研究取得新成果
    黑龍江日報11月29日訊 我省緻密油和泥頁巖油成藏研究重點實驗室針對松遼盆地陸相非常規油氣成藏的特殊性,深入開展非常規油氣成藏理論研究,大力發展測試分析新技術,取得多項突破,效果顯著。這是記者從29日在大慶油田公司舉行的我省緻密油和泥頁巖油成藏研究重點實驗室2019年學術委員會會議上了解到的。這個實驗室通過一系列制度建設和管理辦法,針對泥頁巖油可動性、敏感性研究的瓶頸難題設立了4項開放基金課題,鼓勵科研人員攻關。
  • 南科大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及其應用方向取得了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著名學術期刊《中國化學會會刊》(CCS Chemistry)、《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強超短雷射研究居國際前列;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腦與認知、動物克隆、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古生物學、海洋科學等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整體研究水平顯著提高,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數學機械化、辛幾何算法等方面保持我國特色和優勢。
  • 我省兩人獲何梁何利獎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李宗寬 祁思元)11月7日,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近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表彰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作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其中,來自我省的河南農業大學範國強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河南科技大學魏世忠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國際首次!他放棄美國優厚待遇歸國,創下多個第一,取得多項世界一流成果!
    17年來,他取得了多項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時帶出一支國家級創新研究團隊,他就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在黃建平看來,甘肅地處中國乾旱半乾旱區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氣候變化的天然試驗場,如果能夠配備先進的儀器設備和觀測條件,就一定可以取得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2004年,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正式成立,成為我國高校第一所以"大氣科學"命名的學院。黃建平出任院長。
  • 我省現有兩院院士66人 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原標題:我省現有兩院院士66人 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11月19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我省將努力爭取延安、商洛高新區升級獲批,儘快啟動銅川、
  • 深圳RHD血型研究填補國際相關領域多項空白
    新華網深圳10月28日電(廣東頻道記者 李南玲) 深圳市血液中心和輸血研究所的部級科研課題《中國人Rh血型分子背景研究和HD基因分子方法的建立》日前通過專家認證。
  • 訪王貽芳:打造國際領先的高能物理研究基地—新聞—科學網
    王貽芳指出,由於國內引力波研究基礎薄弱,所以高能所的「阿里計劃」將通過國際合作完成。「目前中美有關方面已經籤署了相關合作協議。未來由於『阿里項目』造價小、周期短,大約5年便可出成果。」 如今,尋找暗物質粒子,結合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的研究已經成為21世紀天文學和物理學發展的重要趨勢,特別是隨著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順利升空,更讓粒子物理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 山西省在量子科技領域取得國際領先成果
    近期,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梅鋒教授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拓撲保護的量子線路和拓撲物態的數字量子模擬,相關研究成果「Digital Simulation of Topological Matter on Programmable Quantum Processors」於2020
  • 我省多項技術成果助力北鬥全球組網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這些成果在北鬥系統上的成功運用標誌著我省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為提升我省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省科技廳積極向國家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年初以來,大連海事、國網遼電、瀋陽中科博微、大連亞明汽車等單位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已爭取中央財政經費2200餘萬元。組織推薦中科院金屬所等26家單位申報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7項,擬爭取中央財政經費1.5億元。
  • 國防科大侯靜:讓「超連續譜光源」研究進入國際領先行列
    中新網長沙3月8日電 (王握文 呂超 謝琦)新學期伊始,國防科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侯靜,又一頭扎入到她鍾情的雷射世界裡,課題攻關、學術研討、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多年心無旁騖地不懈探索與創新,她率領課題組在「超連續譜光源」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使中國在該領域一躍進入國際領先行列,相關成果連續兩年入選「中國光學重要成果」。
  • 從SCI視角看我省基礎研究能力水平的提高
    河北日報訊(記者王璐丹)日前,省科技情報研究院編撰的《河北省SCI論文統計分析報告(2019年度)》發布,報告從論文數量、文獻類型、學科分布、期刊分區、期刊影響因子以及論文引用情況等多個角度,對我省2019 年全年SCI論文收錄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直觀展示了我省基礎研究現狀。
  • 我國加速器超導高頻腔技術取得創新性成果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 陸成寬)17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1.3GHz 9-cell高品質因數(Q值)超導高頻腔通過成果鑑定。
  • 無限極中草藥多糖研究取得創新成果
    有關由蜜環菌提取的一種β-1,6-葡聚糖對巨噬細胞極化的作用機制及由此機制產生的抗腫瘤活性的研究尚屬首次發表。這一突破性研究結果為食用真菌及其多糖的開發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成果以《Beta-1,6 glucan converts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into an M1-like phenotype》(《β-1,6葡聚糖可將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轉化為M1表型》)為題,發表在國際糖類研究權威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