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美國常春藤名校,湖南"85後"教授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子刊!

2020-11-27 湖南大學本科招生

近日,湖南大學生物學院何崇聖副教授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Roberto Bonasio合作報導了TET2蛋白通過調控tRNA上RNA修飾來調節tRNA片段產生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何崇聖是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Roberto Bonasio為共同通訊作者。


何崇聖,湖南大學副教授,1985年出生於湖南郴州

何崇聖,湖南大學生物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RNA修飾。曾獲2013年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等獎勵。近年來,他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等雜誌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

在這項研究中,何崇聖等研究人員以小鼠胚胎幹細胞為材料,利用CRISPR敲入的小鼠胚胎幹細胞為材料,通過改良CLIP-seq技術,發現TET2在體內與tRNA有特異結合。進一步研究發現在tRNA上,TET2能發揮甲基氧化酶的活性,將5-甲基胞嘧啶(m5C)氧化成5-羥甲基胞嘧啶(hm5C),從而調控一類重要的小RNA—tRNA片段的產生。


TET2是DNA甲基氧化酶,對DNA甲基化修飾進行嚴格的調節。TET2的這一功能跟胚胎發育、腫瘤發生等密切相關。該工作第一次在體內發現了TET2能與tRNA結合併調節hm5C修飾,同時發現了RNA上hm5C修飾影響tRNA片段產生的功能,拓展了人們對於TET2蛋白以及tRNA片段的認識。

該工作依託於湖南大學生物學院、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完成,並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業務費的大力資助。

拓展閱讀

湖南大學生物學院成立於2010年,由原生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和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合併組建而成。學院建有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111創新引智基地",擁有湖南省重點實驗室3個、工程研究中心1個。主持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等科研項目多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部省級自然科學獎等獎勵多項。

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南大學)由國家科學技術部於2001年7月27日正式批准依託湖南大學邊建設邊開放,2002年11月1日通過科技部的驗收。近五年來,實驗室共發表SCI源刊論文1248篇,申請發明專利130項,獲授權發明專利72項。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歡迎關注"湖南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高校——湖南大學的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湖南大學新聞網、生物學院官網、化學化工學院官網、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焦點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此項研究工作由廣州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以及來自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荷蘭、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登上《自然》雜誌 多家企業願買斷
    近日,一則湖南大學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新聞引發網友關注,據悉在iphone等使用鋰電池的手機上需要1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充電量,在該鋁電池上1分鐘即可完成。湖大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是否可靠引來網友質疑。據悉目前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論文。並且數家知名企業希望買斷此專利。有網友稱,能上《自然》雜誌證明非常靠譜,中國人不應該妄自菲薄。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浙江大學兩項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杭州網訊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10月25日,兩項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雜誌《科學》(Science)。其中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為治療癲癇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項研究成果則聚焦抗細菌免疫的兩個重要蛋白,未來在腸炎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 ...張平教授團隊在光解水制氫方面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子刊iScience
    (綠色合成具有優異光解水性能的三元催化劑)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21日訊(通訊員 趙園園)近日,由湘大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張平教授、尹久仁教授和丁燕懷教授組成的團隊在光解水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Solid-state,
  • 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黃琨 • 2019-12-19 15:56:19 來源:前瞻網 E179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
  • 他們從美國常春藤名校走出,成了最優秀的中國人之一
    美國的頂尖大學們一向是莘莘學子心之嚮往的學術勝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美國名校們不僅為本國輸送了大批精英,也為世界培養了許多棟梁之才,從這些學校裡走出來的中國名人更是數不勝數。當名人和名校結合,當偶像和夢校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湖南大學在國際頂刊《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3月11日,國際著名的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湖南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這也是以湖南大學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2020年發表的第一篇《自然》雜誌正文。這篇研究論文名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第一作者為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李佳、楊向東博士(Jia Li, Xiangdong Yang)為並列第一作者。
  • 林東昕Nature子刊再發GWAS研究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資料圖  來源:網絡 生物通報導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復旦大學、德克薩斯大學等10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鑑別出了中國人群喉鱗狀細胞(laryngeal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7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 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林東昕(Dongxin Lin)院士以及吳晨(Chen Wu)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林東昕院士的主要學術貢獻包括揭示並闡明我國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腫瘤的易感基因及基因-環境交互作用、遺傳變異對腫瘤放化療療效及預後的影響。
  • 河南這所高校,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近日,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標題為"Azvudine (FNC): a promisingclinical candidate for COVID-19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詳細報導了河南師範大學常俊標教授研製的
  • 在美華人之光,7個諾獎、300名院士,320名常春藤名校終身教授
    赴美後,中國科學家師生一行方才得知,原子彈技術被美國視為絕密,美國人根本不讓中國人接觸此類技術。沒辦法,隨行的青年學子只能申請到美國大學讀研究生。李政道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成為物理學大師費米的研究生。
  • 東北大學教授在《Nature》子刊發表綜述論文,影響因子達17.728!
    9月2日,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劉麗君教授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 Farber腫瘤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Cell Cycle
  • 京領日報|95後「天才少年」一天兩登《自然》雜誌
    學術科研95後「天才少年」曹原強勢歸來,一天兩登《自然》雜誌當地時間5月6日,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論文。
  • ...成果1:徐虹團隊戴如鳳博士成果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1125』人才計劃結碩果系列報導——成果1:徐虹團隊戴如鳳博士成果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2020-09-25 13: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 中科大80後教授、潘建偉高徒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後教授在量子領域的研究成果再次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該研究成果發表在了 2007 年 2 月份的《自然 · 物理學》雜誌上,並且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 · 光子學》雜誌上發表。在可擴展固態量子計算方面,陸朝陽等首創脈衝共振螢光技術,克服了十多年來阻礙單光子源品質的瓶頸問題,實現了國際上最高品質的高效率單光子源。
  • 《科學》雜誌子刊最新研究: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塑料垃圾製造者
    原創 李盼文 中國環境《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10月30日發布題為《美國向陸地和海洋排放了多少塑料垃圾》的研究報告,重新審視了美國作為塑料消費國的角色,分析了美國的塑料垃圾產生量、向處理能力欠缺的發展中國家出口塑料垃圾量以及非法傾倒量等,結論指出美國向陸地和海洋排放的塑料垃圾在全世界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