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計劃探測詭異的衛星海王一

2020-07-24 GET資訊

海衛一略大於矮行星冥王星,它是我們太陽系中唯一一顆軌道與其行星旋轉方向相反並具有逆行軌道的大衛星。

但是這塊地外巖石的怪異性並沒有止於此,當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2號在1989年8月25日飛過海衛一時,引發了人們更多的疑點。

這是因為旅行者2號透露,這顆衛星的表面是巨大而黑暗的冰層物質的故鄉,這意味著,儘管它是一個遠比木星離太陽六倍的古代月亮,但海衛一還是很活躍,可能擁有巨大的內部海洋。

現在,一個名為「三叉戟」的任務是美國宇航局的發現計劃(Discovery Program)下四項競標選拔任務之一。

NASA計劃探測詭異的衛星海王一


在周二發布的一份新聞稿中,美國航天局更詳細地描述了此次飛行任務。

三叉戟是以古羅馬海神海王星(Neptune)攜帶的三叉式長矛命名的,旨在發現在太陽系內若有生命存在有哪些必要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它將調查Triton從海王星以外庫伊伯帶遷移到海王星的區域,再回到早期太陽系遺留下的結冰的軀體是怎麼組成海洋的。

目前,由於第一次旅行者2的圖片,我們只探索了40%的衛星表面。這使得海衛一成為庫伊伯地帶太陽系最大的未揭露固體表面,而三叉戟計劃想繪製剩下的圖像。

此次任務還希望對海衛一的大氣環境進行分析,衛星的氣候變化多變,而且有機材料流穩定多變,有可能是氮雪降在地表上。

但是海衛一的實際大氣層最令人困惑。根據美國宇航局的數據,它含有一個叫做「電離層」的層,比太陽系中任何其他衛星活躍10倍。

他們指出,這尤其奇怪,因為電離層通常由太陽能來電,而三頓離太陽比地球遠30倍,這意味著海衛一必須有另一個能量來源來充電這些粒子。

三叉戟的工作將是找出事情的真相。

三叉戟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目標是了解這顆衛星如何不斷更新其表面。此外,它表面也幾乎沒有可見的隕石坑。

NASA計劃探測詭異的衛星海王一


雖然目前與另外三項任務提議競爭(最多有兩項被選中),如果三叉戟計劃得到綠燈,提議的發射日期是2025年10月。

這次發射將利用一個為期13年的一年一度的窗口,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拉伸到海衛一,並在2038年進行為期13天的接觸。

儘管時間似乎很長,但這次為期13天的會面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成熟計劃。

你們期待探索這個外星世界嗎,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太極計劃,中國發射衛星探測宇宙引力波
    在最近的中國航天大會上,我國公布了「太極計劃」的最新進展,「太極計劃」就是發射三顆圍繞太陽運轉的衛星,用來探測宇宙空間中的引力波信息。第一顆衛星在2019年8月份已經發射升空,第二顆衛星預計在2024年發射升空,直到2033年將完成三顆衛星的部署。人類最是在2015年9月14日發現引力波這種時空漣漪的信息,通過地面上的大型引力波探測器LIGO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一個值得被載入史冊的日子,並且這一年正好是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的一百周年整。
  • NASA證實木衛二蒸汽噴射可能來自冰層下的海洋,生命探測難度或將大大降低
    以前的科研就已經提出了木衛二厚厚的冰層下可能存在海洋的說法,只不過要探測其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就必須進行鑽探,這無疑極大地增加了實施難度。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柱狀水蒸氣噴射可能正是來自亞表層海洋,此後的探測計劃將可以通過直接分析木衛二表面的化學組成,來評估其是否可能存在生命,這才是真正令人「驚喜」的。
  • 發現、新疆界、旗艦……盤點NASA深空探測三大梯隊
    近日,NASA公布了下一屆「發現」級項目(Discovery Program)的四個候選任務:海衛一飛掠任務TRIDENT、木衛一飛掠任務IVO和兩個金星探測任務DAVINCI+和VERITAS [1]。「發現」級項目(Discovery項目)是個啥?其實,可能大家並不陌生。許多我們熟知的太空探測任務,都出自這個項目。
  • NASA「三叉戟」任務將訪問海衛一
    發現計劃下的一個新任務提案中,「三叉戟」任務將探索海王星最大的衛星:海衛一。探測器將攜帶一臺儀器用於探測海衛一的磁場,以確定海衛一內部是否存在海洋,而其他儀器將研究活躍的電離層、富含有機物的大氣層和奇怪的地貌特徵。 「三叉戟」任務的第二個主要目標是探索海衛一在我們視線之外的廣闊表面。海衛一面向柯伊伯帶的這一側是太陽系中未被探索的最大的固體表面。我們對海衛一的大部分了解來自旅行者2號探測器的數據,但我們只看到了其表面的40%。
  • NASA發布最新《載人探月戰略計劃》:Artemis計劃
    一、載人探月計劃的背景和目標2017年12月,美國總統籤署了《空間政策指令-1》,在該指令中,要求NASA「與商業和國際合作夥伴共同領導一項創新和可持續的探索計劃,以實現人類在整個太陽系的擴張,並為地球帶回新的知識和機遇」。
  • 我國引力波探測計劃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成功發射
    「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由中山大學聯合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華中科技大學論證並抓總研製,主要用於「天琴計劃」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關鍵技術在軌驗證,並能夠進行地球長波重力場模型的反演。 「天琴一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且於5年前正式推出的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正式進入「太空試驗」階段,中國人自己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又推進了一步。
  • 中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太極」各進一步 與國外競爭白熱化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而「太極一號」衛星則更早一步,於2019年8月31日成功發射。 這兩顆衛星的順利運行標誌著中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和「太極」計劃各進一步。
  • 中科院引力波探測路線圖 太極計劃」將探測黑洞奧秘
    中科院引力波探測路線圖 太極計劃」將探測黑洞奧秘時間:2016-06-06 07:56   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科院引力波探測路線圖 太極計劃將探測黑洞奧秘 今年2月,美國科學家首次證實引力波存在,在中國網際網路上颳起了一股旋風,民科郭英森走上了風口浪尖。
  • 海王星最大的衛星,終於有望被人類再次光顧了麼?
    ·拉塞爾(William Lassell)發現了海王星最大的衛星——直徑2700公裡的海衛一(Triton)。然而,正如我們曾經介紹過的木星和土星衛星那樣,通常只有個頭很小的不規則衛星才會這樣,但海衛一又完全不是——它個頭很大,直徑大約是地球的五分之一,比冥王星還大一點。也就是說,如果海衛一真的來自柯伊伯帶,那它不僅可能保留著柯伊伯帶天體化學成分,還能體現了被海王星的潮汐加熱所塑造的地質特徵,還可能是太陽系裡最大的一顆捕獲衛星。
  • TESS系外行星探測計劃
    TESS探測衛星全稱為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即凌日系外行星探測衛星。探測衛星與其前任克卜勒衛星相比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TESS探測衛星TESS探測衛星是第一次進行全天範圍內的系外行星探測任務。
  • 中國「天問一號」即將發射,2020火星年,圍觀各國火星探測計劃
    繞:軌道器環繞火星進行探測;落:著陸器軟著陸於火星表面進行固定位置的地面探測、巡:巡視器(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進行不固定位置的巡視探測。它重 240 公斤,為毅力號的四分之一,大小相當於一輛小型高爾夫球車。火星車將攜帶 6 臺科學儀器,其中一臺為探地雷達(GPR),它和「毅力號」上的探地雷達將成為火星上的首批此類設備。探地雷達將幫助調查火星的地層、結構以及永久凍土或冰的存在。
  • 中國「天問一號」即將發射,2020火星年,圍觀各國火星探測計劃!
    水手 9 號於 1971 年 11 月 14 日到達火星,在火星軌道上工作了將近一年之久,發回了 7329 張照片,覆蓋了火星表面超過 80% 的部分,同時還對火星的兩顆衛星進行了探測。 1975 年 8 月 20 日美國發射的海盜 1 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維京號計劃中兩艘飛往火星中的第一艘,它花費 10 個月航向火星,軌道太空船在進入火星軌道前五天開始傳回火星全球照片,成為全球首個能成功登陸火星的衛星。
  • 一起了解中國版引力波探測計劃:中山大學「天琴計劃」
    這方面的代表是美國宇航局(NASA)與歐空局(ESA)在2001~2011年間合作支持的LISA項目,原計劃發射三顆衛星形成臂長500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在地球後方約0.5億公裡的地方跟隨地球繞太陽運行。由於經費和計劃變更等原因,NASA於2011年退出了合作。歐洲科學家於是提出了臂長100萬公裡,將LISA中三顆全同衛星改為一顆母星帶兩顆伺服子星的修改版LISA(即eLISA)計劃。
  • 中國火星探測計劃歷程
    中國探月成功後,啟動了探索火星的計劃。2016年1月11日,中國正式批覆火星探測任務;2020年4月24日,首顆探測衛星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依次編號;2020年7月6日,百度APP與中國火星探測公司推出「追蹤火星計劃」;2020年7月23日,也就是今天12時41分,
  • NASA發射電離層連接探測衛星ICON
    美國東部時間10月10日21:59,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用L-1011「三星」運輸機搭載Pegasus XL火箭發射電離層連接探測(ICON)衛星。
  • 我國引力波探測的「太極計劃」進展順利
    日在福州表示,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已實施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一步「太極一號」的基礎上,中科院正按規劃路線圖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吳嶽良在會上做題為《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與「太極一號」衛星技術驗證結果——「太極一號」邁出奠基性的第一步》的主旨報告。
  • 美歐協商最新探測計劃:2020年後發射探測木衛二海洋
    科學家們希望這一探測計劃能夠在2020年中期發射升空,研究人員提出的任務探測目標是:「理解作為木星系統一部分的木衛二複雜系統,考察其宜居性以及潛在的生物圈情況,並在其地表,地下和附近空間搜尋生命。」美歐木衛二探測計劃示意圖:正在圍繞木衛二運行的軌道器木衛二是距離木星第六近的衛星,也是太陽系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天體之一,因為它的很多方面的性質讓科學家們認為這裡有可能存在著適宜生命生存的環境按照目前的規劃,著陸器部分將由美國宇航局負責研製,而整個計劃中的其餘部分則將由兩大航天機構合作完成研製工作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或在生命發現等方面獲得突破我國在地外探測方面的日程越來越清晰。近日,我國將在7-8月執行首次火星探測的消息吸引了不少關注。據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表示,之後還計劃在2030年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並在火星採樣返回後,使用環繞器繼續飛行,對其他小行星進行環繞探測。
  • 俄羅斯計劃探測火衛一
    新華社莫斯科6月16日電俄羅斯航天局16日宣布,俄羅斯計劃在2009年發射一個無人探測器前往火星衛星火衛一,以獲取土壤樣本帶回地球研究。  俄羅斯航天局在一份聲明中說:「『火衛一—步兵』探測器定於2009年10月發射,整個探測計劃將耗時3年。
  • 以色列「三叉戟」太空飛行器被NASA選中!將探測海衛一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提出的「三叉戟」航天探測器近日被美國宇航局初選為未來太空探測項目,有望在2026年發射升空並於2038年抵達海衛一進行探測,了解海王星這顆最大衛星的真實面目,包括有無生命。海衛一距離地球約45億公裡,科學家懷疑在它冰冷的表面下存在著巨大的、流動的地下液體,並認為它是太陽系中極有希望發現生命的候選天體。海衛一的運行軌道方向與海王星的其他衛星相反,有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起源於太陽系之外,很久以前被海王星的重力場所俘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