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發射電離層連接探測衛星ICON

2020-12-02 中國氣象局

  美國東部時間10月10日21:59,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用L-1011「三星」運輸機搭載Pegasus XL火箭發射電離層連接探測(ICON)衛星。

  ICON可探查電離層中的變化,比如極光等。ICON可以直接測量電離層中粒子和它們的運動情況,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高層大氣的物理性質,及其如何對太陽風暴、太陽耀斑等空間天氣事件作出反應,如何影響廣播和衛星導航信號。

  ICON探測到的數據,對於提升極端空間天氣預報有很大幫助。該任務有助於確定空間環境的物理性質,減輕空間環境對通訊系統和社會造成的影響。

  ICON任務耗資2.52億美元,衛星軌道比國際空間站的位置約高出100英裡,預計將於11月正式監測電離層並收集信息,並發送其第一批科學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弄清楚如何處理電離層對通信信號的幹擾。

  此外,ICON還將與去年發射的全球尺度邊緣與盤面觀測任務(GOLD)觀測儀器配合工作。

  (中國氣象報劉淑喬根據NASA、Spaceflight、Engadget等網站整理報導 責任編輯:崔國輝)

相關焦點

  • NASA電離層研究衛星ICON終於成功發射升空
    NASA電離層研究衛星ICON終於成功發射升空  Connor Feng • 2019-10-12 17:19:24 來源:前瞻網
  • 美國成功發射電離層探索太空飛行器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0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電離層連接探索」(簡稱ICON)太空飛行器10日搭乘在萬米高空中點火起飛的火箭進入軌道,探索地球與太空交界之處的「電離層」。這次發射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由「飛機加火箭」接力完成。
  • 視頻|推遲兩年後NASA準備發射ICON衛星 以研究地球與太空之間的邊界
    -10-12 15:05:53 NASA原定於2017年夏天發射的電離層連接探測器(ICON衛星),因火箭技術問題推遲了兩年後,
  • 俄航天集團計劃單獨發射火箭推送地球電離層觀測衛星入軌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1月17日消息 俄羅斯地面航天基礎設施運營中心(隸屬於俄羅斯航天集團)發布在國家採購網上的文件顯示,俄羅斯首批2顆研究地球電離層的「電離層-M」號衛星計劃於2021年單獨搭乘「聯盟-2」運載火箭從「東方」航天發射場升空,不會攜載「流星-M」衛星。
  • PetitSat:追尋電離層中的斑塊和氣泡
    在約80公裡以上的熱層大氣已經非常稀薄,在這裡陽光中的紫外線和X射線可以使得空氣分子電離,自由的電子在與正電荷的離子合併前可以短暫地自由活動,這樣在這個高度造成一個等離子體。在這裡自由電子的數量足以影響電波的傳播。 電離層不是由規則的、平滑的層組成的,而是由塊狀的、雲一般的、不規則的電離的團或者層組成。
  • 原創 | ICON——探索地球大氣與空間環境關聯的秘密
    :電離層連接探測器(ionospheric connection Explorer, ICON)。電離層是地球上空60-1000km範圍內的區域,它之所以單獨命名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自由電子,這些自由電子是因為中性大氣接收到太陽的極紫外和X射線發生電離而形成的,雖然電子密度不到中性成份的1%,但足以影響無線電波的傳播。對於現代社會的導航衛星、通信衛星來說,電離層的變化對於衛星信號的質量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會引起通信信號質量下降、導航定位精度增加,因此電離層一直是空間環境應用研究的重要區域。
  • 衛星導航與電離層天氣
    電離層總電子含量(TEC)對於電離層、空間天氣等科學研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參數。
  • NASA MAVEN探測器發現火星電離層中的層和裂痕
    美國航天局報告說,MAVEN探測器在火星上層大氣(電離層)帶電部分發現了「層」和「裂縫」。這種現象在地球上非常普遍,並造成無法預測的無線電通信中斷。 科學家並不能完全理解這種現象,因為它們形成於在地球上非常難以探索的高度。火星上意外發現的層和裂縫,使科學家得以探索和更好地理解這些現象。
  • 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張衡一號」衛星
    2月2日15點51分,我國第一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入軌。 「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張衡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創造了我國衛星研製領域的多項第一,總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張衡一號衛星發射圓滿成功
    2018年2月2日下午,張衡一號衛星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它的密度、溫度、壓力、成分和電離度等隨著高度、經緯度時而變化。我們熟悉的對流層、平流層、散逸層等,是按地球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徵來分的。如果按大氣電離狀況分層,則可分為中性層、電離層和磁層。與「老實」的中性層相比,電離層可謂是相當不安分。在中性層中,原子和分子的電子被原子核牢牢吸引住,因而中性層並不導電。
  • NASA計劃探測詭異的衛星海王一
    這是因為旅行者2號透露,這顆衛星的表面是巨大而黑暗的冰層物質的故鄉,這意味著,儘管它是一個遠比木星離太陽六倍的古代月亮,但海衛一還是很活躍,可能擁有巨大的內部海洋。現在,一個名為「三叉戟」的任務是美國宇航局的發現計劃(Discovery Program)下四項競標選拔任務之一。
  • GRL: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是指赤道電離層F區底部低密度等離子體在瑞利-泰勒不穩定性作用下,快速上升到F區頂部,並擴展到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而形成的大尺度等離子體密度耗空。它能夠對穿越電離層的無線電信號造成閃爍現象,嚴重影響衛星通訊質量和導航定位精度。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自1976年首次被位於秘魯Jicamarca的雷達探測到以來,其特徵和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如羽狀結構內富含各種尺度的等離子體密度不均勻體(釐米到上百公裡尺度),其通常在日落後產生,日出前消失。近年來,基於衛星原位觀測發現在白天,電離層F區頂部等離子體密度不均勻體發生較為頻繁。
  • GRL: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解海永等-GRL: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是指赤道電離層F區底部低密度等離子體在瑞利-泰勒不穩定性作用下,快速上升到F區頂部,並擴展到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而形成的大尺度等離子體密度耗空
  • 克州氣象局阿圖什電離層測高儀監測站
    國家氣象局衛星氣象中心有關領導、專家於2010年1月對項目工程實施方案進行了評審並獲得通過,標誌著克州氣象局阿圖什電離層測高儀站進入到實施階段。  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內,克州局先後進行了觀測場地、發電用房建設,並對供電系統進行全面改造、購置了備份電源及UPS電池,從根本上解決了電力保障問題。
  • 地質地球所揭示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它能夠對穿越電離層的無線電信號造成閃爍現象,影響衛星通訊質量和導航定位精度。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自1976年首次被位於秘魯Jicamarca的雷達探測到以來,其特徵和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如羽狀結構內富含各種尺度的等離子體密度不均勻體(釐米到上百公裡尺度),其通常在日落後產生,日出前消失。
  • 科學網—我國電離層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我國電離層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 天津公司研製GNSS掩星探測載荷發射成功 助力全球氣象及地震預報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1月15日10時53分,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入軌
  • 天大博士打造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今日隨衛星發射升空!
    它可以連續探測到0~60km大氣層大氣的折射率、溫溼壓以及100~800km電離層的電子含量和電子密度,這將為地球表面大氣層及電離層研究提供重要數據,對於天氣預報、全球氣候變化、地震預報等具有重要價值。目前國際上已經將GNSS掩星探測載荷應用於地震預報、天氣探測等領域研究,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的成功發射在國內尚屬首次。
  • 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發射成功
    2020年01月22日 收藏 圖為發射現場  中化新網訊 1月15日10時53分,國內首個商業GNSS掩星探測載荷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