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離層電能利用
1、電離層電能來源及儲量: 太陽輻射電磁波波長99%在0.15μm~4μm之間,波長<0.4μm紫外區輻射能被大氣層吸收,電離氣體形成電離層。這部分能量約佔地球接收太陽總輻射能7%。地球每秒接收太陽輻射能大約為500萬噸標準煤,電離層每天吸收的輻射能約為300億噸標準煤=24小時×60分鐘×60秒×7%×500萬噸。
2、電離層電能利用的方法: 電離層底層距地面約50公裡,利用雷射電離地面和電離層之間絕緣氣體,通過「氣體導線」引導電離層電能(高電勢)到地面(0電勢),經過變壓器降壓,供人類使用。技術上的難題主要是如何提高雷射能量強度,根據光強公式I=Nhv/At可知,提升雷射頻率v和減少雷射輻射面積A可提升雷射能量強度,增大雷射電離氣體能力。雷射武器曾經被稱作」死光武器「,尼古拉·特斯拉建造的」沃登克裡弗塔「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件雷射武器,也是無線電力傳輸技術的核心部件,因財力問題被迫停止試驗。
二、電離層電能利用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1、對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的影響: 地球生物幾億年積累的化石能源,人類將在本世紀末消耗殆盡(人類只用了300年),大量固體碳化合物燃燒轉化成二氧化碳等其他氣體釋放到大氣層,增加大氣層厚度,使大氣層吸收太陽輻射能力增強,更多太陽輻射能滯留在大氣層中引發全球氣候變暖。利用電離層電能可有效降低電離層電能載荷,吸收更多太陽輻射能,同時由於大氣層氣體流通性,大氣能量容載率因利用電離層電能而降低。
2、對極端天氣產生的影響: 極端天氣的產生是由於大氣層局部區域能量聚集引發,具有周期性,能量主要來源於太陽輻射能,大量利用電離層電能可有效降低大氣能量載荷,延緩或降低極端天氣強度。
3、對地球磁層的影響:若無節制利用電離層電能,會導致地球磁層阻擋外太空高頻電磁波能力削弱,影響人類生存。
三、地熱能利用
1、、地熱能來源及儲量: 由地核中心聚集放射性元素衰變釋放能量,據說地熱能儲量約為全球煤炭總儲量1.7億倍。
2、地熱能利用的方法:利用水力壓裂技術將水打入地殼深處巖石層內建立水循環通路,吸收地熱能生成水蒸汽,從另一井口噴出,建立一套地熱循環發電廠即可持續發電。
四、地熱能利用對地殼層的影響
1、對地震、火山災害的消除作用: 地核持續釋放輻射能,經由液態地幔熱對流傳導到地殼層,因巖石熱導率低,熱能被阻擋,能量持續積聚,內壓逐漸增大,達到地殼薄弱區域臨界壓力值,迸發巖漿生成火山,釋放能量。
2、地殼較厚區域因沒有能量釋放通道,能量積聚、內壓持續增大,撬動大陸板塊,引發大陸板塊之間斷層帶切面震動,產生地震。大量利用地熱能,可消除地熱能積聚釋放能量引發的地質災害。
3、對大陸板塊位移造成的影響: 因大陸板塊位移的能量來源於地熱能,大量利用地熱能,會減緩板塊位移速率,穩定大陸板塊結構。
五、比薩斜塔實驗結論(即自由落體實驗)錯誤
1、伽利略認為,在真空環境下,輕重不同的物體,從同一高度墜落,加速度一樣,它們將同時著地(精確度不夠)。
2、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認為,「物體自由落體運動,只與所處時空的曲率有關」。輕重不同的兩個物體,在地球同一水平面上,時空曲率相同,若忽略物體自身質量,則會同時落地,然而若考慮兩個物體對所處時空曲率的影響,則質量大的物體比質量小的物體,對時空曲率造成的影響大。真空中做自由落體運動,質量大的物體先落地,比質量小的物體有微米級高度差異,這是驗證相對論有關時空曲率概念(即黎曼幾何空間)正確的實驗依據。
3、時空曲率與物體的形狀也有關係,相同質量不同表面積的物體,表面積越小的物體先落地,因為物體的表面積越大,構成物體的分子結構越分散,對單位時空曲率影響越小,反之,亦然。例:相同質量物體,真空中,球狀物體先落地,片狀物體後落地,有微米差異。
4、伽利略邏輯觀點說明: 輕重兩物體綁在一起,有兩種連接方式,一種是剛性連接,一種是柔性連接,兩物體剛性連接,分子之間通過化學鍵連接,兩物體之間沒有電磁斥力,而柔性連接僅僅只是將兩物體束縛在一起,它們之間並未融為一體,相互之間有電磁斥力。在自由落體過程中,兩物體剛性連接下落速度大於任意單個物體下落速度。
六、麥可遜·莫雷實驗原理錯誤
1、實驗原理: 當時認為光的傳播介質是「以太」。由此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地球以每秒30公裡的速度繞太陽運動,就必須會遇到每秒30公裡的「以太風」迎面吹來,同時,它也必須對光的傳播產生影響。這個問題的產生,引起人們去探討「以太風」存在與否。如果存在以太,則當地球穿過以太繞太陽公轉時,在地球通過以太運動的方向測量的光速(當我們對光源運動時)應該大於運動垂直方向測量的光速(當我們不對光源運動時)。但實驗結果是:未發現任何條紋移動。在此之後的許多年,麥可遜-莫雷實驗又被重複了許多次,所得都是零結果。
2、錯誤原因: 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時空彎曲(即黎曼幾何空間),假設時空還有另外一種內秉屬性,既:「電磁波=時空振蕩「,即電磁波傳播介質是時空(此處需要以下實驗驗證)。因麥可遜·莫雷在平行地面上測量光的幹涉條紋移動,忽略了一條重要原理,「在地球水平面上,時空曲率處處相等,」同一頻率,同一波長的兩束光在相同曲率時空中匯聚,因時空曲率一致,能量補償、抵消一致,無法觀測到幹涉條紋移動! 3、實驗證明:因地球水平面和垂直面時空曲率不同,需將麥可遜·莫雷幹涉儀其中一條光束方向垂直地面傳播,另外一條光束平行地面傳播,匯聚後會看到幹涉條紋移動現象,幹涉條紋移動原因是不同時空曲率對同源光束能量補償或抵消不一致引起。
七、時空彎曲的原因
1、熱力學第三定律和弦理論、M理論: 絕對零度不可達到,所有物體都在不斷釋放電磁波,這是熱力學第三定律的延伸。科學進入21世紀,目前科學界認為微觀世界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線狀的「弦」(包括有端點的「開弦」和圈狀的「閉弦」或閉合弦),由弦理論和十一維時空推論出的M理論目前處於理論物理研究的前沿,M理論認為宇宙是11維的,由震動的平面構成。物體釋放電磁波的原因可以推論出弦理論的正確性,因弦的振動,引發周圍時空的振動,只要有振動,就有能量的產生,所以由振動弦構成的物體絕對零度不可達到。
2、太陽如何彎曲時空 構成太陽的所有微觀粒子(振動閉合弦)都在不斷振蕩周圍時空(電磁波=時空振蕩=開弦),根據光強公式I=Nhv/At,隨著太陽照射時空面積A不斷增大,光強逐漸減少,單位面積內時空能量載荷不斷減小。太陽就像刺蝟,距離表面越近,刺越密,越遠,刺越稀。在黎曼空間幾何形態上,表現出太陽輻射能分布隨時空距離增大而減小的趨勢,「時空因能量分布不均引起彎曲」。
3、實驗驗證: 根據能量分布不均引起時空彎曲這一推論,可在真空容器中建立圓臺能量分布形態,若能抵消地球對其時空曲率影響,即可證明正確性。具體實施方法:在圓臺真空容器內,上端固定碟形片狀超導陰極板,下端固定碟形片狀超導陽極板,利用超導高頻共振變壓器(特斯拉線圈)供給陰陽極板高壓電,使兩極板承載大量電能,引發極板間時空激烈振蕩,產生圓臺能量分布形態。由於上極板和下極板之間時空能量分布不均,上密下疏,引發時空彎曲,產生相對地面向上運動(宇宙飛船動力系統原理)。火箭燃料燃燒過程,能量分布就是一種圓臺狀態,因為燃料是一次性,所以99%能量轉化成熱能被浪費,未來星際航行必須用電力進行驅動(以上為假設,需實驗驗證)。
八、絕對時空觀與相對時空觀的邏輯證明:
仙女星系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距離地球254萬光年。依據絕對時空觀公式t=s/v,人類以光速到達仙女星系,需要254萬年,依據相對時空觀公式t=t'/√(1-(v^2/c^2)),人類以99%光速到達仙女星系,只需很短時間^O^。 所以,若絕對時空觀正確,人類只是被上帝圈養在銀河系的寵物,銀河系外的星系對人類沒有任何意義,這是真正的科幻,能觀測到,卻永遠到不了。所以,相對時空觀是人類的希望與未來,太空若無智慧生命的探索與開發,就沒有任何存在意義,智慧生命若不去探索與開發太空,則只有等死一條路,因為太陽終有一天會變成白矮星。
九、宇宙膨脹現象原因:
熱力學第三定律:絕對零度不可達到,物體每時每刻不斷釋放能量。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只能從一種狀態轉化成另一種狀態。「物體釋放的能量是由質量轉化而來」。宇宙宏觀層面,所有物體都在不斷消耗質量轉化成能量,能量以時空振蕩波的形式向外擴散,所以宇宙中物質整體質量不斷縮減,能量不斷增加擴散,引發宇宙加速膨脹現象。
十、如何製作球形閃電
封閉絕緣球形容器通入空氣,容器兩端放置陰陽極板,利用特斯拉線圈供給高壓電,完全電離球形容器內空氣,然後急速旋轉球形容器,因質量不同正離子與負電子分離,外層由負電子構成,內層由正離子構成,產生電勢差,打開球形容器,即可放出球形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