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蘭州大學這一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2020-10-12 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

日前,蘭州大學力學學科獨立提出並實現的沙塵暴電結構反演重構的學術論文"Reconstructing the electrical structure of dust storms from locally observed electric field data"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論文作者為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張歡副教授、周又和教授(通訊作者),這一研究為揭開沙塵暴內部結構的神秘面紗提供了有效的先導性途徑。

風沙運動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一重大自然災害,而沙塵暴是其最為嚴重的災害現象,其主要特徵為在小時量級的時間尺度內高濃度的沙塵物質輸運所導致的環境破壞力度大、影響範圍廣。為了認知沙塵暴的發生發展過程並給出沙塵暴物質輸運的有效評估,大量研究人員投入到了對沙塵暴的觀測研究中,以期了解沙塵暴的內部結構特徵。然而,在能見度不足百米的強沙塵暴情形下,目前所有的觀測手段均不能穿透沙塵暴的厚度,進而嚴重製約著對沙塵暴內部結構的有效認知。

由於沙塵暴中的大量沙塵與大氣湍流的相互作用,其力學過程的理論描述一直缺乏。這正如國際著名期刊Annu. Rev. Fluid Mech.2010年的論文中所指出 "湍流和多相流是流體力學中最具挑戰性的兩個問題,……,當兩者聯合起來則成為更加難以對付的挑戰。湍流的存在使流相本身具有隨機的本質,而擴散相的隨機分布使這種隨機性更加複雜。由於擴散相的存在,湍流多相流的實驗和數值模擬都要比單相流來的複雜得多。"

沙粒帶電及其產生的電場是伴隨風沙運動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沙塵暴中更甚。事實上,風沙運動的顆粒帶電現象廣泛存在於工業生產和自然界中(包括外太空),其對顆粒的起動、團聚行為和輸運過程以及無線通訊等均產生嚴重影響。沙塵暴作為一種極高雷諾數和分散體系的氣-沙兩相流,其產生的電場強度可達30-100 kV/m。雖然早在1913年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著名學者W. A. Douglas Rudge就在Nature期刊上報導了沙塵暴中電場的存在,但是研究人員一直沒有好的手段去有效獲取沙塵暴內部的沙塵帶電及其電場的大空間精細結構。

由於沙塵暴內一點處觀測到的電場強度是由其周圍全部帶電體所產生,張歡與周又和從電場強度隨電荷密度變化的庫倫定律出發,基於蘭州大學力學學科在甘肅民勤的乾涸青土湖建立的沙塵暴野外觀測陣列所觀測的多物理場(風場、電場、粉塵濃度、環境溫溼度)的三維實時同步觀測數據,提出了一種優化反演重構沙塵暴三維電結構分布特徵的理論框架和數值方法

在對該反演重構方法的魯棒性、穩定性和可靠性進行數值檢驗和實驗驗證後,由安裝在觀測站陣列不同空間位置的19個電場強度分量探頭所觀測到的時序結果,在對包圍觀察站的3場強沙塵暴在流向2000米、展向1000米、離地高300米的全厚度空域分割成960萬個單元後,由這一反演重構方法成功地實現了電荷密度與電場強度的三維分布結構的定量再現,揭示出正、負電荷密度相間的馬賽克分布特徵(如見圖1)為沙塵暴內的湍流導致沙塵分層所致,由此得到了三維電場強度的非均勻分布特徵等(如見圖2),進而為未來沙塵暴內部的物質輸運及其湍流結構特徵的有效揭示提供了新的開端

該論文研究起源於通訊作者周又和的早期提議。第一作者張歡在中科院院士鄭曉靜指導下於2016年12月獲博士學位後,經中國力學學會推薦於2017年獲批入選中國科協的"青年託舉人才計劃"。隨後在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會上確定合作導師時,理事長楊衛院士提議讓周又和作為其合作導師(按規定原導師不能作為合作導師)。

在周又和的建議與具體指導下,張歡副教授將這一極具挑戰性的研究課題列入了其託舉計劃的研究內容。經過2年多的不懈努力,於2019年底獲得成功突破。撰寫的論文於2020年2月投送到Nature Communications後,很快就收到了肯定性的評審意見,如"The paper is related to the mutual effect of dust dynamics on particle charging that is a topic of interest for a wide community with applications in several fields of investigation","The paper presents model results aiming to elucidate the complex electrical structure of dust storms. This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hat presents a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field",The paper is very lucid, clear and well organized" ,"This is absolutely a novel and highly interesting result"。

該論文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No. 11802109),中國科協第三屆青年人才託舉工程(No. 2017QNRC001)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No. lzujbky-2018-7)的資助。

拓展閱讀:

張歡,2006.09-2010.07獲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工程力學工學學士,2010.09-2016.12獲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工程力學工學博士。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風-沙-電多場耦合。

周又和,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主導蘭州大學力學固體力學入選國家重點學科、獲批力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與力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並任負責人。主要從事研究領域:(1)板殼非線性力學;(2)電磁固體力學和智能結構控制;(3)風沙環境力學;(4)多場耦合非線性力學及高性能計算等。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分別排名第一、第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排名第七)、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和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均排名第一)等。


關注"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蘭州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部分素材來源: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

相關焦點

  • 重磅消息!蘭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PNAS在線發表了蘭州大學黎家教授團隊題為"Loss of the common immune coreceptor BAK1 leads to NLR-dependent cell death"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免疫共受體BAK1缺失引起細胞死亡的分子機制。何凱教授和黎家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重慶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10 納米純金屬強化現象迎來...
    雷鋒網消息,近日,重慶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上了《nature》期刊。2 月 24 日,重慶大學材料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究院團隊等聯合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High 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metals(超細晶金屬的高壓強化)的論文,該研究結果是材料科學領域的一大重要進展。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病理學機制
    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重磅!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房然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封面文章
    《Nature》子刊封面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4月13日17時55分訊(李婷婷)日前,國際頂級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房然然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中心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 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
    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河南這所高校,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近日,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標題為"Azvudine (FNC): a promisingclinical candidate for COVID-19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詳細報導了河南師範大學常俊標教授研製的
  • 最新SCI影響因子發布!Nature屠榜,AI領域Top 1000期刊盤點
    MIT研究用AI控制動物大腦活動【Science重磅】DeepMind生成查詢網絡GQN,無監督學習展現3D場景最新Science:類腦「人造突觸」實現運算存儲同步,能耗僅需計算機的十分之一《細胞》(CELL)Cell(《細胞》)是由美國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發行的雜誌,主要刊登全世界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最重要的原創性成果。
  • 寫進世界記錄表,江蘇教授團隊最新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矽基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進行了比較系統深入的研究,領導科研團隊實現了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平面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非晶矽/微晶矽疊層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的世界記錄。全鈣鈦礦疊層電池以其高效率、低成本、製備工藝簡單等突出優勢,近年來逐漸成為了世界光伏研究領域的重要熱點方向。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9月21日,教育部雙一流名單公布,浙江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入選一流學科數共有18個,位居全國高校第三。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此項研究工作由廣州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以及來自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荷蘭、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最近一期《自然機器智能》的封面研究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可能性。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黃琨 • 2019-12-19 15:56:19 來源:前瞻網 E1790 電子工程領域一直有一種說法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