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鳳凰星團詭異的恆星形成區

2021-02-08 騰訊太空

鳳凰星團內部正在出現前所未有的宇宙塵埃和氣體群,綿延16萬至33萬光年,幾乎達到整個銀河系的3倍直徑。

據國外媒體報導,距離地球57億光年外有一個超級星團,其來自南極安塔克提克射電望遠鏡的觀測成果,這就是鳳凰星團。科學家發現鳳凰星團中存在比較特別的恆星形成區,恆星形成的速度比大多數星系要快得多,其中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其中央星系還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質量是銀河系黑洞的1000倍,甚至更大。星系中央的氣體聚集在黑洞周圍,有些則逐漸冷卻下來,促進了恆星的形成。

此前科學家認為星系中央的黑洞其實會扼殺恆星形成,比如阻止周圍炙熱氣體的聚集,阻礙恆星形成。不過這個推論在星系團SPT-CLJ2344-4243並沒有出現,該星系團是鳳凰星團的編號,科學家發現其中央黑洞周圍出現了冷卻的氣體團,恆星形成速率正在提升,這說明鳳凰星團的黑洞其實不那麼冷血,它允許新恆星的誕生。通過射電望遠鏡的觀測,科學家發現鳳凰星團集群內的X射線非常強大,同時釋放的還有紫外輻射。

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數據暗示,鳳凰星團內部正在出現前所未有的宇宙塵埃和氣體群,綿延16萬至33萬光年,幾乎達到整個銀河系的3倍直徑。因此鳳凰星團內的超級塵埃帶也是目前科學家所發現的最長絲狀物質帶。

鳳凰星團含有許多高溫氣體,科學家發現其中存在比較驚人的微波背景輻射扭曲,來自巨型黑洞釋放出高能粒子噴流,根據計算,鳳凰星團內出現的恆星形成團塊和長絲可促發恆星形成,每年增加大約610個太陽質量。相比較而言,我們的銀河系恆星形成就慢得多了,每年僅形成2顆左右的恆星。對鳳凰星團的觀測有利於科學家解答各種天體物理學問題,比如恆星的形成、星系和黑洞的成長等。

【宇宙如何運行】生命起源與恆星爆炸



·END·


打造中國最好的太空資訊站

搜索公眾帳號「 騰訊太空 」或「 qqtaikong 」獲取最新資訊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騰訊太空首頁

相關焦點

  • 仙王座"恆星寶寶"誕生區或揭示恆星形成全過程
    科學家正在研究一個名為Cep OB3b的年輕星團,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正在形成中的恆星和行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超過半數的普通恆星(包括太陽)形成於巨大的星團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剛形成的這些恆星最終會各奔東西。美國託萊多大學的科學家Thomas Allen正在研究一個這樣的恆星形成區域。  觀察恆星的誕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形成像我們太陽類似的恆星需要數千萬年的時間。
  • 14 科學家發現被外星人控制的恆星,亮度變化詭異
    最近被一條消息刷屏了,一顆編號為KIC 8462852的遙遠恆星吸引了無數人關注的目光,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顆恆星的某些行為的確十分詭異,難以解釋,容易讓人產生豐富聯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初步揭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神秘面紗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供圖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劉鐵博士領銜的國際團隊,利用世界先進的「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開展了針對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3毫米觀測項目(ATOMS),首次對146個活躍的恆星形成區進行了超高解析度的觀測。該項目組近日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背靠背發表了兩篇學術論文,發布了首批重要成果。
  • 多國科學家探測星系磁場,發現詭異結構
    或許我們會有新的發現。NGC 4217是一個形似我們銀河系的漩渦星系,距離地球6700萬光年,位於大熊座。由於它用側面對著我們,因此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它的全貌。但也正因如此,天文學家才有機會發現它的詭異之處。數據顯示NGC 4217有一個巨大無比的磁場。這個磁場從星系的盤面向外伸展,其邊緣和星盤的距離可達2.25萬光年。
  •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但在目力所不及之處,某個巨大的波浪形結構將宇宙中眾多恆星形成區相連結,在星系盤上下展開達數萬億英裡。  本周,科學家們首次詳述了這張巨大的網,它連結了我們周圍的恆星。  視野之外  凱薩琳·祖克是哈佛大學天文學院的研究生,她參與的某項早期研究發現了雷德克裡夫波。據她所說,雷德克裡夫波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恆星形成結構。
  • 研究顯示環繞銀河系的鳳凰恆星流起源非比尋常
    在遙遠的過去某個時候,一團恆星呼嘯著穿過銀河系,銀河系巨大的引力效應將它們撕裂。引力將這個團塊塑造成了一個 "大塊的義大利麵條",裡面全是恆星,不斷地圍繞著我們的母星系流轉。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觀察了這個被稱為 "鳳凰 "的義大利麵條狀恆星流,表明它的起源非比尋常。
  • 黑洞,溫柔的殺手,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心黑洞活在孕育新恆星
    不過,2017年的時候,科學家利用帕拉納天文臺的望遠鏡對銀心進行觀測的時候,發現了一批隱藏在濃厚星際塵埃雲身後的恆星。這一批恆星位於仙王座方向,一共被發現了650顆。而在對它們進行光譜檢測的時候,科學家驚訝地發現:這裡面竟然有35顆恆星超乎想像地年輕,它們甚至都不到1億歲,其中最小的只有大約2500萬歲。科學家們給它們起了個名字——經典仙王座。這個發現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他們發現,自己應該重新認識一下銀心的結構以及恆星的演化方式了。這些恆星的出現,大致有兩種可能:要麼是從外面遷移進來的,要麼是在這裡自己演化的。
  • 在恆星形成區,發現分離的雙線食雙星,距離我們才2500光年!
    天文學家對恆星形成區NGC2264進行了光度和光譜監測,發現這個區域有一個分離的雙線食雙星,它由兩個前主序M矮星組成,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分離、雙線、日食光譜雙星對於天文學家測試恆星模型至關重要。這是因為這兩顆星的質量和半徑都可以從系統的光速和徑向速度曲線直接測量出來。
  • NASA觀測到一顆恆星爆炸,殘骸詭異
    其原理是通過高動能快速擊穿恆星光球層、對流層和色球層,迅速降低內部輻射壓,恆星內核物質會在核心壓力的擠壓下噴出,並隨著恆星自轉形成環繞恆星的火焰巨樹。 本以為這只是小說中才能出現的情景,然而近日一枚原本已經爆炸的恆星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在此之前,其一直被當做超新星爆發對待,但是這麼多年過去,其殘骸樣貌愈加詭異與奇特。
  • 紫臺專家發現原恆星質量外流中高速旋轉「子彈」 解開恆星形成「角...
    記者5日獲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專家聯手國際合作團隊,發現了原恆星質量外流中高速旋轉的「子彈」,這有助於解決困擾科學家已久的「角動量難題」,並印證質量外流在恆星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核心天文刊物《天體物理雜誌》上。  恆星形成於緻密寒冷的分子雲核之中。
  • 古代神話並非傳說,科學家發現4個太陽,運行軌道極為詭異
    古代神話並非傳說,科學家發現4個太陽,運行軌道極為詭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中國的傳統文學中,還體現在中國的神話傳說裡。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后羿射日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傳說之一,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后羿的年輕人為了天下蒼生,張弓將天上的9個太陽射下來,剩下一個以提供陽光。
  • 科學家發現詭異恆星 或已被外星人控制(9)
    最可能存在外星人的七大星球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數千顆系外行星世界,而其中一些行星的軌道正好處於恆星周圍的可居住帶上,以下便是迄今發現的七大系外世界,通過對系外行星的探索有助於科學家們了解太陽系之外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環境。
  • 科學家首次在銀河系中心發現吸血鬼恆星
    (圖片由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提供) 北京時間6月14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科學家最近第一次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心發現「吸血鬼」恆星,它們從鄰近恆星吸取能量。 科學家曾在銀河的其他部分發現這種名叫藍離散星(blue stragglers)的「吸血鬼」恆星,它們的年齡顯然滯後於其他恆星,它們明顯更熱、更年輕和更藍。
  • 2020年最詭異的十大天文發現
    從極端的系外行星到命運詭異的恆星,古老謎團的解密往往伴隨著全新謎團的開始。許多天文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於宇宙空間的既有認知,讓我們在仰望星空時更添迷思。 歲末年初,我們盤點了今年宇宙中十大最詭異的事件,讓我們一起重新回望那些驚人的天文瞬間。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我科學家首次觀測到星雲中恆星誕生,驗證了恆星形成理論與誕生地
    宇宙中有著大量的恆星,僅在我們銀河系中就有1000~4000億顆,它們都是怎麼產生的?近日,我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科研人員首次從星際暗雲中發現了一顆正處於誕生過程中的恆星,揭開了恆星產生的諸多奧秘,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雜誌》上,《自然》雜誌也將其選為研究亮點予以介紹。
  • 科學家發現比宇宙更古老的恆星,宇宙形成之前有另一個宇宙存在?
    根據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 宇宙十大詭異恆星:黑洞不是恆星
    宇宙浩瀚無邊,人類在宇宙的探索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奇怪的現象,然而依照人類現在的能力和科技都還無法更好的解釋這些現象的存在。
  •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天文學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緻密星雲外圍觀察到傳送帶,功能猶如胎兒的臍帶一樣,該傳送帶直接在一對年輕的形成恆星附近沉積傳輸物質。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米利梅三角無線電研究所(IRAM)的科學家發現,傳送帶中的氣體運動,即所謂的「流光」,主要「服從」靠近原恆星核心最內部的引力。流光將大量的氣體和距離最近在恆星形成區域周圍母星雲中產生化學物質直接輸送到核心中心的年輕原恆星。
  • 新疆天文臺在近鄰星系M51-NGC5195的恆星形成區觀測研究中獲進展
    星族年齡、金屬豐度和恆星形成率是星系的重要物理參數。金屬豐度是示蹤星系過去的恆星形成活動的重要指標。恆星形成率(SFR)對於理解星系的誕生和演化十分重要,其提供星系中氣體的含量以及恆星形成效率等信息。近鄰星系由於其視大小較大,可在更寬的波長範圍內進行高空間分辨的圖像和光譜觀測,因此,它是研究星系形成與演化的理想天體物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