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嵐地區熱層中性風場統計特徵和建模研究獲進展

2020-10-28 中科院之聲

熱層是從地面85 km以上到約1000 km高度的大氣層,其結構主要受太陽輻射和地磁活動的影響,與電離層通過中性成分和電離成分的碰撞相互耦合。熱層中性風場在電離層-熱層耦合系統中的動力過程和沿磁力線的傳輸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以往對於熱層中性風的觀測主要來源於衛星搭載加速度儀、非相干散射雷達探測和FPI光學幹涉儀。但是大部分地基觀測集中在北美和歐洲地區,基於這些觀測,報告較多中緯地區熱層風場特徵,並推出系列理論和經驗風場模型。美國研發的HWM系列全球中低高度大氣層和熱層水平風場模型是目前使用較廣的版本。

在東亞尤其是中國區域,長期缺少對熱層風場的觀測資料,這一地區的熱層風場特徵和HWM系列風場模型在中國地區的適用性缺乏考證。近十年內,中國地區熱層中性風場的測量及相關研究得到發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博士楊長俊與其導師、研究員趙必強,收集和整理2011年中國氣象局在山西岢嵐部署的一套FPI觀測系統自2011年11月至今共2087個夜晚的熱層風場觀測數據,研究此地區熱層中性風場對季節、地方時、太陽活動性和地磁活動變化的響應,並與以往的熱層風場觀測進行比較。

與現有的地基觀測系統相比,此套FPI觀測系統處於較為特殊的位置,在經度上處於遠極區,在地理緯度上屬於中緯地區,位置接近美國Millstone Hill非相干雷達,但是兩者磁緯卻相差較大,其與地理緯度接近低緯地區的Arecibo FPI觀測儀更為相近。在地磁平靜期間,研究人員基於該地區的子午風和緯向風的觀測數據,利用三次B樣條曲面建模技術,建立不同季節的地方時和太陽活動性參數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該地區的熱層中性風場表現出較為隨意的太陽活動性依賴。夏季的南向子午風場隨太陽活動性增大而減小,而冬季東向的緯向風場隨太陽活動性增大而增加。不同於美洲地區,岢嵐地區的熱層緯向風在太陽極大年表現出明顯的黃昏後時段的太陽活動性正向依賴,尤其是冬季時期。在太陽活動性增大時,起到粘滯作用的離子拖曳力和加速作用的壓力梯度力增大,兩者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平衡狀態差異決定熱層風場的太陽活動性變化。研究人員認為,岢嵐地區磁層對流影響較小,且在太陽極大年黃昏後缺少逆光化學作用,均會讓壓力梯度力在此佔據主導地位。同時,在遠極區電離層冬季異常在太陽低年的缺失也是原因之一。

該研究引入相比以往靈活性和精度更高的非均勻有理B樣條建模技術,建立不同地磁活動條件下該地區基於季節和地方時的熱層風場參數模型,基於此模型,研究熱層中性風場的地域氣候學統計特徵,並且與全球中低高度大氣層和熱層水平風場模型HMW的兩個新版本進行對比研究。研究認為,相比於HWM07模型,HWM14模型在量級和形態上與岢嵐地區熱層風場有更好的契合性,且這種一致性在地磁活動較強時更加顯著。儘管如此,HWM14模型依舊會高估在夜晚較早時期的冬季東向風場,並在對子午風和緯向風的方向偏轉時間的估計上與岢嵐熱層風場存在差異。

在地磁擾動較強時期,岢嵐地區的熱層緯向風場表現為明顯的西向擾動。在冬季的子夜前時段以外,這種西向擾動會隨著地磁活動性增強而增強。研究認為,在磁暴期間,伴隨著日落-子夜壓力梯度的赤道向擾動加劇,在科裡奧利力的驅動下,熱層中性風場會出現更強的西向擾動,這一特性得到星載幹涉儀WINDII觀測資料的佐證。地磁擾動對熱層子午擾動風場的影響相對平緩,主要表現在子夜前時段的極向激增和子夜後的赤道向增大。隨著太陽活動性增大,西向的夜間擾動風場逐漸減弱。在太陽活動極大年,子午擾動風場表現出從子夜前的弱極向擾動向子夜後的赤道向激增快速的轉換。

該研究探討岢嵐地區熱層風場的季節、地方時、太陽活動性和地磁活動性差異的特徵,驗證全球水平風場模型HWM系列在此地區的適用性。通過對該地區熱層風場的觀測和研究,為東亞地區熱層和電離層的暴時響應及其東西不對稱性在遠極區的研究奠定基礎。

相關研究成果以Climatology of nighttime upper thermospheric winds from 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 2011-2019 measurements over Kelan (38.7°N, 111.6°E), China:local time, seasonal, solar cycle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dependence為題,發表在JGR: Space Physics上。

圖1.岢嵐FPI觀測夜間熱層風場極大值的季節和太陽活動性分布,左邊一列表示0000-0300LT範圍的子午風,右邊一列表示1900-2300 LT範圍的緯向風。注意子午分量和緯向分量色階選取不同

圖2.地磁活動平靜期間子午(左)和緯向(右)熱層風的地方時和季節分布,從上至下分別是基於岢嵐FPI觀測數據建模結果,HWM07結果,HWM14結果,岢嵐FPI模型和HWM14模型之間的差異分布。空白區域(大部分是白天)表示岢嵐FPI缺乏觀測的時間尺度

圖3.地磁活動活躍期間子午(左)和緯向(右)熱層風的地方時和季節分布,從上至下分別是基於岢嵐FPI觀測數據建模結果,HWM07結果,HWM14結果,岢嵐FPI模型和HWM14模型之間的差異分布。空白區域(大部分是白天)表示岢嵐FPI缺乏觀測的時間尺度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岢嵐地區熱層中性風場統計特徵和建模研究
    楊長俊等-JGR:岢嵐地區熱層中性風場統計特徵和建模研究熱層中性風場在電離層-熱層耦合系統中的動力過程和沿磁力線的傳輸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以往對於熱層中性風的觀測主要來源於衛星搭載加速度儀,非相干散射雷達探測和FPI光學幹涉儀。但是大部分地基觀測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歐洲地區,基於這些觀測,關於中緯地區熱層風場特徵被大量報告,並且推出了一系列理論和經驗風場模型。美國大氣物理中心研發的HWM系列全球中低高度大氣層和熱層水平風場模型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版本。
  • 我院2019屆碩士畢業生黃夏同學畢業論文《南印度洋海洋鋒面對海面風場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獲評江蘇省優秀學術學位碩士學位論文
    本文利用高解析度的多源衛星遙感資料和再分析數據,以南印度洋海域(10°E-120°E,60°S-20°S)的中尺度海氣相互作用研究為切入點,重點分析了該區域海洋鋒面的海面溫度(SST)擾動對海面風場的影響,取得了如下創新性結論:(1)大風事件(>20m/s)在南半球冬季頻繁發生,而南印度洋海面風場的天氣尺度信號和年際信號顯著,且平均風場更強,大風事件的發生頻率更高
  • 統計建模的理論和方法
    統計模型的關鍵特徵基於對統計模型的數學定義,我們可以理解一些常見的形容統計模型特徵的術語:我們說一個統計模型被 指定(specify), 若且唯若在 Θ 中存在統計建模的方法一個成功的統計建模主要有兩種因素:發現了正確的 PΘ.
  • 數據時代幾何處理與建模的研究進展與趨勢
    CCF於1月11日發布了最新一期《中國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報告》,對可群智協同計算、軟體智能化開發技術等11個方向的研究進展做了詳細介紹和討論。我們將分期分享報告中的精彩內容,加入CCF會員登錄CCF官網,可在數字圖書館欄目下載和瀏覽。
  • 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暴發動態特徵及其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法國際合作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項目等的聯合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秦伯強研究小組在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發生的動態特徵及其驅動機制方面取得進展,並提出了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暴發」過程概念性闡釋。
  •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2017-11-30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天文臺在電離層地震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TEC),可以用來監測和研究地震大氣擾動特徵。」  近期,金雙根帶領團隊在電離層地震學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為監測和預報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我們利用GNSS觀測資料獲得了全球大地震的電離層擾動及其傳播特徵,發現了電離層擾動主要是由地震破裂後引發大氣聲波和重力波向上傳播引起的。」金雙根解釋道。
  • 研究揭示日食期間共軛半球電離層響應機制
    由於月球的遮擋,日食期間地球上部分區域高層大氣接收到的太陽極紫外和X射線輻射大幅下降,電離層的離子產生率和加熱率均顯著下降,引起電離層光化學、動力學過程等一系列變化,導致電離層熱層的密度、溫度、風場等出現擾動。但已有研究認為日食是一個局部現象,對地球大氣層和電離層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日食陰影區(特別是全食區)附近。
  • 熱力工程直埋無縫保溫管岢嵐
    熱力工程直埋無縫保溫管岢嵐自然固化,施工簡便,可使用手工或機械施工,特別適合現場使用。環氧煤瀝青防腐鋼管產品簡介技術指標環氧煤瀝青塗料按其使用功能分為環氧煤瀝青底漆和環氧煤瀝青面漆兩類。熱力工程直埋無縫保溫管岢嵐環氧樹脂外防腐鋼套鋼結構依據滑動方式不同可分為兩大類:1、內滑動式:保溫結構由工作無縫鋼管、矽酸鋁、減阻層、微孔矽酸鈣、隔熱層、不鏽鋼緊固鋼帶、鋁箔反射層、聚氨酯保溫層、外套螺旋鋼管、外防腐層組成。
  • 中科院: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獲進展   7月30日,記者從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獲悉,該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在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中獲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   我國是水庫大國,多數水庫位於亞熱帶地區,具有向城鎮居民供水的重要功能。
  • 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軍研究組在人類活動與極端天氣作用下的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研究中獲進展。該研究通過綜合對比分析多年尺度的水文氣候及沉積記錄,結合水文泥沙模擬和遙感手段,揭示人類活動及颱風事件對水文泥沙運動和沉積記錄的影響特徵。近幾十年來,頻繁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內陸架沿海環境的自然演化過程。
  • 全球河道型水庫水下地形建模和水量估算研究獲進展
    獲取水庫的水下地形信息是精確量化水庫水資源與全球水循環影響、建模水庫水文水動力過程、評估水生態環境演變等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在遙感技術的支持下,學界在區域乃至全球尺度的水庫空間編目、水量變化估算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然而,由於衛星遙感觀測難以獲取水下地形信息,開展區域大尺度水庫蓄水總量估算仍具挑戰性,其中,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是研發出一種獨立於實測資料的水庫水下地形建模方法。
  • 提高建模效率,改變手工作坊式生產,AutoML的技術研究與應用進展...
    其中,熱門的「自動化機器化學習技術與系統」論壇於12月6日拉開帷幕,作為本次論壇的開場嘉賓,江蘇鴻程大數據研究院副總經理、南京大學PASA大數據實驗室博士朱光輝帶來了《自動化機器學習AutoML技術研究進展 》的主題演講。
  • 力學所在頁巖特徵參數測試研究與應用中獲進展
    我國的頁巖氣資源具有較大的勘探和開發潛力。頁巖儲層具有層理髮育各向異性顯著,基質(微納米孔隙)和裂縫兩類氣體儲集空間與流動通道並存,以及相當比例的氣體以吸附態賦存於納米孔隙中等特點,與常規油氣儲層存在明顯不同。這就使得頁巖特徵參數測試分析方法與常規儲層巖石存在較大差異。此外,我國埋深超過3500 m的深層頁巖氣資源佔比約2/3,是下一步頁巖氣勘探開採的重點。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寒旱所西北地區近50年氣溫及降水時空變化研究獲新進展
    氣候變化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全球環境變化之一,研究區域氣候變化的特徵及機制並預測未來氣候趨勢是全球及區域氣候變化的核心研究內容。西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北側,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是氣候變化敏感區,是研究熱點區域之一。近期,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西北地區近50年氣溫及降水的時空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 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碩士生喻小琴和教授朱振剛、蘇剛以及丹麥技術大學教授A. P.
  • 2020中國一日·美好小康:明天,隨作家哲夫走進山西岢嵐
    2020中國一日·美好小康:明天,隨作家哲夫走進山西岢嵐 微信公眾號「瀋陽交通廣播」 2020-11-20 18:12
  • 中科院力學所在頁巖特徵參數測試研究與應用中獲進展
    我國的頁巖氣資源具有較大的勘探和開發潛力。頁巖儲層具有層理髮育各向異性顯著,基質(微納米孔隙)和裂縫兩類氣體儲集空間與流動通道並存,以及相當比例的氣體以吸附態賦存於納米孔隙中等特點,與常規油氣儲層存在明顯不同。這就使得頁巖特徵參數測試分析方法與常規儲層巖石存在較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