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苗圃探秘:吸積盤內現壯觀瀑布

2020-12-04 環球世界未解之謎

科學家認為吸積盤(也叫行星盤)——環繞在恆星周圍的氣體和塵埃混合物,是孕育行星的苗圃。最近天文學家通過阿塔卡瑪大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數據構建出一個行星盤的三維圖,首次發現氣體從行星盤平面的上層向中部傾瀉的運動模式。

行星盤通常由99%的氣體和1%的塵埃組成,並且很厚。多數行星盤的厚度可達其半徑的30%。從ALMA的觀測來看,盤內一氧化碳發出的毫米波長光線很獨特,可以說是最亮的氣體。

去年,兩個天文研究組展示了利用一氧化碳探索新生行星的方法。他們測量一氧化碳氣體在恆星HD 163296周圍吸積盤內旋轉的速度。從局部氣體特殊的運動情況,推斷出那裡有三顆新生的行星。

氣體在三個方向上的運動細節

在今年的新研究中,科學家使用具有更高解析度的ALMA數據繪出了壯觀的吸積盤,並能看到塵埃中三處明顯的縫隙和環形結構,研究者認為這是行星誕生後在吸積盤留下的印記——與去年的研究結果相符。

更重要的是,這份研究測量到氣體在三個方向上運動的細節。

「從這個項目使用的高保真數據來看,我們測量的不只是一個方向、而是三個方向的速度。我們首次測到了:氣體圍繞恆星旋轉的速度、靠近或遠離恆星的速度、相對吸積盤平面向上或向下運動的速度。」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蒂格(Richard Teague)說。

吸積盤內氣體如瀑布般傾瀉

蒂格和同事發現,在HD 163296吸積盤內,氣體都有著獨特的運動模式——位於吸積盤平面較上層的氣體向吸積盤平面的中心位置運動。「我們推測比較可能的情況是,行星誕生後繞著恆星轉,把周圍的塵埃推開了,形成一個空隙,」蒂格說,「空隙上方的氣體向下坍塌,形成瀑布一樣的效果,並在盤內形成一股氣體對流。」

研究人員計算出這三顆新星中,離恆星最近的一顆的質量為木星的一半;中間的一顆和木星差不多;離恆星最遠的一顆質量為木星的兩倍。

研究者稱,這是目前為止HD 163296系統內新誕生三顆行星的最佳證據,但不能100%斷定氣體流是由行星引起的,恆星的磁場也可能引發氣體流。

吸積盤氣流影響新星大氣

科學家最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吸積盤內氣體存在傾瀉運動,直到這份研究才首次拿出證據。研究者認為,吸積盤內氣流運動對了解大顆行星的大氣層的誕生過程很重要。

「行星在吸積盤平面的中心地帶,也叫中平面(midplane)誕生。這個區域溫度很低,以抵禦恆星的輻射,」蒂格解釋說,「我們猜想行星誕生後形成的空隙,把位於吸積盤上部區域、溫度高一些的氣體帶進來,上部區域氣體的化學活性更高,而正是這些氣體形成了行星的大氣層。」

合作研究者密西根大學的貝爾金(Ted Bergin)說:「通過這些氣流的特徵我們可以了解像木星這類行星的誕生過程,並了解誕生初期其大氣的組成。由於行星誕生後其所在地可能發生變化,通過這一點還可能追溯到這些行星的誕生地。」

這份研究近期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

相關焦點

  • 黑洞吸積盤的形狀應該是如何的?
    也就是可以構成一個比太陽系勢力範圍大一些的天體系統,應該有若干行星環繞其運行,其中大個子的行星質量會大於我們太陽系的木星質量。只是這樣的黑洞系統,中心不能像太陽那樣發光。由於這樣的幾倍於太陽質量的黑洞視界範圍很小,視界半徑十幾千米。但是其強力控制的半徑範圍可以達到上百萬千米的,在這個範圍內,由於強大的引潮力,完整的普通天體應該不會存在,都以破碎狀態高速環繞黑洞有序轉圈。
  • 竇驍《探秘行星地球》南極篇熱力上線
    即將於2019年1月3日的大型探險類紀錄片《探秘行星地球》南極篇近日首曝預告,團隊邀請演員竇驍作為體驗者,攜手老狼、張瑋瑋,橫穿德雷克海峽,在狂美的南極大陸,開啟一場風暴與心靈的試煉。整裝待發 竇驍領航「冰與海的世界」《探秘行星地球》南極篇預告片一經露出,便引發關注與討論。這部紀錄片,將人跡罕至的自然美景,以竇驍等真人體驗者第一視角,將「冰與海的世界」毫無保留的帶給觀眾。
  • 騷年,你聽說過「吸積盤」嗎?
    吸積盤氣體向內旋轉示意吸積盤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在那時人們還嘗試使用基本的物理原則來構築理論。但隨著工作的推進以及和觀測的比對,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吸積盤的氣體是環繞著中央天體向內旋轉的,勢必會在失去引力勢能的時候,也失去角動量。而為了保證吸積盤的角動量守恆,需要一個機制來向外散去多餘的角動量。在當時,這個機制尚不明朗。直到1973年,俄羅斯天文學家 Rashid Sunyaev 和 Nikolai shakura 提出,氣體中存在的湍流可能是由氣體黏性增強造成的。
  • 科學家構建新模型 解釋巨氣態行星形成原理
    「吸積盤不穩定理論」形成行星的方式比「核心吸積理論」要快速,只需要幾千年就可以完成,這樣行星的胚胎就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捕獲轉瞬即逝的輕質氣體。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天文學界,有兩種關於太陽系內行星形成的理論:一種是被廣泛接受的「核心吸積」(core accretion)理論,這種理論能很好解釋「類地行星」的形成,但在解釋像土星這樣的巨大氣態行星形成時卻遇到了困難;第二種被稱為「吸積盤不穩定」 (disk instability)理論,這種理論能夠解釋巨大氣態行星的形成。
  • 為什麼巨星周圍的吸積盤沒有黑洞周圍的吸積盤那麼熱?
    吸積盤內部的物質應為盤內部的摩擦而變熱。對於你的問題,最基本的答案就是你離一個大塊物體越近,產生的熱量越多,吸積盤變得越熱。因為你可以到達離黑洞(或者其他緻密天體,比如中子星)比離巨星更近的位置,緻密天體周圍的吸積盤更熱。
  • 《探秘行星地球》南極篇漸入佳境,場景化營銷讓紀實內容大有可為
    本次騰訊新聞出品的紀實節目《探秘行星地球》南極篇,就讓明星嘉賓老狼、張瑋瑋、竇驍帶我們一同去往地球最遠的地方——南極!去領略極地的風光,探索不一樣的世界。去往未知之地,以紀實內容重燃探索的勇氣這些看似輕描淡寫的點滴,帶著我們一起看到了世界盡頭的模樣——如果讓讀娛君來總結,《探秘行星地球
  • 黑洞周圍或有成千上萬顆「黑洞行星」,質量可達地球的3000倍
    比如我們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 A*周圍3200光年內,強大的輻射會將任何類地行星的大氣剝得一乾二淨(哈佛科學家認為這範圍誇大,應該只有100光年左右)。  按照星雲假說,行星與恆星都起源於同一片氣體分子雲,先後形成恆星和行星。同理,超大質量黑洞周圍也會存在類似的氣體分子雲,那這些氣體分子雲就有可能形成行星。
  • 激動人心的發現:天文學家首次發現河外行星的存在
    它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還處於銀河系內。天文學家相信,宇宙中行星的存在是普遍的,銀河系內有行星存在,別的星系肯定也存在著行星這個雙星系統由一顆恆星和一顆中子星組成,並且中子星吸收恆星的物質形成了一個吸積盤。我們知道,吸積盤中的物質相互摩擦會發出強烈的X射線。重點是,這個吸積盤的尺寸非常小,也就幾十到上百公裡,遠比行星的直徑要小。如果行星剛好運行到吸積盤和地球之間,那麼吸積盤可以被完全遮擋,這時我們就會在X波段看到它完全暗了下來。
  • 太陽系第九行星是黑洞?
    自從2006年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後,太陽系現在只剩下八大行星,但是,多數科學家認為太陽系內應該存在第九顆行星。這份研究提出,利用即將啟用的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SST),如果的確存在這樣的黑洞,這個望遠鏡將能夠探測到它周圍吸積盤吞噬星際介質發出的亮光。
  • 科學家首次觀察黑洞吞噬恆星全過程 驗證吸積盤理論
    一組國際性研究團隊首次觀察到了黑洞吞噬一顆行星的全過程,對該罕見的天文事件觀察持續了數月,結果驗證了已有的黑洞吸積盤理論。
  • 北京規模化苗圃扮靚百姓生活
    深秋時節,北京五年間所建立的133個規模化苗圃已經呈現出紅橙黃綠的絢麗景象。 「海棠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擁有大約114種的鄉土海棠資源和椴樹等50多種優秀的鄉土樹種。我們不僅是一個苗木科研培育基地,更致力於打造一個集遊憩、休閒、科普等多功能發展的新型苗圃。」
  •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行星誕生於吸積盤上,遵守「提丟斯-波德法則」。關於行星誕生的機理,主要有「核心吸積」理論、「引力不穩定性」理論和「旋渦」學說。核心吸積理論認為: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星際的氫氣和氦氣雲互相撞擊,直到其核心的密度和溫度足夠燃燒起來,就誕生了恆星;其餘殘留物圍繞在恆星赤道面上形成一個薄的吸積盤。吸積盤內重元素的固體顆粒聚集到一起形成「星子」。「星子」吸引周圍的氫氣、氦氣和重元素,迅速聚積為氣體行星和固體行星。
  • 黑洞吸積盤邊緣的小小原子,解決了大問題
    天文學家相信,應該有大量物質被吸向黑洞,為吸積盤補充燃料,但是這些直接落向吸積盤的物質—— 「內流」,卻從未被觀測到。藝術家對類星體黑洞吸積模型的演繹:黑洞猶如一條飢餓的巨龍,不斷吞噬氣息所及的所有物質。圖片作者:中國科技大學 崔劼對這個區域進行直接觀測存在很大的困難。
  • 為什麼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而內行星的主要成分是巖石?
    這種冰現存許多,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並匯集形成比霜線期內可能形成的行星更大。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有一股很強的太陽風將氫氣和氦氣等輕氣體吹到外部,但不能將較重的巖石和金屬吹到外部。這些巨大的冰行星變得足夠大,以至於它形成了吸收附近氫氣和氦氣需要的引力,從而在周圍形成了厚厚的氣態層。
  • 科學家猜測,太陽系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小東西,它比行星可怕多了
    這個新定義規定,在繞著太陽旋轉的圓球中,只有能夠靠自身引力「把鄰近軌道上的天體清除」的那些,才能有資格被稱作是「行星」,而冥王星的身邊卻有著很多的兄弟姐妹,所以它並不符合行星的定義,只能退出九大行星之列。冥王星退出行星之列後,太陽系也由九大行星變為了八大行星,這樣的情況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降級。
  • 「視頻」獨家探秘10AT行星齒輪變速器 見證廣汽Acura RDX黑科技
    行星齒輪變速器成為行業中首屈一指的自動變速器。本期欄目,汽車評價邀請到了行業頂尖變速器專家為大家解析10AT行星齒輪變速器所蘊含的技術亮點和硬核科技。【視頻】探秘10AT行星齒輪變速器 見證「世界十佳變速器車型」廣汽Acura RDX硬核黑科技專家點評:世界十佳變速器評選委員會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徐向陽:「10AT行星齒輪變速器代表了世界範圍內多檔位AT變速器的最高水平,用「買變速器送車」來表現這款變速器對於整車的價值並不為過
  • 超大質量黑洞增長速度的剋星:吸積盤
    然而,人們一直無法解釋的是,為何這些大塊頭能夠在相對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能夠迅速形成呢?    當今黑洞的增長速度受到吸積盤(accretiondisks)的限制。吸積盤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圍繞黑洞旋轉並不斷被吸積到黑洞之中,它以兩種方式防止黑洞快速膨脹。其一,由於吸積盤中的物質被吸入黑洞,會對其他墜入黑洞的物質形成阻塞。
  • 洗砂的水攪渾清清池塘,新洲一苗圃地為灌溉犯難,洗砂場承諾一周內...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張皓)返鄉創業承租30畝地種苗圃和藥材的胡先生,在經營三年後沒想到,大部分苗圃的灌溉水源突然成了難題。而這一難題,與苗圃旁邊新建起來的兩個洗砂場有關。無奈之下,胡先生向楚天都市報《幫到底》欄目求助。
  • 吸積盤從何而來?潮汐力撕裂恆星
    被撕裂的恆星氣體有很大一部分會被黑洞吸收,形成了吸積盤,但也有一部分會逃逸。在最近幾年裡,多虧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天體物理學家演示了這一過程,恆星幾乎是正對著黑洞飛來,而黑洞的潮汐力面對黑洞的方向拉伸恆星,並在側面擠壓它,恆星發生了強烈的變形,沿著藍色的引力彈弓軌道,恆星划過黑洞附近,起變形進一步加劇。恆星飛離,但是其自引力已經無法阻止自身的分解。
  • 探秘海南東寨港紅樹林:不是紅色為何叫紅樹?
    筍狀呼吸根  記者劉澤飛  見習記者林鬱鴻/文  記者單正黨/圖  記者深入核心1  關鍵字萌  有的紅樹呼吸根很像膝蓋  8月3日上午8時剛過,王式軍就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管理局」)的苗圃裡忙活了起來,一遍遍地查看苗圃裡紅欖李(紅樹植物的一種)幼苗的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