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2020-11-21 新華網客戶端

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2018-03-22 17:43  來源: 科技日報

 

已進入預定軌道的美國「GOLD」太空飛行器,將全景式觀測電離層和高層大氣,研究颶風及地磁暴等對它們的影響。

 

 

在距離地面約60到1000千米範圍內,存在著一個特殊區域,儘管很多人不熟悉它,但日常的通訊、廣播、導航、定位都離不開這個區域,它就是電離層。

美國航天局近期公布了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目的就在於了解空間天氣、地磁暴等現象如何影響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

 

天生不安分 存在著大量自由帶電粒子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大氣聚集在地球周圍而形成了大氣層,大氣層受到太陽輻射、日月引力等作用,處於不停的運動之中。它的密度、溫度、壓力、成分和電離度等隨著高度、經緯度時而變化。

我們熟悉的對流層、平流層、散逸層等,是按地球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徵來分的。如果按大氣電離狀況分層,則可分為中性層、電離層和磁層。

與「老實」的中性層相比,電離層可謂是相當不安分。在中性層中,原子和分子的電子被原子核牢牢吸引住,因而中性層並不導電。而電離層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是被電離的大氣層,存在著大量的自由電子和離子。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立波研究員介紹,要迫使電子離開牢牢依附著的原子或分子,就需要足夠高的能量,而這個神秘力量正是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X射線等。當紫外線、X射線到達地球上空時,被大氣吸收,消散的能量引起中性大氣電離,這個產生自由電子的過程稱為光電離。此外,進入大氣層的高能粒子也能產生大氣的電離,稱為微粒電離。

電子密度是衡量電離層的重要物理量,其決定於兩個相反的過程:一個是中性大氣吸收太陽輻射而電離的過程;另一個是正負帶電粒子碰撞而複合成中性粒子的過程。

那為什麼只有電離層能產生大量的自由電子和離子呢?原來在很高的高度上,太陽輻射雖強,但空氣密度很小,可供電離的成分有限,所以電子密度不會很大;在較低高度處,空氣密度大,可供電離的中性成分很多,但太陽輻射透過厚厚的大氣時變得愈來愈弱,而且複合過程變強,因此,這裡的電子密度也不會很大。

由此可知,電子密度在某一中間高度將達到最大值,因而電離層就成了大氣層中的特殊成員。由這個高度往下,電子密度迅速減小;由此往上,電子密度緩慢減小,到約1000千米處與磁層銜接。

 

像一面反射鏡 能改變短波無線電傳播路徑

 

按照無線電工程師協會(IRE)的定義,電離層是以地面60千米以上到磁層頂之間的整個空間。雖然電離層中的電子密度不到中性成分的1%,但足以影響無線電波的傳播。

1901年,義大利發明家、無線電工程師馬可尼使用了一個通過風箏豎起的400英尺(約122米)長的天線,接收到從相隔3000千米外、橫跨大西洋的英國普爾杜發送的無線電信號,開闢了無線電遠距離通訊的新時代。這也不僅讓人產生了疑問,按照當時的理論,從英國發射的無線電波應該直奔太空,怎麼能繞地球傳播呢?

1924年英國科學家阿普頓證明了上層大氣有所謂的電離層存在。在英國廣播公司的合作下,他從波內茅斯發送臺發射電波到上層大氣,檢驗是否會被反射並折返回來,實驗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電離層對電波的反射,和我們平時照鏡子的原理很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天天都要照鏡子,對著它梳洗打扮、整理衣冠。但並不是所有鏡子都能準確呈現我們的容貌,像哈哈鏡中反映出的像就和現實相差甚遠。這是因為反射像的形狀是由反射平面的形狀和光滑程度決定的,哈哈鏡雖然光滑,但表面卻不是平面,呈現出的像自然歪曲了。銅板鏡不能照人,但打磨光滑了就能見到人像,這就是古人用的銅鏡。可見反射像的好壞和鏡子的好壞密切相關。

同樣,電離層就是短波無線電長距離傳播的一面鏡子,可以說短波無線電通訊是否有效和電離層有極大的關係。如同光在水中傳播時會發生反射和折射一樣,短波無線電進入電離層時也會發生傳播路徑的改變。

 

讓人歡喜讓人憂 可能突然「興奮」造成破壞性後果

 

實際上電離層並不是一面平滑的鏡子。劉立波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季節、晝夜、太陽活動等都是影響電離層的重要因素。電子密度越大,電波折射得越厲害。通常我們將電離層分為D、E、F三層,F層還可分為F1層和F2層。

D層是距地面60千米到90千米左右的區域,它只存在於白天。在夜間,由於沒有太陽輻射,D層自由電子迅速複合成中性成分而消失。

E層的高度在90千米到120千米,電子密度高於D層。在夜間,E層電子也會由於電子複合而迅速減少。

F層是電子密度最大的區域,對無線電波的反射能力最強,是短波能夠進行遠距離通訊的主要原因。它的高度從120千米到1000千米,電子複合過程較慢,夜間仍然存在。F層在白天分裂成F1層和F2層,夜間則只有一個F2層。

電離層的變化規律雖然有跡可循,但有時突然出現的擾動也會讓人十分頭疼。電離層的急劇變化,會使地面的無線電通訊受到嚴重影響。1989年3月13日23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供電網絡全部癱瘓,全省陷入長達9小時的黑暗和寒冷之中,災難的元兇就是太陽風暴。

因受到太陽輻射而形成的電離層,始終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表面上氣定神閒的太陽,實際上暗流湧動。在太陽大氣中,經常發生「爆炸」現象,這就形成太陽風暴,向廣袤的宇宙空間噴射大量的高能帶電粒子,正是它擾亂了地球上空的電離層。

可見電離層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一方面讓導航通訊、雷達探測等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又可能突然「興奮」,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破壞性後果,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

 

美國公布兩項電離層計劃

 

美國航天局官網近期公布「全球尺度臂盤觀測器」(簡稱GOLD)和「電離層連接探索」(簡稱ICON)兩項計劃。GOLD已經搭乘SES-14商業通信衛星進入西半球上空地球同步軌道,而ICON太空飛行器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射,進入電離層。

美國航天局表示,兩項任務相互補充,距地表約560千米的ICON將在目標區域飛行,可更好地獲得現場數據;距地表約35000千米的GOLD則可全景式觀測電離層和高層大氣。它們可同時觀測一個區域,從不同角度獲取數據,比如一個共同目標是系統性觀測颶風及地磁暴等地球和空間天氣變化對高層大氣造成的影響。

地磁暴是太陽噴射的帶電粒子流與地球磁場發生作用所導致的一種現象。美國航天局ICON任務科學家道格·羅蘭說:「人們過去認為只有太陽射出的帶電粒子流(太陽風)會影響電離層,而另一方面只有底層大氣受地球天氣影響,現在可以看看兩種能量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

此外,這兩項任務還將驗證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影響電離層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厄爾尼諾現象使太平洋變暖,導致更多水蒸氣進入大氣層,使得大氣層吸收太陽光的熱量增加,從而導致一系列變化並影響電離層。

 

作者: 翟冬冬   [責任編輯: 魏承瑤]

相關焦點

  • 通訊、廣播、導航都離不開它 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美國航天局近期公布了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目的就在於了解空間天氣、地磁暴等現象如何影響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天生不安分存在著大量自由帶電粒子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大氣聚集在地球周圍而形成了大氣層,大氣層受到太陽輻射、日月引力等作用,處於不停的運動之中。
  •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大氣的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大氣層是指包圍在地球周圍的大氣,其主要組成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包裹地球的大氣層厚度超過1000千米,從大氣層上界到宇宙空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是大氣密度不斷降低,大氣分子不斷減少的過程。並不是所有的行星都擁有大氣的,比如像水星那樣個頭太小的行星,就無法吸引大氣從而形成大氣層。
  •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大氣的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對流層大氣的溫度是近地面熱,越往高空氣溫越低,大約每上升1千米氣溫下降6℃,因為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量來源。因而地面溫度的高低就會決定對流層的厚度,全球對流層的平均厚度約為12千米,而在低緯地區厚度可達17至18千米,而高緯地區僅有8至9千米,中緯度地區厚度約為12至13千米。
  • 對流層、平流層與高層大氣
    對流層:貼近地面的大氣最低層。整個大氣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雜質都集中在這一層。是大氣中最活躍.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層。人類生活在對流層的底部。對流層有以下特點:   (1)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因為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因此離地面越高,氣溫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氣溫下降6攝氏度。(2)對流運動顯著。該層上部冷、下部熱,利於空氣的對流運動,對流層即因此得名。
  • 地球大氣開始電離的部分叫做高層大氣
    高層大氣高度範圍從60公裡左右到幾千公裡。歷史上,高層大氣的高度範圍隨探測技術的進步而改變,並且不同學科領域的劃分標準不盡相同。有時人們也把30公裡以上的中層大氣併入高層大氣。高層大氣上界的層狀結構已不明顯,在那裡,熱速度高的大氣粒子有可能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縛而外逸出地球大氣層,而行星際空間的某些氣體粒子也有可能進入高層大氣。高層大氣的粒子包括中性部分和電離部分。由於這兩部分粒子間的碰撞,無論從成分結構、動量交換或是從能量平衡角度看,兩者都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在高層大氣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微觀和宏觀的物理、化學過程,從而決定了它的熱狀態、電離狀態和運動狀態。
  • 美國成功發射電離層探索太空飛行器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0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電離層連接探索」(簡稱ICON)太空飛行器10日搭乘在萬米高空中點火起飛的火箭進入軌道,探索地球與太空交界之處的「電離層」。這次發射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由「飛機加火箭」接力完成。
  • NASA MAVEN探測器發現火星電離層中的層和裂痕
    美國航天局報告說,MAVEN探測器在火星上層大氣(電離層)帶電部分發現了「層」和「裂縫」。這種現象在地球上非常普遍,並造成無法預測的無線電通信中斷。 科學家並不能完全理解這種現象,因為它們形成於在地球上非常難以探索的高度。火星上意外發現的層和裂縫,使科學家得以探索和更好地理解這些現象。
  • 追蹤大氣電離層電子變化 俄研究出預測地震新法
    ,因此,跟蹤大氣電離層電子濃度的變化可預測地震的發生,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記錄電離層中電子濃度的變化比較複雜,但藉助於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全球衛星系統就可以監測電離層狀態的變化。   為了周期性的觀測大氣電離層的狀態,俄研究人員使用了無線電信號。衛星釋放出的雙頻無線電信號可以被地面站接收到。在衛星定位系統雙頻信號的基礎上,科研人員研製出了計算信號參數變化的算法,並編制了電腦程式。
  • 我們如何了解電離層的行為?
    在地球的圈層結構中,大氣層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最後一道防線,它密度不大但卻緊密地包裹著陸地和海洋,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綿延上千公裡,不輕易離去。大氣層是典型的分層結構,隨著高度的變化,它的密度和溫度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按照這個變化規律,我們把大氣層分成了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
  • 高層大氣和平流層有什麼區別?
    高層大氣和平流層都處在很高的高空,它們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01 高度 高層大氣在平流層頂至2000到3000千米的高空中。
  • 科學網—我國電離層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2003年萬聖節磁暴事件期間,在東亞和北美低緯地區電離層探測到三次赤道異常增強結構。電離層環境及其「天氣」變化除威脅到其中的飛行器(多為低軌衛星)安全外,還對無線電通信、衛星導航定位、雷達探測等產生重要影響。電離層研究不僅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還具有廣泛的應用和社會經濟價值,因此吸引了全球數百個團隊從事相關研究。
  • 平流層「主宰」即將出世,被稱為「大氣衛星」的高空無人機被各大國...
    平流層位於電離層之下,在這個高度上如果使用高空無人機執行空中偵察任務,那麼它的監測效率和安全性較普通的偵察飛機而言要高得多。 在平流層中部以上,電離層(50-1000公裡範圍)之下的軍事價值極高,所以從80年代起美國就率先針對性的研製可以適應這樣高度的無人偵察機。
  • 地球大氣對流層
    大氣的最下層稱為對流層,它是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層,空氣的移動是以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為主的對流運動,所以叫做「對流層」。
  • 美國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 林小春)美國航天局4日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旨在了解空間天氣、地磁暴等現象如何影響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這一區域與現代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但人們對它卻所知不多。今年晚些時候,美國航天局還將發射「電離層連接探索」(簡稱ICON)太空飛行器進入電離層。  電離層是受太陽高能輻射激發等原因而電離的大氣層,從距地表約50千米延伸到約1000千米高度,飛機、船隻導航和手機通信使用的無線電波就在電離層中傳播。
  • 科普動畫 | 高層大氣和平流層有什麼區別?
    科普動畫 | 高層大氣和平流層有什麼區別?01高度高層大氣在平流層頂至2000到3000千米的高空中。而平流層則在對流層頂至50到55千米的高空中。
  • 上海天文臺在電離層地震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我們利用GNSS觀測資料獲得了全球大地震的電離層擾動及其傳播特徵,發現了電離層擾動主要是由地震破裂後引發大氣聲波和重力波向上傳播引起的。」金雙根解釋道。  他們的模擬結果給出了地震電離層擾動特性,即產生的聲波重力波靠近震中,而表面瑞利波和海嘯在大氣/電離層中分別產生聲波和重力波。這些由固體地球/海洋和大氣耦合產生的波向周邊和上空傳播,引起了電離層等離子擾動。
  • 高空大氣與量子雷達 | 竇賢康
    國際上沒有,如果我們做出來,我們將在國際上首次探測到一千公裡高度的中性氦原子,將填補科學在200公裡以上熱層中性大氣認知上的空白。作者 | 竇賢康(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節選自在墨子沙龍活動「探索與徵服:從地球到深空」上的演講什麼是高空大氣?
  • (科技)美國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 林小春)美國航天局4日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旨在了解空間天氣、地磁暴等現象如何影響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這一區域與現代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但人們對它卻所知不多。
  • PetitSat:追尋電離層中的斑塊和氣泡
    在約80公裡以上的熱層大氣已經非常稀薄,在這裡陽光中的紫外線和X射線可以使得空氣分子電離,自由的電子在與正電荷的離子合併前可以短暫地自由活動,這樣在這個高度造成一個等離子體。在這裡自由電子的數量足以影響電波的傳播。 電離層不是由規則的、平滑的層組成的,而是由塊狀的、雲一般的、不規則的電離的團或者層組成。
  • 原創 | ICON——探索地球大氣與空間環境關聯的秘密
    ,投放飛馬座火箭,火箭上攜帶著這次發射的主角:電離層連接探測器(ionospheric connection Explorer, ICON)。電離層是地球上空60-1000km範圍內的區域,它之所以單獨命名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自由電子,這些自由電子是因為中性大氣接收到太陽的極紫外和X射線發生電離而形成的,雖然電子密度不到中性成份的1%,但足以影響無線電波的傳播。對於現代社會的導航衛星、通信衛星來說,電離層的變化對於衛星信號的質量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會引起通信信號質量下降、導航定位精度增加,因此電離層一直是空間環境應用研究的重要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