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北京五年間所建立的133個規模化苗圃已經呈現出紅橙黃綠的絢麗景象。
「海棠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擁有大約114種的鄉土海棠資源和椴樹等50多種優秀的鄉土樹種。我們不僅是一個苗木科研培育基地,更致力於打造一個集遊憩、休閒、科普等多功能發展的新型苗圃。」順義區胖龍麗景海棠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負責人楊曉娟向筆者介紹道。
走進園中,各色落葉匯聚成一條綿長的小路。秋紫白蠟一樹紫紅,銀白槭黃中透紅,秋日傳奇更是將滿園的秋色拉長了一個星期。步入園林深處,印第安魔力海棠上滿滿當當地點綴著橙紅的果實,紅珠寶的果子如櫻桃般簇擁在一起。置身其中,滿眼的銅紅、酒紅、紫紅令人應接不暇。燦若朝霞的紅楓,明媚如火的海棠,整個小園在明黃、火紅、蔥綠的碰撞之間延續著整個秋季的絢爛。
木質柵欄、小巧樹屋、彩色桌椅……園中的遊憩設施為遊人們提供了絕佳的休閒場所。秋日的陽光醇厚柔潤,遊客們穿上漂亮的秋裝,在園中美美地拍照,或者帶一些香茶點心,與朋友歡聚暢聊,怡然自得。
「像這些豐富的彩葉樹種,在十年前的北京可不常見。」楊曉娟說,在過去的綠化工程中,由於北京本地苗木供應量相對較少,大約一半的苗木都需要到外地引進。自2014年北京建設規模化苗圃之後,這一情況得到了明顯的改變。
「現在北京二環、三環的城市綠化帶,冬奧會周邊綠化工程,還有很多小區樓下的花園都可以看到這些漂亮的彩葉樹。」楊曉娟說。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北京建設了133個11.56萬畝規模化苗圃,每年可向重點綠化工程提供苗木600餘萬株。目前面積在500畝以上的規模化苗圃,為首都的平原造林、城市綠化等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大量優質苗木。
當下北京規模化苗圃建設已經初顯成效,而這一成果的實現並不容易。
「苗圃前期建設,公司投了8000萬元。」通州區潞城鎮北京金誠苗圃負責人芮學紅介紹說,北京市關於發展規模化苗圃的土地流轉補助政策,吸引了很多企業在此落地。
筆者了解到,之前北京市的綠化建設,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如今,通過「社會投資 政府補助」的模式,北京的規模化苗圃項目已經吸引社會資金近70億元。
「按照這個政策,通州區屬於城市發展新區,每畝地每年1500元的補助,正好和實際的土地租金持平,等於租地沒花錢,一年能省下資金近百萬元!」芮學紅說道,政府推行的這些好政策,讓企業能夠在這裡快速落地,安心謀發展。
「政府補助,實際上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種苗站站長姜英淑表示。目前在規模化苗圃總投資中,市級政府土地流轉補助資金約佔5%,其餘95%投資全部由企業籌措解決,可以說政府投入撬動了大約20倍的社會資金。
如今,規模化苗圃已然不是傳統中只栽種苗木的地方,它不僅為重大綠化工程培育苗木,更美化了鄉村環境,帶動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
馬慶是懷柔區喇叭溝門鄉中榆樹店村的村民,2016年他將自家的土地流轉出去,用於規模化苗圃的建設,並當上了村裡的苗圃管護員。
「每個月拿到手的工資能有3000元左右,再加上每年土地流轉費,一年算下來4萬元左右,比在外面打工賺得多,又在家門口上班,哪找這麼好的工作去!」馬慶笑著說。
自規模化苗圃建成以來,每年能夠帶動綠崗就業1萬餘人,其中當地勞動力佔比超過70%。園林綠化、護水護林等大量綠色崗位讓更多村民有班上、有工資掙、有保險上,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好。村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規模化苗圃給生活帶來的改變。
從黃沙漫天,到綠滿京城,再到如今的色彩斑斕,規模化苗圃在首都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群眾參與的共同努力下,規模化苗圃將繼續以多樣化的「色彩」扮靚百姓生活,描繪首都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