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itSat:追尋電離層中的斑塊和氣泡

2020-11-23 搜狐網

原標題:PetitSat:追尋電離層中的斑塊和氣泡

背景:地球大氣層最下面的一層是對流層,它從地面延伸到約10公裡的高處。10公裡以上為平流層,再向上為中間層。在約80公裡以上的熱層大氣已經非常稀薄,在這裡陽光中的紫外線和X射線可以使得空氣分子電離,自由的電子在與正電荷的離子合併前可以短暫地自由活動,這樣在這個高度造成一個等離子體。在這裡自由電子的數量足以影響電波的傳播。

電離層不是由規則的、平滑的層組成的,而是由塊狀的、雲一般的、不規則的電離的團或者層組成。

近期NASA選定的立方體衛星(CubeSat)的任務是去了解地球電離層中的等離子體氣泡和斑塊如何相互作用,並最終影響電離層中通訊,GPS和雷達信號的傳輸。

由在NASA馬裡蘭州格林貝爾(Greenbelt)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以下簡稱Goddard)工作的科學家Jeffrey Klenzing和Sarah Jones領導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最近贏得了NASA項目資金,用來建立電離層–熱層等離子體增強衛星(the Plasma Enhancements in The Ionosphere-Thermosphere Satellite,以下簡稱petitSat)。 PetitSat利用幾項受研發支持的技術,衛星平臺本身也是這些技術之一,一項探索者(Explorer-class)任務也可能在其引領下開展。

*注釋:探索者計劃的系列任務預算不超過2千萬美元,比發現計劃的系列任務(Discovery,預算6千萬美元,詳見2017-05-09的推送)還要低一等級。

Goddard中心領導的petitSat團隊將通過這個6U立方體衛星-Dellingr完成其使命。 Goddard的工程師開發了這款小型衛星,以表明立方體衛星在可靠又經濟的同時, 還可以收集令人信服的科學數據。這款Dellingr 3D模型頂部的黑色設備是即將裝配在petitSat上發射升空的離子中性質譜儀。

Credits: NASA/W. Hrybyk

PetitSat衛星將於2021年從國際空間站發射,計劃研究中低緯度電離層密度的不規則性。這些電離層佔據了大氣層的一小部分,與熱層共存,距地球表面大約80至400千米。

電離層整體是等離子體,是由正離子和自由電子組成的電離氣體。電離層可以將無線電波反射回地球,對於遠程無線電通信來說非常重要,因而任何等離子體密度的擾動會對GPS和雷達信號造成幹擾。

這些擾動或不規則特性表現為電離層的局部缺失,又稱氣泡,即電子數量減少的結構;或電離層的局部增強,又稱斑塊,即電子數量增多的結構。此次任務的首席調查員Klenzing表示:「所有這些不規則性都會擾亂無線電波的傳遞。

斑塊與氣泡:一個不同的故事

在Klenzing看來先前的研究表明,斑塊是地磁赤道附近形成的氣泡的直接產物。然而,其他的觀察結果卻有不同觀點:在未涉及氣泡的區域也可觀察到斑塊,斑塊也可以在無氣泡的條件下形成。

這些觀察結果顯示有多種機制在其中起到作用,包括來自熱層的快速行進的聲重波 。熱層是大部分電離層所在的溫和的中性大氣層。事實上,包括來自熱層的快速行進的聲重波 。熱層是大部分電離層所在的溫和的中性大氣層。事實上,這些波狀的熱層結構通過大氣中離子部分和中性部分之間的阻力在電離層中產生波,一種稱為中尺度電離層行進式擾動 (Medium-Scale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簡稱MSTID)的現象。 由此產生的MSTID可進一步產生電場,電場可以將能量從夏半球運輸到冬半球。 科學家們認為那些觀察到的等離子體斑點是由這些電場產生的。

*注釋:在高層大氣中,中性部分和電離部分因受力不同,運動狀態也不同。但由於兩部分粒子間的碰撞頻繁,所以兩部分的運動有很強的相互影響。

「我們的任務是調查這兩種現象,即等離子體密度的增減測量(氣泡或斑塊),以及熱層中聲重波的運動之間的關係,」Klenzing說。

為了找到這兩者的聯繫,petitSat團隊將輸送兩個儀器進入太空:由Goddard中心開發的離子中性質譜儀(Ion-Neutral Mass Spectrometer,以下簡稱INMS)和由猶他州立大學和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提供的網格延遲離子漂移傳感器(Gridded Retarding Ion Drift Sensor,以下簡稱GRIDS)。INMS是世界上最小的質譜儀,它曾經服役於一個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名叫ExoCube的立方體衛星任務。

INMS質譜儀將測量地球大氣上遊各種顆粒的密度,觀察這些密度如何隨著日常和季節周期的變化而變化。同時,由大學提供的GRIDS儀器將測量離子的分布、運動和速度。

PetitSat即將搭載Goddard開發的離子中性質譜儀(左)和大學提供的網格延遲離子漂移傳感器進入太空。

Credits: NASA

基於Dellingr立方體衛星的petitSat任務

該團隊將把這些儀器整合到基於Dellingr立方體衛星的太空飛行器上。Goddard中心的工程師團隊專門創建了這款Dellingr 6U立方體衛星,以闡明小型太空船在可靠和經濟的同時能夠提供令人信服的科學數據。Dellingr預計將於8月份攜帶著INMS質譜儀,磁力儀和其他技術部件發射升空。

與Dellingr等將太陽能電池板裝在側面的太空飛行器不同,petitSat將配備可部署的太陽能陣列。這項改進更易於任務操作員將太陽能陣列對準太陽以便充電。INMS質譜儀的首席研究員Jones表示,petitSat還將攜帶更先進的星體跟蹤定位器。

當PetitSat被成功部署在地球上方400千米處的軌道後(與國際空間站的軌道一致),它所收集到的數據將與其他地面和空間設備的數據進行比較,Klenzing說。「通過比較分析,我們將為等離子體增強與MSTID之間有何聯繫的關鍵問題畫上句號。我們研究過一些零碎的東西,但是我們此前從未使用全面的設備進行探討。」

更多技術信息請參見:https://gsfctechnology.gsfc.nasa.gov/newsletter/Current.pdf

編輯:Lynn Jenner 翻譯:Gingerbrad 校對:Mira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NASA MAVEN探測器發現火星電離層中的層和裂痕
    美國航天局報告說,MAVEN探測器在火星上層大氣(電離層)帶電部分發現了「層」和「裂縫」。這種現象在地球上非常普遍,並造成無法預測的無線電通信中斷。 科學家並不能完全理解這種現象,因為它們形成於在地球上非常難以探索的高度。火星上意外發現的層和裂縫,使科學家得以探索和更好地理解這些現象。
  • 衛星導航與電離層天氣
    全球分布的幾百個公開的IGS站為建立高精度電離層模型提供了基礎。通過1998年-2018年IGS站觀測數據採用球諧函數模型可生成每日全球電離層格網產品(GIMs)。  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電離層天氣指數(Ionospheric Climate Index,ICI)來表徵電離層的一般狀態。
  • 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它的密度、溫度、壓力、成分和電離度等隨著高度、經緯度時而變化。我們熟悉的對流層、平流層、散逸層等,是按地球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徵來分的。如果按大氣電離狀況分層,則可分為中性層、電離層和磁層。與「老實」的中性層相比,電離層可謂是相當不安分。在中性層中,原子和分子的電子被原子核牢牢吸引住,因而中性層並不導電。
  • 上海天文臺在電離層地震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我們利用GNSS觀測資料獲得了全球大地震的電離層擾動及其傳播特徵,發現了電離層擾動主要是由地震破裂後引發大氣聲波和重力波向上傳播引起的。」金雙根解釋道。  他們的模擬結果給出了地震電離層擾動特性,即產生的聲波重力波靠近震中,而表面瑞利波和海嘯在大氣/電離層中分別產生聲波和重力波。這些由固體地球/海洋和大氣耦合產生的波向周邊和上空傳播,引起了電離層等離子擾動。
  • 我們如何了解電離層的行為?
    在地球的圈層結構中,大氣層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最後一道防線,它密度不大但卻緊密地包裹著陸地和海洋,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綿延上千公裡,不輕易離去。大氣層是典型的分層結構,隨著高度的變化,它的密度和溫度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按照這個變化規律,我們把大氣層分成了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
  • 火星電離層也有「階層」和「裂痕」
    科技日報北京2月10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網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消息稱,NASA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探測器(MAVEN)在火星的上層大氣帶電部分(電離層)中,發現了「階層」和「裂痕」。
  • 科學網—我國電離層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通常將時間尺度較短(周期小於27天)的電離層擾動視為電離層天氣的研究對象,而將時間尺度較長(大於27天)的電離層變化歸結為電離層氣候學的研究內容。 「電離層空間天氣研究電離層對太陽爆發、太陽風暴等的響應,包括電離層暴、電離層短時間尺度的劇烈擾動,以及這些擾動對通信、導航定位的影響定位。
  • 美國成功發射電離層探索太空飛行器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0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電離層連接探索」(簡稱ICON)太空飛行器10日搭乘在萬米高空中點火起飛的火箭進入軌道,探索地球與太空交界之處的「電離層」。這次發射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由「飛機加火箭」接力完成。
  • 美國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 林小春)美國航天局4日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旨在了解空間天氣、地磁暴等現象如何影響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這一區域與現代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但人們對它卻所知不多。今年晚些時候,美國航天局還將發射「電離層連接探索」(簡稱ICON)太空飛行器進入電離層。  電離層是受太陽高能輻射激發等原因而電離的大氣層,從距地表約50千米延伸到約1000千米高度,飛機、船隻導航和手機通信使用的無線電波就在電離層中傳播。
  • 大氣層中的電離層是如何形成的?離開它或許我們將不能正常通信
    >電離層(氣體中存在大量自由電子和離子,電離層存在4層:D、E、F1、F2)磁層(在逃逸層外已經基本沒有什麼地球大氣物質,只分布著地球磁場和被其捕獲到太陽風粒子)>知道了大氣層的結構,那麼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空氣中的成分,空氣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氮氣,這兩種氣體大約佔空氣的99%。
  • NASA發射電離層連接探測衛星ICON
    美國東部時間10月10日21:59,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用L-1011「三星」運輸機搭載Pegasus XL火箭發射電離層連接探測(ICON)衛星。
  • (科技)美國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 林小春)美國航天局4日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旨在了解空間天氣、地磁暴等現象如何影響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這一區域與現代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但人們對它卻所知不多。
  • 電離層擾動對太陽能動態光譜有何效應?
    聚焦效應表現為具有特定形態的特殊強度光譜擾動,即所謂的光譜焦散(SCs),偶爾出現在運行在米- 10米波長範圍內的太陽射電儀器動態光譜中。博科園-科學科普:在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將射線追蹤方法應用於攜帶MSTIDs的地球電離層,給出了中尺度流動電離層擾動(MSTIDs)對太陽輻射聚焦效應的模擬結果。
  • 誤差源和方程解算——誤差預算、用戶等效距離誤差和電離層太陽
    大氣延遲誤差是這些偏差之一,包括電離層效應(dion)和對流層效應(dtrop)。對流層效應對全站儀和電子測距儀(EDM)用戶來說可能熟悉,即使電離層效應不同於此。其他偏差,時鐘誤差用(dt-dT)符號代表、接收機噪聲(εp和ε)、多路徑效應(εmp和εm)和軌道誤差(dρ),其是對衛星測量獨一無二方法。正如你所知,這些誤差有不同的來源。
  • 磁暴時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特徵研究
    2004年11月7-11日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發生率分布圖長期以來,磁暴期間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的產生與發展特徵研究一直是電離層閃爍研究的重要課題以往研究表明暴時低緯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的出現通常歸因於:1)暴時磁層、高緯電場穿透進入低緯和赤道地區。增強的東向電場通過E×B垂直漂移等影響底部F層密度梯度,從而增加瑞利-泰勒不穩定性;2)暴時赤道地區產生的不規則結構沿著磁力線向南北延伸到達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
  • 研究揭示日食期間共軛半球電離層響應機制
    日食是一種獨特的天文現象,日食期間,太陽輻射大幅降低,引起一系列大氣層和電離層的變化。從20世紀70年代起,學界就已開始關注日食引起的電離層變化。由於月球的遮擋,日食期間地球上部分區域高層大氣接收到的太陽極紫外和X射線輻射大幅下降,電離層的離子產生率和加熱率均顯著下降,引起電離層光化學、動力學過程等一系列變化,導致電離層熱層的密度、溫度、風場等出現擾動。但已有研究認為日食是一個局部現象,對地球大氣層和電離層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日食陰影區(特別是全食區)附近。
  • GRL: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是指赤道電離層F區底部低密度等離子體在瑞利-泰勒不穩定性作用下,快速上升到F區頂部,並擴展到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而形成的大尺度等離子體密度耗空。它能夠對穿越電離層的無線電信號造成閃爍現象,嚴重影響衛星通訊質量和導航定位精度。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自1976年首次被位於秘魯Jicamarca的雷達探測到以來,其特徵和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如羽狀結構內富含各種尺度的等離子體密度不均勻體(釐米到上百公裡尺度),其通常在日落後產生,日出前消失。近年來,基於衛星原位觀測發現在白天,電離層F區頂部等離子體密度不均勻體發生較為頻繁。
  • GRL: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解海永等-GRL: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是指赤道電離層F區底部低密度等離子體在瑞利-泰勒不穩定性作用下,快速上升到F區頂部,並擴展到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而形成的大尺度等離子體密度耗空
  • 我國部分地區短波通信遭受「電離層暴」幹擾
    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  太陽一次不大的「日冕物質發射」,使地球今天再次「發燒」:由於受到影響,形成了一次較大的電離層暴,我國部分地區的短波通信受到幹擾。  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北京研究中心今天發布了2001年第1號通報。
  • 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電離層歷史資料整編和電子濃度剖面...
    2009年5月27日,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電離層歷史資料整編和電子濃度剖面及區域特性圖集編研」在北京啟動。    該項目通過對武漢電離層站60年積累的電離層測高儀手動人工觀測、膠片頻高圖和數字頻高圖資料按照國際新標準統一進行度量、處理和參數提取,獲得我國中部電離層完整的參數、頻高圖和電子濃度剖面等數據集,建立符合國際標準規範的電離層特性數據集和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