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7-11日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發生率分布圖
(左列子圖4黑線顯示125E東、西側不規則結構分布特徵差異)
長期以來,磁暴期間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的產生與發展特徵研究一直是電離層閃爍研究的重要課題。以往研究表明暴時低緯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的出現通常歸因於:1)暴時磁層、高緯電場穿透進入低緯和赤道地區。增強的東向電場通過E×B垂直漂移等影響底部F層密度梯度,從而增加瑞利-泰勒不穩定性;2)暴時赤道地區產生的不規則結構沿著磁力線向南北延伸到達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與空間物理研究室的博士後李國主與合作導師寧百齊研究員等人對2004年11月7-11日磁暴期間東南亞-澳大利亞地區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的分析發現,其分布特徵在相鄰的經度區表現出明顯的差異(Li et al. Characterizing the 10 November 2004 storm-time middle-latitude plasma bubble event in Southeast Asia using multi-instrument observations. 《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9, Vol.114, A07304, doi:10.1029/2009JA014057)。在125ºE的東側,不規則結構在赤道、低緯和中緯度地區均觀測到。而在125ºE的西側,不規則結構僅發生在緯度範圍20-50ºN。同時在耦合半球的對應緯度區,不規則結構呈現出類似的分布特徵。利用多種觀測數據的綜合分析表明,雖然125ºE東側的赤道、低緯甚至中緯地區不規則結構的產生和暴時穿透電場密切相關,但125ºE西側中緯地區不規則結構的產生並不是穿透電場影響的結果,其可能的機制是重力波擾動觸發的等離子體不穩定性。該研究結果表明暴時低緯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的產生不能簡單歸結為穿透電場的觸發或者赤道等離子體泡沿磁力線的延伸;此外在相隔幾百公裡的經度區,暴時穿透電場對不規則結構的產生也可能有不同影響。(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