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恆星從哪來?科學家們給出了解答

2020-08-28 天文在線

銀河系光環上散落的那些恆星也許有著不一般的身世: 它們可能正是來自銀河系。

根據一項新的計算機模擬推算,銀河系圓盤就像個瘋廚子,甩出麵粉雞蛋和黃油,這些都是恆星物質。不過甩出來的這些配料剛好聚合在一起逐漸形成新的恆星,它們在圍繞星系的光環中循環往復。

來自FIRE-2項目模擬出來的星系圖像展示了一個平鋪20萬光年的物體。這些年輕藍星的羽狀物由氣體生成,一開始圍繞銀盤旋轉然後被超新星爆炸影響而呈放射狀向外飛散。

來自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餘思傑與他的同事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內容關於一些非同尋常的真實模擬項目,它們完全符合上面提到的這一個假想。他們認為銀河系中有相當一部分恆星光暈有著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起源:星系本身。

銀盤和銀暈

大多數銀河系的恆星都圍繞著銀盤中心和中心凸起區域旋轉,這些凸起組成了銀河系最可見的部分。而圍繞銀盤旋轉的所有物體中,有一小部分恆星也有著繞中心旋轉的軌道,軌道大致呈球形,但遠不是正圓。在這個恆星光暈之外,大多數恆星的軌道被拉長並以高速運行,以極高的速度放射狀向外移動,逐漸遠離銀河系中心。

天文學家們一致認為這些大多數的恆星都是由矮星系落入銀河系形成的。我們的星繫緊緊拉住這些星群,像拉絲的太妃糖一樣,它們被拉扯出一串長長的由星星組成的細絲。

但是天文學家們認為一些恆星可能就是在銀暈內原點處形成的。如果矮星系會落進銀河那麼氣體星雲同樣有可能。而當氣體星雲穿過銀暈時它可能被壓縮,由此引發一系列重力坍縮的連鎖反應而最終形成點點恆星。

餘教授和同事的研究結果恰恰與此觀點相反。他們提出疑問:如果星雲不是從外部墜入銀河系而正是從銀河系內部來的呢?

FIRE項目和ICE項目

餘思傑研究了六個類銀河星系,它們都是由外號「拿鐵咖啡套件」的設備生成的,而這組套件是真實環境2模擬器反饋(FIRE2)系統的一組子設備,它能在不可預期的細節條件下複製再生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並解釋比如因風力釋放出新生恆星和超新星爆炸噴射出的氣體奔流的反饋效應。

追蹤研究六個星系過程中,研究人員追溯了單個恆星的時間,發現5%到40%散落在光暈上的恆星起源於星系中心的氣體噴射。星系規模的外流催生了一輪又一輪的超新星爆炸,它們在去往星系外圍的半路被壓縮形成恆星。

恆星形成時的外流清晰可見: 在其中一個模擬星系,一個緊密的氣體雲起初作為銀盤的一部分在旋轉,歷時4000多萬年,風捲殘雲清理外流後開始形成新的藍星。

由FIRE-2模擬器捕捉到的可視化外流,左圖上可以看到星光(藍色部分是初生的恆星;褐色部分是阻擋星光的塵埃),右圖是電離氣體。

模仿和檢查

儘管對於眾多其他星系而言,「超星風」被太空人視作最直接證據,比如M82星系。但是在銀河系內出現同樣信號卻有不一樣的解讀。

歐洲太空總署的蓋亞衛星捕捉到一些數據是關於證實外流區域衛星形成的蛛絲馬跡,而在銀河系有超過十億顆恆星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結合其他星系的地圖數據來看,天文學家們能夠深入研究銀河系的過往。比如恆星的化學豐度能夠解釋它的出生年代:因為越新的恆星越多的包含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而老一些的則幾乎沒有重元素。在結合蓋亞的恆星運動以及這些恆星化學豐度的星圖上,餘教授說「我們可以在計算機模擬中看到和外流恆星產生的相似的結構」。

但是測量暈星很難,並且沒有確鑿的證據。阿米娜·海爾米(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教授)她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反駁說:「我認為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來識別這樣的恆星,特別是遙遠暈星的化學豐度。」不過我們有了這樣的預測模擬器天文學家們會更清楚該尋找什麼。

作者:

FY: Patrick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年齡最大的恆星比宇宙還大?科學家:或是上一個宇宙留下的恆星
    當然相對於其他星體來首,恆星的形成與衰亡似乎所需要的時間就會更長一些,或許需要幾十億年甚至幾百億年。而一顆恆星額形成,所需要的原材料則是宇宙中無處不在的原子。關於這個有趣的問題,科學家有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在通過對宇宙深處的星系觀測,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來自銀河系「年齡」最大的恆星,這顆恆星或許是人類發現的所有恆星中最古老的一顆;科學家將其命名為「碼仕薩拉爾」,編號HD140283,距地球大約為190.1光年。
  • 科學家發現罕見「星系」,其移動速度極快,裡面的燃料能點燃恆星
    這也是科學家們首次測量紅移為1的星系原子氫,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人們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同時,也填補了在恆星誕生領域和星系研究領域中的諸多空白。或者更加直白一點是,是氫氣落入氣體雲形成原子氫,之後原子氫轉化為分子態,再走便會形成恆星。所以,想要研究恆星的誕生,研究原子氫,便成為了最關鍵的一步。來自印度國家射電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多年來便一直從事宇宙中原子氫的研究,最終有了測量原子氫過程中的新發現。
  • 科學家發現鳳凰星團詭異的恆星形成區
    科學家發現鳳凰星團中存在比較特別的恆星形成區,恆星形成的速度比大多數星系要快得多,其中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其中央星系還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質量是銀河系黑洞的1000倍,甚至更大。星系中央的氣體聚集在黑洞周圍,有些則逐漸冷卻下來,促進了恆星的形成。此前科學家認為星系中央的黑洞其實會扼殺恆星形成,比如阻止周圍炙熱氣體的聚集,阻礙恆星形成。
  • 科學家發現一顆「發瘋」的恆星,每秒轉2.4萬公裡
    還是拿地球來舉例子,地球的公轉速度大約為75公裡每秒,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是已經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了?但事實上,這種速度在宇宙中並不算快,前段時間,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顆「發瘋」的恆星。速度達到2.4萬公裡每秒這顆正在「發瘋」的恆星,當科學家們發現它的時候
  • 被黑洞吞噬的恆星,到底是怎麼被撕碎的?科學家終於搞清楚了
    雖然恆星的引力也非常強,但是在黑洞面前就是螳臂當車,不值一提。任何靠近黑洞的恆星,幾乎都難逃被黑洞吞噬的命運,而它的物質落入黑洞的畫面就可以被我們用來證明黑洞的存在。恆星不會以一個整體的形式直接被黑洞吞噬,而是會首先在黑洞強大的引力下被撕碎。不過,恆星被撕碎的過程中到底經歷了什麼,以及其中的細節,仍然是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之一。
  • 宇宙裡的碳元素從哪來?科學家這樣說
    宇宙中的每一個碳原子都是由恆星產生的。在星體內部,三個氦原子核聚變會形成一個碳原子。但是宇宙學家們一直在爭論,在我們的星系中,哪種類型的恆星才是碳元素的主要起源。一些理論認為,低質量的恆星在演化過程中會「拋出」它們的外殼,變成白矮星,而其它質量的恆星會最終爆發,成為超新星。
  • 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突然「失蹤」,目前沒有理論可以解釋其原因
    恆星不「恆」,如今已經是人類的共識了。儘管擁有著讓人類望洋興嘆的壽命,恆星也還是會有走向滅亡的一天。在如此浩瀚的宇宙裡,恆星的數量豈止是用一個「億」就能形容的。因此,就算恆星壽命再長,受基數的影響,恆星的消亡在宇宙中也是此起彼伏,屢見不鮮的。
  • 宇宙中年齡最大的恆星是哪顆?它的歲數或比宇宙還大
    答案是138億歲,科學家認為,在宇宙形成之前,宇宙只是一個奇點,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概念。而自這個奇點發生了大爆炸以來,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間開始流轉,萬物開始誕生,而在此之後,還衍生出了地球這樣一顆蔚藍的星球。
  • 走進五彩斑斕的恆星,科學家可以通過恆星的顏色來推斷表面溫度
    淡黃色的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宇宙中的恆星可不都是淡黃色的,他們的顏色五彩斑斕,一簇恆星就可以成為珠寶盒了。在宇宙裡,一顆顆恆星就像藍寶石鑲嵌在上面一樣,而當中一顆橘黃色的則發出耀眼的光芒。恆星的顏色取決於他們自身的溫度。光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輻射,相鄰波峰之間的距離就叫做光的波長。光波很短,短到什麼程度呢?
  • 探究恆星聚變學與中微子反應機制,科學家們正在研究中微子的性質
    像所有的恆星一樣,太陽的能源來自於核聚變,核聚變不僅使恆星發光,而且是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化學元素的主要來源。我們對恆星聚變的理解大部分來自原子核的理論模型,每當原子核發生聚變時,它們不僅產生高能伽馬射線,而且會產生中微子,中微子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離開太陽。
  • 科學家們發現一顆新行星,打破常識,讓他們迷惑不解
    這顆行星並不是圍繞正常的恆星在旋轉,它圍繞的是一顆死去的恆星-白矮星在旋轉。為什麼這個簡單的事實會讓科學家們迷惑不解呢?科學家們通過分析恆星亮度下降的規律來判斷行星的大小和軌道。直到現在,科學家們相信,在恆星變成紅巨星的過程之中,會吞沒其附近的任何行星。而現在這顆行星的軌道離它所環繞的白矮星非常接近,按照經典理論的計算,這麼近的距離一定會被紅巨星吞沒。而現實是這顆行星好好地在哪裡。
  • 恆星距離我們如此遙遠,科學家是如何測量恆星到地球的距離
    我們都知道恆星和恆星之間的距離是非常遙遠的,單位長度都以光年進行計算,比如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也相距我們4.22光年之遙,那麼問題來了,天文學上是用什麼方法測量出恆星之間的距離的呢?通過視差的角度和和基線的長度,就是測量出所觀察的對象到觀測者的距離。視差法廣泛應用於測量學。而這種方法也經常用於宇宙星體距離測量。在地球上以較遠的星空為背景,觀察一顆距離較近的恆星。由於地球公轉觀測者在對於星空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一般地球公轉6個月再觀測恆星,此時就利用三角函數sinπ=a/D測量出恆星於地球的距離。
  • 宇宙中的恆星比地球的沙子多嗎?科學家得出結論
    地球上的沙粒數和宇宙中的恆星數,哪個更多?想想這個問題可能會傷到你的大腦,答案是難以解答的,但至少數字大致相同。天文學家很早之前就開始著手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但如果你加上幾個限定條件就會簡單一些——我們說的是可觀測宇宙中的恆星,還有整個地球上的沙粒,而不僅僅是海灘。科學家們從測量宇宙某一區域的光度密度開始——這是測量該空間中有多少光。然後他們用這種測量方法來估計產生那麼多光所需的恆星數量。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學挑戰!
  • 黑洞,溫柔的殺手,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心黑洞活在孕育新恆星
    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雖然黑洞一直被我們看作是宇宙中的殺手,但它可能也有溫柔的一面。有的時候,它反而或孕育出一些新的恆星。這項研究,還要從銀河系的中心說起。而在對它們進行光譜檢測的時候,科學家驚訝地發現:這裡面竟然有35顆恆星超乎想像地年輕,它們甚至都不到1億歲,其中最小的只有大約2500萬歲。科學家們給它們起了個名字——經典仙王座。這個發現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他們發現,自己應該重新認識一下銀心的結構以及恆星的演化方式了。這些恆星的出現,大致有兩種可能:要麼是從外面遷移進來的,要麼是在這裡自己演化的。
  • 有多少恆星碰撞形成黑洞?答案來了
    2月3日,據外媒報導,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他們發現了一種有前途的新方法,有助於未來科學家解釋恆星的潛在種群,並檢驗整個宇宙歷史上所有碰撞黑洞的形成理論。自2015年引力波天文學取得突破以來,科學家們已經能夠通過引力相互碰撞,探測到十多對位置非常接近的雙黑洞。
  • 美科學家揭秘宇宙中恆星總數 是預想的三倍
    英國權威科學雜誌《自然》12月1日告訴大家,宇宙中恆星的數量至少達到了3乘以10的23次方之多,是人們原先預想數量的3倍。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在夏威夷一天象中心潛心觀測兩年後發現,在銀河系外的眾多橢圓星系中,存在大量紅矮星,而由於人們對橢圓星系缺乏了解,這些星系中紅矮星的數目被遠遠低估了。紅矮星是一種表面溫度低、顏色發紅的恆星,質量通常不足太陽的1/3。
  • 100多顆恆星離奇消失?科學家給出這些解釋
    較真要點:對於視頻中提到的恆星,「消失」一詞並不恰當,可能只是人類觀測不到它們了。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恆星短期內消失」只是一種未知的天文自然現象,與外星人無關。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
    她有一句有趣的話是這樣:「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呢?」對此我有一個簡單的回答,我說:「宇宙是一個很大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答案。所以她換了一個問題:「那我們已知的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呢?」那時候,我被困在車裡,沒有辦法上網。但是當我一回到家能夠搜集資料的時候,我找到了答案並且認為我應該和你們分享它。
  • 你的好奇心,科學家們親自來拯救
    在這裡,蟲洞、隕石、星系……一個又一個的未來場景被描繪和展覽,天馬行空,又令人嚮往;生命、外星、人工智慧……一個又一個對世界的疑問神秘出現,又得以被解答。01|真·科學家來了!帶著解答「好奇心」的答案來了!呵護孩子們的好奇心,主辦方是認真的。一批科學家、科普大咖、科幻作家,被請進了這個科普公開課的「課堂」。
  • 探究恆星聚變學與中微子反應機制,科學家們正在全力研究中微子的性質
    像所有的恆星一樣,太陽的能源來自於核聚變,核聚變不僅使恆星發光,而且是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化學元素的主要來源。我們對恆星聚變的理解大部分來自原子核的理論模型,每當原子核發生聚變時,它們不僅產生高能伽馬射線,而且會產生中微子,中微子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離開太陽。