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層中的電離層是如何形成的?離開它或許我們將不能正常通信

2020-12-02 科學角度觀世界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知道地球是被大氣緊緊的包圍著,地球大氣的高度大概有600公裡高,600公裡以外的大氣層密度已經十分稀薄。地球的大氣層按照熱力學垂直分布,可以分為:

對流層(高度10KM左右)平流層(高度25KM左右)中間層(高度85KM左右,這裡是電離層的底部)熱層(600KM左右)逃逸層(600KM以上)

那麼如果按照電磁學垂直分布對大氣層進行分類,可以分為以下幾層:

中性層(對流層,平流層裡的空氣分子基本沒有電離,以分子狀態存在,空氣呈中性)電離層(氣體中存在大量自由電子和離子,電離層存在4層:D、E、F1、F2)磁層(在逃逸層外已經基本沒有什麼地球大氣物質,只分布著地球磁場和被其捕獲到太陽風粒子)

電離層分布
大氣層結構分布

知道了大氣層的結構,那麼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空氣中的成分,空氣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氮氣,這兩種氣體大約佔空氣的99%。因此大氣中主要是以氮、氧兩種氣體為主。那麼同樣是這些氣體,電離層為什麼就與我們身邊的空氣性質不一樣呢,那麼我們就來詳細講解「電離層」。

空氣成分

電離層是如何被發現的?

發現電離層是二十世紀初的事,到現在也就一百年左右的歷史。其實早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為了解釋地磁場的變化,就曾經有人設想,距離地面100公裡的上空,可能有一層導電的空氣層存在。

到了十九世紀末年,無線電發報和收報的試驗已經成功,在1901年,馬可尼初次完成橫渡大西洋的無線電發報和收報的試驗。1902年即有人提出,電磁波按理來說應該是向空間擴散,但竟然能夠反射回地面上,他認為這是因為高層大氣中存在導電層的緣故。無線電波遇到導電層的時候,發生反射作用,就好比光線遇到鏡子表面所發生的發射那樣。

電離層反射電磁波

目前,根據世界各地大量的探測結果,知道了電離層的變化是比較複雜的,不論是電離層的高度還是電荷的濃度,都隨時隨地在不斷變化,而且發現上空有好幾層電離層。有的在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有的突然出現,隨後即消失。

電離層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之前講過,大氣主要是由氮氣與氧氣組成的,這些分子和原子是中性的。一個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與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由於原子核帶的正電與電子帶的負電電荷數量相等,因此,原子是中性的。

當有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首先會對高層大氣中的氣體分子和原子起光化作用。太陽光是由許多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所構成,其中能量最大的就是紫外線,紫外線的光波短,頻率大,能量高。

太陽光譜

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大氣層,我們把紫外線用一個最小單位的能量表示,叫做光量子,它的能量以hv1來表示。當這個光量子打擊到一個氧分子上,便把氧分子分散為兩個氧原子,這種作用就叫分解。h是一個常數,叫做普朗克常量,v1是光量子的振動頻率,從這個式子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頻率越高,能量就越高,紫外線的能量足以使原子之間分離。

紫外線照射氧分子導致分解

當具有更大能量的光量子打擊到分開的原子上時,就會發生下圖的作用,光量子會把原子周圍的一個電子打出,產生兩個帶電荷粒子。這個所需要的能量要比上面的能量更大,被打出來的電子不再受原子核的束縛,因此叫做自由電子。自由電子帶負電,失去一個電子的原子核就會帶正電,叫做正離子。這個行為稱為離解。

氧原子離解

這些都是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才產生的,由於這些作用,這些分子和原子也會吸收掉一部分紫外線。各電離層中電子的產生就是依靠紫外線作用而來的。

當自由電子和離子相碰撞時,又能產生與解離相反的作用,叫做複合。此時正離子捉住一個負電子,又變為中性原子。高層大氣中的分解、離解和複合作用是在不斷進行中的。

白天在太陽照射之下,離解作用佔了優勢,因此,電離層中的電子濃度隨大氣的升高而增加。到了夜晚,太陽紫外線的來源沒有了,便以複合作用佔優勢,因此,電離層的電子濃度減小,有的電離層在晚上就消失了。

電離層對無線電波的作用

一個信號發射塔要發出無線電波,是靠它的天線發射出來的,電磁波從天線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發射出去的電磁波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沿著地球表面向前傳播出去,叫做地波;另一部分從天空中傳播出去,叫做天波。

天波遇到電離層的時候,馬上被它反射,又折回到遠處的地面上來,實驗證明:不同波長的無線電波受到電離層反射的情況也是不同的。波長短的無線電波,通過地波傳輸所能到達的距離比天波傳輸的距離遠得多。所以,遠距離短波無線電通訊通常要依靠天波來進行。因此,電離層對於人類通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電離層對人類的作用不僅僅反應在通訊方面,之後將會有更多文章詳細講解電離層的作用以及人類如何應用。

以上就是地球電離層的形成原理,你看懂了嗎?

分享更多科學知識,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我們如何了解電離層的行為?
    在地球的圈層結構中,大氣層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最後一道防線,它密度不大但卻緊密地包裹著陸地和海洋,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綿延上千公裡,不輕易離去。大氣層是典型的分層結構,隨著高度的變化,它的密度和溫度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按照這個變化規律,我們把大氣層分成了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
  • PetitSat:追尋電離層中的斑塊和氣泡
    原標題:PetitSat:追尋電離層中的斑塊和氣泡 背景:地球大氣層最下面的一層是對流層,它從地面延伸到約10公裡的高處。10公裡以上為平流層,再向上為中間層。
  • 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美國航天局近期公布了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目的就在於了解空間天氣、地磁暴等現象如何影響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 天生不安分 存在著大量自由帶電粒子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大氣聚集在地球周圍而形成了大氣層,大氣層受到太陽輻射、日月引力等作用,處於不停的運動之中。
  • 通訊、廣播、導航都離不開它 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美國航天局近期公布了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目的就在於了解空間天氣、地磁暴等現象如何影響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天生不安分存在著大量自由帶電粒子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大氣聚集在地球周圍而形成了大氣層,大氣層受到太陽輻射、日月引力等作用,處於不停的運動之中。
  • NASA MAVEN探測器發現火星電離層中的層和裂痕
    美國航天局報告說,MAVEN探測器在火星上層大氣(電離層)帶電部分發現了「層」和「裂縫」。這種現象在地球上非常普遍,並造成無法預測的無線電通信中斷。 科學家並不能完全理解這種現象,因為它們形成於在地球上非常難以探索的高度。火星上意外發現的層和裂縫,使科學家得以探索和更好地理解這些現象。
  • 科學網—我國電離層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 美國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 林小春)美國航天局4日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旨在了解空間天氣、地磁暴等現象如何影響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這一區域與現代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但人們對它卻所知不多。  美國航天局說,預計1月25日「全球尺度臂盤觀測器」(簡稱GOLD)將搭乘SES-14商業通信衛星進入西半球上空地球同步軌道。今年晚些時候,美國航天局還將發射「電離層連接探索」(簡稱ICON)太空飛行器進入電離層。  電離層是受太陽高能輻射激發等原因而電離的大氣層,從距地表約50千米延伸到約1000千米高度,飛機、船隻導航和手機通信使用的無線電波就在電離層中傳播。
  • (科技)美國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 林小春)美國航天局4日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旨在了解空間天氣、地磁暴等現象如何影響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這一區域與現代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但人們對它卻所知不多。
  • 揭秘|流星在高空大氣層燒毀後形成的電離餘跡可用於傳輸信息?專訪...
    劉增基:所謂流星餘跡通信,就是利用流星在高空大氣層燒毀後形成的電離餘跡對無線電波的散射作用來傳輸信息的一種通信工具,這是一種比較隱蔽和可靠的遠距離小容量通信手段,主要用於應急通信。通信系統按照工作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單工,一種是雙工。
  • 定點定向改變地球電離層會發生什麼?氣象武器的威力有多大
    在雷雨天氣,我們會看到天空中巨大的閃電,它劈開大氣層的同時還穿越了地球磁場。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極低頻電波ELF,這種電波的波長能達到10000公裡到100000公裡,巨大的波長能夠讓它輕易的穿透海水。於是,天才出現了,有科學家開始研究,能不能夠用它來更潛伏在深海海底的潛水艇進行通信?雖然只能夠發送極為簡單的命令,但是完全足夠了,這才是潛艇,不浮上來你就不能發現它。不像一般的潛艇,只有浮上來才能通訊。你以為和潛水艇通信就完了嗎?人類的天才沒有極限,科學家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既然我們能夠發射這種電磁波了,那麼反過來,我們是不是可以用它來影響地球的電離層呢?
  • 我國部分地區短波通信遭受「電離層暴」幹擾
    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  太陽一次不大的「日冕物質發射」,使地球今天再次「發燒」:由於受到影響,形成了一次較大的電離層暴,我國部分地區的短波通信受到幹擾。  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北京研究中心今天發布了2001年第1號通報。
  • 美國成功發射電離層探索太空飛行器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0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電離層連接探索」(簡稱ICON)太空飛行器10日搭乘在萬米高空中點火起飛的火箭進入軌道,探索地球與太空交界之處的「電離層」。這次發射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由「飛機加火箭」接力完成。
  • 火星電離層也有「階層」和「裂痕」
    科技日報北京2月10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網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消息稱,NASA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探測器(MAVEN)在火星的上層大氣帶電部分(電離層)中,發現了「階層」和「裂痕」。
  • 電離層具有電能,地核擁有熱能!
    一、電離層電能利用 1、電離層電能來源及儲量: 太陽輻射電磁波波長99%在0.15μm~4μm之間,波長<0.4μm紫外區輻射能被大氣層吸收,電離氣體形成電離層。2、電離層電能利用的方法: 電離層底層距地面約50公裡,利用雷射電離地面和電離層之間絕緣氣體,通過「氣體導線」引導電離層電能(高電勢)到地面(0電勢),經過變壓器降壓,供人類使用。技術上的難題主要是如何提高雷射能量強度,根據光強公式I=Nhv/At可知,提升雷射頻率v和減少雷射輻射面積A可提升雷射能量強度,增大雷射電離氣體能力。
  • NASA電離層研究衛星ICON終於成功發射升空
    ICON將會進入地球軌道執行一項研究地球電離層的任務。電離層是地球大氣層外部的一個巨大組成部分,它與太空邊界相重疊。任務小組成員說,這個太空飛行器的測量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太空天氣和陸地天氣之間的聯繫,以及兩者在電離層中相互作用的過程。
  • 距離地面500公裡的地球大氣層溫度高達1200℃,卻能活活把人凍死
    對流層是大氣層最底部的一層,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所處的這一層,它的厚度隨著地球緯度不同存在差異,赤道附近最厚,達到了17-18公裡,兩極地區最薄,平均厚度僅8000~9000米,其它地區介於這一區間,全球平均厚度約11~13公裡。
  • 「地理乾貨」講述大氣層的五大分層及大氣層的作用
    1、對流層對流層是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層,空氣的移動是以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為主的對流運動,叫做「對流層」。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它的厚度不一,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公裡,在赤道上空為17公裡,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總質量佔大氣層的四分之三還要多大氣中的水汽幾乎都集中於此,颳風、下雨、降雪等天氣現象都是發生在對流層內。
  • NASA發射電離層連接探測衛星ICON
    美國東部時間10月10日21:59,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用L-1011「三星」運輸機搭載Pegasus XL火箭發射電離層連接探測(ICON)衛星。
  • 太陽風暴可能消除大氣層部分電子:僅在特定區域
    太陽耀斑發生期間,帶電粒子會突破地球的大氣層,幹擾衛星和地面的電磁通信。4月初的3次耀斑事件導致了中等規模的無線電中斷。研究者表示,對該現象的深入研究或許將為北極地區帶來更好的無線電通信和導航系統。在這項新研究中,來自丹麥、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對2014年2月19日襲擊地球的一場太陽風暴進行了分析。
  • 中等地磁暴影響我國短波通信 太陽活動高年或將開啟
    中等地磁暴影響我國短波通信。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報導 記者從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了解到,3月17日14時始發生的中等地磁暴,給我國大部地區短波通信帶來了一定影響,此外,隨之而來的高層大氣密度加大還造成了低軌衛星高度明顯下降。  「本次地磁暴是受3月15日日冕物質拋射事件(CME)影響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