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臺專家發現原恆星質量外流中高速旋轉「子彈」 解開恆星形成「角...

2021-01-16 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

  記者5日獲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專家聯手國際合作團隊,發現了原恆星質量外流中高速旋轉的「子彈」,這有助於解決困擾科學家已久的「角動量難題」,並印證質量外流在恆星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核心天文刊物《天體物理雜誌》上。

  恆星形成於緻密寒冷的分子雲核之中。觀測表明,分子雲核所攜帶的角動量通常比年輕星的自轉角動量大5-6個量級。因此,在恆星形成與早期演化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大量的角動量流失。但如此多的角動量是如何轉移到系統外界的?這就是在恆星形成領域長期困擾大家的「角動量難題」。

  質量外流是恆星形成過程中最劇烈的標誌和表現之一。但長期以來,由於觀測條件的限制,一直鮮有針對外流旋轉的研究。為此,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陳學鵬研究員及其國際合作團隊,通過位於美國夏威夷的亞毫米幹涉陣,對NGC1333恆星形成區中具有變星特徵的原恆星SVS13進行了觀測研究。

  研究發現,SVS13驅動了目前已知的最高速度的分子質量外流,這個分子外流由一串高速的「子彈」組成,這些「子彈」還具有清晰的旋轉結構。這些旋轉的「子彈」所攜帶的角動量,可以高效、迅速地將原恆星系統中的角動量釋放到外界。這個發現將有助於解決困擾大家已久的「角動量難題」,並印證了質量外流在恆星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基於這些「子彈」的速度結構,該團隊分析得出它們由星周盤約6-7AU半徑處噴發,極大地支持了外流起源的「盤風」理論。                 (吳紅梅)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終於發現:超大質量恆星,為什麼這麼大了!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巨大的原恆星仍然在變得更大,儘管它將大量的熱氣羽流推離自己。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開關於大質量恆星,是如何變得如此巨大的一個持久謎團。年輕原恆星通過從周圍旋轉的緻密氣體和塵埃盤中收集物質來增加質量。
  • 高速自轉:大質量恆星的「養生秘笈」
    目前在我們銀河系內發現的最大質量恆星約為120-150個太陽質量,而在宇宙的早期甚至能到1000個太陽質量。 在宇宙早期,大質量恆星產生的電離光子電離了厚厚的中性氫,使得宇宙變得透明。當它死亡時產生的強烈爆炸,它是如此之亮以至於在宇宙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
  • 在恆星形成過程中發現最年輕的吸積盤
    ,它是由最年輕的原恆星之一(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發現)形成。這一發現對當前的吸積盤形成理論提出了比以前更強的約束,因為它將吸積盤形成時間提前了幾倍。此外還發現了一個緊湊的旋轉流出物,它可以追蹤盤風從盤帶走角動量,從而促進盤的形成,ALMA非常強大,可以解決半徑小至15個天文單位(AU)的吸積盤。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射電望遠鏡觀測到,1000光年外的英仙座中,有74顆原恆星!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恆星形成涉及許多現象的複雜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塌縮、磁場、湍流、恆星反饋和雲層旋轉。這些效應之間的平衡,在不同的源之間有很大不同,天文學家已經採用了統計的方法來理解典型早期恆星形成序列,最早的階段被稱為原恆星階段。
  • 宇宙最大質量黑洞秘密:在噴流中恆星形成
    據國外媒體報導大多數星系中央都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那裡密度極高,質量能達到太陽的數十億倍。近日,科學家發現,恆星可以在超大質量黑洞的猛烈「狂風」中形成。研究者稱,這一發現將幫助我們理解星系演化的過程。
  •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天文學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緻密星雲外圍觀察到傳送帶,功能猶如胎兒的臍帶一樣,該傳送帶直接在一對年輕的形成恆星附近沉積傳輸物質。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米利梅三角無線電研究所(IRAM)的科學家發現,傳送帶中的氣體運動,即所謂的「流光」,主要「服從」靠近原恆星核心最內部的引力。流光將大量的氣體和距離最近在恆星形成區域周圍母星雲中產生化學物質直接輸送到核心中心的年輕原恆星。
  • 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竟也能形成恆星
    ,而這種情況可能在整個宇宙中都存在。射手座A位於距離地球2.6萬光年處的銀河系中心,那裡有相當於400萬個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因具有強大的潮汐力和強烈的紫外線及X射線輻射,其一直被認為不利於恆星的誕生和形成
  • 類星體可以引發海嘯,撕裂星系,扼殺恆星的形成
    眾所周知,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星系。當它們的超大質量黑洞貪婪地吞噬巨大吸積盤上的物質時,類星體會在太空中噴射出大量的輻射。更厲害的是,天文學家發現,類星體放射出的射線在其周圍的星系中傳播時,就像海嘯一樣,將物質以接近百分之幾光速的速度向外推。
  • 太陽是如何形成的,恆星是如何演化的?
    儘管我們沒有發現關於太陽形成的準確信息,但是人們認為太陽形成於1千萬年-2千萬年前。按照天文學家的說法,太陽表面的氫氣是伴隨著宇宙大爆炸產生的。換句話說,太陽和宇宙中的其他物質的產生時間大致相同。發生宇宙大爆炸時,氫氣凝結形成巨大的雲,之後,雲的聚集形成了巨大的宇宙。一些氫氣沒有參與聚集,漂浮在宇宙中。
  • 天文學家發現最大質量恆星
    潛伏在恆星簇中的R 136a1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恆星。(圖片提供:ESO) 本報訊 利用全世界最強大的地基望遠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7顆迄今為止最「沉」的恆星。這些龐然大物中的一顆竟然如此之大,迫使天文學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大質量恆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一提到恆星,質量便是定數。我們的太陽是被稱為黃矮星的一類平凡的恆星。
  • 圍繞原恆星的奇怪環表明行星的形成比想像的要早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一顆新生恆星周圍發現的環可能暗示著行星的誕生比先前認為的要早。恆星由濃密的雲層產生,濃密的雲層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坍塌。隨著新生恆星或原恆星周圍的氣體和塵埃覆蓋層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縮小,圍繞它的盤會形成,這會引起幼小的行星或原行星。
  • 「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順利召開
    2017年10月9—14日,由紫金山天文臺主辦三峽大學協辦的「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召開。
  • 恆星高速氣流或來自冰彗星蒸發
    在這個天體系統中,恆星位於中心,其內部塵埃帶中產生的氣體向外擴散到遠端邊緣。最近,由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拍攝到了行星系統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獨特階段:在400光年外的天體系統中,一顆低質量新生恆星正在快速「噴射」一氧化碳氣體。這一發現為太陽系演化過程的研究提供了新見解,表明其演化方式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加複雜。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
    圖源:《自然》在線版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雖然科學家一直有所猜測,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會存在行星,但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在此探測到完整的行星。
  • 郭守敬望遠鏡再立大功,中歐科學家聯合發現了591顆高速恆星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有成千上萬顆恆星繞其中心旋轉,太陽就是其中的一顆。但是,有一些恆星的移動速度太快了,以至於它最終會脫離銀河系進入宇宙深處。這些高速移動的恆星涉及到極端的動力學和天文學過程,所以天文學家對它們很感興趣,特別是那些能夠達到銀河系逃逸速度的恆星。
  • 新的恆星從哪來?科學家們給出了解答
    他們認為銀河系中有相當一部分恆星光暈有著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起源:星系本身。而圍繞銀盤旋轉的所有物體中,有一小部分恆星也有著繞中心旋轉的軌道,軌道大致呈球形,但遠不是正圓。在這個恆星光暈之外,大多數恆星的軌道被拉長並以高速運行,以極高的速度放射狀向外移動,逐漸遠離銀河系中心。
  • 大質量恆星「出生」要排隊 新觀測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此次研究人員充分利用高解析度的ALMA望遠鏡,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另闢蹊徑,發現稠密氣體孕育恆星的規律。 星系尺度或分子雲尺度中,單位時間內形成的恆星質量(恆星形成率)與稠密分子探針(如氰化氫分子)的發射線光度存在線性關係,即「稠密分子的恆星形成定律」。 此前,該領域的研究均採用一些光學厚的分子譜線躍遷。
  • 新發現,天文學家觀察到了一次罕見的大質量恆星形成時的爆發活動
    在一次罕見的觀測中,天文學家觀察到一個大質量恆星形成時爆發的活動這張藝術圖片顯示了一個巨大的恆星,在它的形成過程中,我們探測到了其爆炸的熱浪。在地球上,我們大多更關注太陽,因為我們能很清楚地觀測它,它也是我們生命的重中之重。
  • 人類拍到恆星誕生震撼畫面(圖)
    恆星誕生時的假想畫面。(日本國立天文臺)海外網6月14日電 日本國立天文臺的研究團隊於昨(13)日發表觀測結果,研究團隊利用世界上最大的阿塔卡馬電波望遠鏡觀察到了這個震撼的景象,這也是人類第一次捕捉到這個畫面,此畫面成為解開巨大恆星誕生之謎的線索。研究團隊利用電波望遠鏡捕捉的恆星畫面,這是人類史上首次親眼所見恆星誕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