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電離層也有「階層」和「裂痕」

2020-12-04 環球網

科技日報北京2月10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網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消息稱,NASA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探測器(MAVEN)在火星的上層大氣帶電部分(電離層)中,發現了「階層」和「裂痕」。在地球上這種現象十分常見,其會導致無線電通信的意外中斷,但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完全理解其背後的機制,而此次意外發現讓科學家意識到,火星竟是研究該現象的絕佳「實驗室」。

曾幾何時,科學家堅信火星被一層厚厚的大氣層籠罩,這層大氣保護了火星的環境,允許紅色星球出現和繁衍生命。現在,科學界已發現火星大氣層其實很稀薄,火星表面也只是一片寒冷貧瘠。美國MAVEN探測器的使命,就是調查火星大氣失蹤之謎,並尋找火星上早期擁有的水及二氧化碳消失的原因。2013年該探測器升空,2014年進入火星軌道。它穿過火星大氣層的外層邊緣,利用8種科學儀器對火星周圍大氣和空間中的等離子體進行測量。

而最近,MAVEN探測器帶來一項出乎意料的發現,其測量結果顯示,當等離子體飛越過火星電離層時,等離子體的豐度出現了突然激增,達到峰值。NASA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的科學家喬·格裡博夫斯基認為,這與他先前通過火箭飛行穿越地球等離子層時所經歷的峰值,幾乎是一樣的。而MAVEN探測器現在發現這種等離子層,也可以在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上出現。

更意外的是,此次結果顯示火星竟可以提供地球所不具備的探測條件,幫助人類用現有探測器準確地探索。

地球上的人們經常會遇到廣播電臺突然沒信號或跳臺的現象,原因或就是等離子體這種帶電氣體,而這一現象雖然出現在「所有人的頭頂上」,也可以用無線電探測到,但由於其一直「高高在上」,難以在地球上直接進行探索,因此對我們來說,等離子層依然非常神秘。而今,等於找到了研究這一高度破壞性現象的天然「實驗室」。

相關焦點

  • NASA MAVEN探測器發現火星電離層中的層和裂痕
    美國航天局已經讓MAVEN探測器繞火星運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正在詳細研究這顆紅色行星。 美國航天局報告說,MAVEN探測器在火星上層大氣(電離層)帶電部分發現了「層」和「裂縫」。這種現象在地球上非常普遍,並造成無法預測的無線電通信中斷。
  • PetitSat:追尋電離層中的斑塊和氣泡
    原標題:PetitSat:追尋電離層中的斑塊和氣泡 背景:地球大氣層最下面的一層是對流層,它從地面延伸到約10公裡的高處。10公裡以上為平流層,再向上為中間層。
  • 衛星導航與電離層天氣
    電離層總電子含量(TEC)對於電離層、空間天氣等科學研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參數。
  • 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它的密度、溫度、壓力、成分和電離度等隨著高度、經緯度時而變化。我們熟悉的對流層、平流層、散逸層等,是按地球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徵來分的。如果按大氣電離狀況分層,則可分為中性層、電離層和磁層。與「老實」的中性層相比,電離層可謂是相當不安分。在中性層中,原子和分子的電子被原子核牢牢吸引住,因而中性層並不導電。
  • 我們如何了解電離層的行為?
    在地球的圈層結構中,大氣層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最後一道防線,它密度不大但卻緊密地包裹著陸地和海洋,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綿延上千公裡,不輕易離去。大氣層是典型的分層結構,隨著高度的變化,它的密度和溫度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按照這個變化規律,我們把大氣層分成了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
  • 誤差源和方程解算——誤差預算、用戶等效距離誤差和電離層太陽
    大氣延遲誤差是這些偏差之一,包括電離層效應(dion)和對流層效應(dtrop)。對流層效應對全站儀和電子測距儀(EDM)用戶來說可能熟悉,即使電離層效應不同於此。其他偏差,時鐘誤差用(dt-dT)符號代表、接收機噪聲(εp和ε)、多路徑效應(εmp和εm)和軌道誤差(dρ),其是對衛星測量獨一無二方法。正如你所知,這些誤差有不同的來源。
  • 美國成功發射電離層探索太空飛行器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0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電離層連接探索」(簡稱ICON)太空飛行器10日搭乘在萬米高空中點火起飛的火箭進入軌道,探索地球與太空交界之處的「電離層」。這次發射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由「飛機加火箭」接力完成。
  • 科學網—我國電離層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電離層環境及其「天氣」變化除威脅到其中的飛行器(多為低軌衛星)安全外,還對無線電通信、衛星導航定位、雷達探測等產生重要影響。電離層研究不僅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還具有廣泛的應用和社會經濟價值,因此吸引了全球數百個團隊從事相關研究。
  • 美國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 林小春)美國航天局4日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旨在了解空間天氣、地磁暴等現象如何影響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這一區域與現代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但人們對它卻所知不多。今年晚些時候,美國航天局還將發射「電離層連接探索」(簡稱ICON)太空飛行器進入電離層。  電離層是受太陽高能輻射激發等原因而電離的大氣層,從距地表約50千米延伸到約1000千米高度,飛機、船隻導航和手機通信使用的無線電波就在電離層中傳播。
  • NASA發射電離層連接探測衛星ICON
    美國東部時間10月10日21:59,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用L-1011「三星」運輸機搭載Pegasus XL火箭發射電離層連接探測(ICON)衛星。
  • (科技)美國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 林小春)美國航天局4日公布兩項探索電離層的新計劃,旨在了解空間天氣、地磁暴等現象如何影響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這一區域與現代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但人們對它卻所知不多。
  • 磁暴時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特徵研究
    2004年11月7-11日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發生率分布圖長期以來,磁暴期間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的產生與發展特徵研究一直是電離層閃爍研究的重要課題以往研究表明暴時低緯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的出現通常歸因於:1)暴時磁層、高緯電場穿透進入低緯和赤道地區。增強的東向電場通過E×B垂直漂移等影響底部F層密度梯度,從而增加瑞利-泰勒不穩定性;2)暴時赤道地區產生的不規則結構沿著磁力線向南北延伸到達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
  • 研究揭示日食期間共軛半球電離層響應機制
    日食是一種獨特的天文現象,日食期間,太陽輻射大幅降低,引起一系列大氣層和電離層的變化。從20世紀70年代起,學界就已開始關注日食引起的電離層變化。由於月球的遮擋,日食期間地球上部分區域高層大氣接收到的太陽極紫外和X射線輻射大幅下降,電離層的離子產生率和加熱率均顯著下降,引起電離層光化學、動力學過程等一系列變化,導致電離層熱層的密度、溫度、風場等出現擾動。但已有研究認為日食是一個局部現象,對地球大氣層和電離層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日食陰影區(特別是全食區)附近。
  • GRL: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是指赤道電離層F區底部低密度等離子體在瑞利-泰勒不穩定性作用下,快速上升到F區頂部,並擴展到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而形成的大尺度等離子體密度耗空。它能夠對穿越電離層的無線電信號造成閃爍現象,嚴重影響衛星通訊質量和導航定位精度。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自1976年首次被位於秘魯Jicamarca的雷達探測到以來,其特徵和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如羽狀結構內富含各種尺度的等離子體密度不均勻體(釐米到上百公裡尺度),其通常在日落後產生,日出前消失。近年來,基於衛星原位觀測發現在白天,電離層F區頂部等離子體密度不均勻體發生較為頻繁。
  • GRL: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解海永等-GRL: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是指赤道電離層F區底部低密度等離子體在瑞利-泰勒不穩定性作用下,快速上升到F區頂部,並擴展到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而形成的大尺度等離子體密度耗空
  • 電離層擾動對太陽能動態光譜有何效應?
    (TIDs)是地球電離層不規則現象之一。博科園-科學科普:在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將射線追蹤方法應用於攜帶MSTIDs的地球電離層,給出了中尺度流動電離層擾動(MSTIDs)對太陽輻射聚焦效應的模擬結果。模擬白天MSTIDs,典型參數橫向波長λ的TID 300公裡和一段時間T的40分鐘(見圖1)。
  • 上海天文臺在電離層地震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我們利用GNSS觀測資料獲得了全球大地震的電離層擾動及其傳播特徵,發現了電離層擾動主要是由地震破裂後引發大氣聲波和重力波向上傳播引起的。」金雙根解釋道。  他們的模擬結果給出了地震電離層擾動特性,即產生的聲波重力波靠近震中,而表面瑞利波和海嘯在大氣/電離層中分別產生聲波和重力波。這些由固體地球/海洋和大氣耦合產生的波向周邊和上空傳播,引起了電離層等離子擾動。
  • 電離層具有電能,地核擁有熱能!
    一、電離層電能利用 1、電離層電能來源及儲量: 太陽輻射電磁波波長99%在0.15μm~4μm之間,波長<0.4μm紫外區輻射能被大氣層吸收,電離氣體形成電離層。2、電離層電能利用的方法: 電離層底層距地面約50公裡,利用雷射電離地面和電離層之間絕緣氣體,通過「氣體導線」引導電離層電能(高電勢)到地面(0電勢),經過變壓器降壓,供人類使用。技術上的難題主要是如何提高雷射能量強度,根據光強公式I=Nhv/At可知,提升雷射頻率v和減少雷射輻射面積A可提升雷射能量強度,增大雷射電離氣體能力。
  • 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電離層歷史資料整編和電子濃度剖面...
    2009年5月27日,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電離層歷史資料整編和電子濃度剖面及區域特性圖集編研」在北京啟動。    該項目通過對武漢電離層站60年積累的電離層測高儀手動人工觀測、膠片頻高圖和數字頻高圖資料按照國際新標準統一進行度量、處理和參數提取,獲得我國中部電離層完整的參數、頻高圖和電子濃度剖面等數據集,建立符合國際標準規範的電離層特性數據集和圖集。
  • 我國部分地區短波通信遭受「電離層暴」幹擾
    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  太陽一次不大的「日冕物質發射」,使地球今天再次「發燒」:由於受到影響,形成了一次較大的電離層暴,我國部分地區的短波通信受到幹擾。  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北京研究中心今天發布了2001年第1號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