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2020-07-17 廣州大學招生辦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此項研究工作由廣州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以及來自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荷蘭、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廣州大學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單位且為第一完成單位。本研究工作得到國家基金委重大項目、廣東省&34;特聘教授人才計劃、廣東省高校天文觀測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廣州市天文觀測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等的大力資助和支持。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大質量恆星(超過8倍太陽質量)在宇宙演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如何形成是現代天體物理的重要研究課題。大質量恆星在宇宙演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快速演化過程中伴生的星際介質反饋及元素核合成過程,推動了其所在星團、甚至整個星繫結構與化學的演化。然而,大質量恆星的誕生和早期階段的演化仍然鮮為人。微波和毫米波的分子脈澤是一種類似於光學雷射的輻射,天文觀測發現它們通常在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出現,這些脈澤來自典型大小在幾到幾十個天文單位的氣體團塊,其亮溫度遠高於熱氣體,是研究大質量年輕星周圍(1000天文單位)範圍內氣體運動和星際介質性質等的有效探針。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廣州大學陳曦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上海天馬65米射電望遠鏡首次在一顆正處於6.7GHz甲醇脈澤閃耀階段的大質量年輕恆星天體(G358.93-0.03)中發現了3種新分子脈澤(HDO、HNCO和13CH3OH)。隨後的甚大陣(VLA)高解析度觀測證實了它們的脈澤輻射屬性,同時VLA觀測獲得的這三種新脈澤的高精度(約10 天文單位)空間分布,清晰地描繪了由盤的碎裂而形成的旋臂吸積流結構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左圖)三種新分子脈澤的空間分布(au代表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

右圖)大質量年輕恆星天體星周引力不穩定盤碎裂引起的旋臂吸積流的示意圖,新分子脈澤(由彩色圓點表示)示蹤了兩個吸積流旋臂

天馬望遠鏡對這些新脈澤輻射流量的監測發現,它們具有異常快速的光變,在1個月時間內經歷了從爆發到極大再到最後消失的過程,說明這可能是引力不穩定星周盤碎裂引起的間歇吸積現象。該現象會導致年輕恆星的光度迅速上升,從而能有效地激發出強的、以前沒有探測到的新的脈澤輻射。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天馬望遠鏡監測獲得的HDO,HNCO 和13CH3OH 三種脈澤成分的峰值流量隨時間的變化。這些脈澤成分輻射都展現了明顯且快速的衰減現象,支持了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間歇吸積現象。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旋臂吸積流結構還是脈澤光度爆發現象都被認為是與大質量年輕恆星天體盤的引力不穩定性有關聯,但該項工作是首次從觀測上將這兩種現象在同一個目標(G358.93-0.03)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多角度證實了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間歇吸積現象。此外,它還表明,盤調製的間歇吸積可以被認為是小質量恆星到高質量恆星形成的共同機制。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年來,廣州大學堅持科技創新戰略,面向產業和經濟社會主戰場,強化科研創新能力建設,布局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2016年以來,學校共申請國際、國內專利2297項,授權專利1134項,連續榮獲廣州市專利大戶榮譽稱號,論文質量穩步提升,發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論文數量不斷增加。學校2019年科研經費投入10.18億元,SCIE/SSCI、CSSCI發文量2233篇,ESI高被引論文總量148篇,近五年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和社科獎勵101項。

歡迎報考廣州大學,期待與你一起在雲山珠水邊探索科學奧秘!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廣州大學招生辦

註:文章部分素材來自廣州大學新聞網

相關焦點

  •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此項研究工作由廣州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以及來自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荷蘭、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霍邱籍博士後研究成果刊登著名雜誌《自然》!
    Bristol大學Varinder K.Aggarwal 教授課題組的博後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ture。    英國著名雜誌《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自然》雜誌也是一份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中國科大量子研究再獲突破《自然》雜誌刊登最新研究成果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1.陳曦教授研究團隊在《Nature Astronomy》發表新種類分子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重要成果日前,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在線發表於
  • 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黃琨 • 2019-12-19 15:56:19 來源:前瞻網 E179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
  • 再發《自然》主刊,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5月13日,國際著名頂級刊物《自然》雜誌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文章,本次一共發布了16篇研究文章,從第一通訊單位來看,美國哈佛大學有3篇,普林斯頓大學有2篇。16篇中有一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都為復旦大學,這也是復旦大學2020年的第3篇Nature.
  • 廣東科研團隊最新成果登上國際頂級雜誌!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微生物學系曹虹團隊在國際胃腸肝病學界頂級雜誌Gut(1區,2019年影響因子19.819)在線發表了題為"Bacterial O-GlcNAcase genes abundance decreases in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and its administration ameliorates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點擊藍字「重慶大學校友總會」關注我們,加入校友大家庭!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
  • 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一項最新成果:小於零點一毫米的機器人誕生
    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 小於零點一毫米的機器人誕生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了一項機器人最新成果:使機器人移動的重要部件——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科學家由此創造了「專為行走而生」、數量超過100萬個的微型四腳機器人大軍。這一成果得益於這類與現有矽電子器件兼容的新型致動器的發展,這也是迄今已知首批尺寸小於0.1毫米的機器人。
  • 青大同一學院連續在《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孫彬和李強、李洪森團隊連續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in situmagnetometry」的原創研究成果。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精神疾病也可以拍...
    圖片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提供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和他的團隊。研究成果的亮點◎用學術語言來說是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建立了心理與精神疾患臨床研究從「0」到「1」的創新模式◎對老百姓來說這些研究,科學回答了「精神病到底是大腦疾病還是心理疾病」等問題,並推動人類向「精神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邁出了一大步
  • 浙江大學兩項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杭州網訊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10月25日,兩項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雜誌《科學》(Science)。其中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為治療癲癇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項研究成果則聚焦抗細菌免疫的兩個重要蛋白,未來在腸炎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 潘建偉團隊量子研究再獲突破,登上《自然》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再獲突破。來自中國科學院11月19日的消息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開發了一種專用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
  • 攜手美國常春藤名校,湖南"85後"教授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子刊!
    近日,湖南大學生物學院何崇聖副教授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Roberto Bonasio合作報導了TET2蛋白通過調控tRNA上RNA修飾來調節tRNA片段產生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何崇聖是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Roberto Bonasio為共同通訊作者。
  • 蘭州大學這一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為了認知沙塵暴的發生發展過程並給出沙塵暴物質輸運的有效評估,大量研究人員投入到了對沙塵暴的觀測研究中,以期了解沙塵暴的內部結構特徵。然而,在能見度不足百米的強沙塵暴情形下,目前所有的觀測手段均不能穿透沙塵暴的厚度,進而嚴重製約著對沙塵暴內部結構的有效認知。由於沙塵暴中的大量沙塵與大氣湍流的相互作用,其力學過程的理論描述一直缺乏。這正如國際著名期刊Annu. Rev.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