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恆星形成過程中發現最年輕的吸積盤

2020-12-03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體物理學類

中央研究院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ASIAA)李志飛(音譯)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了一個非常小的吸積盤,它是由最年輕的原恆星之一(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發現)形成。這一發現對當前的吸積盤形成理論提出了比以前更強的約束,因為它將吸積盤形成時間提前了幾倍。此外還發現了一個緊湊的旋轉流出物,它可以追蹤盤風從盤帶走角動量,從而促進盤的形成,ALMA非常強大,可以解決半徑小至15個天文單位(AU)的吸積盤。

博科園-科學科普:由於這個盤比先前解決的最年輕盤年輕幾倍,其研究結果通過將盤形成時間提前幾倍因素,為當前盤形成理論提供了更強的約束。此外再加上之前舊盤理論的結果,現在的結果更傾向於這樣一種模型,即吸積盤半徑隨原恆星質量線性增長,從而支持「早期開始,緩慢增長」的情形,而不是「緩慢開始,快速增長」的情形,即圍繞原恆星形成的吸積盤。HH 211是珀爾修斯最年輕的原星系之一,距離我們約770光年。

圖1:HH 211原恆星系統中的射流、盤流和流出。(上圖)顯示噴射系統的合成圖像。(下圖)放大到中心原恆星周圍最裡面的區域,顯示那裡的圓盤和流出物。星號表示原恆星中心的可能位置。灰色箭頭表示射流軸。橙色圖像顯示的是ALMA獲得的亞毫米波長塵埃盤。藍色和紅色圖像顯示出從圍繞射流軸旋轉盤中流出的偏藍和偏紅部分。圖片:ALMA (ESO/NAOJ/NRAO)/Lee et al

中心原恆星的年齡只有1萬年(大約是我們太陽年齡的百萬分之二),質量小於0.05太陽質量。它驅動強大的雙極射流,因此必須有效地吸積物質。之前在50天文單位的解析度下,只在原恆星附近發現了一個小塵埃盤的痕跡。現在ALMA的解析度是7 AU,大約是原來的7倍,在亞毫米波波長下的塵埃盤不僅被探測到,而且在空間上也得到了解析。它是一個接近邊緣的吸積盤,以原恆星為中心,半徑約為15天文單位。這個吸積盤很厚,表明發出亞毫米光的顆粒還沒有落在中間平面上。

圖2:HH 211磁碟(左)和HH 212磁碟(右,Lee等人2017年採用)的大小對比。請注意,HH 211磁碟已旋轉以與HH 212磁碟對齊,以便進行比較。圖片:ALMA (ESO/NAOJ/NRAO)/Lee et al

不像之前解決的HH 212看起來像一個大「漢堡包」,這個年輕的邊盤看起來像一個小「麵包」。因此在後面的階段,一個側面的圓盤似乎會從一個小「圓麵包」成長為一個大「漢堡包」。此外還發現了一個緊湊的旋轉流出物,它可能追蹤到一個圓盤風從圓盤上帶走角動量,從而促進圓盤的形成。通過與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的高解析度成像,這些觀測為直接探測和描述年輕的原恆星周圍小吸積盤提供了令人興奮的可能性。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文獻 :《天體物理學》(Astrophysical Journal)|研究/來自:中央研究院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ASIAA),DOI: 10.3847/1538-4357/aad2da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吸積盤餵養一顆早期的恆星
    【PConline 資訊】據外媒報導,一項刊登在《科學進展》期刊上報告顯示,科學家近日首次發現原恆星早期階段「餵食」過早的現象,研究人員使用大功率無線電望遠鏡,記錄了一個名為IRAS 05413-0104的恆星形成的所謂吸積盤。
  • 成功捕獲英仙座最年輕的原恆星吸積盤,誰這麼厲害?
    ▲圖1:HH 211原恆星系統中的射流、吸積盤和外射流。上圖為顯示噴射系統的合成圖像。下圖為中心原恆星周圍最裡面區域的放大圖,其中由吸積盤和外射流。「HH 211」是英仙座(Perseus)中最年輕的原恆星系統之一,距離地球約770光年。位於該系統中心的原恆星只有1萬年的歷史——大約是太陽年齡的百萬分之二,它的質量也不到太陽質量的5%。然而,就它在兩極噴射出強大射流的狀況來看,它必定需要對周圍的物質進行有效地吸積。
  • 吸積盤從何而來?潮汐力撕裂恆星
    幾十年過去了,仰賴技術的進步,天文學家卻是發現了類星體周圍星系發出的光,驗證了林登.貝爾的推測。在最近幾十年裡,我們還了解了吸積盤氣體的來源。恆星偶爾回來到類星體的黑洞非常接近的地方。此時,黑洞的潮汐力會撕裂恆星。被撕裂的恆星氣體有很大一部分會被黑洞吸收,形成了吸積盤,但也有一部分會逃逸。
  • 科學家首次觀察黑洞吞噬恆星全過程 驗證吸積盤理論
    一組國際性研究團隊首次觀察到了黑洞吞噬一顆行星的全過程,對該罕見的天文事件觀察持續了數月,結果驗證了已有的黑洞吸積盤理論。
  • 新恆星的形成是由「金斯不穩定性」這個條件決定的
    ,它的壽命大概只有百萬年至千萬年,而這和銀河系超過100億年的歷史相比是非常短暫的,所以看到的大質量恆星就意味著在現在這個時刻恆星正在形成,而恆星形成所導致的一些觀測效應,在恆星周圍,特別是剛剛誕生的年輕恆星周圍那些被加熱的氣體和塵埃所產生的紅外輻射。
  • 揭秘超大質量黑洞快速形成:無吸積盤限制
    在宇宙形成早期,約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如此巨大的黑洞就已經出現。然而,人們一直無法解釋的是,為何這些大塊頭能夠在相對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能夠迅速形成呢?當今黑洞的增長速度受到吸積盤的限制。吸積盤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圍繞黑洞旋轉並不斷被吸積到黑洞之中,它以兩種方式防止黑洞快速膨脹。其一,由於吸積盤中的物質被吸入黑洞,會對其他墜入黑洞的物質形成阻塞。
  • 在1.92億光年外的星系中,發現最年輕恆星複合體,才200萬歲!
    先前的觀測結果顯示,在這個星系中,活躍恆定的恆星形成過程發生在這個星系中。然而,由於UGC 11973的大傾角和它靠近銀河系的平面,對這些過程的詳細研究具挑戰性。而且重點觀察了該星系中13個最大的恆星形成複合體。研究對巨型螺旋星系UGC11973中的13個年輕恆星複合體光度和光譜觀測進行了分析,根據這項研究,UGC 11973中13個被研究的複合體,編號為1498到1510,半徑在19600到74000光年之間。
  • 在1.92億光年外的星系中,發現最年輕恆星複合體,才200萬歲!
    先前的觀測結果顯示,在這個星系中,活躍恆定的恆星形成過程發生在這個星系中。而且重點觀察了該星系中13個最大的恆星形成複合體。研究對巨型螺旋星系UGC11973中的13個年輕恆星複合體光度和光譜觀測進行了分析,根據這項研究,UGC 11973中13個被研究的複合體,編號為1498到1510,半徑在19600到74000光年之間。
  • 《自然》:如何餵養一顆小星星,氣體沿著磁場線到達年輕恆星!
    他們的觀察結果證實了有關年輕恆星生長的30年理論:恆星自身產生的磁場將物質從周圍的氣體和塵埃吸積盤引導到其表面。這一研究結果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了解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通過圍繞這些嬰兒恆星的盤產生類似地球的行星。當恆星形成時,它們開始時相對較小,並位於氣體雲的深處。在接下來的數十萬年的過程中,它們將越來越多的周圍氣體吸引到自身上,從而增加了其質量。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行星苗圃探秘:吸積盤內現壯觀瀑布
    科學家認為吸積盤(也叫行星盤)——環繞在恆星周圍的氣體和塵埃混合物,是孕育行星的苗圃。最近天文學家通過阿塔卡瑪大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數據構建出一個行星盤的三維圖,首次發現氣體從行星盤平面的上層向中部傾瀉的運動模式。
  • 黑洞吸積盤的形狀應該是如何的?
    幾百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天體系統會更大,其內部最大的行星個體也會比木星大得多,這意味著其內部的最大行星,也許會達到了發光恆星的臨界點,成為這個黑洞天體系統內部的發光恆星。這樣的黑洞天體系統內部,這樣的發光恆星數量也許會有一兩個。這些發光的小恆星,有規律的環繞黑洞轉圈,這也許會成為我們發現銀河系中這樣類型的黑洞的方法。
  • 宇宙中最孤獨恆星發現
    原標題:宇宙中最孤獨恆星發現 在遠離任何其他已知天體的銀河系荒漠空間,一顆獨立的恆星正在急速生長。既沒有恆星為鄰,也缺少行星做伴,這顆誕生只有100萬年的年輕恆星被美國航天局稱為「宇宙中最孤獨的恆星」。
  • 在5500光年外的星系團中,發現441顆恆星,平均年齡80萬歲
    存在於巨型分子雲複合體中的豐富星團,可能對更好地理解恆星演化過程非常重要,這些星團由巨型OB星主導,容納著數千顆恆星。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深度觀測,結合現有的光學和紅外觀測,產生了區域441個可能的前主序列成員目錄這項研究測量了441顆單獨恆星的磁活動、年齡和吸積盤存在情況。
  • 在5500光年外的星系團中,發現441顆恆星,平均年齡80萬歲!
    存在於巨型分子雲複合體中的豐富星團,可能對更好地理解恆星演化過程非常重要,這些星團由巨型OB星主導,容納著數千顆恆星。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深度觀測,結合現有的光學和紅外觀測,產生了區域441個可能的前主序列成員目錄這項研究測量了441顆單獨恆星的磁活動、年齡和吸積盤存在情況。發現恆星具有獨特的二部空間結構,特別是,大多數新發現成員居住在一個小型的橢圓形區域,核心半徑約為0.33光年。然而,其中一些在星系團周圍呈鬆散、高度拉長的分布,朝向西北-東南方向。
  •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天文學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緻密星雲外圍觀察到傳送帶,功能猶如胎兒的臍帶一樣,該傳送帶直接在一對年輕的形成恆星附近沉積傳輸物質。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米利梅三角無線電研究所(IRAM)的科學家發現,傳送帶中的氣體運動,即所謂的「流光」,主要「服從」靠近原恆星核心最內部的引力。流光將大量的氣體和距離最近在恆星形成區域周圍母星雲中產生化學物質直接輸送到核心中心的年輕原恆星。
  • 棕矮星形成方式類似年輕恆星
    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天體「棕矮星」,其亮度低,不易觀測,天文學家一直對它的形成方式爭論不休。現在臺灣「中研院」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揭示了「棕矮星」形成的關鍵。
  • 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吞噬恆星?你將看到整個過程
    這些碎片會形成吸積盤,緩慢墜入黑洞,這一過程發出的輻射就像恆星的「臨終哭泣」,會使先前休眠的黑洞暫時變得比星系中的所有恆星都要亮,成為宇宙中最明亮的焰火。撰文 S·布拉德利·岑科(S·Bradley Cenko)尼爾·格雷爾斯(Neil Gehrels)翻譯 董燕婷?
  • 仙王座"恆星寶寶"誕生區或揭示恆星形成全過程
    科學家正在研究一個名為Cep OB3b的年輕星團,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正在形成中的恆星和行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超過半數的普通恆星(包括太陽)形成於巨大的星團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剛形成的這些恆星最終會各奔東西。美國託萊多大學的科學家Thomas Allen正在研究一個這樣的恆星形成區域。  觀察恆星的誕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形成像我們太陽類似的恆星需要數千萬年的時間。
  • 它有個吸積盤
    此外,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預測視界發射霍金輻射,其光譜與溫度與質量成反比的黑體相同。對於恆星級質量的黑洞來說,這個溫度大約是十億分之一開爾文,這使得它基本上不可能被觀測到。黑洞(來源:維基百科)當大質量恆星在其生命周期結束時坍縮時,坍縮之後有兩種情況:一是形成中子星,二是形成一個恆星級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