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極中草藥多糖研究取得創新成果

2020-11-02 無限極


近日,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與糖複合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周義發教授團隊(東北師範大學)合作研究的真菌多糖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從香菇和蜜環菌中純化製備的β-1,6-葡聚糖能夠與TLR2受體作用,促進蛋白因子Akt、ERK、JNK和NF-κB的磷酸化,促使腫瘤微環境中的M2型巨噬細胞向M1型極化,或對抑制腫瘤發展、轉移具有重要意義。有關由蜜環菌提取的一種β-1,6-葡聚糖對巨噬細胞極化的作用機制及由此機制產生的抗腫瘤活性的研究尚屬首次發表。

這一突破性研究結果為食用真菌及其多糖的開發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成果以《Beta-1,6 glucan converts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into an M1-like phenotype》(《β-1,6葡聚糖可將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轉化為M1表型》)為題,發表在國際糖類研究權威雜誌《Carbohydrate Polymers》上。


多年來,無限極研究團隊在中草藥複合多糖的功能篩選、分離純化、質量控制、活性機理研究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在國內相關領域處於先進水平,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主流刊物上發表SCI研究論文多篇。2017年,無限極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合作完成的項目「中草藥活性多糖快速篩選、製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本次研究成果有望為基於功能的質控方法、富集工藝開發提供新思路,為我司設計研發具有高活性結構域的多糖類健康食品提供了重要基石。

《Carbohydrate Polymers》雜誌簡介

《Carbohydrate Polymers》於1981年在英國創刊,是糖類研究的專業雜誌,刊登包括糖類生物能源、生物材料、藥物、食品、健康等糖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與應用,自出版發行以來,一直是多糖研究領域的權威期刊之一。其編輯委員會成員來自英國、美國、法國、日本、挪威和中國等世界多個國家知名大學化學領域的教授、學者。


相關焦點

  • 中草藥多糖吸收穫突破無限極助力中醫藥現代化
    新快報訊 記者 張瀟 報導 由美國功能性糖組學協會和中國科學院共同主辦的2013化學糖生物學國際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丁侃教授課題組,發布了其與無限極共同合作完成的關於多糖口服吸收特徵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發現香菇多糖等中草藥多糖可以藉助clathrin蛋白被人體完整吸收
  • 多糖吸收穫新成果 無限極助力中醫藥現代化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丁侃教授課題組在會上發布與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香菇多糖等中草藥多糖可以藉助clathrin蛋白被人體完整吸收,clathrin蛋白是腸道為中草藥多糖預留的秘密通道。經由這個通道這些中草藥多糖可以完整地進入血液系統和淋巴系統,進而到達全身各處,發揮其豐富的功效。
  • 健康經濟聚焦中醫藥養生 多糖產品市場潛力巨大
    多糖技術:解密藏在食物中的養生智慧  調研中,無限極的多位技術專家重點介紹了其貼近消費市場利益的複合多糖產品,以及無限極在此領域的產品研發和科技投入情況。無限極在複合多糖領域的研究成果,亦為本次調研以及下一步關於中醫藥免疫調節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 健康經濟聚焦中醫藥養生 多糖產品市場潛力大
    多糖技術:解密藏在食物中的養生智慧調研中,無限極的多位技術專家重點介紹了其貼近消費市場利益的複合多糖產品,以及無限極在此領域的產品研發和科技投入情況。無限極在複合多糖領域的研究成果,亦為本次調研以及下一步關於中醫藥免疫調節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疫情觸及了人們對全生命周期健康意識的高度重視,並普遍達成共識——自身免疫能力和自愈能力十分重要。
  • 無限極攜手多方合作,致力產品研發
    對於中草藥的道地性,需要專業機構進行科學研究,才能更準確的把握地點、氣候、時節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優選出最道地的中草藥。因此,無限極在科技研發方面持續投入,形成了「多方科研平臺,全產業鏈支撐開發精品」的科研體系,持續打造中草藥核心技術。
  • 無限極往事:蠔油、多糖神藥與百年老店李錦記
    1992年的一天,李惠森在李錦記私家遊艇上碰到了他的同學潘光宇,潘光宇建議李惠森發展中草藥,並向他推薦了第一軍醫大學研究的一個叫複合多糖的高科技科研成果。據稱這位潘光宇的母親是第一軍醫大學的教授,而他本人被介紹為「香港直銷協會主席,全球三位直銷博士之一」。
  • 無限極參與研究降血尿酸新保健功能領域迎來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記者 劉芳)1月9日,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專項(中藥複方保健產品示範研發項目降血尿酸新功能子項目)啟動儀式在新會無限極大學舉行,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組負責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將與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共同開展「輔助降血尿酸新保健功能及清利溼熱中醫功效」示範研發工作。
  • 靈芝多糖研究有新進展 論文入選權威期刊《中草藥》
    中新網廣州12月18日電 (記者 唐貴江)一篇名為《靈芝孢子粉多糖研究進展》的論文近日發表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中草藥》中,論文對靈芝孢子粉的多糖結構、生物活性研究進展、國內外提取工藝等方面進行闡述,為其保健功能與藥用價值提供重要參考。
  • 扎哈以流線型設計力助無限極廣場成為廣州新地標建築
    廣州無限極廣場位於白雲新城中軸板塊,由「建築界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女士擔綱設計,備受各界關注。廣州無限極廣場根植中國傳統文化,以前衛的流線型設計建立起無限極的形象,勢必成為白雲區的地標性建築。那麼,廣州無限極廣場究竟有哪些獨特魅力呢?大家不妨隨天霸設計一同去探探究竟吧!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ACS)出版的農業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研究結果為殼聚糖、殼寡糖作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 解密無限極:從「100-1=0」到「思利及人」
    在這種情況下,正本清源、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勢在必行。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無限極」)在原料標準、配方和生產工藝、加工等環節的質量控制體系等方面,創建了一套從「100-1=0」到「思利及人」的崛起「密碼」。
  • 無限極產品質量堅持「零容忍」理念
    無限極產品高質量的秘訣,背後有一個關鍵詞:100-1=0。關於100-1=0的內涵,無限極高級副總裁黃健龍先生在採訪時曾提到了一個詞語:「零容忍」。也就是說無限極產品「從原材料的種植到產品研發、生產、物流、銷售一直到服務,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允許有瑕疵。」如此嚴苛到極致的態度,才得以讓無限極產品保持二十多年的良好口碑。
  • 中草藥對魚類非特異性免疫機能的研究概況
    中草藥系純天然、無汙染且具有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將其應用在水產養殖上具有很好的前景。本文對中草藥在魚類非特異性免疫機能方面的研究概況進行綜述。  中草藥(Chinese&nbspherbal)用於強健機體、增強免疫功能在我國有著古老的歷史和悠久的發展歷程。近幾年來人們將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精髓進行結合,研究中草藥作為飼料添加劑並應用於畜禽生產,獲得了一定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 鐵皮石斛多糖修飾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等單糖組成的葡甘露聚糖(多糖)被認為是鐵皮石斛中的主要功能活性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預防脂肪肝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生物活性。鐵皮石斛多糖活性的高低與其乙醯化修飾程度有關,多糖中O-乙醯基含量越高,其水溶性越好且生物活性越強。但目前有關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 為社會無限助力,無限極正在行動
    無限極成立於1992年,是一家立足於健康養生產業,以中草藥健康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為主的現代化大型企業。圍繞著「思利及人」的這個核心觀念,無限極在慈善這棵大樹上,通過持續的努力結出了累累碩果。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是由無限極(中國)捐資作為原始基金,獲中國國家民政部批准,於 2012 年 12 月 10 日正式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關注大眾的生活環境和健康,利用企業力量為社會大眾,貢獻出自己的一份份愛心。
  • 靈芝多糖的研究成果,究竟有什麼作用?
    而靈芝的保健功效大多依賴其有效成分靈芝三萜和靈芝多糖,今天大漢靈芝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靈芝多糖的研究成果,它究竟有什麼作用! 01 免疫調節 經腹腔注射或經口服靈芝多糖,能增強對蛋白質抗原延遲超過敏化。
  • 華南植物園在鐵皮石斛多糖修飾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等單糖組成的葡甘露聚糖(多糖)被認為是鐵皮石斛中的主要功能活性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預防脂肪肝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生物活性。鐵皮石斛多糖活性的高低與其乙醯化修飾程度有關,多糖中O-乙醯基含量越高,其水溶性越好且生物活性越強。但目前有關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在鐵皮石斛多糖修飾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等單糖組成的葡甘露聚糖(多糖)被認為是鐵皮石斛中的主要功能活性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預防脂肪肝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生物活性。鐵皮石斛多糖活性的高低與其乙醯化修飾程度有關,多糖中O-乙醯基含量越高,其水溶性越好且生物活性越強。但目前有關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 對蝦免疫信號通路研究取得創新成果
    對蝦免疫信號通路研究取得創新成果2015-06-10 16:3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科學網        瀏覽量: 1384 次 我要評論 近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大學院本科大三學生宋煖及其團隊在凡納濱對蝦免疫信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無脊椎動物中JAK(酪氨酸激酶)基因存在的正反饋調控現象,完善了JAK/STAT(酪氨酸激酶/信號轉導和激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