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火箭在電離層上蝕刻出巨大的孔洞

2021-02-15 yayap2000

儘管只是暫時的現象,但卻已經影響到了GPS的精度。

SpaceX, Flickr

火箭飛過大氣層後會在大氣內留下印記,SpaceX的發射令我們獲得了這方面的第一手資料。研究人員已確定,2017年8月發射的Falcon 9(發射臺灣的福爾摩薩五號衛星,Formosat-5任務)不僅形成了環形衝擊波,而且還在電離層的等離子體中切割出了一個長達559英裡的洞,持續時間長達3個小時 - 這不啻類似一次本地磁暴。這種現象是由火箭發射較輕任務載荷產生的。

大多數火箭發射都選擇彎曲的軌跡以減輕重力的影響並緩解帶給大氣層的壓力。然而,SpaceX火箭攜帶的有效載荷如此之輕(Formosat-5僅重1,047磅),以致火箭可以採取近乎垂直的軌道。就象你扔一塊石子而不是在水面上飛飄磚片。 - 會在水中製造出更大的飛濺水花。

電離層孔洞本身並不會造成太多混亂。然而,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強大的火箭發射造成這類電離層穿孔可能會使得GPS導航發生嚴重的偏移。火箭經營者可能必須照顧好他們的火箭發射,以確保這些發射不會在下面的地面上把電話和汽車弄得一團糟。

相關閱讀:

埃隆.馬斯克的「三缺一」

趣網 | 追蹤Tesla跑車宇宙之旅的網站

小火箭大夢想:校園興起太空競賽

相關焦點

  • 美國成功發射電離層探索太空飛行器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0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電離層連接探索」(簡稱ICON)太空飛行器10日搭乘在萬米高空中點火起飛的火箭進入軌道,探索地球與太空交界之處的「電離層」。這次發射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由「飛機加火箭」接力完成。
  • 俄航天集團計劃單獨發射火箭推送地球電離層觀測衛星入軌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1月17日消息 俄羅斯地面航天基礎設施運營中心(隸屬於俄羅斯航天集團)發布在國家採購網上的文件顯示,俄羅斯首批2顆研究地球電離層的「電離層-M」號衛星計劃於2021年單獨搭乘「聯盟-2」運載火箭從「東方」航天發射場升空,不會攜載「流星-M」衛星。
  • 7手火箭誕生!spacex第100次發射,成功將第十一批星鏈送上太空
    對spacex的期待,基本就在等著星艦的突破了。其實雖然星鏈發射已經進入常規化,但是經常還是有各種不同的突破的,比如說本次發射的亮點有就有如下:1、第一次使用「6手」獵鷹9號火箭發射星鏈衛星,spacex已經成功進行過幾次「5手」火箭發射,但是第六次使用還是第一次。
  • NASA電離層研究衛星ICON終於成功發射升空
    ICON將會進入地球軌道執行一項研究地球電離層的任務。電離層是地球大氣層外部的一個巨大組成部分,它與太空邊界相重疊。任務小組成員說,這個太空飛行器的測量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太空天氣和陸地天氣之間的聯繫,以及兩者在電離層中相互作用的過程。
  • NASA發射電離層連接探測衛星ICON
    美國東部時間10月10日21:59,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用L-1011「三星」運輸機搭載Pegasus XL火箭發射電離層連接探測(ICON)衛星。
  • SpaceX首次載人火箭發射在即,全民太空時代即將開啟
    因此,2000年前後,很多初創公司試圖製造低成本運載火箭,但是多年過去成功的只有spacex。那麼SpaceX到底是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呢?SpaceX的爆發點在2010年,當年SpaceX成功發射了獵鷹9發射重型火箭。
  • 史上最全SpaceX火箭數據開源!
    △r/SpaceXr/SpaceX是SpaceX粉絲自發組織的社區,日常搜集整理SpaceX的火箭🚀發射信息。實際上,這不是他們第一次貢獻有關數據,之前他們就整理開源過火箭發射Timeline。
  • NASA MAVEN探測器發現火星電離層中的層和裂痕
    美國航天局報告說,MAVEN探測器在火星上層大氣(電離層)帶電部分發現了「層」和「裂縫」。這種現象在地球上非常普遍,並造成無法預測的無線電通信中斷。 科學家並不能完全理解這種現象,因為它們形成於在地球上非常難以探索的高度。火星上意外發現的層和裂縫,使科學家得以探索和更好地理解這些現象。
  • 【蝕刻升級篇】剖析幹蝕刻和溼蝕刻的作用、製程及其原理
    蝕刻分為幹蝕刻與溼蝕刻,其區別如下:  幹蝕刻:利用不易被物理、化學作用破壞的物質光阻來阻擋不欲去除的部分,利用電漿的離子轟擊效應和化學反 應去掉 想去除的部分,從而將所需要的 線路圖形留在玻璃基板上。幹蝕刻等向性蝕刻與異向性蝕刻同時存在。  溼蝕刻:利用化學藥液將需要蝕刻掉的物質蝕刻掉。溼蝕刻為等向性蝕刻。
  • 火星電離層也有「階層」和「裂痕」
    科技日報北京2月10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網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消息稱,NASA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探測器(MAVEN)在火星的上層大氣帶電部分(電離層)中,發現了「階層」和「裂痕」。
  • 追蹤大氣電離層電子變化 俄研究出預測地震新法
    ,因此,跟蹤大氣電離層電子濃度的變化可預測地震的發生,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前震中上空不同的電離層中電子的成分發生著急劇改變。記錄電離層中電子濃度的變化比較複雜,但藉助於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全球衛星系統就可以監測電離層狀態的變化。   為了周期性的觀測大氣電離層的狀態,俄研究人員使用了無線電信號。衛星釋放出的雙頻無線電信號可以被地面站接收到。在衛星定位系統雙頻信號的基礎上,科研人員研製出了計算信號參數變化的算法,並編制了電腦程式。
  • spacex星艦再次試飛成功!有人稱星艦成功後已無需其他火箭
    spacex的星艦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超重型獵鷹火箭,也就是星艦的一級;第二部分就是我們常說的星艦,也就是星艦的第二級。第一級主要任務是將第二級送到地球軌道,第二級則是進行星際飛行及重返大氣層。對於多發動機的控制,spacex的經驗還是相當豐富的,比如獵鷹9號就有9個梅林發動機,而重型獵鷹則有27個獵鷹發動機。從這個角度來看,超重型獵鷹安裝28個猛禽發動機,對於spacex並不是特別難的事情,甚至比第二級星艦的研發還要簡單。
  • 我們如何了解電離層的行為?
    在地球的圈層結構中,大氣層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最後一道防線,它密度不大但卻緊密地包裹著陸地和海洋,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綿延上千公裡,不輕易離去。大氣層是典型的分層結構,隨著高度的變化,它的密度和溫度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按照這個變化規律,我們把大氣層分成了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
  • 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它的密度、溫度、壓力、成分和電離度等隨著高度、經緯度時而變化。我們熟悉的對流層、平流層、散逸層等,是按地球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徵來分的。如果按大氣電離狀況分層,則可分為中性層、電離層和磁層。與「老實」的中性層相比,電離層可謂是相當不安分。在中性層中,原子和分子的電子被原子核牢牢吸引住,因而中性層並不導電。
  • 衛星導航與電離層天氣
    電離層總電子含量(TEC)對於電離層、空間天氣等科學研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參數。
  • 科學網—我國電離層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通常將時間尺度較短(周期小於27天)的電離層擾動視為電離層天氣的研究對象,而將時間尺度較長(大於27天)的電離層變化歸結為電離層氣候學的研究內容。 「電離層空間天氣研究電離層對太陽爆發、太陽風暴等的響應,包括電離層暴、電離層短時間尺度的劇烈擾動,以及這些擾動對通信、導航定位的影響定位。
  • 電離層具有電能,地核擁有熱能!
    一、電離層電能利用 1、電離層電能來源及儲量: 太陽輻射電磁波波長99%在0.15μm~4μm之間,波長<0.4μm紫外區輻射能被大氣層吸收,電離氣體形成電離層。2、電離層電能利用的方法: 電離層底層距地面約50公裡,利用雷射電離地面和電離層之間絕緣氣體,通過「氣體導線」引導電離層電能(高電勢)到地面(0電勢),經過變壓器降壓,供人類使用。技術上的難題主要是如何提高雷射能量強度,根據光強公式I=Nhv/At可知,提升雷射頻率v和減少雷射輻射面積A可提升雷射能量強度,增大雷射電離氣體能力。
  • 史上最全SpaceX火箭數據開源,核心、組員艙、起落架、發射信息全都有!
    △r/SpaceXr/SpaceX是SpaceX粉絲自發組織的社區,日常搜集整理SpaceX的火箭🚀發射信息。實際上,這不是他們第一次貢獻有關數據,之前他們就整理開源過火箭發射Timeline。
  • 磁暴時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特徵研究
    2004年11月7-11日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發生率分布圖長期以來,磁暴期間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的產生與發展特徵研究一直是電離層閃爍研究的重要課題以往研究表明暴時低緯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的出現通常歸因於:1)暴時磁層、高緯電場穿透進入低緯和赤道地區。增強的東向電場通過E×B垂直漂移等影響底部F層密度梯度,從而增加瑞利-泰勒不穩定性;2)暴時赤道地區產生的不規則結構沿著磁力線向南北延伸到達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
  • 研究揭示日食期間共軛半球電離層響應機制
    由於月球的遮擋,日食期間地球上部分區域高層大氣接收到的太陽極紫外和X射線輻射大幅下降,電離層的離子產生率和加熱率均顯著下降,引起電離層光化學、動力學過程等一系列變化,導致電離層熱層的密度、溫度、風場等出現擾動。但已有研究認為日食是一個局部現象,對地球大氣層和電離層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日食陰影區(特別是全食區)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